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护理
2021-06-18方芸
方芸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护理
方芸
(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530001)
分析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危险因素与防范护理措施。本文纳入2020年3月至12月50例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并对非自杀自伤性行为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单因素分析,同时给予相应护理防范措施。经调查,发现自伤有21例,占42.00%,非自伤有29例,占58.00%;经带入Logistic 单因素分析,除去性别之外,发现单亲家庭、社会支持、家庭环境、抑郁程度和生活应激均是影响青少年非自伤性自伤行为因素。单亲家庭、社会支持、抑郁程度、生活应激时间均可使青少年发HSSI,临床中可针对该些方面进行着手和干预,进而达到预防NSSI的目的。
危险因素;防范措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
青少年因正处于人生发展特殊时期,生理机能日趋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使其内心冲突较为激烈[1]。对此,部分青少年采取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来缓解负性情绪。非自杀性自伤主要指不含自杀意图下,直接、故意和反复伤害自身身体,而其并不会导致死亡行为。有关研究显示[2],存在NSSI行为的青少年占社区人群15~32.7%,其在精神障碍患者中高达40~87%。另有研究报道[3],NSSI青少年随访一年内至少发生过一次自杀未遂占10.9%。对此,探析其危险因素,并且制定针对防范措施极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纳入2020年3月至12月50例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年龄10~16岁,平均(13.42±1.39)。排除存在具有重大躯体疾病,例如恶性肿瘤疾病和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与合并具有精神疾病、智力存在异常的青少年;家长均同意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信息资料进行调查,同时利用运用精神科A类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精神科A类量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精神科A类量表躁狂状态评定量表以及精神科B类量表中社会功能缺陷筛选等量对纳入研究对象进行评估。
1.3 观察指标
对调查结果和影响因素进行对比与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调查结果
经调查,发现自伤有21例,约占42.00%,非自伤有29例,占58.00%。
2.2 青少年非自伤性自伤信息
除去性别之外,发现单亲家庭、社会支持、家庭环境、抑郁程度和生活应激均是影响青少年非自伤性自伤行为因素,见表1:
表1 青少年非自伤性自伤信息[n(%)]
2.3 影响因素
将上述有差异资料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单亲家庭、社会支持、家庭环境、抑郁程度和生活应激均是影响青少年非自伤性自伤行为因素,见表2:
表2 青少年非自伤性自伤行为因素
3 讨论
目前关于NSSI成为国内外观众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青少年阅历浅薄、社会经验少以及心理发育不成熟等,在面对压力时,有时以烫烙身体、头部撞击硬物、切割皮肤等方式来进行蓄意自伤进行宣泄,从而发生NSSI。NSSI大多数并不是以自杀目的,少数在无意识下状态下发生,但若为对其进行有效干预,该行为将越来越为剧烈,并且不断严重[4]。
由本文对50例青少年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多种手段来进行调查研究,主要对其性别、家庭环境、抑郁程度、生活应激和社会支持作为变量,进行分析。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自伤组青少年单亲家庭显著高于非自伤组,并且社会支持、家庭环境、生活应激、抑郁程度评分均高于非自伤组,从而可见,单亲家庭、社会支持低、家庭环境氛围、生活应激水平高、抑郁程度高均能够导致青少年出现NSSI。主要因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使学社个体普遍缺失关爱,如父爱或是母爱,易出现孤独感,进而导致其出现负性情绪。有关研究表明[5],完整和睦的家庭能够给予青少年更多的情感支持,其人格发育更为健全。而单亲家庭成因不尽相同,无论是离异、未婚先孕以及配偶死亡等,均易使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例如,自卑、焦虑、抑郁等,进而增加NSSI发生率。缺乏社会支持,例如,缺乏朋友、同学的鼓励和沟通,学校缺少心理干预和疏导等,进而导致社会功能障碍加剧,同学和老师若是能够给予及时关于和支持,能够有效缓解青少年焦虑、敌对情绪,使其具有安全感。另有研究表明[6],过早的性行为、双性恋、同性恋能够增加NSSI风险。具有过早性行为青少年大多数较为冲动。而同性恋和双性恋与同性性行为的青少年NSSI风险增加,其主要因这部分人群受到更多社会道德与舆论的压力,且青少年相对于成年人而言阅历不足,面对自身不同于其他人的性向更为迷茫,因此,将具有更多心理健康问题,增加NSSI发生率。家庭环境,学习压力和不和谐家庭易促使其抑郁水平增加,进而使青少年沉默寡言,自我隔离。有关研究显示[7],父母严厉的教育模式更易使青少年出现逆反心理,更多表现出攻击行为和抑郁情绪,进而增加NSSI发生。同时,过渡的保护、家庭暴力以及溺爱或关注过少,易使青少年情绪调节存在异常,人格发育障碍或是不自信等。除此之外,生活应激同样也是因素之一,比如,家长改换工作或是事业,家庭成员离别、出生或死亡等突发事件导致个体压力增大,产生挫败感。
可见青少年NSSI是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需建立更为积极的预防和干预措施,通过对危险因素的了解,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具有极大帮助。首先,预防NSSI发生,比如,对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进行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人格、积极应对方式、较强的适应能力的形成。改善学校、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给青少安全感。对于诱发NSSI网络、书籍和媒体信息建议有关部门进行审核[8]。其次,对于由发生NSSI风险青少年,及时发现并给予有效干预,而学校是青少年最主要的生活区域,学校可建立一套及时、专业的筛选高危人群系统,定时问卷调查,且对工作人员和家长予以培训。对于已发生NSSI青少年,因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通过了解NSSI发生因素,包含自身与外界环境因素,评估再次发生NSSI危险度,并给予针对性干预。
总而言之,单亲家庭、社会支持、抑郁程度、生活应激时间均可影响到青少年,使其发HSSI,临床中可针对该些方面进行着手和干预,进而达到预防NSSI的目的。
[1]闫敬,朱翠珍,司徒明镜,等.四川省1312名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及其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1):46-49.
[2]陈肖杰,杜洋,季益富.母亲的依恋模式和述情障碍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风险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0,29(8):747-751.
[3]杨春燕,蒋丹莉,李秀玲,等.贵州省初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20,47(13):2359-2363.
[4]温宇娇,徐一凡,乔丹,等.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解释模型及干预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0,47(5):885-888.
[5]沈晓玲,董再全,罗珊霞,等.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述情和家庭教育方式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20,20(2):101-105.
[6]刘宗辉.疼痛应对方式在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关联中的中介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21):21-23.
[7]林丽华,甘明星,郭治斌,等.心理虐待与忽视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6):1140-1143.
[8]高昂,余洁静,耿耀国,等.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5):897-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