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福”让人有收敛之心
2021-06-18唐浩明
曾国藩致澄弟沅弟咸丰十年三月二十四日
澄侯、沅甫两弟左右:
二十二日接初七日所发家信,内澄弟一件、沅弟一件、纪泽一件!知叔父大人已于三月二日安厝马公塘,两弟于家中两代各位老人养病送死之事,皆备极诚敬,将来必食报于子孙。闻马公塘山势平衍,可决其无水蚁凶灾,尤以为慰。澄弟服补剂而大愈,甚幸甚幸!丽参、鹿茸虽享福稍早,而体气本弱,亦属无可如何。吾生平颇讲求惜福二字之义,近来亦补药不断,且菜蔬亦比往年较奢。自愧享用太过,然亦体气太弱,不得不尔。胡润帅、李希庵常服辽参,则其享受更有过于余者。澄弟平日太劳伤精,唢呐伤气,多酒伤脾。以后戒此三事,而常服补剂,自可日就痊可。丽参、鹿茸服毕后,余可再寄,不可间断,亦不可过多,每早服二钱可也。
家中后辈子弟个个体弱,唢呐、吃酒二事须早早戒之,不可开此风气。学射最足保养,起早尤千金妙方、长寿金丹也。
纪泽今年耽搁太多,此次宜静坐两个月。《汉魏六朝百三名家》,京中带回一部,江西带回一部,可付一部来营。纪鸿《通鑒》讲至何处?并问。即候日好。
兄国藩手草
再,抚州绅士刻余所书《拟岘台记》,共刷来八分,兹寄五分回家。澄弟一分,沅弟一分,纪泽一分,外二分送家中各位先生。暂不能遍送也。
唐浩明评点
曾国藩在此信中谈了一些养生之道。曾府的大当家老四(曾国潢)是个好动的人,除好管闲事外,还喜欢吹唢呐,又贪杯。他比乃兄整整小了10岁,眼下不过40岁,正是身强力壮的时候,却已在天天进补,高丽参、鹿茸不离嘴。这自然首先是家里有钱,其次也因为贪图享受。曾国藩对此并不以为然,所谓“丽参、鹿茸虽享福稍早,而体气本弱,亦属无可如何”的话,实在是不得已的;从他的内心而言,对于40岁的弟弟如此奢侈,是不太赞成的。故而,他接下来便谈“惜福”的事。
“惜福”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思想,对今天的年轻读者来说,或许难以理解和接受。关于“惜福”之说,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福”与“名”“器”等,都是上天所十分看重并吝于赐予的东西;因为贵重,故必须特别珍惜。珍惜之一便是不可滥用。“福不可享尽”,这句在中国上至达官巨贾,下至小民百姓经常说的话,便是“惜福”观的体现。
“惜福”的观念中还有一个说法,即上天所给予的“福”是有限定的。好比说给你一仓库谷米,你爱惜着用,一辈子都有饭吃;若挥霍浪费,则只能吃半辈子,下半辈子便要挨饿。如果你很节省,一辈子没有吃完,则还可以传给儿子孙子。所以民间还有一句话,叫作“为子孙惜福”。
其实,上天给一个人的是一仓库谷米还是十仓库谷米,谁都不知道,故上述理论严格说来是无稽之谈。但笔者还是相信“惜福”之说,因为它毕竟包含着一些有益的成分在内。
“惜福”之说让人有收敛之心。所谓“福”无非指的是有钱有权有势有位、多子女、身体强壮这些方面。它们能给人带来幸福,也能给人带来灾祸:钱多易生非分之想,权大则易启贪婪之念,势强则可能仗势欺人,身壮则常忽视保养,等等。有“惜福”的观念,则会常常提醒自己收敛而不可放肆。这种自我约束,常是避祸免灾的良方。
此外,“惜福”还能使人有知足常乐之感。“惜福”之人意识到自己是在“福”中,是在享受着上天的恩赐,故而其心态总处在良好的状态中。
人的一生究竟要到一个怎样的地步才算是到了顶呢?应拥有什么样的境遇,才算是幸福的呢?这也是一个谁都不能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这一切全在于自己的感觉。你天天感觉良好,你就天天生活在幸福中。即便是金钱万贯,位高权重,美女环绕,名满天下,但你若觉得还未如愿,还有缺陷,那么你也不会有幸福的感觉。
“惜福”之人总觉得自己已经很有福气了,还得节省点用,爱惜点花。你能说他不快乐吗?这样的人,能不让人羡慕吗?
信中所说的学射,指的是学习射箭,还可以放开一点,也可理解为泛指练功习拳、使枪弄棒等属于“武”方面的技艺。
曾国藩做京官十余年,熟悉皇家典册。清初诸帝,如康熙、雍正、乾隆等人都十分重视骑射功夫,将它看作是满人本色。他们不但自己骑射功夫好,也严督皇子们勤习此道。每年秋高气爽、草长羊肥的时候,皇帝都亲自带领阿哥们及文武官员到远离京城外的草原去打猎,史书上“木兰秋狝”便是说的这回事。但是后来,皇室成员们耽于享乐,不愿吃苦,骑射之风便慢慢淡了。皇室如此,满族亲贵大臣的家庭也是如此,于是,八旗子弟便日渐孱弱。这种现象,曾引起不少满族有识之士的警觉,“勤练骑射”之类的话便常见于各种奏报文书中。
曾国藩深知武艺对男人的健身作用,带了多年的湘军后,于此更是感受深刻。湖南乃丘陵之地,马的作用不大,少见骑马之人,故曾国藩希望子侄辈能学习射箭。射箭须屏息、挽弓、瞄靶,这几个过程对胸、臂、眼都是锻炼,常习射技可强胸健臂明目。
至于早起,曾国藩更是早在京师做翰林时便将它列为每日必修课程,后来又反复以此训诫子弟。在这里,他又将它视为“千金妙方、长寿金丹”,足见他对“早起”这种生活习惯的看重。
(责任编辑:亚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