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品种“Q优5号”毯苗机插秧播种量与移栽秧龄试验

2021-06-18隗华军肖若余冉文秀方立魁

南方农业 2021年13期
关键词:秧龄播种量秧苗

易 靖,隗华军,刘 伟,刘 丽,肖若余,冉文秀,胡 伟,方立魁*

(1.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重庆 401121;2.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重庆40060;3.酉阳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重庆酉阳 409800;4.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 401329)

“毯苗机插秧技术”具有节省秧田、节省人力、减轻育秧劳动强度、提高工效、节省水资源和可实行工厂化育苗等优点[1]。目前,杂交稻机插育秧存在播种量大、秧苗素质差、秧龄弹性小、育苗期的管理要求较高等问题[2-4]。研究者们围绕机插稻适宜秧龄、行株距配置、基本苗参数、以及氮肥运筹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为机插稻技术的完善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5-7],但是针对重庆本地大面积主推品种的播种量和秧龄期的研究还较少。本研究以重庆市主推品种Q 优5 号为材料,研究盘育毯状育苗下不同机插秧播种密度与秧龄对水稻秧苗质量、产量构成因素、产量的影响,筛选Q 优5 号最适宜播种量和移栽秧龄,为重庆市机械化移栽配套生产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秧盘及机型

重庆市水稻主导品种Q 优5 号,秧盘采用常规的育秧软盘,内腔长580±1 mm,内腔宽280±1 mm。水稻插秧机为久保田2ZS-4(SPW-48C)手扶插秧机。

1.2 试验地点

该试验设在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垫江县普顺镇东湖村3社的水稻基地,试验田海拔405 m,地貌为平坝,耕制为冬水田,面积1 400 m2,土壤为灰棕紫色水稻土,pH 值为6.2,土壤肥力中等,均匀,有机质16.2 g·kg-1,碱解氮64.1 g·kg-1,有效磷10.76 mg·kg-1,速效钾19 mg·kg-1,排灌方便,向阳,四周无荫蔽,有水源保证。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共设9 个处理,两次重复。试验因素A 为“每盘播种量(干谷)”,B为“移栽秧龄”,具体因素如表1所示,小区间随机排列。小区长10 m,宽6.67 m,小区面积66.7 m2,小区四周做埂覆盖薄膜防串肥,处理、重复间设走道,走道宽50 cm,行距30 cm,穴距20 cm,移栽密度16.67万穴/hm2,收获后各小区单收、单晒称重计产。

表1 试验各因素处理表

1.4 试验关键技术环节

2017 年3 月6 日播种,4 月10 日使用两行插秧机进行秧龄35 d 的第1 次栽插,4 月15 日进行秧龄40 d的第2次栽插,4 月20 日进行秧龄45 d 的第3 次栽插,漏插不补窝。

1.5 田间管理

1.5.1 肥水管理

1)底肥。施涪陵建峰生产25%复合肥(N∶P2O5∶K2O=15∶5∶5)750 kg/hm2+过磷酸钙375 kg/hm2,施后反复耙田,全层深施沉实。2)追肥。移栽后15 d施分蘖肥,尿素120 kg/hm2。3)穗肥。2017 年6 月15 日施高浓度硫酸钾型复合肥(含K2O 22%)150 kg/hm2。4)叶面施肥。7月15日喷雾KH2PO44.5 kg/hm2。

按照“浅水移栽,湿润立苗,薄水分蘖”的原则管理水分,全田总茎蘖数每公顷达到300万~375万时放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促进通风;浅水孕穗,干湿交替灌溉促灌浆,乳熟期后保持浅水层,水稻黄熟期保持湿润状态。

1.5.2 病虫害防治

2017 年4 月20 日,用植保套餐与第一次追肥结合施用。7月1日,用植保套餐一包防治二代螟虫、叶面害虫、稻飞虱等,病害主要防治纹枯病。

成熟后于8月14、19、24日分区收割、晾晒。

2 结果与分析

2.1 秧苗素质分析

在水稻移栽当天,每小区随机抽取30株秧苗,主要调查株高、单株带蘖2 个个体指标,以及秧苗分布等群体指标,如表2所示。

表2 秧苗素质调查表

群体指标评价:9 个处理,均未见明显弱苗、病株、虫害,秧苗群体质量均匀。起运时根系盘结牢固,秧苗韧性强,弹性好。

个体指标评价:壮秧个体指标按照《重庆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规程》中的指标评价,秧苗分布均匀,1~1.5株/cm2,叶龄3.5~4.5叶,植株矮壮,苗高12~15 cm,单株带蘖0.5~1个等相关指标评价。

叶龄(3.5~4.5 叶):A1<A2<A3,B1<B2<4.5<B3(4.6 叶),排除B3,其余A1、A2、A3、B1、B2 组均符合规程标准。

苗高(12~15 cm):A1(11.2 cm)<12 cm<A2<A3,B1(11.4)<12 cm<B2<B3,排除A1、B1,A2、A3、B2、B3组符合标准。

秧苗密度(1.0~1.5 株/cm2):A1、A2、A3,B1、B2、B3 组均在1.8~2 株/cm2,大于上限标准1.5 株/cm2。

单株带蘖(0.5~1.0 个):仅A1(0.97)<1<A2<A3,B1(0.67)<1<B2<B3,A1、A2 符合标准,其余大于上限标准。

播种量、秧龄对于各移栽指标可能存在交互作用,故按照规程推荐的指标对各个处理进行筛选,处理7除了秧苗密度不符合标准外,基本规程要求符合。其余处理均有2项以上指标不符合标准。故综合考虑,处理7(播种量60 g,秧龄35 d)秧苗个体质量较高。

2.2 移栽质量分析

移栽质量按照《重庆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规程》中的指标评价,漏插率小于5%,折断株率小于4%。从表3 可知,A3 从漏插率上优于A1,A2,符合标准。B1、B2、B3 折断株率均符合规程,但B1 的折断株率最低,优于B2、B3;从均匀度合格率分析,各处理均低于标准中“单株率+双株率>85%”的标准。综合分析,以处理7(播种量60 g,秧龄35 d)漏插率、折断率、均匀度3个方面最为合理。

表3 移栽质量调查表

2.3 生育进程分析

生育进程与秧龄变化区域一致性,秧龄越长,收获期越晚。从表4可知,B1(35 d秧龄)与其他处理相比,收获期提前,有利于避开伏旱,实现早栽早收。

表4 生育期记载表 单位:月-日

2.4 经济性状及产量分析

不同处理的经济性状及产量见表1。对处理间进行分析结果见表5、表6。

表5 各处理经济性状及产量调查表

表6 各处理水稻产量方差分析表

从表1 可见,0.05<区组间P值0.158 2,说明试验控制环节较好,重复间差异不显著。A 因素间P值0.025 3<0.05,差异显著。B 因素间P值0.008 1<0.01,差异极显著,说明不同播种量、秧龄对产量有显著影响,特别是秧龄对产量的影响极其显著。

分别比较不同因素间产量差异。

从表7 可知,A2、A1 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与A3间产量差异显著。说明播种量40~50 g 有利于产量形成,播种量过大产量越低。

表7 A因素间多重比较

从表8 可知,B1、B2 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与B3间产量差异显著。说明秧龄35~40 d 有利于产量形成,秧龄越长产量越低。

表8 B因素间多重比较

对各处理产量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9。

表9 各处理产量进行多重比较

处理4 产量最高,但处理5、2、1、7 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处理4 的有效穗最高为274.5 万穗/hm2,着粒数最高的是处理3(186.8 粒),实粒数最高的是处理7(164.25粒),结实率最高的是处理5(93.8%)。

3 结论与讨论

从秧苗素质分析,9 个处理,均未见明显弱苗、病株、虫害,秧苗群体质量均匀,起运时根系盘结牢固,秧苗韧性强,弹性好。但个体差异较大。从叶龄、苗高、秧苗均匀度、单株带蘖数等综合考虑,处理7(播种量60 g,秧龄35 d)的秧苗个体质量较高。

从移栽质量分析,9 个处理中以处理7(播种量60 g,秧龄35 d)的漏插率、折断率、均匀度三个方面最为合理。

生育进程与秧龄变化区域一致性,秧龄越长,收获期越晚,秧龄35 d 生育期最短,有利于早播早收,避免伏旱。

从产量分析,处理4、5、2、1产量最高,即播种量40~50 g,秧龄35~40 d 有利于产量形成,但以上处理与处理7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综合秧苗素质、移栽质量以及产量综合考虑,处理7播种量60 g,秧龄35 d为最优选项。

猜你喜欢

秧龄播种量秧苗
微喷旱育不同秧龄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2019—2020 年度固始县优质小麦播种量优化试验总结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 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四特”晚籼稻系列组合适宜移栽秧龄和播种期探讨
播种量与多效唑对豫麦158 产量性状的影响
不同秧龄和基蘖肥配比运筹对机插稻茎蘖动态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农民
不同播量和不同秧龄钵苗机插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