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木咄:打开考古的正确方式

2021-06-18夏天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21年5期
关键词:盗墓贼盗墓考古学

夏天

因为盗墓类小说的风靡,再加上近几年曹操墓、海昏侯墓等墓葬的发掘,大众容易产生错觉,以为考古队只发掘墓葬。在很多人眼里,考古约等同于“官方盗墓”,坊间甚至还有“考古白天作业,盗墓夜里点灯”这样的顺口溜。

作为考古领域的专家,项木咄常为这样的言论而生气。但气归气,科普还是得做,不然大众的误解只会越来越深。2014年开始,项木咄在知乎做一些考古方面的问答科普,2018年开启《围观考古现场》专栏。2020年,他出版专栏同名新书,以“破案式”的考古学思维,带读者围观精绝古城、马王堆遗址等11个震惊世界的考古现场,并探讨如何拥有考古思维,像考古学家一样综合各种知识去面对问题。

像推理探案一样去研究考古

记者:您的书里“破案式”的考古学思维特别吸引读者,为什么会采用这种方式?

项木咄:我在硕士阶段的研究方向是科技考古,这是考古学里一个很小的分支,讲究用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技术分析考古遗存,从而获得一些传统考古学所不能获得的潜在信息。整个研究过程,我觉得和推理断案有着莫名的相似之处,而且科技考古方面的科普之前是很少有人做的,所以当时就定了这个方式。

像推理探案一样去研究考古,这种讲述方式比较年轻化,而且有话题點,还可以很好地与考古学知识相结合。当然,这样也会增加写作难度,因为科技考古是比较讲究数理分析的,不容易写得生动,读者也不容易接受。为此,我做了一定程度的妥协,只在一些典型遗址中穿插了有代表性的科技考古研究案例,比如贾湖遗址对于家猪驯化的研究、奥茨冰人的死因研究等。

今后还有机会的话,我会继续深挖这个点。目前《围观考古现场》做得还不够深入,如果还有第二本书的话,我会聚焦到科技考古这个点上,因为科技考古研究中有很多出人意料的结果,也非常有意思。

记者:新书中介绍了精绝古城、马王堆遗址、贾湖遗址、日本上高森遗址、奥杜威峡谷等11个考古现场,你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项木咄:我选择考古现场时确实有许多考虑。首先,这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书,所以选的遗址尽可能要有大众知名度,而且要有意思。第二,要多样化,不能局限于墓葬,所以加入了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不能局限于国内,所以加入了奥杜威峡谷遗址;不能仅描述正面信息,所以加入了日本上高森遗址。第三,还要与传统的考古类科普书有所区别,要加入很多科技考古方面的知识点,所以有了贾湖遗址这样看似“小众”实则极具意义的遗址。

考古的核心使命是重现古人的生活

记者:你参加过哪些考古工作?可以分享一下吗?

项木咄:很抱歉,我的田野考古实践非常少,只在读研究生时参加过一次杭州市考古所的城市遗址考古发掘,也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印象中我们只挖出了一些古代房屋的房址、水井等。相比书中描写的那些震惊世界的遗址,其实大部分的考古遗址都是比较普通的,考古人员发掘的遗址,也不仅仅只有墓葬这一类,像我们发掘的城市遗址也非常普遍。

考古其实离我们不远,基本上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考古所、博物馆,都会承接当地的考古发掘,只是很多考古发掘结果没有向大众披露而已。

记者:《国家宝藏》等文化综艺节目的走红让大众越发关注考古了,去年一位高考676分的女生因为选择考古专业也引发了热议,你怎么看这种“考古热”?

项木咄:大概是因为国内文化舆论环境的影响,《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的持续走红,敦煌、故宫等著名文化遗产在互联网备受追捧,大家对考古这门神秘的学科越来越有兴趣,愿意去了解,愿意去关注,这是大好事。不过,我并不觉得这是“考古热”。一方面,这些节目主要还是局限在文物鉴赏方面,公众对考古的认知大体停留在“国宝”阶段,其实考古远远不止这些,文物研究只是其中一方面,它的核心使命是重现古人的生活。另一方面,大部分人也仅仅处于感兴趣层面,真正有志于考古工作的人还是很少的。而且对于这样一种文化现象,考古学家们似乎并没有做好准备,很少有考古学家用更加通俗的语言、更加有趣的例子来告诉大家,什么是真正的考古学。

考古与盗墓完全不同

记者:近年来许多考古发掘都有盗墓的“魅影”,很多文物因此被破坏,有哪些令人惋惜的案例?

项木咄:我之前讲过一起20多年前发生在湖北荆门的“古尸案”。“古尸案”中的那具古尸,是目前我国发现的第一具外形、骨骼基本保存完整的战国女尸,距今达2300年之久,比我们熟知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女尸还要早200多年。如果这具古尸是由考古工作者经过科学发掘出土的话,说不定又是一个具有世界性意义的考古发现。

只可惜,这位先人死后也不得安宁,被一帮盗墓贼愚昧、野蛮地从古墓中盗出,肆意破坏,最终面目全非。当时这具古尸被盗墓贼从墓葬中扯到了地面,身上穿的衣物全部被抖落了,颈部上端留下了盗墓贼拖拽时的勒痕,头发也全没了,臂部、小腿、右手等处的皮肤大面积破损。后来,虽然科学家们对古尸进行了剖检,对古尸的保存状况和保存原因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古尸离开了原来的埋藏环境,古墓内部被破坏殆尽,尸体保存完好的原因、条件均缺乏研究依据,导致多项科研工作无法进行,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惜。

记者:很多人戏称考古是“官方盗墓”,你会怎么驳斥这种说法?

项木咄:相信听了刚才的故事,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会明白考古与盗墓并不是一回事。

首先,考古与盗墓的“研究”范围不同,考古的研究范围远不止墓葬,但凡是古人遗留下来的遗迹,考古队都要发掘,都要研究。盗墓贼则只对墓葬感兴趣,尤其是历史时期的墓葬,因为这些墓葬里的随葬品更加丰富。其次,考古与盗墓感兴趣的对象不同。盗墓贼最感兴趣的,是那些可以卖出高价的文物,那些通常是世俗意义上的可以收藏的宝贝,例如金银器、瓷器、青铜器等。那些文物价值当然很高,但在考古学家眼中,它们的重要性未必比得过出土的破碎陶器、不起眼的动物骨骼等,因为正是依靠这些盗墓贼瞧不上的“玩意儿”,考古学家才能够还原出古代人的生活。最后一点,考古与盗墓的目的不同。盗墓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考古呢,那么多考古学家终其一生,是为了复原古代的社会。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我们就需要用一套完整科学的法则,将发现的那些事实和现象转化成对过去有意义的解释。

猜你喜欢

盗墓贼盗墓考古学
《熬波图》煮盐盘铁的考古学探索
中国考古学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考古”百议
北宋盗墓笔记,已填坑
小议考古学和“中国”的结合
盗墓笔记重启:《蜃龙海噬》《藏海戏麟》延伸IP世界观
真实的盗墓,是这个样子的……
仓促离开
古代盗墓贼不是啥都盗
我的爷爷不是“盗墓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