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山炮台“一战”遗址建筑价值评价及保护利用

2021-06-20

华中建筑 2021年6期
关键词:炮台遗址青岛

刘 阳

聂 彤

杜晓婧

距今一百多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保存至今的建筑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更需保护利用。作为“一战”在远东的唯一战场,青岛遗留下不少“一战”时期珍贵的历史建筑。这些建筑物承载着青岛的历史文化记忆,在延续城市文脉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保护意识的深入,加强对此类建筑的保护逐步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如何对这些历史建筑进行正确评价,做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利用,避免其在“保护”过程中变得面目全非,需要科学的价值评价和保护利用策略作支撑。

青岛山炮台“一战”遗址建筑是德占青岛后大肆修建的炮台建筑之一,也是20世纪初修建并保存至今的唯一外国在华炮台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如今,该炮台建筑在保护和利用上存在着诸多紧迫性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其历史背景的梳理,调查研究的总结,得出针对性价值评价与保护利用策略,有利于丰富国内关于青岛“一战”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案例的研究,并将对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1 历史沿革

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席卷欧、亚、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战火从欧洲烧到距离战争爆发地七千多公里的青岛,将中国拖入到“一战”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一百多年的沧桑巨变,当年亲历战争的见证者已经走入历史,战争造成的创伤也被时间渐渐磨平,然而这段特殊的战争历史以及肇始于这场战争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对中华民族谋求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历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记录了中国近现代史上青岛城市发展的历程。

1.1 青岛“一战”军事防御体系概况

1898 年3月6日,清政府被迫与德国签订了《中德胶澳租界条约》;次年10月,德皇威廉二世借用“青岛”这个名称命名“胶澳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青岛沦为德国的殖民地,又称“胶澳租界”。“胶澳租界”管辖权被授予德国海军军部,德皇任命的胶澳总督对租借地拥有最高的民事权力和军事权力。德国当局按照军事模式对青岛进行了市政规划,主要以现在青岛市南区太平路(德国人当时称威廉街)为中心兴建了西式建筑群,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租借地经济发展的措施[1]。

胶澳租界从西北向东南,分布着观象山、信号山、八关山、太平山、贮水山、伏龙山、青岛山等小山,台西镇、团岛等高地,汇泉岬等海岬,海泊河、张村河、李村河等河流。在租借地外围,有孤山、北岭山、嘉定山、双山、夹岭山、浮山等山脉。德国海军在完成对青岛的军事占领后首先对青岛的军事地理形势进行了勘查[2]。根据青岛的地理特征因地制宜,胶澳殖民当局建造了大量的包括步兵堡垒、陆防炮台建筑和海防炮台建筑在内的一系列军事防御工事,从陆地到海岸形成了多层次的军事防线,构建起非常完整的军事战略防御体系(图2~3)。

德国人修建的防御体系主要分为海岸防御体系和陆地防御体系两个方面(图4)。海岸防御体系主要由位于青岛海岸高点的十二座炮台建筑组成,均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旋转式大口径曲射炮,并在胶州湾入口处布设水雷防线[3]。陆地防御体系由两道军事防线组成,第一道为主阵地防线,从海泊河口至小湛山附近,包括五座军事堡垒,总长度约为6km;第二道为警戒阵地防线,由太平山至贮水山,总长度约为5km,由设置在城区制高点的太平山炮台建筑、京山炮台建筑和青岛山炮台建筑构成,太平山和青岛山作为青岛老市区的第一、二高峰,在这两个山头设置炮台建筑后,可以对陆地和海岸防御体系提供全方位的火力支援。

1.2 青岛山炮台“一战”遗址建筑历史演变

青岛山是青岛老市区的第二高峰(海拔128.5m),德国殖民时期称“俾斯麦山”,日德战争后,日本占据青岛称其“万年山”,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命名为“青岛山”。青岛山炮台建筑始建于1899年,于1905年完工[4]。青岛山炮台“一战”遗址军事设施主要由位于山顶的军事指挥部,位于青岛山南北侧的南炮台建筑和北炮台建筑(图5),以及数个军火弹药库和临时仓库组成。其中,南炮台建筑(此次研究的对象)相较于北炮台建筑,无论从军事设施功能的齐全程度,还是设备的完备程度,都更胜一筹,南炮台建筑军事设施的建筑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和红砖砌筑的混合结构形式,建筑面积达到2250m2,地下共设置三层,局部四层。整个建筑平面主体为长方形,主体空间内包含有圆形的炮位以及方形的附属房间,在主体基础上平面向东、南、北三个方向延展(图6),作为各类出入通道、瞭望塔、综合区空间使用。建筑外墙墙体采用厚度达到1.5~1.8m混凝土砂浆浇筑,可以抵挡同时期最先进的穿甲弹袭击。

1914年日德青岛之战后,德国战败,撤退前自行炸毁了南、北炮台地上建筑(图7~8),只有南炮台地下指挥部保存下来,后为日军和美军相继使用。1984年青岛山炮台“一战”遗址建筑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青岛德国·建筑群被评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青岛山炮台“一战”遗址建筑就是其中军事工事建筑的代表[5]。

表1 建筑残损情况统计表[8]

图2 德军胶澳地区规划图

图3 德占时期青岛防御部署图

图4 1914年德军防御体系图

图5 1907年德军莫尔特克山及俾斯麦山防御图

图6 德军俾斯麦山4号炮台建筑设计图(1904年)

图7 俾斯麦(青岛山)南炮台建筑原貌

图8 日德之战后被破坏的南炮台建筑

2 青岛山炮台“一战”遗址建筑价值评价

通过上文对青岛山炮台“一战”遗址历史沿革的梳理,结合相关学者对历史建筑价值评价体系、价值评估的研究,文章对青岛山炮台“一战”遗址建筑提出针对性价值评价。该评价主要分为基本价值与衍生价值两方面,其中基本价值包括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衍生价值包括环境价值、社会文化价值[6]。

2.1 历史价值

青岛是“一战”远东唯一战场,因此,修建于此的德军重要军事设施——青岛山炮台“一战”遗址建筑具有极高的多层次历史价值。一方面它是德军青岛“一战”军事防御体系中最重要的陆防炮台建筑;另一方面,作为青岛市近代最早的军事建筑之一,它是青岛近代历史乃至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的见证。它真实反映了日德青岛之战和其后引发的“五四”爱国运动发生的历史环境,具有远东“一战”战争历史建筑的唯一性与“五四”运动纪念地起点性的多重身份。

2.2 科学价值

遗址建筑作为当时德国军事工程防御体系的体现,展现了其设计布局的合理精密性。建筑自身的设计方面也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精确性:造型简约、结构合理,材料和工艺也均体现了德国近代建筑的科技发展水平。

2.3 艺术价值

遗址建筑的建造因地制宜,功能完整,形式严肃简洁,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风格及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其与青岛保存的同时期的其他德军要塞一起,共同体现了当时期德国军事建筑的标准化和模块化特征。

2.4 环境价值

遗址建筑位于德占时期青岛“一战”历史军事防御体系上,且因其身处青岛山这一制高点,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目前遗址被改造成城市公园,在建筑顶面设计广场空间和平台空间,布置绿化,具有优秀的观赏和旅游价值。

2.5 社会文化价值

遗址建筑作为青岛军事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标志构筑物,与青岛其他德国建筑一起共同构成青岛的重要文化资源的一部分,是青岛独特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体现。炮台建筑为人民直观感受一战远东日德战争和“五四”爱国运动等历史事件提供了记忆与教育场所,在彰显青岛特色,凝聚城市认同与归属等社会文化价值方面不可或缺[7]。

3 保护利用策略

“一战”遗址公园是山东省、青岛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亚洲唯一的“一战”战场历史建筑资源,遗址建筑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功能完善,堪称亚洲第一,南北炮台建筑及嘹望塔等都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在其保护及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难题,如社会知名度不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大。通过对青岛山炮台“一战”遗址建筑历史建筑的调查、梳理、总结,提出保护利用的有效建议和措施。

3.1 存在问题

自1899年建造至今,青岛山炮台“一战”遗址建筑已经历了一百多年风雨沧桑。由于自然和人为损坏原因,炮台建筑出现多方面残损问题,通过对其调查、检测,归纳总结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建筑结构与设备问题,建筑主体结构有结构开裂、剥落、锈蚀现象,加装的设备管线杂乱无章;另一方面是建筑内部环境问题,建筑物渗水、漏水、返潮情况严重,生物侵害严重(表1,图9)。

3.2 保护原则

通过对国际建筑遗产历年保护文件的查阅研究,总结梳理出对青岛山炮台“一战”遗址建筑行之有效的保护原则作为后期修复的依据。

(1)体现历史价值——注重原真性

历史建筑的存续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属性。要保护其历史属性,就要避免对功能、空间、形式、材料与工艺的改变。替换的部分要依据史料进行维护,做到“修旧如旧”。

(2)体现年代价值——保留年代感

与“历史价值”这一个永久性的点式概念相对的,是奥地利艺术史学家里格尔在历史建筑价值论中提到的“年代价值”这一变化性的线性概念,即纪念物可以伴随时间的演进形成新价值。这意味着在修复过程中也要保护随时间积累在建筑上的新历史,纵向丰富建筑的价值。

(3)可识别性——体现现代性

针对历史建筑中的确需要较高干预程度的建筑类型,在维修和保护中,缺失的部分依据史料,用现代的技术和材料加以区别,从而达到“补新以新”的效果[9]。

3.3 保护利用策略

通过前面炮台建筑的现状与保护原则的总结梳理,形成保护利用策略,首先对炮台建筑现存的问题进行本体修复保护,再依据史料和相关设计理念,形成利用策略。

(1)修复保护

针对炮台建筑结构与设备的存在问题,一是要检查并加固支撑结构。通过“清理—除锈—涂刷阻锈剂”,做好防腐处理,对支撑构件进行扩大截面加固;对承重墙体的裂缝采用灌浆法进行修补,对重要部位进行双面钢筋网和修补砂浆进行结构加固[11-12]。 二是对设备管线进行优化调整与隐蔽处理。优化原有排风结构,加大排风的流量;集中布置各管线,减小对建筑的破坏,用固定槽钢等替代不必要的建筑打洞[14]。

对炮台建筑内部环境的处理可以从防潮和防生物侵害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防潮除湿,对变形缝等位置设置附加防水层,在建筑内部设置排水沟进行防潮;并利用采暖通风, 吸湿剂等方法进行除湿[10]。另外,要清除墙面屋顶地面的生物侵害,进行整体的杀菌处理,用软毛笔、毛刷等工具将已经长出表面的霉菌扫除,并通过相关模拟清洗实验来确定最适合的霉斑清洗剂和清洗方法[13]。

(2)利用策略

依照史料和保护原则,通过深入挖掘青岛山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现代需求对炮台建筑进行利用,在保护修复的同时,设计成展览馆供人们参观纪念。

建筑规划方面,依据留存下来的炮台建筑设计图纸及原始资料,将地下建筑工事恢复成半露天状态。降低西侧两个炮位的覆土厚度,并将东侧两个炮位露明[15]。梳理现有植被,保护原生群落,通过移种、补种景观植被,提升历史建筑周边的景观环境。

在建筑内部设计上,需结合原有功能分区进行展区布置(图10),同时需保护建筑不在布展时二次破坏。展示内容可通过展板固定在建筑墙体上,减少更换时对墙体的破坏;部分空间可依据实际情况放置比例模型或对具有年代价值的弹坑、墙壁进行展示。

良好的参观体验离不开合理的流线布置。优秀的展览流线需做到清晰、流畅与适度。炮台建筑作为战争建筑,其功能流线与展览流线存在一定的出入,因此在尊重原始平面图的基础上可稍作改动,将功能相关的大小空间串联,同时设置清晰的引导系统。另外考虑到参观者的观展体验,适当设置休息区或体验区,丰富参观层次,保持流线的适度性[16]。

结语

作为20世纪初修建,同时期唯一保存至今的外国在华炮台建筑,青岛山炮台“一战”遗址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也是青岛乃至中国近代历史极具代表性的缩影。对青岛山炮台“一战”遗址建筑的价值评价及保护利用策略研究,有利于解决其目前一系列紧迫性保护问题,为其保护利用提供借鉴,从而延续其在城市历史与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图9 炮台建筑存在的问题

图10 分区编号总平面图

资料来源:

图1~4:青岛市档案馆;

图5~8:青岛城建档案馆;

图9~10:青岛山炮台遗址改造指挥部。

猜你喜欢

炮台遗址青岛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浙江海防炮台夯土墙材料分析研究
辽上京遗址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江苏明清海防炮台建筑遗存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炮台,战争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