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阅读教学 发展语文素养
2021-06-20杨丽萍
杨丽萍
摘 要: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审美情趣的主要途径,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语文素养。初中语文教师要在充分认识阅读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强阅读教学,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思维,使学生具备应有的表达能力、感悟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与交际能力等,从而获得综合发展,践行核心素养理念。根据初中语文的教学特点和新课程标准,主要从倡导以读为本、引导读中感悟、实施读写结合三方面入手,实施“读、悟、写”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策略,以期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语文素养
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是培养学生语感、发展思维、形成素养的主要途径,重视阅读教学才能真正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机械、单一,教师往往将教参中的答案强加给学生,以此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在封闭的、枯燥的阅读模式中难以享受阅读乐趣,培养个性,也阻碍了自身语文素养的形成。因此,新時期背景下,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阅读模式,深化语文课堂功效。
一、倡导以读为本
朗读是开展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先从朗读教学入手,倡导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在口、眼、耳、心等多感官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下,获得丰富而深刻的阅读体验,让语言文字随着朗读的深化逐步内化为学生的阅读体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教学若能达到这一境界,学生就会受益颇多,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在学生熟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把握朗读节奏、语气、语速,能够读出文本中蕴含的感情,获得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例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乡愁》中有这样一句:“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有的学生读出悲伤的语气,有的读出思念的语气。由此可见,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他们会给课堂带来别样的精彩,也充分践行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这就需要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不要用单一的阅读方式要求和束缚学生,而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朗读方式,这样才能读出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才能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活力四射。
倡导以读为本并不是让学生机械、反复地朗读,而是有针对性地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读,这样学生才能读好、读出感情。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避免朗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朗读实效。如在《乡愁》一课的朗读中,导入新课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我的中国心》这一歌曲,一方面渲染与主题相关的氛围,唤起学生的思乡、爱国等相应的情感;另一方面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使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语气、语速去朗读。
而在赏析朗读中,学生在反复朗读《乡愁》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能从每小节中体会到什么样的情感?按什么顺序写的?情感有何变化?”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意识地读,从而更好地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心理路程,深化对主题的理
解。这样的朗读方式将读和悟结合起来,学生在朗读中积累、在朗读中搜集信息、在朗读中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从而在大量的朗读中感悟到语言点点滴滴的妙用。
二、引导读中感悟
阅读不应是一项纯粹的有声化活动,更应该是思维与情感共振的高级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将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众所周知,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文本都出自名家名手,无论在语言的运用上还是思想的表达上都独树一帜,有着较强的艺术性,值得教师带领学生细细品读。教师特别要注重对重点语句的点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吟诵受到启迪和教育。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避免过多的分析和讲解,而要突出“感悟、积累、运用”的阅读特点,这不仅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学生实现阅读能力质的飞跃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基于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把字、词、句的训练与阅读结合起来,真正发挥“以读为本”教学模式的价值和作用,使阅读课堂充满生命和活力,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色,夯实“双基”的同时,还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和发展,改善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状况。
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故乡》中的第二段是环境描写,环境在小说中起着渲染、衬托的作用,这一段的自然环境描写将作者回到故乡那种悲凉、伤痛的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再现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经济凋敝、社会萧条的情形,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农民生活的艰辛、精神的麻木,是文本的重点段落。因此,教师抓住这一主要段落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特别是针对“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一句,教师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你认为这句话哪个字或词用得好?为什么?”学生有的认为“苍黄”好,有的认为“横着”好,还有的认为“萧索”好,等等。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并没有急着给出肯定或否定答案,而是组织他们展开合作交流,通过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横着”这一词用得好,并且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横着”显得这些村庄乱七八糟,像是横躺着一样没有生气,给人悲凉的感觉;“横着”使人感到村庄是死气沉沉的,不是生气勃勃的……就这样,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获得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感受到作者的心境,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也得到极大的提升,他们的个性得到锻炼,他们在阅读中依托语言文字唤起一个个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语言文字的深邃和精华,获得美好的阅读感受。由此可见,读中感悟让学生实现阅读和思考的有效融合,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鉴赏能力都得到培养,语文素养自然得以巩固和提高。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此,语文教师要多为学生搭建自读自悟的平台,引导他们对字、词、句展开分析、讨论,在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中窥探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深化对主题思想的理解,突破教学重难点,使阅读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施读写结合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板块,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吸收得足够多才能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若能将两者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创造能力,还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学生在阅读中会对文章内容进行加工,对文本的写作特点、表达方式等进行分析归纳,思维能力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得到提高。当学生的阅读量、认知、情感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他们就会产生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再在写作中创造性地组织和运用语言材料、培养创造力时,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提升。由此可见,读写结合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还为学生提供了学语言、用语言的广阔空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素养,深化阅读行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读写结合点,创设读写结合情境,让学生读中写、读中悟,在“读、悟、写”中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
如在阅读人教版语文九年级《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当学生读到菲利普夫妇的船上见到穷困潦倒的于勒决定仓皇逃避时,一个个义愤填膺,他们对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感到愤怒。此时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的情感聚焦点引导学生展開丰富的想象:“大胆地想象一下,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到的是一个穿着名牌、满身贵族气派的于勒,他们的态度又会怎样?”这一问题新颖开放,为学生的感情宣泄打开了一个缺角,他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对菲利普夫妇的不满。“他们一定会点头哈腰地迎上去,跟于勒攀亲”“他们会违心地说着想念于勒的话”“会大肆宣扬,好让全船上的人知道他们有这样一个有钱的弟弟”……学生的脑洞大开,借助想象创编了不同版本的《于勒后传》,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将这些想象转化为书面语言,通过书面语言再次感受菲利普夫妇一切向钱看、唯利是图的小资产阶级本性。学生在想、编、写的过程中对课文的理解会更深刻,能够从本质上分析人物特点,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等也因此得到提高,对综合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读写结合的契机,如在熟读古诗词、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古诗词改编为现代文;读完一篇饱含深情、哲理深刻的文本后,让学生写心得体会等。只要教师用心发现、精心设计,到处是读写结合的机会和平台。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多为学生提供读写结合的平台,引导学生以读促写、以写引读,使阅读和写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的同时,还落实语文素养这一培养目标。
总之,阅读教学贯穿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始终,是教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只有加强阅读教学,才能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推动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学生的阅读行为,引导他们主动读、个性读,在“读、悟、写”中实现语言技能和思维的共同提高。语文教师要加大改革力度,优化阅读效果,实现知识、技能、情感的综合发展,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古丽玛娜提·吐也什拜.丰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索[A].2020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20.
[2]宋海广.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A].2020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20.
[3]嬴亿,魏小红.“读写一体”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7).
[4]常雅慧.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分析[A].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十一)[C],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