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萧条”往事:世界经济危机下的出路与启示

2021-06-18南晨

文史博览·文史 2021年3期
关键词:罗斯福

南晨

眾所周知,资本主义制度从一诞生就和经济危机扯上了关系。回顾历史,最令人难忘的当属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起源美国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乃至全球的经济大危机,它不但让全球经济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萧条”,并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大萧条”是如何产生的?它究竟如何改变了世界格局?它与二战爆发有何内在的关联?为何说它是全球经济的主导权从英国转向美国的前奏?

今天,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新回顾20世纪那段经济危机与“大萧条”(1929—1941)的历史,或许能够从中找到某些解决当下危机的启示。

如果问:过去100年来,世界发生的最严重的经济灾难是什么?经济学家会毫不犹豫地回答,1929年的“大萧条”。“大萧条”重创了美国和整个西方世界,造成的经济损失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还要严重。“大萧条”期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由此世界秩序进行了重新洗牌。

失序的世界:“大萧条”是怎么产生的

1920年初期的美国,可谓生机勃勃。摩天大楼、商业广播、福特汽车,城镇居民人数开始超过农村,中产阶级男士们每天早上西装笔挺,提着公文包出入大楼,而女性则穿着时髦优雅的直筒裙。截至1927年,福特汽车已经卖出1500万辆,而汽车在当时是绝对的奢侈品。洗衣机、电烤炉、冰箱、缝纫机,有太多适合美好生活的用品,买不起,没关系,那时的人们人手都有数张信用卡,人人都会用分期付款买大件商品。

经济学家费雪在《纽约时报》1927年12月13日的文章中写道:“长期以来困扰着广大美国人民的贫困现象,很快就会不复存在啦,耶!”1928年,还是美国总统候选人的赫伯特·胡佛(美国第31任总统,任期为1929年3月—1933年3月)就宣布:“现在,我们美国人距离战胜贫困是如此之近,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在这方面都无法与我们相比。”竞选总统获胜后,胡佛又许下诺言,要让每个锅里都有一只鸡,每个车库里都有两辆汽车。

那时的美国,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都欠着美国的巨额债务。大萧条时代来临的1929年,英国制造业生产增长指数为100.3,美国为180.8, 而日本的制造业生产增长指数达到了324。当年夏季的3个月中,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股票从268美元上升到391美元,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美元上涨到258美元。

所有人都对未来充满信心。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突然暴跌,一天骤降12.8%。到了10月29日,股指一天下跌了40%。这一天,是“黑色星期二”。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大萧条时代的开始。

紧接着,银行被挤兑,商店里的商品被采购一空。银行出现问题,导致工厂停工,工人失业,然后蔓延到更多的产业和人群,失业,断供,没有钱,没有食物,流落街头,生活如同一条抛物线,急转直下。仿佛一记重锤,如水晶般美好的生活就轻易破碎了。总统胡佛为了使民众不至于恐慌,选用了“萧条”这个词语来定义当时的经济状况。

美国股票下跌持续了三年,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262美元下跌到22美元,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从73美元下降到8美元。到1933年时,美国工业总产量和国民收入暴跌了一半。这种影响还从美国波及全世界。美国金融机构开始回收国外的短期贷款,其他国家也间接受到了影响,很快所有的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以黄金为本位的货币制度)。

这样的经济大变动也引发了社会大动荡,大规模的失业问题已经到了极其悲惨的程度。在纽约百货公司开电梯也要有学士学位。华盛顿州甚至有人到树林里放火,为的是希望人家雇他当救火员。在失业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下,人们的生活状况急转直下,据《光荣与梦想》一书介绍,在美国,有绝望的妈妈带着孩子打开煤气自杀,因为实在找不到食物。纽约和芝加哥的城市中到处可以看到人们在丢弃的罐头中翻找剩肉。

而在农村,大片的小麦丢在田地中无人收割,因为农产品收购的价格无法支付收割小麦的费用。波特兰市的一家养殖户不得不在秋天杀了3000只羊,把它们抛进山谷里,因为用船运一只羊要支付1.1美元,而他卖一只羊还不到1美元,他根本养不起这些羊。大量的苹果烂在果园里,一箱苹果200个,个个完好,才卖0.4美元。与此同时,城市中数以百万计的孩子却因贫穷,整个冬天都吃不到一个苹果。

美国西部和西南部的路上到处挤满了饥饿的搭便车者,每一条铁路旁边都能看到无家可归者燃起的篝火。

农民因为工业人口的贫困而变得贫困,工业人口也因农民的贫困而贫困。他们“都没有钱去购买对方的产品”。“在同一个国家里,同时出现了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的情况”。

那么,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这首先归结于国际秩序结构的混乱和脆弱。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事务和秩序依然是由英、法主导,但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格局在慢慢发生改变。一战之后,德国彻底战败,俄国因为革命中暂时处于孤立状态,美国成为1919年以后无可争议的最强国。当时的美国是世界最大的产油国,钢产量比德、英、法三个国家加在一起还多,汽车产量和拥有的汽车数量比当时全世界加在一起还要多。美国还是工业品和食品的最大生产国,世界上头号金融国家和债权国,它的黄金储备在1924年时已经达到44.99亿美元,占世界黄金总储备的一半。英镑作为储备货币已经力不从心,世界货币体系开始脆弱和不稳定。而当时的欧洲,英国在一战中受损严重;法国严防死守德国重新崛起;德国陷入巨额战争赔款中无法自拔,国内通胀严重,经济一团糟。由英、法主导的国联导致了一波信奉和平、民主的国家各种混乱。

其次是國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

一战之后,美国长期以来都是贸易顺差,而且关税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从而使这种贸易顺差也在不断地加大。随着战后各国的经济日趋糟糕,由于支付款到期,债务国不得不减少从美国进口的商品,直接冲击了美国的农业和制造业,而且有些国家拖欠欠款,直接影响到美国的金融公司。

美国国内的经济不平衡也很严重。20世纪20年代美国城市人口已经达到全美总人口的六成以上,1930年时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比例的五分之一。城镇化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瓶颈,房地产的红利期已经不再。同时,由于在一战中接到的大量订单,各大公司一直致力于流水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但一战过后,外部需求有所减少,国内消费需求在城镇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也接近于饱和,从而造成制造业的产能严重过剩。

当时,居民普遍超前消费,金融机构一直也在鼓励人们办多张信用卡,刷卡分期置办各种消费品。但国内最突出的矛盾还是工资远远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却提升了55%。农民的收入由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不断下跌,而租税和生活费用却在不断上升,农民的收益在大幅减少。这就造成了农民和工人都买不起对方提供的产品。

当时,美国的银行业也存在着致命的弱点,由于缺乏监管,有很多银行存在盲目投资或放贷,当投资失败或对方恶意拖欠,甚至不还贷款之时,缺乏足够财力的银行只能宣布倒闭,恐慌一旦蔓延开来,就会发生挤兑。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伯南克所说:“大萧条”始于股票市场崩盘,但拖垮经济的是信用的崩溃,市民无法借款,买不到房,做不了生意,存不了款,信用一旦崩溃,一切都不存在。

当时,《商业周刊》做过调查,证实有不少人不再喜欢美国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迁居国外的人数年年超过迁入的。苏联在纽约有个贸易机构,叫作苏美贸易公司,它平均每天收到350份申请书,要求移居苏联。留在美国的经历了“大萧条”的人们在思想上发生了转变。工人从20年代的麻木状态中清醒过来,发动了富有战斗性的罢工。自由主义者被苏联的繁荣吸引而转向马克思主义者,保守主义者则日益转向法西斯主义。

逆势而起:“罗斯福新政”来了

关于美国金融崩盘的原因,当时有些美国人认为是廉价的外国货使得美国的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欠了美国40亿美元,法国欠了27亿美元。为了向美国还钱,英、法两国一方面向德国逼债,一方面廉价出售商品到美国以换取美元。于是,胡佛抓住外国倾销廉价货的事大做文章,在1930年6月签署《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外国商品征收高达40%的税,结果遭到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报复性打击,美国货出口无门。从1930年6月开始,股市在此后的25个月内一直持续下滑。

距离谈论美国的经济制度如何“完美”仅仅过了4年,胡佛总统就毫无悬念地下台了。

1932年底,高举改革旗帜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美国第32任总统,美国历史上首位连任四届的总统,病逝于第四届任期中)以巨大优势战胜民心尽失的胡佛当选为美国总统。“新政”未开始时,罗斯福就认识到笃信自由主义的胡佛被商界玩得团团转,要解决经济危机,非政府干预不可。

到底如何干预?罗斯福将他的各种改革归结为“复兴”“救济”“改革”。

罗斯福于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总统,两天后,罗斯福禁止了黄金出口和所有的外汇交易,并且给全国所有的银行都放了假,以便对这些银行的稳定性进行检查。同时,他宣布囤积货币是犯罪行为,对有问题的银行实行政府托管。法案刚刚宣布,美国国家印钞局便加雇了375名职工,加班加点地印制钞票。

罗斯福一边印钞票,一边对藏钱的美国人进行施压(如公布姓名等措施),让他们将手中的黄金和货币放出来。伴随着罗斯福著名的“炉边谈话”,几天时间,各州联邦储备银行回收了共计约3亿美元的黄金和黄金兑换券,这笔钱成了新的银行储备,再加上赶印的新钞,银行挤兑风潮最终得到有效控制。

银行业的真正问题并不是光靠印钞票就可以解决的。罗斯福在货币银行领域进行的另一项重要改革就是放弃货币体系中的金本位制。放弃金本位制后,美国先是尝试在公共和私人债务中减少用黄金支付的比例,接着又宣布减少美元中的黄金含量,这直接导致了美元贬值,但是美国政府背负的各种债务却变轻了。通过美元贬值,加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当时很多银行的最大问题是把储户的存款借出去“炒股”,因此,新政实行了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业管理制度,建立了储蓄保险制度,这些直接促使了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1933年银行法案》)的出台。

应该说罗斯福在银行问题上的组合拳是相当有效的。1933年美国破产的银行数目仍达到2725家,但是在随后的10年中,美国每年才倒闭45家银行。

在银行问题上煞费苦心的罗斯福并没有忘记证券市场上的麻烦。1933年5月27日,罗斯福签署了《1933年证券法案》。从此美国政府开始不停地催促证券相关人士披露规定的信息,以此规范这群人的行径。

罗斯福采取的整顿金融的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众舆论评价,这个行动犹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

罗斯福在解决银行问题的同时,竭力促使国会先后通过《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这两个法律成为新政的左膀右臂。农业方面,美国政府扶持成立了一大批农村信贷机构,经过几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农村信贷体系。工商业方面,罗斯福要求资本家们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订出各企业生产的规模、价格、销售范围;给工人们订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从而限制了垄断,减少和缓和了紧张的阶级矛盾,为美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复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新政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救济工作。1933年5月,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第二年又把单纯救济改为有名的“以工代赈”。罗斯福执政初期,全国1700多万失业人员及其亲属维持生计全靠州政府、市政府及私人慈善事业的帮助和施舍。为解决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罗斯福促请国会通过了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专门吸收年龄在18岁到25岁,身强力壮而失业的青年,从事植树护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筑、开辟森林防火线和设置瞭望塔等工作。到美国参加二战前,先后有200多万青年在这个机构中工作过,他们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

当时,全美设有名目繁多的工赈机关,主要是以从事长期工程计划为主的公共工程署和民用工程署为主,后者在全美兴建了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校舍、桥梁、堤坎、下水道系统及邮局和行政机关等公共建筑物,先后吸引了400万人工作,为广大非熟练失业工人找到了用武之地。后来又继续建立了几个新的工赈机构。其中最著名的是国会拨款50亿美元兴办的工程兴办署和专门针对青年人的全国青年总署,两者总计雇佣人员达2300万。到二战前夕,“以工代赈”为美国修筑了近1000座飞机场、12000多个运动场、800多座校舍与医院,不仅为工匠、非熟练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甚至还给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提供了工作平台,这是迄今为止美国政府实施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济计划。这一笔钱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

从1935年开始的第二期“新政”,则是着重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等法规。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青年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聽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为此,新政制定了《社会保险法》,规定凡年满65岁退休的工资劳动者,根据不同的工资水平,每月可得10至85美元的养老金。这些法案的出台,无疑受到美国绝大多数人的欢迎和赞许。

不可否认,“新政”号准了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脉搏,使美国逐渐摆脱了危机的阴影,摆脱了法西斯主义的威胁。也不得不说,“使人们能够重返工作,使我们的企业重新活跃起来”的口号,符合美国当时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罗斯福的“百日新政”,极大地改善了美国的经济形势,为后来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战以后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并没有让美国就业问题得到根本上的改观,新政的各项计划并不足以刺激经济和利用那些过剩的生产能力,直到1940年,美国海军获准扩大其战列舰队,通过“选征兵役及训练法”建立起一支近100万人的陆军。所以“大萧条”真正结束是在二战爆发之后,当时各国政府战争支出大幅增加,1941年美国正式参战之后,其国内的失业率降到10%以下,“大萧条”才正式宣告结束。

和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大萧条”之前,美国是实力最强的国家,但军备力量却只是一个中等国家的水准。1938年后,美国开始了军备竞赛和战略分析,从只注重经济,不愿当世界老大,到开始增加军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经济大国变成了军事强国。

纳粹德国和日本也正是意识到全球军事力量的对比将不可逆转地倒向英、法、美的一边时,迫不及待地进行了全球扩张。

保守的欧洲:英、法的反危机之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早就不是世界霸主的英国为了面子一直硬撑着维护金本位制和自由贸易,但是当1929年“大萧条”来临的时候,英国终于承认自己威风不再了。

当然,英国的危机相对缓和一些。一是此前英国经济长期处于停滞或缓慢发展状态,剩余资本主要投放到国外;二是英国在危机后迅速加强了贸易保护。

1931年,英国经济遭遇了“大萧条”以来较为困难的时刻。9月21日,英国政府宣布英镑与黄金脱钩,英镑迅速贬值。接着,政府采取了“平摊损失”的做法以冲抵“大萧条”带来的危机,即减少退伍和失业人员的救济金,减少工资薪金等。不过这一做法在英国各处引发了骚乱,最严重的时候,有些军舰上的水兵声称,如果政府不考虑他们的要求,就拒绝接受命令。好在英国的传统是倾向改良,经过一段时间的骚乱,风波逐渐平息下来。

与此同时,英国放弃传统的自由贸易政策,对工业品与农产品开始征收保护关税,并且提高了所得税的税率。1931年11月英国政府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授权商务部对进口货物从价征税50%,以堵住外国货物的输入。1932年六七月间,英国与各自治领地以及印度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了经济会议,商定英联邦(1931年形成)各国的货物实行互惠。这也是英国的优势,英联邦除了在经济上互惠互助,冲抵危机外,还可以强化内部的政治团结。

“大萧条”的来临,也让英国政府开始意识到对工业发展干预的必要性,对一些困难的重要工业,由政府督促进行改组;对失业人数众多的工业地区,则由政府拨款给予援助。为保护本国农业,英国政府出台了扶助农业生产的办法,如规定面粉厂须购买本国所产小麦的70%,并将小麦价格提到一定高度,如果市价低于此数,则由政府给予补贴等。

经过政府一系列收缩政策,英国的贸易确实得到改善,食品价格低廉,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多,英国经济一度在20世纪30年代拥有了20年代不曾有过的安逸和舒适,以致出现了建造房屋的热潮。张伯伦也因其财政政策的成功,被伦敦《泰晤士报》冠以“铁铮财相”的称号。

1938年,慕尼黑会议期间,英国首相张伯伦(左一)与希特勒握手

在日本经济处于萧条之际,爆发于美国而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把日本推向了危机的深渊,使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1929年至1931年的经济风暴,对日本的冲击绝不亚于对世界任何地方。”实际上,真实的情况远远更严重。日本国内市场本来就小,自然资源十分匮乏,日本经济的正常运转都是依靠进出口贸易来维持的。因为金融风暴,日本大多数工厂都关了门,将近400万人失去工作,没了生活来源;农民的生活也不好过,500万户农民也因此彻底破产。生活的艰难又导致了后面悲剧的發生。

在当时的日本,为了生活,很多家庭不得不把自己的女儿送到妓院去赚钱生活,因此,很多山村都成了没有少女的村庄。更为凄惨的是,因为生活不下去,一家人自杀甚至街坊邻居集体自杀的情况又出现了。

金融风暴给日本造成的影响很大,在金融风暴结束几年后,日本女性的身高都只有1.4米多一点,而男性的平均寿命只有40来岁。经济的萧条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日本政府为了转移民众的注意力,解决资源危机,最终走上了侵略中国的道路。

1930年,滨口内阁顶着国内重重压力,强行签订“伦敦条约”,对美、英采取“协调”外交方针,成为刺激极端势力暴走的催化剂,海军谈判代表财部彪返回东京时,一下火车便收到了自杀建议书,1930年底的日本,弥漫着狂躁而恐怖的气氛。

1930年11月14日,滨口遇刺重伤,并最终因伤势复发于次年8月不治而亡,滨口雄幸之死及随后发生的“九一八事变”,标志着开明派匡正国家道路的最后努力宣告失败,惶恐不安的各大财阀转而大力资助极端势力,军国主义全面掌权的前景已告明朗。

1932年日本下层军官发动了“五一五事件”,杀死了日本首相犬养毅,终结了日本的文官内阁时代。此后军人东条英机上台组阁,对英、美和中国的政策更加激进。

那场席卷全球,持续经年的“大萧条”,似乎跟中国没什么关系。真的是这样吗?

答案是否定的,中国不仅受了影响,而且影响深远,深到改变了中国的货币,远到持续影响了之后的经济政策。

“大萧条”之前,中国是唯一银本位的国家。因为这个原因,“大萧条”开始的阶段,相对独立的中国金融体系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因为国际上购买力降低,银价发生了下跌,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使得国内的经济变得活跃,生意繁荣,资金流动很快,因此显得挣钱很容易。1931年9月,英国放弃了金本位,英镑随后贬值提高了伦敦市场的白银价格;两年后美国和日本放弃金本位。这些国家的货币贬值直接导致中国货币相对升值。因为白银相对其他外国货币升值,中国商品以当地货币计算要更昂贵。市场日益萎缩,而竞争又十分激烈,中国生产者不得不降低其出口价格。而外国产的农产品因为价格更有优势,大量涌入国内,冲击了国内农产品。中学课文《多收了三五斗》描述的就是这种局势下农民的惨状。

农村垮塌,以棉花、蚕茧为原料的城市工业也陷入麻烦,当时的经济支柱——纱厂和丝厂大量关闭,引发了城市的经济危机。

事态严重到什么程度呢?1935年3月,上海总商会代表20个分会,请求立法院拯救上海金融市场,他们报告说,已有1000家企业倒闭,失业人数已达到50万。如果政府再拖延两星期的话,上海的经济将会崩溃。

此时,社会动荡也已现苗头。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大萧条是经济上的分水岭。为了应对危机,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紧急推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制,发行统一货币“法币”。自此,国民政府对经济资源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大大加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政府。不过,国民党发动的国共内战等因素加剧了全国经济局势的恶化,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开始后,政治局势的不稳导致经济手段无法正常使用,后来逐渐失控,进而最终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从1929年那场经济危机的产生以及后续的影响程度,可以看出,在世界经济逐渐全球化、一体化的过程中,各国经济发展的依存度、联系程度也是愈发紧密。越是危难时刻,越是需要高瞻远瞩,尤其不能退回到孤立主义、民粹主义。“大萧条”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从某个角度来看,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也是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处理危机能力的一次大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危机,一损俱损,是奉行多边主义、自由贸易,还是选择单边主义、实行贸易保护?显然前者才是最好的出路。回首人类历史上应对经济危机的经验教训,对于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我们,仍具价值和意义。

(责任编辑:齐风)

猜你喜欢

罗斯福
罗斯福与仆人
特别的送行
一老一小给罗斯福修车
罗斯福的壮举
罗斯福的壮举
罗斯福的壮举
罗斯福的善良
罗斯福的壮举
四任总统罗斯福
真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