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化语境下的深圳戏剧发展路径探析

2021-06-19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戏剧节剧目深圳

黄 娟

中国戏剧成熟于元代,扎根于普通市井文化之中,在其发展过程中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市场属性。元杂剧“演出之活跃、观众之广泛是雅典城邦、罗马剧场和印度梵剧演出甚至是莎士比亚时代所望尘莫及的”①黄卉:《元代戏曲史稿》,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从时代背景来看,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文化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实现戏剧艺术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率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是其肩负的最重要的使命之一,研究探析改革开放后市场语境下的特区戏剧事业及产业发展具有经验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深圳戏剧40年发展概述

特区成立之前,深圳戏剧演出门类比较单一,仅粤剧一枝独秀。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的近四十年间,深圳戏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本文以十年为一个阶段对深圳戏剧进行梳理如下。

深圳特区建立的第一个十年,是“藏艺于民”、延续传统发展的十年。这一时期,伴随着移民潮,不少戏剧家和戏剧工作者来到了深圳,然而在当时一切以经济建设为要务的大环境下,戏剧并不是当时市场经济的优先选择,这些人的到来也没有改变深圳戏剧的大格局,甚至大多数人并没有从事戏剧专业方面的工作,他们散布在深圳的各行各业之中,为深圳戏剧的发展储备了人才力量,这个现象被总结为“藏艺于民”。这一时期,戏剧人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从艺,排演了当时风行的校园戏剧《魔方》并在广州、海南巡回演出,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对当时戏剧发展的大环境来说,这只是深圳戏剧的个例和偶然现象。这一时期深圳戏剧仍以延续粤剧发展为主,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深圳市粤剧团在原宝安县粤剧团的基础上重新组建,成为深圳第一个戏曲艺术表演团体,推动了深圳粤剧的发展与繁荣。“特区成立后的20年间,深圳粤剧团上演了41台大戏,演出场次达到2000场”①熊源伟:《新移民城市戏剧文化特征——深圳戏剧现象思考》,《戏剧》2000年第3期。,编演了《鸳鸯泪洒莫愁湖》《情僧偷到潇湘馆》《风雪夜归人》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冯刚毅凭借《风雪夜归人》成为深圳第一位“梅花奖”得主。

深圳特区建立的第二个十年,是深圳戏剧进行多样性初探的十年。1991年,深圳制定了《深圳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八五”规划》,市委市政府开始贯彻实施“五个一工程”②“五个一工程”是自1992年起,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举办的每年进行一次的评选活动。这五个方面是:一部好戏剧作品、一部好影视作品、一部好图书、一部好理论文章、一部好电影。,“文化深圳”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文化体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在这一大环境下,1992年,深圳市戏剧家协会成立。1995年,深圳大学创办了艺术学院表演系,深圳有了专职的、持续性的戏剧活动。这一时期,深圳戏剧整体体量还不大,但戏剧人进行了多样性的拓荒探索。在话剧方面,深圳实验戏剧蓬勃发展,在当时影响较大。深圳市戏剧家协会演出的小剧场话剧《泥巴人》获得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演优秀编剧、优秀导演等6项大奖;深圳市戏剧家制作体的无场次话剧《我爱莫扎特》获得广东省国际艺术节优秀导演奖、编剧奖和演员奖,实验戏剧《希望》《故事新编之铸剑篇》《喇叭、小号和口哨》等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主旋律话剧成绩不俗,深圳市委组织部、宣传部主办,深圳市戏剧家协会组织排演了大型话剧《贺方军》,该剧在深圳大剧院连演3个多月,演出近百场,获得了“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由中共深圳市福田区委区政府主办,深圳市福田区文化局、深圳大学艺术学院联合演出的《窗外有片红树林》获第六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编剧奖、导演奖、表演奖等多项大奖,并晋京参加建国50周年献礼演出。小品创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罗湖小品“戏窝子”崛起,领头人正是日后被誉为深圳小品“三驾马车”的张福生、梅玉文和方伟元,他们的多个作品多次获得了群星奖、中国曹禺戏剧奖。在舞剧方面,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局组织策划,深圳歌舞团创作排演的大型现代舞剧《深圳故事·追求》获得了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是我国建国50周年晋京演出献礼剧目。在音乐剧方面,二十一世纪演艺中心推出了《白蛇传》进行商业性演出,“创下了演出900场的纪录,场面火爆,一票难求”。③刘莎莎:《多部音乐剧深圳演出频频遇冷,业内人士剖析——内地原创音乐剧硬伤何在?》,《深圳特区报》2013年5月9日,第B11版。然而,在这一时期,传统戏剧受到了严重冲击,粤剧市场逐渐萧条。粤剧团进行了体制改革后,创作了现代粤剧《情系中英街》,该剧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演员卓佩丽因此剧获得梅花奖,深圳获得了第二朵“梅花”。这十年里,深圳戏剧多方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深圳戏剧官方参与度高,意识形态功能较强,重教化而轻娱乐,重宣传而轻审美,剧目创作评奖导向性强,深圳戏剧虽然有了零星的市场探索,但市场培育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深圳特区建立的第三个十年,是戏剧活动逐渐普及、戏剧市场日益活跃的十年。2003年深圳被确立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同年,深圳市开始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把文化产业列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在这一大背景下,现代粤剧《驼哥的旗》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曹禺戏剧优秀剧目奖等多个奖项,被认为是深圳市粤剧团的巅峰之作,冯刚毅凭借该剧成为粤剧界第一个“二度梅”获得者。随着特区的建设和发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改变深圳人口结构的同时也改变了深圳的戏剧结构,粤语这一方言在深圳的话语主导权逐渐丧失,普通话成为深圳的主导话语。粤剧和其他传统戏曲一样遭受着时代挑战。这一时期,政府主导的惠民戏剧活动逐渐增多,到2010年,深圳年鉴提供的数据显示:共举办“周末剧场”52场、“美丽星期天”27场、“戏聚星期六”24场;实施“流动文化服务”工程,组织“流动大舞台”“京剧、粤剧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293场。①深圳史志办公室,http://www.sz.gov.cn/cn/zjsz/nj/201203/t20120328_5646541.htm。不少深圳戏剧品牌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初创,2005年罗湖成为首个“中国剧协小戏小品创作基地”,常年举办全国戏剧交流研讨会,成了蜚声全国的戏剧强区。2006年深圳市剧协创立了“创意剧场”,首届创意剧场就推出了五部作品。2009年,“戏聚星期六”创立,该品牌每年举办多场戏曲公益文化讲演活动。宝安“戏曲进校园”活动在这一时期也开展得如火如荼,频频摘得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宝安戏曲娃成为响亮的名片。戏剧进行了多种跨界尝试,如胖鸟剧团策划了《画须添龙》水墨剧场展,探索了戏剧与书画艺术的跨界结合;深圳戏剧家协会尝试将戏剧与诗歌结合,在2009年提出了“诗剧场”概念,推出了“中国诗剧场”。众多的戏剧普及活动培育了深圳的戏剧观众和戏剧市场。这一时期,深圳的话剧市场发生了快速的变化,“2005年、2006年深圳两年的话剧演出加起来都不到20场。从2007年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引爆深圳人的话剧热情后,深圳话剧市场一步走进春天”②杨青:《深圳话剧原创力量何时出笼?》,《深圳商报》2012年3月29日,第C03版。,深圳话剧商业演出日益增多,深圳有了胖鸟剧团这样的民办非营利戏剧演出机构,也有了深圳八厘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这样的以“戏剧创作、演出运营、戏剧推广”为主体的民营公司,深圳戏剧的市场氛围渐浓,但深圳原创戏剧在商业演出之路上仍停留在起步探索阶段。在原创戏剧方面,有大型话剧《阳光地带》《深圳日记》、舞剧《大围屋》、话剧《网络.COM》、实验戏剧“南头怪事”系列等佳作,但是与深圳戏剧市场的发展相比,已经显露出深圳戏剧原创力不足的问题。

深圳特区建立的第四个十年,是戏剧活动全面开花、戏剧市场更加成熟的十年。这一时期,深圳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推进建设文化强市,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扶持。“戏聚星期六”“戏曲早茶”“剧汇星期天”“第一朗读者”“创意剧场”等戏剧品牌活动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一批“中国戏曲小梅花培训基地”“中国少儿京剧培训基地”纷纷落户深圳。深圳本土原创戏剧节、宝安戏剧月、罗湖青年戏剧月、南山戏剧节、龙岗“拉阔”戏剧节等戏剧节庆活动陆续开展。深圳各区戏剧发展特色鲜明,如罗湖区打造了“09剧场”这一原创文化品牌,“形成了以节目创演为核心、以剧团资源为依托、以馆有场地为阵地、以社会参与为支撑、以群众满意为动力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品牌,成为国内戏剧小品界独树一帜的文化现象”。③宋丽清、赵鹏飞:《罗湖:创新打造09剧场文化品牌(文化创新2020)》,《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1月23日,第07版。福田区剧协持续推进“戏剧高地”计划,以福田文化馆·戏剧主题馆为主阵地,举办国际经典名剧交流展演,推出国际少儿艺术交流季、爱丁堡戏剧前沿剧目展演等高水准演出项目,举办戏剧双年展。这一阶段,转企后的粤剧团接受市场的检验,重排了经典剧目《风雪夜归人》,编排了粤剧《雷雨》等剧,也获得了多项大奖,青年演员吴晓毅和谭兰燕凭借《雷雨》获得全国戏剧文化奖表演大奖,青年演员吴晓毅和吴思明凭借《风雪夜归人》《雷雨》获得白玉兰戏剧表演奖。深圳粤剧有着深厚的传统和辉煌的历史,但是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大众文化取向发生变化、粤剧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急剧改变的情况下,粤剧在深圳戏剧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丧失。如今,深圳新一轮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正在进行中,粤剧发展的创新和传承也是当务之急。在深圳各类戏剧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一批年轻的戏剧人和民间戏剧团体异军突起,为本土戏剧市场带来了勃勃生机。荔枝青年剧团、鬼马戏剧、甸甸巴士话剧团、爪马戏剧等深圳本土剧团在这一时期集中出现,剧团创始人及成员以80后和90后为主,这一批戏剧人尝试拓展戏剧类型,把许多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戏剧带上了深圳舞台。甸甸巴士话剧团出品的粤语舞台剧《马桶大爆炸》在第41届香港艺术节首演,荣获香港舞台剧年度十大最受欢迎剧目。爪马戏剧的悬疑剧《同谋》是深圳本土剧团第一次尝试与美国百老汇版权合作。邹晓勇戏剧工作室创作的诗歌舞变奏三幕剧《木心·人曲》受邀参加2016年第四届乌镇戏剧节、2016年第三季鳌湖艺术节,2018年全国巡演,成为小剧场剧目的票房黑马。随着戏剧市场的不断成熟,这些深圳本土剧团走向了常规化商业化创作与演出,孕育出一批属于深圳本土的戏剧专业队伍,出现了不少优质好剧,推动了深圳本土戏剧市场逐步成熟。在深圳原创戏剧方面,虽然仍有《突围1978》等佳作,但是本土原创能力不足的问题愈发凸显。

二、深圳戏剧发展现状分析

经过近四十年的培育和发展,深圳戏剧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与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相比,其戏剧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现阶段,深圳戏剧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圳戏剧从业者逐渐增多,但戏剧人才仍然缺乏

经过近四十年的戏剧人才培养,“深二代”戏剧人成长起来,活跃在深圳戏剧的各个领域,为深圳戏剧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力量。近年来,深圳戏剧发展的良好势头,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戏剧专业院校的年轻人来深圳寻求机会。但是深圳戏剧人才仍然缺乏。一是深圳戏剧教育力量薄弱。目前,深圳只有深圳大学表演系能够培养戏剧专业方面的人才,每年招生约40人,本土戏剧人才培养严重不足。二是深圳戏剧团体缺乏。深圳专业文艺团体少,深圳文艺院团改革后,深圳交响乐团、深圳歌舞团、深圳粤剧团三家国有文艺院团保留一个、划转一个、转制一个,与戏剧相关的院团只有转企的深圳粤剧团,“调查显示,从市属专业文艺团体的数量看,北京有13个,上海有18个,广州有7个,厦门有7个”。①翁惠娟、韩文嘉:《院团改革初见成效 机制创新焕发活力——深圳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夯实文艺创作基石》,《深圳特区报》2019年10月22日,第A01版。与之相比,深圳专业院团力量差距显而易见。可喜的是,深圳开始了新的文艺院团改革,2018年成立了深圳歌剧舞剧院,但在专业院团方面的差距短期内仍难以改变。三是深圳戏剧缺少本土领军人物。北京有孟京辉、田沁鑫,上海有新生代何念、田水正,台湾有赖声川、李国修等人,深圳尚缺乏与一线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戏剧领军人物。面对戏剧人才缺乏,深圳也有相应的对策,如福田区在引进百位文体名人计划中,孟京辉、濮存昕都受聘出任“福田区文化顾问”。孟京辉在福田区举办的“当代戏剧双年展”中担任艺术总监,濮存昕在福田区举办了戏剧表演、朗诵和一系列公益推广活动,然而这些国内戏剧领军人物偶尔客居深圳,与深圳的关联性还不强。他们的到来,丰富了深圳戏剧活动的多样性,但是对本土戏剧创作来说,他们所产生的影响还很有限,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深圳戏剧人才缺乏的局面。

(二)深圳戏剧原创能力不足,戏剧生产与戏剧消费不相匹配

深圳本土的戏剧人才队伍相对羸弱,本土戏剧团体的数量和规模都还比较小,这导致深圳戏剧原创能力不足,深圳演出市场极度缺乏本土戏剧力量。一是深圳戏剧的历史底蕴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相对薄弱,这些年,虽是努力追赶,但本土戏剧整体水平仍有不足,国内戏剧界面临的原创好剧本缺乏等问题在深圳均有所体现。二是深圳原创戏剧格局有待进一步提升。深圳戏剧创作主要是官方扶持创作和商业创作两种渠道。深圳官方比较重视文艺扶持,重视精品创作,但一部大型戏剧的成本往往动辄几百万元,除了在重大时间节点上的主题创作之外,官方扶持大型戏剧创作并不多见。而在扶持方式上,政府扶持旨在培育观众、文化惠民,以公益演出为主,采用免场租、低票价等方式,但对市场的关注度还比较低,对剧目创作演出质量仍缺乏有效的提升手段和评价机制,在提升深圳剧目原创能力上作用还不突出。从戏剧商业创作的角度,深圳有两种代表,一种是像保利剧院、聚橙剧院这样的剧院代表,它们在剧场运营的同时,也会进行剧目制作,在资金、运营等方面资源较多,但更多从商业角度考虑,往往是发掘成熟剧目进行运营,或者是购买版权重新制作演出经典剧目,这类剧目比较容易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但难与深圳城市产生较强的关联,很难被认可为深圳本土剧目。另一种是类似于甸甸巴士剧团、深圳八厘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这样的深圳民营剧团和戏剧类文化公司。它们制作的剧目,主创人员大多是深圳本土戏剧人,有着自己对深圳戏剧特征与风格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类民营剧团和公司实力往往还比较薄弱,需要靠市场养活自己。因小剧场戏剧前期投入成本较低、市场容错率较高,作为具有高度变通能力、兼容并蓄的开放空间,小剧场戏剧往往是它们较佳的选择。因而近年来,具有深圳本土气质特征的剧目往往是小剧场剧目。深圳的戏剧消费能力已经进入“井喷时代”,戏剧演出市场火热,这从深圳剧场的建设上就可见一斑,以南山区为例,如今仅南山区就有南山文体中心、华夏艺术中心、深圳保利剧院、蛇口风华大剧院、万象天地剧院、境山剧场、南山实验剧场等十多个剧院。据了解,仅南山文体中心的聚橙剧院每年演出就达700多场,但只有极少深圳本土剧目能在这些剧场进行商业演出。深圳已经形成了较好的戏剧消费市场,但是戏剧生产能力还远远落后于其消费能力。

(三)深圳戏剧活动多,但与深圳城市相匹配的有影响力的活动仍显不足

在深圳市政府的扶持下,深圳的各类戏剧讲座、展演、戏剧节,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较多,以深圳的戏剧节为例,笔者整理了2019年在深圳举办的戏剧节活动,如表1所示。

表1 2019年深圳戏剧节活动

续表

续表

如表1所示,2019年,深圳有7个戏剧节活动,而在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深圳大剧院艺术节、大湾区舞台艺术节等活动中戏剧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深圳戏剧节的举办情况不难看出深圳戏剧活动较多。7个戏剧节活动中,有5个是官方性质,2个是商业性质,官方扶持的戏剧节仍占大多数。官方性质的戏剧节以公益性质为主,在戏剧“量”多的同时,在“质”优方面仍有提升空间。5个官方性质的戏剧节中,第八届深圳儿童戏剧节仅有7个儿童剧目演出,宝安戏剧月只有5部剧目演出,首届深圳市青年戏剧月在罗湖青年戏剧月的基础上升级而来,以小戏小品剧目展演为主,第三届南山戏剧节有53部剧目演出,其规模和影响力相对较大。2个商业性质的戏剧节中,仅有爪马戏剧的《万圣节游戏》这一部深圳本土剧目,该剧是百老汇原版授权制作的悬疑剧,本土剧目在深圳戏剧市场上力量薄弱。深圳众多的戏剧节,无论在戏剧节的规模、剧目数量和质量,还是在戏剧节的影响力方面,尚未出现与深圳这座城市文化定位相匹配的戏剧节。深圳本土戏剧节的发展现状在深圳戏剧活动中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深圳戏剧活动虽多,但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戏剧活动还比较缺乏。

(四)深圳戏剧资源整合机制不足,戏剧产业发展缺乏完整产业链

如果说文化事业以社会公益目的为主,那么文化产业主要强调文化的经营性。从深圳戏剧事业的角度来看,仍以戏剧节为例,深圳“一地多节”的戏剧现象推动了戏剧普及,活跃了深圳戏剧氛围,但各自为战的方式也造成了戏剧资源的浪费,在这方面仍缺乏有效资源整合机制,难以发挥聚合合力作用。另一方面,戏剧公益演出与戏剧商业演出并没有行业细分机制,大量公益演出和商业演出并行,在活跃戏剧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扰乱戏剧市场秩序,不利于培养观众掏钱看戏习惯等方面的问题,这对完善规范培育戏剧市场并非完全是有益之举。从戏剧产业的角度来说,戏剧生产、戏剧经营和戏剧消费缺一不可。深圳的戏剧原创生产能力不足,在戏剧产业的源头力量薄弱。从戏剧经营来说,虽然深圳本土戏剧经营大多还比较艰难,但深圳并不缺乏戏剧成功经营的案例。如今,多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市场,戏剧产业也不例外。剧场作为戏剧消费的场所,往往也承担了部分戏剧运营的职责,深圳剧场的建设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资本进入戏剧行业的时间和趋势。1989年5月,深圳大剧院投入使用,这是当年政府的“八大文化设施”之一,由政府部门直接领导;2008年,由国有企业中国保利集团公司投资,兴建了深圳保利剧院;2014年,依托民营公司聚橙网,聚橙剧院院线成立。这三家剧院分别是深圳最具代表性的剧场,也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资本对深圳戏剧市场的介入。我国文化产业整体上都存在起步晚、基础弱的问题,文化产业的发展的确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在鼓励非国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方面,深圳有着良好的政策与环境,所以产生了聚橙这样的企业,它整合传统演出产业链,形成以演出经纪为主体,演出制作、演出票务、剧院运营并行的全产业链;同时将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互联网化,从普通社区平台到O2O闭环,形成资本、内容、服务、渠道的全产业链“IF-3C”(Investment Fund-Content&Channel&Customer)模式。聚橙在全国布局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但不可否认深圳戏剧的产业链尚未形成,打造深圳戏剧的产业链,并非一个剧院一个公司所能形成,而需要一个行业、一个区域,甚至是跨行业、跨区域多元素联合构建。从戏剧消费来说,深圳观众对名剧、名团、名角仍比较追捧。“生产为消费创造的不只是对象。它也给予消费以消费的规定性、消费的性质,使消费得以完成。正如消费使产品得以完成其为产品一样。”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页。戏剧生产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过程中还需要提高消费者的需求水平和审美能力,如此戏剧生产与消费才能形成一个良性互动、互相需要、互为激励的状态。深圳戏剧生产尚未有能力对戏剧消费形成良性引导,戏剧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状态尚未形成。从整体上来说,深圳戏剧事业和产业在资源整合上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三、关于深圳戏剧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坚持戏剧文化属性和产品属性并重

文化的培养都需要经久的积淀与培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深圳戏剧虽然仍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发展成现有的状况,离不开深圳各级政府的大力培育。深圳有丰富的经济发展经验,为了给文化发展更有力的保障,政府在培育戏剧艺术时,尤其重视戏剧的文化属性,较少考虑商业回报。戏剧的艺术性和商业性并不是对立的,《剧院魅影》《妈妈咪呀!》《猫》等剧作都是艺术和商业结合的经典案例。文化产业是深圳的支柱产业之一,深圳戏剧也应该实现从艺术价值到经济价值的转化,实现文化与商业的共赢。因而,在深圳戏剧的发展中,我们要坚持戏剧艺术属性和商业属性并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以商业价值为唯一取向,而是要摆脱依赖政府发展的思路,摆脱在资助期间上演后剧目往往就被搁置的局面,让深圳戏剧将面向市场的压力转化为提升戏剧质量、创作优秀作品的动力。在坚持戏剧艺术属性和商业属性并重的理念下,尤其在深圳本土戏剧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要注重加强引导,建立行业细分机制,“美国戏剧市场已形成完备的分层剧团,能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需要”。②范煜辉:《论美国百老汇戏剧的成本票价及运营机制》,《戏剧文学》2017年第5期。它们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剧团有着清晰的定位和细分,二者的目的和面对的对象都有相对清晰的行业细分。要引导深圳戏剧行业建立相对完善的行业细分发展机制,对戏剧公益活动和商业活动进行分类、分层,引导行业建立公益、商业互不干扰、互相补充的机制,促进戏剧产业发展的同时,建立良性的戏剧培育机制。

(二)坚持构建戏剧多元化的良性发展格局

一个城市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三者都不可或缺。伴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大众文化迅速壮大,精英文化在市场文化的挤压下反而退到了边缘地带。这种文化发展的整体趋势也反映在深圳的戏剧发展之中,从深圳戏剧发展的历史来看,政府倡导、得到资助较多的主旋律戏剧是主流文化的代表,一直具有较大的优势,代表精英文化的实验戏剧虽然有着辉煌的历史,但是发展到现在有所衰微,而代表大众文化的商业戏剧如今发展势头正好。戏剧需要面对来自市场和观众的检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仅仅只要发展商业戏剧,而是要坚持多元化的内容生产,形成主旋律戏剧、商业戏剧和实验戏剧良性互动的模式,多元共存,相互补充,构建戏剧多元化的良性发展格局。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为了避免商业化带来的因迎合观众口味而戏剧内容趋同、丧失文学性等方面的问题,保持戏剧发展的多元化也是应有之道,就像美国电影在发展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同时,也要扶持独立电影的发展,抑或是“一切向钱看”的百老汇商业戏剧也要与非营利性的外百老汇以及致力于实验戏剧、教育和慈善等领域的外外百老汇才共同构建成百老汇的整体产业体系。在这种戏剧多元化良性发展格局基础上,共同发力,深度挖掘深圳本土文化素材,发掘深圳的精神文化特征,多渠道合力打造出具有鲜明地域风格和创作特点的深圳戏剧,创作出与深圳这座城市息息相关,将深圳的文化气质融入其中的戏剧作品,打造出深圳戏剧自己的辨识度,形成深圳戏剧既有丰富性又有鲜明特征的整体构建。

(三)实施戏剧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培养

戏剧是综合艺术,是集体艺术,需要编剧、导演、表演、舞美设计、音乐创作等多个方面的专业人才,戏剧艺术的提高必须是全面的提高,要多渠道加强戏剧所需要的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比如,好剧本是一个剧目成功的关键,特别要注重培养戏剧编剧人才,或是加强戏剧与文学的融合转化,将更多的优秀的文学文本转化为戏剧剧本。戏剧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要符合双重规律,既要遵循文化产品的艺术生产规律,又要遵循文化产品的商业经营规律。现有的戏剧从业者,懂戏剧艺术的往往不懂市场运作,懂商业运作的又缺乏对戏剧艺术规律的掌握和了解,这就需要一群既有艺术修养、又有商业素质的艺术管理者,需要他们在戏剧艺术和戏剧商品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戏剧家想要传达的内容,尽可能地呈现给最多的观众,将更多的观众带至戏剧艺术面前。因而在戏剧人才培养方面,既要培养戏剧各个环节的专业人才,又要培养深谙艺术与商业之道的复合型戏剧人才。

(四)全方位加强戏剧市场培育

深圳的戏剧市场发展较快,但是还不够成熟,要多方面深度培育戏剧市场。从政府角度来说,除了给予资金扶持以外,更要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优化扶持方式,引导戏剧艺术走向市场化道路。同时也要鼓励更多的外来资金进入戏剧行业。政府支持及社会力量参与是戏剧业发展的保障,国外演艺剧团的运行经费一般是政府补贴、个人捐赠和票房收入大致各占三分之一。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要,要加强新媒体技术与戏剧艺术的融合。加强对戏剧观众消费类型的细分和分析。对于戏剧本质的认知,法国戏剧理论家萨赛认为“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无论戏剧的社会价值还是戏剧的经济价值都是要通过观众来实现的。戏剧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观众消费是戏剧与社会联结的重要纽带,观众消费也将观众的需求和戏剧创作进行了对接。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运营者要多倾听观众、了解观众,基于对观众的了解,进行准确的剧目主题、演出风格、价格、营销、消费群体等方面的定位。那么准确及时的行业数据分析很有必要,笔者发现深圳戏剧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还比较缺乏,这不仅仅是深圳戏剧的问题,也是一个国内戏剧共通的问题之一,就像电影票房数据我们很容易查到,但一部戏剧的票房数据则没那么容易了解到。在大数据时代,如果能将戏剧产业的各个环节进行数据化管理,各个环节都能对彼此的需求和现状比较清晰,这样整个行业的进步就有迹可循了。

在市场环境之下,深圳的戏剧艺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深圳的戏剧发展起步晚,市场空间大,在市场化运作中,某个环节、某个剧目不乏成功的案例,但是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需要我们加强原创剧目创作,引进优质外来剧目,以精准的市场定位,独到的营销推广,将戏剧艺术与新媒体平台结合起来,丰富传播形式和内容,加强对观众的长期培育和细分,完善整合戏剧产业各个环节。在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之下,深圳戏剧艺术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猜你喜欢

戏剧节剧目深圳
学校里的戏剧节
舞台剧目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第七届江西艺术节·第十一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演出安排表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