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县域治理中民心政治的生动实践及经验启示

2021-06-18张世定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摘要: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也是民心政治建设的基础与旨归。习近平作为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秉承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格,从政伊始所坚持的民心政治追求,筑牢了日后走上更大舞台的思想根基。正定是习近平从事基层工作的关键节点,也是他践行为人民服务理念的重要起点,习近平在正定任期内服务于民的实践充分彰显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与中国共产党民本情怀的自觉性。时至今日,尽管社会诸多方面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下所面临的问题与习近平正定工作时期也有了显著不同,但从大历史的维度来看,习近平当时实施的民心政治图谱对于当今领导干部的施政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民本情怀;民心政治;县域治理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1)03-0023-10

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人民观是中国共产党秉持的根本政治立场,民心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具有人民性,社会主义政权的唯一宗旨就是为广大人民谋求利益最大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非常注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的逻辑延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凝练表达,更是对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再度确认。从长历史时段来看,习近平从基层工作开始到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始终把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因此,本文以正定时期为样本,细致考察了习近平践行民心政治的实践,分析了其为民服务的具体图谱。笔者认为,习近平在正定县域治理中民心政治的生动实践为我们明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提升基层领导干部县域治理能力与水平、深化党性与人民性高度统一的认识具有重要启迪与参考价值。

一、习近平民心政治的逻辑基点

民心政治是指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以最广大民众的利益为根本遵循与考量标准,所有政策的制定与制度的设计最大限度围绕普通民众而展开,以此获取大多数人对其执政合法性的认同,从而增强执政正当性与群众支持力。1982年3月到1985年5月,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县委先后任副书记与书记,期间走遍了全县每一个村庄,与本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深入推进了民心政治建设。深入地看,习近平早期着力追求民心政治,既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质属性有关,也与当时当地的现实状况有关,还与其自身的基本素养有关。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习近平民心政治生成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核心要义[1]。早在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2]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绝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维护群众利益就是其最大利益。可见,服务于民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性的本质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承担伟大历史使命的价值依归,更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事业与最根本的政治立场。

在梁家河插队当知青时期,习近平就开始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行动的标准。首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组织的一分子。1973年7月,完成赵家河整队回到梁家河后,由梁玉明与梁有华介绍,于当年8月提交入党申请书,在1974年1月1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其次,加强理论学习,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当时,习近平酷爱学习,读书涉猎到了文史哲、自然科学、军事等领域。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方面的著作有《資本论》《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法兰西内战》《国家与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选》《毛泽东军事文选》《十大军事原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从这一时期开始,在他的思想中萌生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并为其后来的成熟定型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正定从事基层工作以后,他更是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从政的价值标准,认真践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他提出:“我们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以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为目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共产党人,就必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给我们的权力用于为人民服务。”[3]23他还强调:“必须克服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思想,自觉纠正不正之风,决不允许为了个人私利而滥用人民交给的权力,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3]27为了解决当地部分干部心目中存在的政治意识不强的问题,他立足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基本内涵与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理想,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严格要求广大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坚定改革信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正定是习近平从政开始的地方,他在基层工作伊始,就以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此统摄自己的各种行为选择,始终将人民利益与迫切需求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以及中国共产党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二)现实环境是习近平民心政治形成的客观基础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了新的气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亟待党中央和各级政府予以解决。在正定期间,正是改革开放开始阶段,当地县域内各种现实矛盾,孕育了习近平民心政治的社会基础。

当时,在思想观念上,国家主义、集体主义开始遭到解构,尤其“在一部分青年中,出现了不问政治,不讲理想,以自我为中心,不管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一味追求个人眼前利益,‘一切向前看,吃饱混天黑的倾向。”[3]68一些乡村,有些社队和单位党的生活涣散,没有严格的制度,或有制度也是流于形式,出现了不少常年不过组织生活、不上党课的党支部。有些大队没有开过一次像样的党员会。偶尔开会,也是松松垮垮,到会党员不足半数。有的大队几年没开过党小组生活会,党小组长不知道本组有几名党员,党员不知道谁是党小组长。县直也有相当一部分常年不过组织生活的单位。“在这些单位,党的生活成了一潭死水,思想政治工作取消了,党内正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取消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见了。”[3]77对此,习近平提出:“在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这一正确政策的情况下,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不可避免地会从各方面侵蚀我们党,使党内少数革命意志薄弱的人发生不同程度的腐化变质。因此,我们必须向党内各种不正之风和腐化现象作斗争,以捍卫党的纯洁性。如果党风不能根本好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认真贯彻执行。不正之风不纠正,还会挫伤群众积极性、降低党的威信,就要背离民心。”[3]23

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上,贫苦依然是当时制约人们生存的问题。在正定县,人们用30万亩土地种植粮食,总产量是2.4亿斤,要上交7600万斤,剩下1亿6400万斤再分给老百姓,每人不到400斤。这些粮食,还是原粮,就这些粮食,除了人吃还要喂马,还需留下种子,社员的口粮不多。面对这一现状,经过实际调研后的习近平直接提出,这个上交数量不合理,老百姓负担太重[4]31。经过他向上级汇报后,领导决定减掉上交2800万斤,老百姓吃饭问题比过去好了不少。现实是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只有符合实际的政策才会具有生命力,习近平立足正定的现实,在扎实调研基础上形成的决策,符合当地实际,深得民众拥护。

(三)个人素养是习近平民心政治发展的主观条件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任何行为的呈现都受到了主观因素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时刻主观因素起着关键作用。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时,始终坚持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从政的座右铭,着力推进当地民心政治建设,这与其个人素养及优良品质密不可分。

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家风问题,并将其纳入党的作风建设体系之中。习近平出生于革命家庭,自幼受到长辈们尤其是父亲的熏陶与革命传统教育,不断接受着马克思主义洗礼。习仲勋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经历了革命的历练,把为广大人民谋幸福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对于子女的教育,注重培养他们做人最基本的素养与品质,鼓励孩子到艰苦的地方去,在艰苦的工作中锤炼本领,懂得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

在父亲的熏陶之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精神与优秀品格开始沉淀到习近平的价值观之中,青年时期他就懂得与认同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梁家河当村支书时,上任后就先办沼气,点亮了陕北高原第一盏沼气灯,解决了当地百姓缺柴烧的难题。同时,办铁业社,既满足了本村对农具的需求,还有一些创收。此外,他还改善了本村种植结构,建造了石板脱粒机,带领群众打井、打坝地、办代销店、治理河桥、办扫盲班,极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到正定后,习近平心里时刻装着人民,始终坚持一切工作都要为人民的切身利益着想。他经常说,我们共产党人天生就是为人民服务,联系群众是我们的本分,必须和人民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这是我们搞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4]74在调研时,他经常骑自行车下乡,吃百姓饭,穿平常衣,和农民一起坐在地上、石头上聊庄稼活、拉家常。可见,习近平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与历练,这让他既承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民本情怀,又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伟大使命的认知。这是其民心政治生成的主观条件。

二、习近平民心政治的县域实践

在基层时,习近平就将服务于民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与向度,无论是理论性思考,还是具体的实际行动,都是围绕这一工作目标而展开。在正定三年多时间,他认真地践行了服务于民的理念,身体力行地诠释了在一个县域内的民心政治建设。

(一)锤炼党性,强化宗旨意识

在党的建设日常化工作上,一方面,他注重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要求各级党组织开展好“三会一课”,着力解决领导班子自身组织生活不正常、涣散软弱等问题;另一方面,他要求党员对照党章,对照先进党员、英雄模范,对照入党誓词,反思自己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差距。同时,他还强调对党员干部进行三种教育,即纲领教育、方针路线教育、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教育。对于解决领导班子存在的问题,他从四个维度提出了破解之道:一是政治路线、政治立场问题,二是为人民服务問题,三是政治生活不健全问题,四是领导班子涣散问题。[4]2这就抓住了当地党建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理论上回答了县域范围内如何强化党的宗旨意识的建设进路。

关于解决公款吃喝问题,全国没有先例,在习近平带领下,正定治理公款吃喝具有开创性。当时规定,机关干部、事业单位干部不准用公款吃喝,单位之间不准相互宴请。执行一段时间以后,他发现一个新问题,即正定要改革开放、要招商引资,客商要来正定投资、置业,来了总要吃饭。针对这一问题,他提出,客商来了可以招待一顿饭,标准四菜一汤,上正定小吃,不准上高档菜,不准上烟酒。执行一段时间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客商来一两个人、两三个人,单位陪客七八个、十来个。面对这一问题,又做出陪客人数不准多于来客人数的补充规定。随着正定各项事业的发展,来正定学习的人增多了。考察学习团少的有三五个人、十来个人,多的有二三十个人,之前规定的陪客人数就又不合适了。于是,习近平又规定,陪客人数最多不超过五个,一般两三个人。这项规定出来以后,再由纪检委检查各单位执行情况,招待工作越来越规范。[4]76-77猪头肉、荞面扒糕、馄饨、缸炉烧饼构成的“正定宴”成了待客标准。正是通过对党员干部日常行为的有力约束,不断锤炼着他们的党性修养与品格,持续强化着其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二)以身作则,增强示范效应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现代政党,每一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都要以身作则,当好人民的勤务员,承担好公仆角色。习近平在正定担任领导职务时,就以身作则,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搞特殊化,认认真真为民办事,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当时,习近平即使是县委书记,生活也很简单,大家吃什么,他吃什么,一日三餐在机关食堂,一样排队打饭,来晚没菜了,就两个馒头一块卤豆腐。有一年,县委和县政府联合办了一个“小灶”,其实就是腾出一间空房,摆上桌子椅子,让领导们在屋里吃饭。习近平去了一次,吃了一顿,就再也没去,以后都在食堂吃,拿饭票和大家一起排队。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小灶”吃了,他淡淡地说:“咱们都是一起工作的同志,我为什么非要到那儿去吃。”[4]298在日常生活中,习近平没有以领导干部身份来谋求特殊化,而是与同事们打成一片,身体力行带领干部们一起塑造良好政风。

下乡调研时,习近平所到之处,不是在乡镇吃食堂,就是在农民家吃便饭,吃完还要交饭钱。正是有了他的以身作则,“下乡吃饭要节俭”在正定县领导班子中逐渐成了共识与习惯,县领导到乡镇视察、调研,在乡镇食堂或老百姓家里吃派饭,一律交钱、交粮票,和群众吃一样的饭,不搞特殊化。[4]299中国共产党是为老百姓谋幸福的,植根于人民是其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其得以发展壮大的深厚基础,习近平就是通过自己的示范效应,来不断影响身边工作人员,树立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榜样。

(三)立足县域,进行调查研究

工作方法反映了干部群体的综合素养。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契合了其实事求是的精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取向。调查研究,就是立足实际深入基层,了解群众呼声,形成契合群众迫切需要的政策设计。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时,非常注重调查研究,旨在通过掌握基层第一手资料来科学谋划县域治理。

在机关上班,他平时工作勤奋,接触信息广,加上自己用心,对很多全局性的东西都格外关注。但他仍然觉得,接触底层社会太浅,和老百姓离得太远,总觉得“不接地气”,老有种使不上劲的感觉。他认识到,如果真正要做一些实事,只是看文件、写文字,做例行公务,很难和人民群众直接沟通,难以对具体事情产生作用[4]144。到正定后,他经常骑车下乡搞调研,走访群众,了解到生产队长不好当。当时农村的体制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社员下地干活的情况是:队长一打钟,干活一窝蜂,社员出工不出力。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干不干,八分半”,农民干活没有积极性。[4]7根据习近平的建议,正定选择了离县城远、经济发展较落后的里双店公社搞“大包干”试点。结果一年就成功了,公社农业产值翻了一番半,社员年人均收入分配从210元涨到了400多元。[4]8可见,立足于实际调研做出的决策具有针对性,是能够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

下乡调研时,他随走随看,主要是看庄稼长势。到了公社,就向公社抓生产的主任了解情况;到了大队,就向大队抓生产的干部了解情况。习近平在乡下调查的时候,除了生产以外,还经常问社员家里情况。他很喜欢和老百姓聊一些家常话,大家都觉得他这个人很随和,很亲切。习近平在正定短短3年内,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全县所有公社、所有大队[4]30。此外,他搞民意调查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在县城赶大集时,在主要街道摆上桌子椅子,请群众提意见,直接听取民意。这就全面地掌握了县情,做出的决策契合百姓需求,从而深得群众拥护。

(四)关注民生,维护公共利益

只有制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切实可行、可验、可度量目标,执政才能有方向、可评判[5]。解决民生问题是施政关键,也是一个执政党与广大民众建立强链接的手段。习近平在正定任职期间,极为重视当地民生改善,最大限度维护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认真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旨归与政治情怀。

高征购是当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是正定“农业学大寨”的重要条件,没人敢提出异议,习近平却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他调研发现,正定为了保持“粮食高产县”桂冠,在生产上粮食单打一,年年扩大粮食面积,压缩经济作物面积,导致粮食交得越多、群众收入水平越低。于是,他与县委副书记吕玉兰向中央反映高征购使农民负担过重问题,调查组认为情况属实,把每年征购7600万斤核减到4800万斤。[4]4-7接着在他领导之下进行了种植结构调整,彻底扭转了从事农业人数为70%、从事其他行业人数为30%的局面,形成了70%的人进行多种经营,工副业、旅游业收入占到了70%[6],农民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之后,他当了县委书记,在全县更是推进多种经营,农副产品生产比例有了大幅提升,农民收入迈上了新台阶。

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全县有3590平方米危险校舍,11000多名学生趴水泥板、土坯子上课,4万多名学生自带凳子。有些地方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很差,民办教师待遇难以落实。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习近平提出:一是采取有力措施,彻底消灭危房;二是整修门窗,该修的修,该换的换,有条件的安上玻璃,暂时安不上的用白纸糊好,不能砖挡坯堵,影响室内光线;三是购置木质课桌椅,全部换掉水泥板、土坯台;四是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和落实民办教师待遇,尊重和大力支持他们的光荣劳动。[3]15-16不久,全县教育资源配置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师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有了彻底改善。

文化生活是人们最基本需求之一,当时不少大队几乎没有什么文化活动,人们劳动一天之后,得不到精神上的放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习近平认为:一要办好公社文化站和文化中心。没有建立公社文化站的要加快建立起来,所有文化机构要做到“四有”,即有专职干部、有活动场所、有经费、有活动项目。凡有集镇的地方,都要建成文化中心,逐步具备“两室”(图书室、游艺室)、“两场”(影剧场、体育场)、“两队”(文艺演出队、体育队),大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二要大力恢复和建立俱乐部、青年民兵之家;三要举办农民夜校,开办文化、技术培训班,普及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四要根据群众传统习惯,组织各种专业和业余文化团体为人民服务演出健康愉快、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3]16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大大丰富了当地民众文化生活。

三、习近平县域治理的经验启示

县级机构既承接上级政策的落实,又指导地方的各项治理,还对公众信任度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能够建立国家与社会间的强链接,并有效促进国家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习近平早期在正定的县域治理思想与实践,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真正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榜样具有无穷的力量,尽管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但习近平同志当时在县域治理上所积累的一些经验,对于时下县级领导干部做好本职工作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立足县情,强化责任意识

治国之要在于人,干部队伍是执政最重要的人才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政治理想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县域治理中,干部队伍是落实各项政策、推进各项工作的关键。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对于干部队伍以及人才工作极为重视,始终将其置于县域治理首位。他提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党的基层组织来贯彻,党的工作任务要靠党的基层组织带领广大群众来完成。”[3]86就基层组织与领导干部具体而论:第一,进行调查研究,正确分析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状况。这不仅是在组织工作中搞好党组织的整顿和建设,加强党员教育工作的基础,而且是搞好全面整党的必要准备。第二,搞好领导班子自身建设。领导班子整顿和建设,不仅是日常组织工作的重点,也是即将开始全面整党的重点。作为执政党党员,不能以权谋私,要带头端正党风,同搞不正之风、破壞党群关系的错误行为作斗争。第三,加强党员教育,努力提高党员队伍的政治素质。只有搞好党员教育,努力提高党员队伍政治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党的战斗力,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第四,认真做好发展新党员工作。坚持个别吸收原则,经常不断发展新党员,是保持党的活力和朝气、提高党的战斗力的重要措施。[3]78-85党员是党组织最基本细胞,只有党员素质与政治意识提升了,时刻谨记党的政治承诺与服务宗旨,始终不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断优化党的执政神经网络,着力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才能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任度。

建设团结、统一的领导班子是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对于县级领导班子建设,习近平有着清晰的工作思路与方法。如“县委班子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独立作战的指挥部,县直党政机关则是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门,它处在第一线,这一级班子组建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3]90“在方法上,要充分走群众路线,相信和依靠群众,把党的政策和配备班子的标准,把选留干部的条件交给群众。对整个班子组成配备,谁进谁出谁留,谁任什么职务,都让群众充分发表意见,大家共同来完成这项工作。”[3]93通过强化制度创新与领导班子建设,组建了同心以对、协力以保的高效领导团队,明确了班子成员的政治立场与主体责任,增强了县域治理中的制度权威,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而有利于国家各项政策的实施,最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当地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的奋斗目标。

此外,习近平十分重视青年人的价值观塑造,从不同维度对他们的成长明确了要求,即青年需要做到:一是树立爱祖国、爱家乡的坚定信念。爱祖国、爱家乡的高风亮节,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也是建设四化、振兴正定的原动力。二是发奋学习,立志成才。人贵有志,学贵有恒,奋发图强,必能成功。三是立足本职工作,为振兴正定添砖加瓦。在工厂,生产第一线的工人绝大多数是青年,在农村,田间劳动的主力也是青年。如果全县每一个青年都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力争在自己岗位上创出优异成绩来,那么全县青年的聪明才智汇集起来,就会变成一股巨大力量,推动整个社会前进。四是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带头人。青年人既要按照“五讲四美三热爱”要求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同时也要争取做“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带头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传播文明之风,去影响社会风气。五是大力开展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活动。先进人物、先进集体是社会的精华,是最优秀的成分[3]70-73。加强青年的理想教育与价值教育,能够坚定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为当地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从而实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理想。

(二)深入基层,重视实际调研

不同的县域具有不同的禀赋与资源,从基层、群众、实际三个维度进行调查研究是县级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来到正定以后,习近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询问、调查、走访、座谈,想办法了解正定群众收入怎么样、生活怎么样。这就对当时正定农村的现状、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有了更深入了解。任职期间,正定有25个乡镇、222个村,习近平骑着自行车跑了不止一遍,全面深入地掌握了正定县情。有人回忆,他下乡调研时,看到一个老太太穿得很脏很破,一脸苦相。走到老人身旁和她打招呼,当得知老人无儿无女、身体不好时,掏出20块钱交给了老太太,20块钱在那个年代不是一个小数目[4]241-242。正是这种深入基层与百姓同甘共苦的生活阅历,孕育了他的民本情怀与实事求是精神,坚定了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群众工作方法,奠定了他日后国家治理思想的根基。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对于干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很清楚地意识到工作作风急需转变,如有的干部缺乏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拍脑袋决策,还有的不深入基层,爱说假话、大话、空话。他当县委书记以后,大力消减文山会海,规定一星期至少两天是“无会议日”。他给四大机关和各个领导写了一封信,提出和推广这个观念[4]235,得到了绝大多数干部和群众的积极响应。同时,习近平主持召开转变作风专题常委会,统一县委班子思想,下决心解决浮在上面的老毛病,开启沉到基层的新风气。接着,又以县委文件形式下发《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对每个常委提出要求,即每年要有三分之一时间深入基层,要有自己的联系点、联系户,每人都要亲自或主持写出两篇以上调研报告。他给四机关领导写信,要求大家调查一下到底,亲自摸情况,直接听反映,寻求源头活水[4]262-263。这就告诉我们,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使得领导干部做出的决策具有科学性。习近平的这一做法对于解决某些地方的政府决策与现实需求间的不匹配性提供了参考,也为县级领导干部深入群众,通过与百姓广泛交流掌握本地实情形成科学决策做出了示范。

(三)关心群众,着力民生建设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发展壮大永远离不开人民群众这片沃土。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正如邓小平所言:“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7]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政治立场,群众路线是党最本质的生命线,民心则是党最大的政治。群众利益表征着社会发展的方向,“人民中心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的“工具价值”。因此,维护百姓利益就成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性的本质体现。习近平到正定后,牢牢抓住民生建设这一与群众最密切的连接点,回应了与人民群众利益攸关的问题,在县域实践中全面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与工作作风,实实在在践行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在文化教育上,全县200多所小学有35000多平方米危房,校舍陈旧简陋。他多次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反复强调教育是立国之本。1983年10月,他听说南牛公社南永固村小学因校舍漏雨,学生已停课一周,便立即作出批示,要求南牛公社党委采取措施改善该小学办学条件,还派县委宣传部长和主管副县长前去现场帮助解决问题。后来,全县筹集187万元用于改善小学办学条件,修缮房屋1020间,共15000平方米,新置办桌椅板凳3000套,16个村还盖起了新教学楼[4]17,13个公社建立了文化站,45个村成立了俱乐部[4]175。他还给民办教师解决工资待遇问题,强化了教育立国的基本国策,激发了教育工作者的热情与干劲,对人民的关切从抽象符号落实为具体行动。

在交通建设上,当时正定离石家庄市区15公里,没有公共汽车往返,火车也没几趟,很不方便。长途汽车在正定火车站设了一个停车点,县城里的人想去石家庄,要走5里路到火車站坐长途汽车,班次少,开车时间不固定,有时等半天不走,有时赶来,车已满员坐不上。无奈之下,有的人选择骑自行车去石家庄,自行车算是“大件”,凭票购买,很多老百姓买不起。面对这种情况,习近平与石家庄市委协调,开通了石家庄至正定的201路公共汽车,每15分钟发一趟,大大方便了正定百姓的出行[4]54,正定成为石家庄第一个通公共汽车的县。这一决策真正抓住了当地发展方向,有效满足了人们迫切的生活需要,很好地践行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旨归,在干部队伍中牢固树立了人民主体意识,保证了广大群众的主体性存在。

在百姓生计上,有个公社的两个村子养了五六十头奶牛,号称“奶牛村”,养牛的农民卖奶却是难题。由于村里没有机动车,老百姓骑着自行车驮着桶,一直骑到石家庄送到奶粉厂。这一路不但累,耽误时间太多。早上去,晚上八九点钟才回来。习近平知道后,与石家庄市领导商量,由市里给奶粉厂做工作,在村里建起了收奶站,给村民卖奶带来了极大方便[4]73-74。民生与民心紧密相连,习近平正是时刻关注百姓日常琐事,积极解决民众重大现实关切问题,将民生建设置于日常工作重要位置,让人民群众处处感受着党的温暖的同时,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契合民心、贴近民心、凝聚民心的政治自觉,正确地把握了人民实践活动主体与客体的矛盾运动以及辩证关系,高度耦合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与社会现实的关联。

总之,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以百姓利益为重,认真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宗旨,很好地探索了县域治理的路径,为其后来走上不同工作岗位始终坚持人民中心的群众观提供了实践基础。政之所兴在民心,人民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最终评判者。尽管时代发生了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社会已然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拓扑结构,面临的新问题繁杂多样、层出不穷,但习近平在正定的县域治理实践,将“人民”深深地镌刻在了中国共产党自己的旗帜上,以满足群众所需作为促进民心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与根本遵循,这对于担当县域治理现代化骨干力量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高素质县级领导干部成长以及正确政绩观的塑造树立了榜样,也为他们践约服务于民的庄严政治承诺提供了参考方案。

参考文献:

[1]周昭成.不忘初心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山东社会科学,2018(1):12-17+24.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3]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人民出版社,2016.

[4]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正定[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

[5]宗刚,朱小玲.理论自觉与执政自觉:从“两论”透视习近平的人民观[J].理论月刊,2017(2):26-30.

[6]艾文禮.从基层艰苦磨砺中走出的党的核心人民领袖[N].河北日报,2017-09-30(07).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

责任编辑:詹花秀

收稿日期:2021-03-05

基金项目:青海师范大学2020-2021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点课题“习近平早期县域治理图谱及经验启示研究”(项目编号:Qsd20szh01)

作者简介:张世定,男,甘肃天水人,青海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