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青年 传播新西藏
2021-06-19孟湛东
采访手记
5200米,这是我去过海拔最高的地方。2021年1月,为拍摄《新青年新经济—我在珠峰脚下送快递》这期节目,我和同事们在日喀则藏历农事新年大年三十凌晨翻过了海拔5200米的嘉措拉山口,这是我们很多人的“人生新高度”,也是一次令我难忘的采访拍摄经历。
这次拍摄经历的缘起,还要从我参加援藏工作说起。2020年9月,带着筹备中的《新青年新经济》项目,我报名参加了中央及部分省(市)新闻业务骨干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出发前,因为担心生活物流上的不便,我收拾了三大箱行李,把能装的生活用品都塞进了行李箱。然而,下了飞机后看到的一切让我很快打消了原先的担忧与顾虑,街头穿梭的共享电动车,随处可见的咖啡馆,“次日达”的网上购物体验……高速发展的现代化新西藏刷新了我的认知,同时这些所见所感也为《新青年新经济》破了题。进了援藏宿舍,收拾完笨重的三大箱行李,我在手机上记下了第一个选题:西藏快递。
明确了这个选题,接下来就是找人物、找故事。我搜索了近几年西藏自治区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名单,很快便发现了宫旭,他是日喀则市中通快递的一名快递小哥。宫旭曾经参加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西藏自治区邮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快件处理员项目并取得第一名,业务能力突出,具有行业代表性。此外,宫旭工作所在的日喀则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工作环境艰苦,具有“极致性”。在与同事们沟通后,大家都认为宫旭是个不错的选择。从确定人物,到见面开拍,前后大概历经半个月的时间。大家都明白,这次拍摄不仅是一次“突破”,更是个体力活。
真实体验 跟拍记录
早晨7点我出发去快递收发点与宫旭会合,换上工作服和他一起分拣快递、送快递,下午收件回到快递点打包,结束工作后和快递小哥们一起吃晚饭,我完整跟拍了宫旭的一天。这种跟拍式记录让我不仅体验了他的工作,也体验了他的生活。一天跟拍下来,我能明显感受到自己从一个看客、观察者,变成了深入其中的体验者,这种转变不仅拉近了我与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也让我更了解他,了解他的工作。
在体验送快递时经常需要爬楼梯,刚开始我不以为意,然而当我爬到三层楼就累到气喘吁吁时,我真实地体会到宫旭在高原送快递的不易。带着这份共情,在对宫旭进行访谈时,我觉得自己和他更像是一对新老员工之间的交谈,提问时也多了几分感同身受和真好奇。当我问他如何看待这份工作给他带来的成就时,他回答说送快递是他的本职工作,谈不上成就,但是却反问我:“你觉得你的成就是什么?”宫旭突如其来的发问让我有点“懵”,思索片刻,我说:“我的成就就是希望能成就每一个被我采访的人,比如你。”我想,真实记录新时代青年人的生活和工作状态,聚焦青年群体在经济建设中的奋进姿态,努力传播青春正能量,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使命感。写到这里,必须要特别感谢摄像老师们!高原“跟拍”,需要专业,更需要敬业,为同事们点赞。
把“主人公”变成“故事链”
扫码阅读《我在珠峰脚下送快递》
这次拍摄的主题除了要展现新青年在参与新经济建设中的奋斗面貌,更要以新青年作为一个切入点,去窥探他所在的行业给整个社会发展带来的改变。所以,我们不仅要从微观层面展现主人公宫旭的个人性格、工作状态、情感面貌,进而真实描摹出他的新青年形象;还要从更宏观的视角揭示西藏快递业的发展与成就,感受快递小哥们所创造出的社会价值。因此,我们的镜头不仅仅对准主人公宫旭,而是将他作为一个故事链,从一个体辐射到整个群像,包括采访宫旭的同事们、记录当地居民收发快递时的感受与心情等等,从多层面、多角度、多镜像去呈现快递行业发展给新西藏带来的改变。
其中有一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我与宫旭以及他的同事们一起边吃边聊,大家畅谈日喀则快递业的变化,其中日喀则中通负责人左晓峰说他2013年刚来时快递量只有几十单,七八年间涨了一百倍,说这话时他脸上露出无比自豪的神情,我们用镜头捕捉了下来。在西藏快递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有很多像宫旭、左晓峰一样的青年们,他们用定力和毅力,用专心和用心,凝聚着共同的使命感,为新西藏的“快”生活保驾护航。
“惊喜”来自于不放弃
视频的最后3分钟呈现的是,在日喀则藏历农事新年大年三十,我和宫旭的同事赵振杰师傅赶夜路,把一车货物运到珠峰脚下定日县的过程,这部分算是此次拍摄的彩蛋。关于这段拍摄,我与同事们进行了多番探讨,拍还是不拍?从日喀则市区到定日县大约240公里,途径5200米嘉措拉山口,驾车需要近5小时,如果拍的话,无论对于拍摄还是身体都是一次考验。但不拍,又觉得很可惜,毕竟那里是离珠峰最近的县级快递点,只有真正去到那里一探究竟,才知道西藏快递链的“末端”到底情况如何。几番权衡,大家决定:继续拍!于是,我和团队小伙伴们克服困难,从晚上十点半出发,在凌晨三点半将货物运到定日县。
第二天我们在定日县快递点进行街采,当地小朋友们无限期许地跑到快递点问我:叔叔我的快递到了吗?那一瞬间我明白了这一路奔波的意义,也更能体会和感受到快递为西藏人民所创造的美好生活。
一些收获与反思
区别于常态化的个人式Vlog拍摄,本次Vlog拍摄是以团队配合的形式,如何留住“Vlog味儿”,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一方面,为了增强主观视角部分,我们在拍摄过程中会刻意增加第一视角主观镜头的设计,保持我与镜头的“亲密度”,时刻表达自我的所见所感所思。另一方面,与摄像老师的沟通至关重要,保持思想意识的高度统一十分必要,有时为了让我更“自如”,摄像老师会随机调整拍摄方法,给我更大的“自我”空间,也让我的表达和最终的画面呈现,更贴近传统意义上的Vlog。
另外,在宣发上,我们采取大小屏联动、长短视频结合的融媒体传播模式。一方面,完整节目在央视财经新媒体、共青团中央、学习强国、西藏卫视+等平台联合上线;另一方面,我们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结合受众的关注点与观看习惯,将长视频切条成多个短视频产品;同时,本期节目还推出藏语图文版,在阳光西藏等平台同步上线,尝试通过民族语言传播践行文化融合。
作为一名援藏媒体人,在接下来的工作当中,我会更加专注于宣传西藏建设发展,报道西藏青年故事。我希望用更多有温度、有力量的报道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展示日新月异的新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