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凡人小事书写伟大时代

2021-06-19孔祥鑫,陈旭,宋佳

中国记者 2021年5期
关键词:建设者连线工友

采访手记

扫码阅读《就地过年 暖在身边|三场“特殊”的视频连线》

扫码阅读《首都建设者的新春连线》

见证北京城市变迁的老顾与携手近三十年的妻子抚今追昔;实现建设奥运场馆梦想的小朱向一岁的女儿许下心愿;刚来北京打拼的兄弟俩向父亲汇报工作成绩……就地过年的号召改变了很多人庆祝新年的方式——视频连线代替了亲朋相聚,坚守岗位取代了觥筹交错……我们用三个特殊的视频连线的故事记录了这个特殊的新春佳节。

对于很多就地过年的劳动者而言,这是一次充满仪式感和使命感的假期。在坚守岗位的人群中,建筑工地的建设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首都北京,不仅仅出于疫情防控需要,北京冬奥会、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重大工程工期紧、任务重,需要建设者在节日期间持续奋战。我们决定通过报道反映这部分群体的别样新春。

我们精心选择了三类建设工地进行走访,分别是反映北京核心区发展变化的老旧项目改造工程、北京冬奥会重点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配套工程。我们深入到一线建设者中,与他们同劳动,跟他们拉家常,一个个生动、朴实的劳动者形象涌现出来。

好的选题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而好的故事除了记者的深入挖掘,还需要一点点运气,而我们恰好碰上了“好运气”。在众多一线建设者中,三组人物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准备在施工现场与家人进行一场特殊的视频连线,在向家人汇报工作情况的同时,带家人进行一次“云参观”。我们当即决定,将充满仪式感的视频连线作为报道的主线。

我与同事们商量,稿件不仅要反映出这次新春佳节的特殊之处和建设者的奉献和付出,更要通过对他们生活现状、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的描写,反映首都建设者的精气神。通过视频连线的故事,体现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我们在导语中写到——“他们的新春问候更像三场重要仪式,蕴含着浓浓深情,代表着执着追求的平凡梦想”。

三组人物故事各具特点,反映了不同的人生主题。我们在采写过程中也各有侧重。

年逾五旬的老顾是一名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老木工,他成为长期在北京打拼的外来务工人员的代表——他们热爱这座城市,为这座城市作出了贡献,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也在努力寻求一份归属感。老顾与妻子的视频连线,充满着温馨的回忆。从老顾的故事中,既看到了首都北京20多年的发展变化,也读出了一位普通劳动者与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

“90后”小朱代表逐梦路上的年轻人。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和北京冬奥会的申办成功给很多年轻人带来发展机遇,也成为很多人实现梦想的载体。对小朱而言,在工地上跟家人连线是一个重要的仪式,更是梦想实现的标志。通过视频连线,小朱把成为奥运工程建设者的荣耀分享给家人。小朱向咿呀学语的小女儿许下带她来首都的诺言,代表着小朱不断追梦的决心和信心。

沿着父亲足迹来北京工地工作的兄弟俩代表着初入北京打拼的奋斗者。他们怀着美好憧憬,努力学习技术,通过勤劳致富,收入越来越高,家里都过上了好日子。他们与父亲的视频连线中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远大目标,父亲鼓励兄弟俩“好好干活,给家里长脸”,兄弟俩叮嘱父亲“安心过年,注意身体”。淳朴的对话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表着一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稿件写作中,我们运用了大量未经修饰的直接引语,通过平实的对话语言反映丰富的内心世界,看似写视频连线内容,实则写人物命运变化。从普通小事看沧桑巨变,用平凡人物写伟大时代。

一则寻找就地过年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京安心过年的报道,随着对接的不断深入,最终确定为“视频连线”。一场记录工友与家人视频连线,随着了解的不断深入,最终演变成三场“云游览”“云教育”“云回忆”。三场本来是在会议室、办公室、宿舍就能完成的连线,随着节日气氛不断浓厚,最终演变成在首都地标建筑楼顶、在冬奥项目屋顶、在城市副中心地下工地。

2021年春节,对于顾本国、朱玉虎等4名工友,注定是忙碌又难忘的节日。由于工期紧、任务重,许多工友在政府的号召下选择留在工地驻守。但是中国人的传统还是“过春节”,所以除了个别工期特别紧张的项目,其他项目也都“特意”将施工安排与除夕、初一、初二这三天错开。

“就地过年不是将就过年。”在前期对接中,记者深刻感受到建筑行业对这句话的理解,表达了社会对工友的尊重与关怀。不是强制的,而是鼓励的;不是批评的,而是表扬的;不是形式的,而是实际的。变换角度赢得的是各方的尊重与认可,“特殊连线”迅速引起共鸣,项目总包、分包、工友三方高度认可。

流动着的中国,千万奋斗者,有一个共同的希望:家人幸福。见屏如面,令记者意外的是,许多工友是首次在工地与家人视频。屏幕这头,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向家人介绍这座城市,介绍熟悉的工地建成后的样子;屏幕那头,小朋友听得入神,妻子叮嘱照顾身体,父亲叮嘱好好工作,朴实无华。

一个人与一座城,相互成就、不断成长,尽管2021年春节不能回家过年,尽管外来务工人员享受的社会福利仍是短板,但通过牛年春节“就地过年”的这次经历,记者看到社会充满温情,人们充满希望,一切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期冀进一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社会福利待遇,保证城市小康与城市化水平齐飞。

2021年的春节,注定特殊、令人难忘。在“就地过年”的倡议下,许多异乡打工者将归途变成驻守,通过视频传递乡愁和思念。

春节期间,在北京一些重点工程的建设现场,记者见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忙碌场面,也见证了三位坚守岗位的首都建设者与家人进行的三场“特殊”的视频连线。

由于工期紧、任务重,他们都主动申请春节留在工地“加班”。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三人中年纪最小的“90后”朱玉虎,心底里还藏着一份圆梦的希冀。十三年前,因为在电视上看到了造型别致的鸟巢体育场,他产生了参与奥运建设的梦想。毕业后,他成了工地上少见的年轻面孔,六年来初心不渝,他的梦想终于照进现实。这一次,由他负责幕墙工程施工的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工程将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承担主媒体中心的功能。

记者注意到,在视频时,三位采访者都不约而同地向家人展示了自己的工作内容,并承诺等工程完工了,带他们来现场看看。

诚如他们所言,第一次没能陪在家人身边,心中固然有一丝不能团聚的遗憾和抱歉,但保证工程施工的那份责任、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的梦想和使命感,在这个时刻更加重要。

像他们这样的城市建设者,还有千千万。每个工地上,或许也都会上演类似的温情连线。但他们平凡中透露的伟大,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是最让记者感动的,也是我们希望通过稿件让大家看见的。

年初,各地“就地过年”的倡议一出,不少媒体便纷纷报道相关话题,不少报道花了很大篇幅去讲各地如何保障就地过年群众生活,而我希望把焦点放在就地过年的个体身上。

北京的外来务工人员很多,职业身份也千百种,我和同事们把目光投向了建筑工人,因为他们不仅直接触碰这座城市的肌理,也因身份、户籍、流动性等原因与这座城市始终保持着一层隔膜,是最亲近的异乡人。就地过年,于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这个年能不能过好?探寻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瞥见这群人与北京这座城的关系。

我负责的是与北京港澳中心改造项目木工老顾相关的文字、图片和部分视频的采制工作。那天,我在港澳中心16层天台上聆听了52岁的老顾和安徽老家妻子的视频连线。对于一个普通的建筑工人来说,流利地说出北京城里的主要道路、地标建筑并不为奇,但当他把这些地点和在北京生活工作的经历结合在一起时,我更惊讶于这座城市对他的意义——互相见证彼此的成长与变迁。

20多年,北京城市版图扩张、新建筑崛起、老城更新升级,老顾从蜗居五环外、和妻子一块打拼到儿子回乡读书、孙女出生,再到自己重回北京、在核心区干活,这个中年男人的日子的确变好了不少。当他站在天台上,笑着问妻子记不记得二环路、东直门时,是一次“苦”日子的回甘;当他把镜头转向新的工程,自豪地介绍这座大厦会成为冬奥会合作酒店时,又是一次对新未来的期盼。

留在北京过年,老顾让妻子放心,有钱、有工友、有网络,还有一座座他亲自建设的楼宇,这座城市如同他的一本日记,即便身源外乡,但总能在他乡找到标记自己认同感的一个个符号。第一次不回家过年,老顾并不孤单。

就地过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但最重要还是“家”的感觉。家,安全、温暖、信任,在这一点上,我相信北京的建设者老顾愈来愈有体会。我把这些体现老顾与北京城市发展关系的内容写进了稿件里,并为他拍摄了一张照片。照片里,老顾眼带笑意对着妻子那头,仿佛两人正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交谈,只不过老顾身后是一座摩天大楼。

三句直接引语开篇,就像把三场视频连线的现场直接拉到了读者面前,极大地增强了现场感。在处理这篇稿件的过程中,为了增强现场感,达到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保留悬念的效果,我与记者沟通,对导语进行了精简,三句直接引语又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进行融媒体稿件的编辑时,为了有更好的传播效果,我与记者商量,将文字稿的标题《三场“特殊”的视频连线——首都建设者“就地过年”记》进行了精简,只保留了主标题,从而简洁明了,更适合在新媒体媒介上进行传播。

□2月8日,新华社记者陈旭(左一)、孔祥鑫(左二)、宋佳(左三)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工地采访。

“就地过年 暖在身边”这个栏目本来就以“走心”为基调,在防控疫情的特殊时期,为了抗疫大局,大量务工人员选择就地过年。众多岗位、众多人物,怎样选?选什么角度入手呈现?怎样与读者产生共鸣?

我觉得记者选的“三场‘特殊’的视频连线”这个切口以小见大,且很接地气,因为和家人进行视频连线是最常见、最能体现亲情联接的方式,也很能引起读者共鸣,触碰到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所以从编辑的角度,我认为这个小切口的选取是成功的,体现了记者的“眼力”。

这篇稿件选取了让城市变美背后默默奉献的建筑工人作为主人公。这些城市建设的功臣,穿梭在钢筋水泥“森林”里,默默无闻地让一张张图纸变成一个个城市新地标。他们对于城市的贡献巨大,却常常被人忽视。新闻关注这个人群,正是为了弘扬他们身上的正能量,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这篇稿件比较成功地达到了这个目的。

稿件通篇采用采访对象自己的话讲故事,充满人情味和亲切感,读来令人倍觉真实可信。这是记者深入基层、扎实采访、践行“四力”的充分展现,也是我们应当鼓励的作风。事实证明,记者下了功夫,稿件就有“料”,编辑看得到,读者也看得到。

猜你喜欢

建设者连线工友
建设者
《金忆元街的建设者》
工友艺苑
快乐连线
快乐连线
建设者
快乐连线
工友艺苑
工友艺苑
快乐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