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医院开展健康管理医学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
2021-06-18邓兴宇
邓兴宇,段 芹,丁 浩
(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分院院办,重庆 400015;2.重庆中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分院疾病与健康管理部,重庆 400015;3.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学院,重庆 401331)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是在健康管理新医学概念与学科体系框架下的一种特色医学服务,主要涉及健康检测、评估干预、促进及健康教育咨询指导等[1]。其内涵是以健康为中心、以病前和慢病早期或康复期人群为服务对象、以健康检测与健康自测所获得的健康状态与疾病预测预警信息为管理依据,以健康风险评估与非药物干预和生活方式改善作为主要手段,提供全程、连续与主动性的医学专业特色服务[2]。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大型综合性医院具备开展健康管理的潜力与优势,探索健康管理的新模式,对促进我国健康管理的科学发展,提升健康管理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 自2014年以来,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直属分院整合了体检、临床、信息、后勤等资源,遵循健康管理学科建设的规律,对开展系统、规范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 综合医院开展健康管理医学服务的探索与实践
1.1搭建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 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直属分院长期从事健康管理医学服务工作,现有床位220张,在职医护人员321人,其中医生96人、护士150人,高级职称40人、中级73人,取得健康管理师资格30人。
该院成立由院长任组长的健康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疾病与健康管理部,从相关临床科室抽调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医护人员组建健康管理医学服务专职队伍,从其他临床医技科室遴选中级及以上的医护人员组建疾病与健康管理部的兼职队伍。目前,专、兼职医护人员共5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11人,中级39人。所有专、兼职人员均不脱离临床工作,均具备健康管理师资质,多数还具备心理咨询师、营养师、运动康复技师资质,每年度有计划参加相关培训。信息、后勤等部门均指定人员负责疾病与健康管理部信息平台和后勤保障工作,形成了全院多学科有力支撑、相关部门有效保障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工作格局。
1.2确立工作制度和职责 对专兼职健康管理人员细分岗位、明确职责,对健康管理暨慢病管理师、健康管理暨慢病管理助理、各专科门诊及病房医护人员、专家团队等职责进行了梳理和细化。着重强化临床专家和团队对健康管理工作的支持,制订和完善了《健康管理医学服务工作制度》《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流程》《人员遴选和退出制度》《健康档案管理制度》《信息安全制度》《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效果评价制度》等制度规定,逐步形成健康管理医学服务相关制度体系。
1.3明确工作模式和服务内涵 在人员培训、健康管理信息平台建立的基础上,按照健康管理学科内在规律,参照“健康管理示范基地”相关标准,逐步形成以信息采集、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健康教育为主体内容,门诊就诊、多学科会诊、住院治疗、康复保健等为延伸服务的全程、连续、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体系,不断增加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健康状况制订个性化的健康体检方案,给予检前建议。(2)填写健康风险评估问卷,结合体检结果,进行个性化的健康风险评估,具体内容包括慢病风险评估(糖尿病、缺血性心血管病、高血压、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代谢综合征、肥胖症、骨质疏松性骨折等)、生活方式评估、健康改善行动建议、个性化膳食及运动指导等。(3)深入进行个性化的健康信息采集,并结合健康状况、风险评估报告结果制订个性化健康干预计划,一对一现场指导,分析健康状况,进行健康宣教,确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4)根据情况进行慢病管理+生活方式(以饮食和运动为主)管理+部分异常指标(除慢病相关指标外)管理,定期随访监督及评价。(5)就诊安排:普通疾病预约诊疗,急诊情况联系急诊,本院诊疗一对一就诊指引,特殊情况预约市内外名医会诊,24 h服务电话通畅。(6)以面谈、电话、短信、医院微信公众号开设健康管理专栏等方式持续健康宣教。在实践中,总结出 “12345”的服务内涵。即“1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2种手段”——健康管理、疾病管理;“3个要素”——了解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健康;“4个枢纽”——管理对象与专科医生、专家、临床科室、行政管理部门;“5个特色”——绿色通道、专家会诊、互联网+健康服务、个性化健康宣教、持续追踪随访。
图1 某医院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流程示意图
2 综合医院开展健康管理医学服务实践的结果及成效
2.1建立了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开展6年以来,该院管理对象人数、满意度、依从性等逐年上升。2019年,符合健康管理标准流程的总人数1 041人,其中,个性化全程全方位管理515人,需求管理526人,管理对象的满意度为100%。医院的服务模式正实现由以疾病诊治为主的被动服务模式转化为以健康为中心,实施主动的、系统的和全程的个性化医学服务;医院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进一步落脚在构建以健康管理为中心,其他学科有力支撑的学科群格局;医院服务文化等也相应围绕学科建设和服务模式进行转化、培育和涵养,形成医院新的品质和特色。
2.2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制度体系 通过不断地探索,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完善了工作机制、人员配备、人员培训、信息化建设、设备配置、工作流程、服务评价、科学研究等一系列制度,为进一步发展医院服务奠定较好的基础。
2.3探索制定行业规范 目前,国内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资质、理念和服务、管理水平良莠不齐,缺乏公认的、标准的服务规范与工作流程、技术标准与操作规范,人员资质和准入制度尚在探索过程中[4]。该院的具体实践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进行了探索,形成了初步思路和方案,可为政府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提供依据和参考。
2.4带动科研和信息化发展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较好地带动了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目前,该院在研省部级及厅局级项目5项,涉及健康管理、慢病管理、护理管理等;通过对主要慢病心力衰竭的干预和研究,该院于2019年6月获批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心力衰竭中心总部的《心力衰竭中心》(标准版)。随着健康管理服务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要求日益提高,该院的健康管理信息平台功能逐步升级,目前主要包括健康评估、健康计划、健康干预3个方面,有大样本(2 000万)的调研资料和长期的随访评估资料;在智慧医院建设的引领下,健康管理相关的智能应用、穿戴设备、远程服务等不断优化。
3 综合医院开展健康管理医学服务存在的问题
3.1规范化建设问题 目前,虽然有较多医疗机构开展了以健康体检为依托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但健康管理医学服务行业标准和规范尚属空白(目前仅有《健康管理示范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作为参考),不利于行业的科学发展。2020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正式实施,其中有专门章节(第六章健康促进)对健康管理相关内容进行了原则性规定[6]。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在此框架下,细化深化相关内容,制定健康管理服务的规范化文件,对医疗机构开展健康管理医学服务的准入、资质、人员、培训、设备、标准流程、质量控制、延伸服务、效果评价等进行规定。
3.2体系化建设问题 一是服务体系。健康管理服务的特点、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医疗机构工作基础和实践经验决定了医疗机构有良好的信任度和认可度[7]。但是医疗机构的服务范围有限,为达到更优的健康服务效果,建议在医联体框架下政府部门加强综合医院与社区健康管理医学服务紧密联系的指导和规范,形成综合医院-社区健康管理医学服务一体化体系。二是筹资体系。主要反映在健康管理医学服务的医保政策、收费标准等尚未明确,从事相关工作的医护人员劳动价值未真正体现,管理对象因费用、保险等原因对接受连续服务的意愿不强,不利于健康管理学科和医疗机构的发展。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健康管理医学服务的收费标准、医保政策等问题。同时,随着商业保险与医疗健康的不断融合,由商业健康保险驱动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8],建议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商业保险积极发挥在健康领域筹资中的作用。
3.3信息化建设问题 一是信息整合。随着“互联网+医疗健康”和智慧医院建设的深入推进,综合医院健康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9]。但是,不同医院的信息系统、数据格式等不一致,存在信息壁垒和孤岛等问题突出,制约了健康大数据的形成。同时在医院内部也存在健康管理系统与其他医疗信息系统不协同的问题。2020年3月19日,重庆市明确要加快建设大健康大数据中心,重点发展远程医疗、健康咨询等新业态,为健康管理插上“智慧的翅膀”[10]。政府可从顶层设计上予以制度安排,加快推进健康大数据的整合和利用,医疗机构实施信息系统的改造升级,确保信息在各个板块有序流动。二是信息安全。健康管理采集使用的信息是个人隐私,安全保密是重中之重。目前,国家已出台相关的法律规定,医疗机构在硬件建设、制度流程等方面要切实予以保障。
3.4学科建设问题 目前,学科建设还存在定位不准、人才不专、技术质控不规范、科研不强的问题。一是学科定位。健康管理学是集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学科[11],在谋划学科定位和发展时,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进行学科集成和协同,做到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二是人才培养。根据学科定位发展需要配置人力资源,鼓励有临床医学背景的专家从事健康管理工作,加强人员培训,使健康管理服务人员具备全科医学、社会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和业务技能[12]。三是重点技术。夯实和发展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健康危险因素干预技术、体检后连续服务技术、功能医学管理技术、慢病干预技术、心理管理技术、科学研究技术、运用医学物联网技术等[13]。四是质量控制。医院应制定统一规范的健康管理相关技术和服务的质控标准,提升质控水平和管理效果。五是科学研究。重点在学科建设、健康管理带动临床发展、服务模式、智慧平台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4 综合医院开展健康管理医学服务的建议
4.1以系统和整体化视角来关注健康 根据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无疾病和衰弱状态。随着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应认识到健康的生理状态、良好心理状态、适宜的社会适应性和恰当的自我状态认知是密不可分的整体[5]。健康管理的对象是“客户”,而不是传统医疗服务的“患者”,所以在关注生物学健康的同时,更应注重关注社会和心理上的健康,使健康管理达到更优的效果。在具体工作中,有必要通过问卷调查、一对一访谈、信息系统分析等方法对管理对象的身心状态、环境因素等进行综合评估,力争全面反映管理对象的整体健康情况。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可根据情况参与部分个案健康干预计划的制订,通过专业手段正向激励管理对象的健康干预需求,提高管理对象的依从性,从而提升健康管理医学服务的整体效果。
4.2以精准和个性化手段来管理健康 在需求方面不同对象对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和依从性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医疗机构在供给侧真正了解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在健康检测和评估过程中,通过信息系统对管理对象的环境因素、健康风险、健康素养、依从性等进行评估分析,根据管理对象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级分组管理,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策略,以提升健康管理服务的整体效率。在健康干预过程和后续延伸服务中,在分级分组策略实施的基础上,做到“一人一策”,为服务对象提供更精准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
总之,健康管理医学服务为综合医院转变工作重心和服务模式、开展医疗健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等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是服务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实现综合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某综合医院的具体实践提出了相关工作的实施路径,期待在政府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下,综合医院健康管理医学服务的工作规范、体系、技术、学科建设等能够更加科学完善,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