初中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探讨
2021-06-20李艳艳
李艳艳
摘 要: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让全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给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自然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我国也自然将英语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倡导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以让学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初中阶段是学生吸收、掌握知识的黄金时期,在初中阶段加大对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从一个国家的文化入手去学习该国语言是语言学习的一种方式,文化意识的培养对英语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从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出发,探讨如何从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角度去帮助学生学习英语。
关键词:初中英语;文化意识;英语教学
一、我国外语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学校和教师缺乏灌输英语文化的意识
当前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仅限于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学校和教师在学校和校园中几乎不会给学生灌输英语文化,不会主动地让学生去了解英语文化,从英语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英语课文中主人翁的行为及其英语语言表达习惯。学校和英语教师对英语文化缺乏正面的、客观的传播,这就使得正处于价值观建立阶段的初中生在遇到英语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碰撞时,不能够理性、客观地看待,甚至会受好奇心或者求异心理的趋势而去过度地追求英语文化,给人造成一种崇洋媚外的感觉。实际上,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勇于担当,充当起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文化的角色,让学生在充分发扬光大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也去学习英语优秀文化,从初中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的中英双文化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2.英语教师教学方式及教学能力有待改进和提高
初中英语教师虽然知道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英语教学任务的展开,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这门语言,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出于多方面原因并没有侧重对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一方面是英语教师的授课时间有限,但是教学任务往往较重,英语教师对如何开展对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以及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学效果如何还有待考查,为此英语教师往往依旧采取传统的英语授课方式,很少去引导学生去培养文化意识。另一方面是英語教师自身时间、精力有限,他们之前接受的教育往往也没有刻意地去培养文化意识,这就使得他们自身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也往往较为肤浅,他们并没有对英语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而对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任务显然增加了他们的备课工作量,对英语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为此他们往往选择传统的更为保险的教学方式。受英语教师自身原因的限制,虽然文化交流趋势已愈发明显,但在实际的初中英语课堂上,这种双文化意识的教学引导几乎还不存在。
3.初中学生普遍缺乏英语文化意识
初中生对了解、学习英语文化存在片面的认识,而学生这种片面认识的存在是由诸多因素影响的。首先,学校教育和教师引导对学生该意识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前学校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较为薄弱,学校更关注他们的分数、成绩,为此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也更注重学生对英语的听、说、读、写的掌握能力,至于他们是否真正地理解英语文化教师并不是很关心。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传播了错误的学习观念,他们普遍认为语言类的学习就是如此,背单词、背语法、背句式,一切全靠记忆,但是这种纯记忆式学习往往让学生抵触,甚至丧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其次,学生、家长甚至有些教师在看待英语文化时往往带有“有色眼镜”。当一些学生比较喜欢和推崇英语文化时,甚至会受到身边同学,甚至家长和老师的反对,但是初中生的自尊心较强,他们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还较为欠缺。身边同学,甚至家长和老师的不当言辞很大情况下会对他们了解英语文化产生影响。但实际上对英语文化不能简单地“一刀切”,理性地学习英语文化并去学习他们的优秀文化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思维开阔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学校并没有系统地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学习的意识,他们只有在进入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才开始真正地意识到跨文化学习的重要性,但由于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积淀,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并且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已经形成,不利于他们的开拓创新。
二、初中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初中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英语教师仅仅从听、说、读、写四大模块来引导学生学习英语,在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下,学生是不快乐的,认为英语学习就是简单的背诵,会让很多学生丧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但是从英语文化角度出发,让学生从了解英语文化的基础上去学习单词、学习外国人的表达方式更为灵活,也更为有趣,也更能激起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欲望。
初中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将语言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但是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下,给了学生一种“英语仅仅是用来考试,但是丝毫没有用处”的错觉。教师在英语课堂中注重对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英语文化方向,在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英语就被很好地应用起来,而英语的使用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这是一个正向的反馈过程。但是如果学生英语文化意识没有培养起来,学生一旦进入工作岗位,或者不再需要进行英语考核,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欲望就会大幅度下降,甚至不会继续学习英语,最终将英语这门语言荒废。
初中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实际上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还没有成型,初中阶段是培养一个人意识、思维模式的关键时期,为此从初中阶段初中英语课堂开始去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碰撞下,学生会积极思考,主动汲取有利于其成长的内容,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是有帮助的。
三、培养初中生英语文化意识的策略分析
1.了解英语文化
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不同国家的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比如我国在社交礼仪、颜色数字等代表的含义上与英语国家有着较大的差异。我们从小就接受中国文化,思维方式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为此学生在刚刚接触英语文化时往往会不适应,他们依旧会使用惯性的思维方式即中国式思维方式来思考外国友人的行为,但实际上这种固定化的思维模式对学好一门外语是有很大阻碍的。为此教师在开展英语文化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先对该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如果能够将该文化與中国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以便于学生理解更好,但是教师在完成英语文化与英语直接结合的讲解过程中,并不会涉及全部文化,为此课堂上了解到文化与实际接触到的文化也是有一定差距的,这需要学生在实际中自我探索。
2.完成对英语教学课堂的打造升级
对于初中生来说,英语教学课堂可以说是其学习英语知识、接触英语文化的主要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对学生英语文化意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教师则需要适应时代潮流,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完成对英语教学课堂的升级。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首先熟知英语文化,还需要有整合的能力,将英语文化的背景与英语知识进行巧妙融合,实现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了解了英语文化,还能充分掌握英语知识的效果。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英语授课方式,拥抱时代的发展,比如可以对英文歌词或台词进行剖析,给学生从实际生活中体验英语文化的机会。教师课堂升级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学习语言思维的转变,让他们以更为科学的方式完成英语语言的学习。
3.英语教师尝试多种教学方式
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往往较为固定,他们普遍采取“填鸭式”教学,倾向于给学生灌输英语词汇、句式使用方法等,倾向于让学生去做大量的英语练习题,以强化英语繁杂的知识点,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对英语文化的传播。在倡导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氛围下,英语教师应该勇于尝试新型的英语教学方式,致力于从传播英语文化角度出发去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比如,英语教师可以采取图式理论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与学生探讨某一个话题,借助该话题完成对英语文化的传播,这种中外文化的碰撞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在该话题下展开对英语词汇、语法、句式等的教学,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接受起来也更容易。在课堂结束之前,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借助该话题以及课堂上学到的英语知识展开与话题相关的对话,以强化学生学到的知识。
4.借助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
英语教师在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文化意识的培养也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性和课下的实
践。教师除了需要改变教学方式之外,教师还可以多开展英语课外活动,或者给学生布置需要完成的英语课外作业等。教师可以挑选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英文文章或者刊物,让学生在课下去自主阅读这些书籍,以弥补课堂上教师无法展开的内容。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英语文化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多组织英语演讲比赛,可以是固定主题或者是自选主题,学生在参加英语演讲比赛的过程中,不仅会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还会对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巩固,这也是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英语文本输出的过程。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影视资料的方式让学生对英语国家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这个了解可以是英语国家的地理环境,也可以是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这种视觉上的碰撞往往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震撼。英语知识学习与英语文化学习是分不开的,两者相辅相成,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总之,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对学生掌握英语这门语言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指引。为此,英语教师需要将对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列为教学目标,在此之前,英语教师需要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英语文化都进行深入的了解,去挖掘文化的差异点和相同点,从文化的差异之处出发,让学生去思考文化差异背后的深层含义,这种教学过程也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随着学生对文化了解越来越多,学生的包容心会更强,学生看到问题的角度会更犀利,这将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赵振华.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