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糖洼地”不可不防

2021-06-18范志红

江苏卫生保健 2021年6期
关键词:谷值饥饿感洼地

●范志红

“明明吃饱了,怎么两三小时不到又想吃东西了?”“怎么午餐后睡一觉起来就又想吃东西了?”你是否有过上述困惑?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有关血糖的几个知识点。

1.血糖谷值与血糖洼地

理论上说,在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前后,血糖会呈现先升后降的曲线。这称为餐后血糖反应曲线,反映了进餐前后的血糖波动情况,可以称为“血糖增量曲线”。进餐后曲线上升,说明血糖是升高的,数据是正数,最高峰称为“血糖峰值”。

在胰岛素的作用下,一段时间后血糖又会下降,到某时间点,数据会出现一个血糖最低值,称为“血糖谷值”。它有可能会低于进餐之前的值,也就是说如果餐前为零,那谷值就是负数,这个时段也称为“血糖洼地”或“血糖坑”。会不会出现血糖洼地,一要看人,二要看食物。

2.谁容易出现血糖洼地

血糖控制能力良好的人,在吃了高GI(血糖生成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后,他们的餐后血糖反应是一条类似山峰-缓坡的曲线,先升再降,但降低的趋势比较缓和,最后达到基本稳定。即便到餐后4~6个小时,血糖都不会比空腹时明显降低,而是保持稳定。

但对部分控血糖能力弱的人(尽管他们并不是糖尿病人)来说,吃了高GI的餐食后是这样的:先是一个较大的血糖高峰,然后提前下降到餐前水平以下,出现一个比较低的餐后血糖谷值。尽管这个值可能还没有到真正的低血糖区间,当时不会出现头晕眼花、腿软、手抖、心慌易怒、虚弱冒汗等典型的低血糖症状,但也可能带来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烦躁、饥饿感等与血糖降低相关的感觉。

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能力就更差了,如果胰岛素和降糖药使用不当,极易出现低血糖和高血糖交替的情况。所以他们要在兜里备点食物,以确保血糖处于安全范围。

3.什么食物容易出现血糖洼地

我们做不同食物的血糖实验,也会关注哪些吃法的血糖谷值会出现负值。比如,葡萄糖和糯米食物就很容易出现餐后血糖负值的情况,白面包和一些谷物糊粉也会出现。这是因为,这些食物会激发更高的胰岛素反应,而胰岛素过多出动会导致血糖迅速下降,甚至降低至空腹值以下,出现血糖洼地。

有人为了控制血糖,每天早上都吃焙烤谷物粉冲的糊糊,结果反而出现了低血糖。这可能有3个原因:

(1)经过烤制再打粉,再沸水冲糊的杂粮,尽管含有膳食纤维,但谷粒的物理结构被完全破坏,极易消化吸收,血糖也就升得快。升得快则降得也快。

(2)吃糊糊时没有配合肉蛋类和蔬菜。蛋白质不够,食物总热量低,胃排空速度也快,自然更容易产生饥饿感,血糖也不易长期稳定。

(3)早上以柔软、高水分的糊糊为主,“干货”太少,碳水化合物总量不够,总热量太低。

相比而言,大米饭虽然算高GI食物,2小时后的血糖却比较稳定,不太容易出现负值。加之米饭很少空口吃,通常配合各种菜肴,相对更容易保持血糖稳定。如果是添加了全谷杂粮的米饭,需要较多咀嚼,葡萄糖释放和吸收速度减慢,对胰岛素的需求量减少,更不容易出现血糖洼地。

4.血糖谷值出现在什么时间

对健康人而言,血糖谷值的时间常出现在餐后150~210分钟(从第一口进餐开始算,1个半小时到3个半小时)之间。大部分人的谷值和空腹值相差不远,而部分人会出现一个不算太大的血糖洼地。所以,很多人这时会感觉有点疲劳、困倦。特别是午餐开始后2~3小时容易犯困,熬过去之后似乎又恢复正常了。这是因为,在血糖过度下降后,由于胰岛素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水平又回归到正常范围,于是精神又好了一些。

不过,糖尿病前期人群和糖尿病人群往往血糖稳定能力差,餐前血糖水平不能回归到正常范围,可能会经常发生餐前低血糖。所以他们经常需要在两餐间加点餐,避免这个“血糖坑”太深,达到不安全的低血糖水平。

5.血糖谷值和食欲有什么关联

大家都知道,低血糖时人们会疯狂地向往食物,这种饥饿感带来的食欲,是很难用意志力来克服的。很多减肥者一味追求低热量饮食,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使餐后血糖值很快下降。等降到空腹值以下时,会出现明显的饥饿感。在饥饿状态下,求生本能启动,让人急迫地寻求食物。

至于那些刚吃过不久又想吃的,很可能是血糖洼地造成的。睡眠状态时,人体的血糖消耗减少,血糖水平居高不下,可能促进胰岛素的过度分泌,从而造成血糖水平下降,起床时感觉饥饿。

研究提示,血糖洼地与食欲上升之间有密切关联。研究者对1千多受试者进行了7万次进餐测试,用连续血糖监测仪和可穿戴设备监控他们的生理反应和生活状态,并记录饥饿感和进食数据。结果发现,如果一个人进食之后有明显的血糖洼地,他们会比那些餐后血糖水平更平稳的人更早感觉饥饿,对食物的向往更强烈,下一餐会提前半小时,而且从各种食物中摄入的热量也更高。和血糖稳定的人相比,这些人一天中会增加300多千卡的热量摄入。如果不额外增加运动,一年会增重9公斤。

6.血糖洼地和GI值的关系

GI值的计算中只考虑了餐后2小时的血糖,以后的都没有考虑。因此并不能准确地评价某个食物是否会带来餐后2~3小时的“血糖坑”。不过,它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

一般来说,GI值特别高、消化速度特别快的食物,更容易出现血糖洼地。因为前期血糖升得太猛时,胰岛素分泌量通常会比较大;而食物太好消化,胃排空太快,大量胰岛素飞快地降低血糖之后,又没有新的葡萄糖被吸收进来,就容易短期出现血糖洼地。比如说,葡萄糖水也好,糯米食物也好,都属于这种超高GI类型的食物。做过葡萄糖耐量实验的人都有体会,喝葡萄糖水后当时很饱,但2小时左右容易产生明显的饥饿感。

以往人们通常更重视餐后血糖的峰值。而研究提示,和峰值相比,出现血糖洼地的程度能更好地用来预测饥饿感,以及此后食物摄入的数量。

每个人的遗传不同,体质不同,对食物的反应也不同。是否出现血糖洼地,有很大的个体差异、食物差异,甚至还可能与生活状态有关。空腹胰岛素水平越低,食物热量不足,越容易出现血糖洼地。所以,人们应当认真观察和记录,自己在什么生活状态下更容易保持血糖、精力、体力和食欲的稳定。

但无论如何,凡是有利于维持血糖稳定的因素,如多样化的健康饮食、规律运动、餐后散步、情绪稳定、良好睡眠等,都是避免血糖洼地的重要措施。那么,人的食欲和精力也就能够维持稳定,从而在长期的生活中避免肥胖,并提升生命质量。

长寿老人的心理优势

许多对90岁以上老人的调查均发现:长寿老人大多具有超于常人的心理优势。

一是情绪稳定。长寿老人比较注重自己的情绪调适,心理稳定。95%以上的长寿老人情绪安定,适应能力强,经受得起生活环境中的各种不良刺激。即使受到精神刺激或创伤,也能自我控制,并很快恢复心理平衡。

二是心境愉快。长寿老人大都精神愉悦,笑口常开,身心活动协调。笑是一种简单而又愉快的运动,可使胸、腹以及心、肺、肝等脏器得到有益的活动,神经、骨骼和肌肉得到放松,且可驱除忧愁烦恼,减轻精神压力,抒发健康的感情,进而提高免疫能力。

三是胸襟豁达。长寿老人在人际关系方面态度真诚和善,对同辈人尊重,对晚辈人慈爱,以宽厚的态度待人处世。这种长者的情怀和气质是健康的保证。

猜你喜欢

谷值饥饿感洼地
流沙
为啥晚上吃得越多,第二天早上越饿
基于改进幂次趋近律的滑模控制H桥逆变器的非线性行为
洼地排涝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
非洲 直销的投资洼地
上证指数运行规律模型
峰丛洼地农作物面向对象信息提取规则集
中国成人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谷值选择的系统评价
谷值V2控制Boost变换器的频域与时域特性分析
“饥饿感”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