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小城镇肌理演变研究
2021-06-20袁涛
袁 涛
刘 翠
王何忆
通过卫星图观察,现存浙江小城镇展现的肌理特征是多样化的。其中数量最多的小城镇保留了少量传统建筑肌理片段,这些传统建筑片区基本处于分散、破碎、正逐渐被现代肌理侵蚀的状态。还有部分小城镇已经彻底完成了现代建筑对传统建筑的替换,城镇肌理是纯粹的。此外,还有个别被特殊保护的传统城镇,维持着较大比例的传统建筑肌理。形态各异的肌理正是小城镇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对其肌理演变规律的研究是城镇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式。
1 小城镇肌理构成
黑体:以深色瓦屋顶为主的传统建筑,单体尺度小、紧密相连、自发建造,呈现不规则、有机的纹理特征。其密度大、空隙少的特征使得传统建筑的肌理具有厚重感,可概括为“黑体”,这种肌理的图底关系是建筑为底、院落道路等为图(图1)。
白体:现代建筑类型多样化,建筑的体量、造型、材料等也更复杂,而其营建通常经统一规划,故现代建筑肌理展现局部规则、整体拼接感明显的纹理特征。其建筑体量大、空隙大、密度小的特征,形成与传统建筑肌理相反的图底关系,即建筑为图,院落道路等为底(图2),在此概括为“白体”。
图1 黑体:建筑为底(西塘镇传统肌理)
图2 白体:建筑为图(西塘镇现代肌理)
灰体:质感介于“黑体”与“白体”之间,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由体量接近传统建筑的单体组成的独立建筑片区,但与传统建筑群紧密不规则的排布方式不同,这些建筑的排布稀疏且规整,这类灰体肌理通常在原城镇中心区的周围出现,如宁波市咸祥镇(图3)。第二类由破碎的“黑体”演变而来,即传统建筑群中部分被改造,同时不同体量的新建筑出现,两者混合形成了整体质感介于黑白之间的建筑肌理,这种类型多位于原城镇中心区或新旧肌理的过渡区域,如桐乡市濮院镇(图4)。灰体肌理的尺度更接近黑体,故在下文图底关系的研究中,其作用与黑体相似。
2 小城镇肌理的图底关系转变
小城镇的发展使其肌理的尺寸、位置等不断发生改变,形成了城镇肌理整体图底关系的转变。据观察,浙江小城镇通常会经历三种典型的图底关系,按其发展的时间顺序可概括为“黑体为底—黑白均衡—白体为底”三个阶段,大致差异见图5所示。
第一阶段:黑体为底。这是传统城镇肌理最初发生变化的阶段,建筑改造或局部新建建筑在尺度上基本延续传统,而体量较大的现代建筑营建较少。此时传统建筑肌理保持了连续成片的形态特征,且数量占据主体,而少量现代建筑肌理零散分布穿插其中,城镇整体肌理质感更接近传统,图底关系是黑体为底,白体为图,如宁波市慈城镇老城区(图6)。
第二阶段;黑白均衡。伴随城镇发展进程推进,现代建筑的营造更加广泛应用。一方面,原城镇中心区由于建筑老化等带来更新的需求,现代建筑被局部引入,逐渐侵入传统肌理内部;另一方面,大量现代新建筑在原城镇外围建造,这些地段面积大、限制少且价格低,满足城镇的发展需求,现代肌理的快速增长将城镇总体规模迅速扩大,相对缩小了传统肌理的面积比例。这样“内”与“外”两个方向的更新使传统肌理比例逐步下降,且“黑体”中连续成片的肌理形态也开始分解。在某个时期,一个小城镇新旧肌理的数量及分布状况会相近,即黑体和白体呈现相对均衡的肌理形态。这是图底关系互换的临界阶段,现存案例如慈溪市周巷镇(图7)。
第三阶段:白体为底。现代建筑持续扩张和传统建筑进一步萎缩,使现代肌理逐渐成为主体,而少量传统肌理已被分割成零散的片区,或以点状形态集中于原城镇中心。此阶段的小城镇整体肌理中,黑体和灰体比例很小,演变为白体为底、黑体和灰体为图的图底关系,现存案例如嘉善县魏塘镇(图8)。
图3 老城区周围 “灰体”肌理
图4 过渡区的“灰体”肌理
图5 三个阶段的图底关系示意图
上述三个阶段概括了肌理图底关系演变的关键点,而实际的小城镇肌理关系更复杂多样。如慈溪市逍林镇(图9)是以“灰体”为主的灰底白图,而丽水市碧湖镇(图10)的新区与老城区相对独立发展,各自呈现截然不同的图底关系。经历以上演变过程后,最终传统肌理会完全消失,图底关系又回到纯粹的状态,如苍南县灵溪镇(图11)的白体肌理。在本文研究的小城镇中,正经历后两个阶段及两者中间状态的城镇占据多数。
3 小城镇肌理的演变规律
3.1 传统与现代肌理的替换规律
当新道路或新开发区将小城镇的传统肌理打断、分解成多个片段时,通常先发生变化的是远离城镇中心、位于城镇外围的独立传统建筑片区,它们会迅速被新肌理吞并。而那些密实成片的传统肌理(通常位于城镇中心位置)则会先保持一段抵抗的时期,内部有局部更新但整体维持传统肌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在城镇的不同区域传统与现代肌理的作用力有区别。
这里用“更新力”代表促使小城镇肌理更新的作用力,“抵制力”代表维持传统肌理的作用力。对于那些直接在原城镇用地基础上发展的小城镇,“更新力”的强度由外至内逐渐变弱,而“抵制力”则逐渐变强(图12)。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城镇肌理的转变大致经历初始更新、持续更新和后更新三个阶段。以“抵制力”主导的是初始阶段,“更新力”主导的是后更新阶段。
图6 黑体为底(慈城镇老城肌理)
图7 黑白均衡(慈溪市周巷镇)
图8 白体为底(嘉善县魏塘镇)
图9 灰体白图(慈溪市逍林镇)
图10 黑白独立(丽水市碧湖镇)
图11 白体肌理(苍南县灵溪镇)
图12 更新/抵制作用力
小城镇处于“持续更新”阶段时的肌理层次最丰富,此时互相抗衡的更新力和抵制力都有一定强度,肌理的替换和维持同时大量存在。这些城镇的外边缘是“更新力”为主导的新肌理,中间区域是两种力量达成平衡的新旧混合肌理,而城镇中心作为“抵制力”作用最强的区域保持传统肌理。宁波姜山镇(图13)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典型案例,可清晰展示此阶段的肌理特征。
随着城镇发展的不断推进,多数浙江小城镇会出现“更新力”普遍增强、“抵制力”相对减弱的情况,一定时期后,多数小城镇将进入后更新阶段,最终传统肌理会被完全吞噬。只有个别特殊小城镇发展轨迹会跳脱普遍的更新规律,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如桐乡市乌镇镇、嘉善县西塘镇因受到古镇旅游开发和案例保护的强大外力而保存了较多的传统肌理。
3.2 小城镇肌理的发展规律
一定区域内的传统或现代肌理都有自身的生长规律,呈现多阶段性特征。新开发区域的肌理伴随其建设进程呈现出从破碎化向紧凑化转变的趋势,因此该区域内非建设用地的数量可以作为判断其发展阶段(初期、稳定发展期、成熟期)的依据。以城镇外边缘区域为例,其相对残余农业用地的数量(即被开发的建成区包围的农田)可用于区分该区域所处发展阶段。由于小城镇的发展都以向外扩张的方式进行,故城镇中心区通常先进入成熟期,外边缘区域先经历发展初期,而城镇的总体肌理特征沿着地理位置由外至内逐渐紧凑。另外,达到发展成熟期的紧凑区会逐步扩大,而某时期的外边缘区域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也将归入广义的城镇中心区,同时新的开发区成为新的外边缘区,城镇肌理的紧凑化就这样与其规模的扩张同时进行。
图13 持续更新阶段(宁波姜山镇)
4 传统与现代肌理的生长规律
4.1 传统肌理(黑体)的自我更新
现代肌理大肆吞噬传统肌理时,仅存的传统建筑也以改造的方式维持其生存价值,其中一部分改造之后整体仍呈现“黑体”或“灰体”特征,在此将这部分改造称为黑体的自我更新,根据它们在肌理上的变化,分为“分院成户”、“交通分割”两种类型。
“分院成户”的出现与居民的家庭结构转变有关。“院”是传统肌理的重要基本单元,它符合传统家族观念主导下多代同堂的家族居住需求。而现代社会核心家庭成为主要的基本居住单元,故独户住宅逐渐取代合院。一类将大院分解为多户独立住宅,另一类拆建成体量接近传统样式的新建筑,两种方式呈现的肌理仍为“黑体”或“灰体”。慈溪市观海卫镇老城区即为“分院成户”形成的典型肌理(图14)。
图14 分院成户(慈溪市观海卫镇)
图15 交通分割(桐乡市洲泉镇)
图16 工业区的破碎边界(德清县新市镇)
“交通分割”的成因是交通方式的转变。传统城镇道路狭窄曲折,无法满足现代公路交通需求,故多个城镇出现拆除原道路一侧或两侧房屋将道路拓宽的现象,拓宽后的道路成为重要的肌理元素,将完整传统建筑片区分割为多个分散条状,桐乡市洲泉镇(图15)作为此类典型案例鲜明地展示了这种切割痕迹。这种被广泛应用的改造方式局部改善了现代交通需求,缓解了部分传统建筑与现代生活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传统肌理消失的进程。
4.2 现代肌理的扩张
现代肌理的蔓延以大面积的工业区和住宅区为主力,它们的肌理特征决定了城镇新区的肌理形态。工业建筑用地面积大、道路宽度需求高,有噪声、空气污染等危害因素,宜远离住宅区,故多建于脱离城镇主体的远郊,以建筑组团的形式出现在对外交通沿线附近,组团之间通常不紧密相连,形成的肌理是不紧凑的。这种不连续、散布片状的工业区肌理在城镇外边缘的出现,快速扩展了城镇外边界,形成了破碎化的边界特征(图16)。
传统住宅相似的建筑形式构成了均质的肌理,而现代住宅出现了独栋别墅、多层排屋、高层点式等多样化形式,呈现阴影关系丰富的多层次肌理(图11)。统一规划建造的大型住区是城镇现代住宅的主要模式,故区别于传统建造的点式增长,其肌理以块状形式扩张,形成局部完整、整体破碎的特征。另外,现代住宅普遍的中高层形式使其与传统相比具有密度低、凹凸感强的肌理特征。
结语
浙江小城镇目前呈现出“异质并存”的形态特征,即差异极大的传统与现代建筑肌理并存,使它们成为建筑形态的矛盾共同体。通过观察发现了许多建筑形态矛盾共存、相互斗争的有趣现象,也看到这些现象所反映的小城镇发展痕迹。小城镇仍然每天都在更新,目前看到的肌理也正持续改变着,也许用不了多久,目前仅存的那些传统建筑就会彻底消失,城镇的形态和肌理也会截然不同。本文试图通过观察和研究,将这些处在特殊阶段的小城镇形态记录下来,为更多关于小城镇的研究提供参考。
此外,通过对小城镇的肌理演变研究,也获得了对现代城镇规划的几点启示:①城镇规划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发展阶段与需求。千差万别的小城镇肌理背后是其极大的发展差异,规划应针对具体城镇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策略,才能发挥其价值;②对传统建筑的保留应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先决条件。不断更新的居民需求作为城镇肌理演变的最大推动力,也使得物理条件落后的传统建筑消逝成为必然趋势,而将真实需求置若罔闻的保留是没法让传统建筑获得生命力的;③传统城镇肌理有机、灵动的特点可为现代城镇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意义。虽然传统肌理的消逝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但现代城镇规划中可适当参考传统肌理尺度宜人的特点,寄托居民对传统建筑的精神向往。
资料来源:
图5、图12:作者自绘;
文中其余图片均为作者改绘自谷歌卫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