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三型”外语人才培养实践
——以黄山学院为例
2021-06-18张永怀李园园
张永怀,李园园
(黄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一、“三型”外语人才属性
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广深知识结构、发散性与批判性思维及创造力的人才[1]。“复合”就是将两个或以上不同的领域进行合成,复合型人才是具有多个领域基本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包括知识、能力和思维等,其特性就在于具有宽厚的基础、广博的知识。广博的知识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形成,并通过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达到对原来知识、能力的超越,即能用一种全新思维方法来思考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新的解决办法[2]。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知识和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人才或专业人才[3]。总之,“三型”人才是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于一身,能全面运用多种领域的知识及娴熟技能处理复杂的现实问题,其本质上凸显的是创新实践能力,但更着重自身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性与全面性。具体到外语专业,“三型”外语人才是指:以语言基础和创新应用能力为立足点,以专业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着力点,以跨文化双向沟通能力为着眼点,以综合融通能力为落脚点,这四种能力构成“三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本质属性。
1998 年发布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 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指出,经济社会发展对单科的经院式语言文学人才的需求正在趋少,外语人才培养必须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2018 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强调,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实际和人才培养定位,参照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以《国标》为基准,2020 年4 月出台的、具有分类指导性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更是意在引导各高校进一步明晰外语类专业建设的内涵特征与人才培养定位,探索外语教育改革范式转向,推动构建符合校本特色的一流外语人才培养体系。自《意见》发布至今,20 多年来各大高校一直都在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因时而变、顺势而为,秉持并不断实践高等外语教育的“多元观”,即培养的人才、层次、方式、目标等多元化。“多元观”契合了高等外语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我国外语人才培养革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三型”外语人才培养是“多元人才观”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
二、“三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从新中国教育史来看,外语教育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勇力时代潮头,响应党中央号召,发出民族复兴强音[4]。“一带一路”倡议、文化“走出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参与全球治理”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与推进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悄然发生了变化。树牢质量意识,满足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已成当务之急。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更多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三型”语言实用人才。“三型”外语人才培养既是我国发展之亟需,也是各高校的重任。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培养“三型”外语人才在突破专业同质化发展、促成“一校一面”特色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在拓展语言教学内涵、推动外语学科健康可持续发展、促成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上积极作为。
文旅外语人才是文旅融合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智力源泉,其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服务质量,对文旅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全面纵深推进及国际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但从黄山市外语人才建设的情况看,目前高校培养的外语人才只具备单一语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能适应市域文旅融合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目前,黄山市正处于立足市域文旅的全球化,增强和提升徽州文化影响力、彰显城市软实力和徽州文化影响力的关键时期,文旅外语人才建设在吸引各国游客、提高黄山市知名度、助力徽州文化国际化传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与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重要支撑。因此,培养“三型”外语人才刻不容缓。
三、黄山学院文旅外语人才培养理念与举措
1.继承优良传统,强化教改自觉
黄山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一直以来就具有文旅外语人才培养的良好基础。其外国语学院(原外语系)早在20 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便在安徽领先于其他院校开办了旅游管理专科,设在原徽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九十年代末又增设了英语导游专业。为拓展外语学科发展内涵,于本世纪初将其调整为旅游英语专业。随着学校升本,将专业方向设定为旅游,即“英语(旅游方向)”。20 多年的实践使我校“三型”外语人才培养初见成效。我校“三型”外语人才培养走差异化、特色化“错位发展”之路,着眼于知识领域的交叉融合贯通、渗透拓展推进,主要包括“语言+”的跨域融合模式。这类外语人才与学术研究型人才形成错位发展、协同互补的格局。为此,我校持续推动传统语言专业“改造升级”,将内涵建设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全力支撑引领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黄山市已将文旅业作为“世界著名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建设进程中的优势产业来培育和打造,根据该建设目标与要求所涉及的国际交流合作内容,我校设计了“三位一体”的“三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
图1 “三位一体”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图
外语专业在多元化人才培养时采用“专业+方向”模式,我校参考借鉴了该模式,具体做法是,让“专业”着重扎实语言知识与创新应用能力、跨文化沟通与宣介传播能力,让“方向”侧重文旅基础知识与创业从业能力,凸显由“学外语”向“用外语学”的转向。我校的文旅外语人才与“三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是一致的。同时,“三型”人才培养给语言专业增加了实质性内涵,文旅外语人才成为“三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亦成为黄山市实现“世界著名现代国际旅游城市”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推手。
2.坚持问题导向,改进培养方式
首先,面向行业和用人部门,开发设计文旅外语人才特色培养方案。以市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将原有方案予以论证、修订、调整直至相对合理,构建特色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文旅外语人才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其次,立足特色培养的内涵提升,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既有高尚思想道德、高超学术水准、深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文旅业实践经验的高素质融通型外语专业教师队伍;建成一支理念先进、业务精熟、能力突出的“双能型”管理队伍,建立健全与文旅外语人才特色培养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第三,围绕文旅外语人才特色培养的需要,配备一流的软硬件教学设施及专职管理人员,多途径开拓实训中心、实践基地及创新创业平台;多方面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保障文旅外语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和科研经费等;不断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健全文旅外语人才培养的内部保障机制、外部评价机制以及持续改进机制。
第四,深化校企、校地、校政等多元合作,派师生到跨国文旅企业挂职进修或顶岗实习,或到涉外文旅机构蹲点实践。持续开展横向教科研活动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使之不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文旅外语人才特色培养贯穿教学全程。
3.借重区位优势,找准培养定位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少活力,旅游需要文化的附丽,没有文化的旅游则显得苍白无力[5]。我校围绕徽州文化与黄山旅游转型,建设发展外语专业。着眼于结构优化,以特色带整体、整体促特色,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提升知识领域交叉融合能力,构建与本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布局[6]。借重“中国徽州文化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等平台,以“立足黄山、覆盖皖南、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视界,聚焦培养文旅融通型外语人才;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文化强国与“走出去”“参与全球治理”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战略,以徽州文化、黄山旅游研究与译介为突破口,依托“中国徽州文化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培养一批过硬的文旅翻译及对外传播人才,凸显“语言+徽州文化”与“语言+黄山旅游”人才培养布局。
4.紧扣目标定位,创新教学体系
外语专业应围绕文旅人才培养特色,根据黄山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文旅行业标准、相关专业认证标准,统筹构建教学体系,在注重强化学习者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其综合融通能力的形成。
首先,根据2020 年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文旅外语人才特色培养要求及学生学习基础等,设置课程总学分为170~180 学分,课程结构比例,如图2 所示。
图2 课程结构比例图
其次,根据文旅外语人才特色培养需要,调整理论课程教学。在总学时未增加甚至减少的情况下,以“专业核心课程+”理念为指导,实现课程的统合增效。例如,将传统的“听力”与“语音”合二为一,改造升级为“视听说”;将外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改造升级为“中外文明史”;将“高级口语”升级为“演讲与辩论”;将原先单列开设的国别文学如“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合并为“英语文学导论”。凸显市域文旅外语课程,例如,设计开发“徽州文化外语”“黄山旅游外语”“文化旅游翻译”“外语客源国概况”等;强化“跨文化交际”的中外双向对比意识,使跨文化包容性和批判性相结合。突出“口语”“综合”“阅读”“语法”“写作”“笔译”“口译”“语言学导 论 ”“文 学导论”“中 国 文化外语”等核心课程的“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在教学中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强化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学内容应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实现探究性和个性化;课程应有一定的难度。借助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整合升级,促使外语专业学生在文旅人才培养规定的素质要求、知识要求与能力要求等方面契合市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理论课程教学应摆脱传统单一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训练束缚,将外语学习与综合融通能力的提升结合起来。
再次,根据文旅外语人才特色培养需要,拓展外语实践教学内涵。外语实践教学应包括专业实践课程(课外语音、课外口语、课外翻译、课外阅读、课外听说、课外读写等)、专业实习(见习、实训、毕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学科竞赛、学习兴趣小组、创新创业项目、学术社团等)、社会实践(调研、助学、支教等)、国际交流(赴外学习、涉外活动等)及毕业论文或设计(学术论文、报告、译作、案例等)。外语实践教学方案应由外语专业骨干教师、文旅业资深人士、外语教育管理者联合制定,统筹做到系统科学。根据文旅外语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对实践教学环节如时间、场地、内容、形式、方法等予以合理安排,建立稳定的国(境)内外实践基地。要本着外语教育的“大实践教学观”[7],凸显并加强实践性课程教学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真正发挥其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