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主题作品创作的理性思考
2021-06-19张永千
张永千
The works Working Together and Fulfilling Grand Mission and Uniting as One for Invincible Position participated in the 1st Exhibition on “Climbing”Creative Works in 2020. In order to “climb” towards a higher goal, I carefully review the ideological change process of creating these two works,rationally think about them, discuss with experts, and share with readers. I mainly focus on conception, theme, form,contrast, shape, rhythm of the works and the creation of illusory space.
我的作品《同心协力,不辱使命》《众志成城,无往不胜》参加了2020首届“攀登”创作作品展。为了向更高的目标“攀登”,我回顾了创作这两件作品的心路历程,理性思考,与专家研讨,与读者分享。主要从作品的构思、主题、形式、对比、造型和作品的节奏韵味以及虚幻空间的创造等方面着手,从如何把散乱的人物物象相互关系贯穿成势,如何确定成型制作,紫砂坯体如何保养等等多角度全方位逐一分析,叙述认真梳理后的几点感悟。
一、作品的构思
1.以“攀登”为主题的命题创作。命题性创作对工艺美术创作者来说,实属不易。尤其是以“攀登”为主题的作品,寓意广泛而含义深刻,意态抽象而难以聚焦表现,不易找到合适的内容和形式去表达。而中国的艺术以社会学为其主要基础,西方艺术以科学为其主要基础;混混沌沌,无极无际更接近艺术的本质。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出发,反复思索比较,从传统到现代,从绘画到各种门类艺术,查阅各种资料,最终聚焦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解放战争)期间发生的故事为题材。但是,这类题材相比较难以表现,其难在:现代人物形象一般不适合用传统的形制去表现,对人物形体结构的逻辑、人体解剖、人物虚实和动作节奏的把握和拿捏尤为重要,对西方人物雕塑造型和写实能力的把控要求是比较高的。
两件作品分别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相同题材内容的雕塑作品有众多艺术家或大牌名家曾经表现过。我作为工艺美术从业者,深知创作难度是无需多言的。我在《同心协力,不辱使命》的创作过程中构思了许多小稿,从中反复比较精心选择定稿。这件作品完工后主题鲜明,突出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解放军战士为创建新中国,为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不怕困难勇于攀登,同心协力、不畏艰险的英勇气概。另一件作品《众志成城,无往不胜》我以浮雕为表现形式:整装待发的八路军战士接过以圆雕为表现形式的乡民一碗水的场景,把圆雕和浮雕技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人民子弟兵人民爱,人民子弟兵只要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人民谋幸福,无不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整个作品人物众多、充满张力。
二、两件作品的表现形式
众志成城 无往不胜
作品《同心协力,不辱使命》为了表现“攀登”的艰险,突出“险恶”,整体形状接近直角三角形,突出高耸入云的“高”和“险”,而正三角形给人的沉稳、坚定、必胜的感受,巧妙地暗示,人民的军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必定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三、直线、曲弧线的对比
作品《同心协力,不辱使命》主要是直线与破折线、弧线的对比表达。作品右边的形体剪影用直线,大胆而有意为之,少有艺术家表现过,这是我的一种创造。行内一般来说忌讳一条呆板的直线。但是,如能运用恰当,会让人眼睛一亮,过目不忘、回味无穷。此作品直线与左边物体具有明显动感和紧张感的破折线之间的对比,加强了两者的(两边物体)属性。增强了作品的动感、节奏和紧迫感。这里我要着重提一下,为什么用破折线呢?因为破折线犹如锯齿,让观众产生寒寒的紧张感,震撼人心,也与作品主题吻合。我通过对比,增加了垂直线的沉稳、坚毅的一面,表现了军人的勇敢、果断、坚强必胜的信念。
作品《同心协力,不辱使命》直线和曲折线的对比,一方面强调了人民军队勇敢战士的紧张,另一方面突出其形式感,让作品两边的外轮廓线既丰富多变,又简洁、单纯、耐看,不凌乱无序,不会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因垂直线给人的感受是“静”态,而破折线带有明显的动感。曲直线的有效对比,加强了作品动静虚实的对比,主观与客观有机结合,所谓天人合一,象外化境,能留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曲尽意未尽,让观众回味无穷。由于直线和曲线的巧妙运用,既给人们感觉到山势高峻,峭壁嶙峋,又凸显了山势地貌复杂多变。渲染了人民军队战士的不畏艰难险阻,展现出克服种种困难,迎难而上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坚强信念。而直线给人的感受稳重,又让观众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具备必胜的信念,提升了作品思想的温度、高度、厚度,使得作品的主题得以升华。
四、人物间的立体构成
通过人物之间动态和视线的相互联系,形成了“之”字形曲线。这里不仅要考虑人物动态的正、侧、背面的丰富性、多样性还要对作品中人物身上枪支和弹药、背包等等的摆放位置及方向进行慎重考虑,要与作品的整体趋势相关联。为了突出作品“同心协力”的主体,把相互协调配合,高低错落、丰富多变的5个人物,用“之”字形的曲线贯穿起来,使作品乱中有序。犹如书法作品中的单字、词组与整幅作品的构成关系,笔划丰富多变、纵横交错,但并非乱涂,收放自如。其单字或词组的外轮廓线,都可以概括成虚的几何形,如“方形”“三角形”“圆形”等等,给每个字或词组一定的形式感,也赋予作品一定的秩序感和美感。而“之”字形曲折多变的形式,也会让人联想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执行任务的艰难曲折,以及地形的严峻险恶,从而衬托出人民军队战士面临的种种困难与险阻。
五、节奏和韵律
众志成城 无往不胜(局部)
众志成城 无往不胜(局部)
节奏是有规律的重复,但并非简单的重复。从构成关系来看,形式因素的重复或变化都具有规律性和秩序感,节奏的本质是秩序的重复。我们的眼睛和大脑比较适应有节奏变化的重复,不喜欢杂乱无序的噪声,也不喜欢机械地重复声音。在艺术作品中,如果变化的随意性很大,无秩序和规律,就不成其为节奏感。而节奏感的审美效应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有序地重复来适应人的节奏要求,二是以它特有规律的变化和局部反差来满足和调和人们的视觉秩序,形成一种活而不乱的艺术效果。而各自有序的节奏,赋予一定的情调,就呈现了有旋律的韵味。我这两件作品,不管从大的形体,还是微小的细部,都含有丰富的节奏变化。从运粮民众和物像的组合来解读,整体气势磅礴,高低错落,疏密有致。虽然人物形象众多,但是,作品整体处理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传达了一种起伏的节奏感。浮雕中整装出发的八路军队伍,形成其内在一定的节奏,运粮百姓以及各种动物也呈现了其节奏,所有这些节奏都形成了一定的意态或情调,迸发出诱人的韵律美。
我从创作实践中认识到,创作工艺美术作品,假如把作品中的细节都去掉,剩下外轮廓线的形,就比较容易发现问题,人的眼睛才能不会被丰富的细节所干扰而影响判断,然后去分析其形体的节奏、构成变化是否合适,是否呈现出丰富的美感,就比较容易把握物体的节奏,使作品具有秩序、节奏和韵律感。
六、虚幻空间计白当黑
同心协力 不辱使命(局部)
同心协力 不辱使命(局部)
作品《同心协力,不辱使命》最下面人物的视线向下,把人物之间的“S”形线贯穿到图形之外,使人既能联想到人民解放军战士的任务艰难,又能联想到人民解放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队伍,前赴后继、以少胜多。计白当黑、画外有画的虚幻空间,增添了作品的空间。这是因为作品再大,呈现出的空间还是有限的,只能在创作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作品的虚幻空间,才能让作品的艺术空间扩大。虚幻空间,是通过作者巧妙的安排,使作品与观众互动,或通过观众在欣赏时的参与,使主客体从而碰撞后,方能产生的意念或境界,由此达到升华作品的意境,从而有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
七、神韵传递更感人
上述作品,充分发挥了紫砂陶材质独特的细腻感与可塑性。所刻画的人物形态生动,最大限度地将“神”与“形”紧密结合起来。与此同时,不同题材选用不同颜色的泥料,利用色泽充分表现不同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烘托出独有的艺术气氛,形成特有的文化内涵。紫砂陶质地古朴、深沉和凝重,非常适合表现这类题材作品,传递主题的涵义,展示主题的深度。作品中人物形体饱满、造型准确。作者扎实的造型能力,东西方艺术表达形式的融合、创新和发挥,西方的造型方式与东方哲学审美的结合,有可能形成独具特色的紫砂艺术造型新的理念。上述这两件作品中充分彰显了其特色,造形适度夸张、形体概括简练、肌理收放自如,粗细互存。服饰的处理不面面俱到地精细刻画,以工带写,呈现出似而不似的艺术效果。
八、熟谙泥性定乾坤
紫砂雕塑不同于一般的雕塑。其区别在于紫砂雕塑在设计创作时,难以随心所欲,而要考虑到烧制结构问题,什么样的结构易炸开、什么样的造型易变形、什么样的形状要开裂等等,作者要熟谙泥性,以防前功尽弃。有雕塑家拿陶瓷作品来烧制,一烧全炸开,成了一堆废品。所以陶瓷雕塑要经得起1000多摄氏度的洗礼,是泥和火的完美结合。有许多期待,还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烧制成型也是紫砂雕塑的重中之重,存在着许多偶然的因素,也会给作品增添许多神秘的感觉。
上述两件作品,人物较多,单个人物不到20厘米,不同于雕塑体量较大,一般用软泥去塑造形体结构、五官表情,难度较大。作品中人物形态生动,表情丰满、细腻。虽然人物体量较小,但充满动感和力量,散发出一股由内向外的艺术张力。
作品设计泥稿完成,也只是完成了一半的创作工作,接下来要翻模成型。像《众志成城,无往不胜》这件作品,分模要100多块,淌坯成型后,要重新做一遍,是非常繁复的过程。
坯体成型后,保养也是关键的环节。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护理,什么时候补点水、什么时候用塑料布包严,什么时候要敞开,要会看坯体颜色的微妙变化及时调整。坯体一旦开裂,很难逆转。
对作品泥色选择、空间表达、形式生成、结构组织、能量传递等等,都要经过在创作状态下确定与不确定之间无数次游离,不断重复推敲,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另外创作过程中特别注重紫砂雕塑的整体性,有意减少不必要的细节,传递出简洁、鲜明的效果,使作品的语言表达更单纯、优美,从而鲜明地赋予作品一定的情感诉求、精神内涵或自身所呈现的美学观念。我通过对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知识技巧的系统学习,心底里已将西方现代造型手法以及东方古代审美哲学融会贯通,以扎实的技艺和独特的创意,在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渊薮下,形成了自己的紫砂艺术特征。富有诗意又撼人心魄的能量,以雅俗共赏的格调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我成为了上海紫砂雕塑领域具有海派文化气息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