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和内容的合拍融合
2021-06-19陈茗屋
陈茗屋
用篆刻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来反映革命的题材,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沪上前辈集体创作《鲁迅笔名印谱》以来,已经涌现不少名作。把烈士的名讳和他们活动的胜地结合在一起,追念他们的红色伟业,纪念朱迹,我还是第一次拜读。况且,“朱迹”原是印谱的别名,用作本书的书名,实在是贴切,实在是妙不可言。兆基兄,为您热烈地鼓掌!
说句实话,篆刻这一形式实在是太古老,太典雅。它所取的文字——篆书,离我们太遥远。不要说芸芸众生,即便是贵为诺贝尔奖得主的科学精英,也不一定能识得多少。但是,因其深奥,因其难识,更能激起探索者的激情,更能激发专家们将豆类制为豆乳,贡献给广大爱好者的责任感。篆刻家义不容辞。
篆刻,顾名思义,便是把篆书刻出来。专业一点论说,篆刻是以印章为形式来反映书法(尤其是篆书)美的艺术。历史悠久,在我国,至少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当然,印章产生于使用篆书的时代。当时的人们能够识读。时代的变迁,通行文字由篆书变为隶书,变为楷书。篆书渐渐地成为不易识读的古典。况且,二千年前的文字、词语远远不如现在丰富。“玺、镭、她”之类文字,在秦代以前是没有的。
那么,篆刻家在碰到这类问题,遇到古代篆书没有的文字怎么办呢?例如“铿锵”,篆字时代没有这二个字。字典告诉我们当以“”来代替。倘若我们创作诗句成语印,即“闲章”时可以“”入印。倘若刻制姓名印,遇到了“堅”是不是可以刻“”呢?我认为是不可以的。人家叫张铿,刻成了张,从法律的角度,这枚印章不是张铿的信物,盖在文件上,将会产生莫大的麻烦。
本书中就碰到了这样的问题,一位烈士叫“冯铿”,按篆书通假字的规矩,可刻作“䃘”。作者根据约定俗成的规矩,按现代写法创造了一个新篆字,刻作“铿”。我是举双手赞成而欣赏的。姓名印应该具有特殊性。
通读本书,印章有秦 、汉印面目等多种形式,各具姿态。文字取甲骨、金文(钟鼎文字)、印篆等典雅端正者。努力做到形式和内容的合拍融合。作者是极具匠心的。当然,花狸胡哨的篆字是绝对不适宜表达庄严内容的。
尊重传统,是一句老话。取传统为现代服务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兆基兄为此所作的尝试和努力,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书画篆刻,不论是哪一形式,毋忘传统,坚持正路,应该是我们的方向。
新青年
中共二大会址
云上邨
邓中夏
张锡瑗
老渔洋里
李文
恽雨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