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双·动力”项目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

2021-06-18徐琤颖李磊黄利非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学时动力设置

徐琤颖,李磊,黄利非

(1.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2.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 300350)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不但给世界经济带来新的繁荣和发展机遇,也推动了教育的国际化,为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均取得高速发展。目前,我国工业领域正逐步进入基于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技术阶段,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急需提高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有效助力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 年底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目标:“我国将用10 年左右时间,通过产教融合,基本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矛盾……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对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作用将显著增强。”[1]因此,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德大学”)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国内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其前身是中国与德国、日本、西班牙三国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该校通过借鉴工业发达国家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2-3],经过近40 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校企合作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我国职业教育向国际化水平迈进提供参考和借鉴。“双·动力”项目是中德大学与大众变速器(天津)有限公司自2015 年开始在产教融合方面探索的一个成功案例。

二、“双·动力”项目实践

1.“双·动力”项目建设

“双·动力”项目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经验,以中德大学、大众变速器(天津)有限公司教育资源为依托,通过政府引导、行业参与、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该项目中,高校侧重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技能,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企业提供岗位实践、教育培训等机会,并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培训对象既是企业员工也是在校生,企业会为学生提供奖励、补贴、实习岗位和社会保障等。该项目连续三年实施,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可以通过岗位实践进行验证,学生可以在企业学习先进的技术和体验多元化的企业氛围,拓展视野,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双·动力”项目培养目标

“双·动力”项目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对国际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旨在培养具有责任感、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对象应具备相关岗位职业能力,了解国际制造业先进技术和企业规范,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具备较强外语功底。大众变速器(天津)有限公司提供的相关工作岗位、主要课程设置及各岗位培养目标,如表1 所示。

表1 “双·动力”项目中岗位培养目标表

3.“双·动力”项目学时分配与课程设置

“双·动力”项目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企业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设置课程。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设计、落实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学校负责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思维方法、知识能力等,企业负责培养学生职业能力[4-5]。在校生从第一学年起参加企业的实践培训课程,以后在校的学时将逐年减少,在企业培训时间逐年增加,总计在校学时约占总学时48%,而在企业培训的学时约占总学时52%。学生在企业的第一学年以认知培训为主,第二学年开始在企业培训中增加跟岗实习,第三学年以跟岗实习为主。具体学时安排比例,如表2 所示。

表2 “双·动力”项目课时分配表

该项目校内开设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职业能力课程、职业技能实训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和外语水平,职业能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能力,职业技能实训课程使学生初步掌握金属材料的冷、热加工过程和典型机电液系统安装、调试过程。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实践知识,独立完成设计的能力。企业开设的课程是针对各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而设置的实践性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学年企业的课程设置是针对不同工作岗位技能的实践课程,划分为初级和高级模块。学校与企业所开设的课程,如表3 所示。

4.补贴及福利

“双·动力”项目中企业设置一定的补贴及福利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作为约束学生的重要管理方式之一。奖励办法包括:(1)企业对学生第一学年、第二学年主要以奖学金的形式进行激励,将学生在校考核成绩与在企业考核成绩进行综合排名,对每学年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成绩排名前1%的学生获一等奖,前5%获二等奖,前10%获三等奖。(2)第二学年除奖学金外,在企业培训时学生每天获得100 元的生活补贴。(3)在节假日和学生生日时有相应的福利。(4)第三学年时,学生的各项补贴与福利按照企业实习员工待遇设置。具体补贴金额与福利项目,如表4 所示。

表3 “双·动力”项目课程设置表

三、“双·动力”项目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双·动力”项目是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典型模式,该项目从校企合作、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福利保障等方面,设计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其经验启示总结如下:

1.建立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秉承互利共赢原则。“双·动力”项目中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共同发挥主体作用,实现了学生与岗位之间的无缝对接,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要注重质量,对企业的规模、文化、科技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查核实,选择优质企业合作,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条件。对参与“双元制”项目的学生和企业进行系统指导,明确企业、学校及在校生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校企之间充分沟通协商,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为企业“订制”专业技能人才。另外,在科研技术方面,企业可以借助高校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使学校和企业之间实现互利共赢、优势互补。目前,中德大学与大众汽车自动变速器(天津)有限公司、博世力士乐、大火箭、麦格纳等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

表4 补贴与福利表

2. 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准确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双·动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包括:(1)课堂评价反馈制度。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增加评价环节,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互评,学生之间互评等,教师通过评价结果及时了解每节课的教学质量。(2)督学管理制度。学校设置负责教学质量的管理部门,定期对教师进行听课和指导,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教学水平。(3)学生评教制度。通过简化问卷形式,学生对教师进行评教,对授课教师整体教学效果及时反馈,以便于教师及时了解教学过程的优缺点。(4)企业评价制度。企业评价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反馈渠道,企业在对学生培训的过程中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知识结构是否合理,通过企业对教学质量的反馈,可以促进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5)毕业生跟踪反馈。通过毕业生对大学期间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教,有利于管理人员准确掌握教师教学情况,并针对教师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以提高教学质量。

3.课程设置创新

传统高校课程设置侧重于知识的通识性、系统性,但实践性、针对性不强。“双·动力”项目中学生的课程设置既要注重人文素质提升和理论知识传授,也要注重实践能力。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时,教师应广泛听取企业专家意见。根据区域产业结构、企业岗位需求、技术进步等因素,精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和调整教学大纲。可减少部分基础知识、理论课程学时,增加紧贴岗位的技术技能实践课程学时,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另外,课程设置应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进行动态调整,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等知识加入到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

4.师资队伍建设

“双·动力”项目中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过硬的师资队伍来保障,该项目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时,要求教师需具备“双师”素质,既具有高学历,又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并获得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高校教师必须通过企业实践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工艺流程,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这有利于教师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技术创新等传递给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熟悉企业工作环境。另外,教师中85%以上拥有海外留学经历,或在德国、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家进行过培训,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外语水平均得到很大提升,为国际交流和学习先进的国外经验创造了条件。同时,学校还聘请多位外籍专家为顾问,这些专家均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企业经历,通过讲座和现场演示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5.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仅要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也要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需求,概括起来为“政治过硬,技术精湛,人格完善”[6-7]。“双·动力”项目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等多方面,校企双方在进行联合培养时,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各个阶段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实时考核、评价。校方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人才质量评价标准,通过定期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或校、企双方专家进行评判、监督,以确保应用型人才不仅能够胜任企业相关岗位工作要求,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快速适应社会变化与需求,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和精神境界,处理好个人、工作、家庭等之间的关系。

6.福利保障制度

在“双·动力”项目中企业为学生建立适当的补贴和福利保障制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该项目第三学年时,企业根据学生的工作岗位提供绩效、津贴、奖金、商业保险等,增强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

中德大学在借鉴国际经验和总结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化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的“双·动力”项目,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证明,经过该项目培养的学生不仅符合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同时也具备主动适应新岗位或新职业发展变化的能力。

猜你喜欢

学时动力设置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