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观察
2021-06-17郭予东
郭 予 东
(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疼痛科 安阳 455000)
脑卒中后癫痫是脑卒中的常见后遗症,多发生于老年人群。目前临床仍未明确该病的发生机制,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的病理基础是由于脑卒中引起的神经元损伤,从而导致癫痫的发生[1]。神经系统损伤发生之后激活了机体的免疫系统,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升高,从而诱发了局部神经的异常放电[2]。脑卒中后癫痫导致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增加,影响患者的预后状况[3]。一般对于发作频率低且症状相对较轻的患者,通常可以给予短期服用抗癫痫药物治疗,但是对于发作频率高且症状相对严重的患者,则通常需要长时间用药治疗,预防患者神经缺失严重程度的加重。本研究主要针对不同治疗方案在脑卒中后癫痫中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88例医院收治脑卒中后癫痫患者,其中有男51例,女37例;年龄59~81岁,平均年龄(65.5±8.4)岁。入选标准:符合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诊断标准,且患者发作频率>2次/年。排除标准:原发性癫痫、合并脑肿瘤、脑外伤、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采取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与对照组(采取丙戊酸钠治疗)各44例。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丙戊酸钠治疗,具体用药方法为:口服10mg丙戊酸钠缓释片,2次/d,连续用药7d观察患者的癫痫发作情况变化,若发作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则维持用药剂量,若症状改善效果不明显,则每次用药剂量增加至15mg,2次/d。持续用药1年。
观察组采取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丙戊酸钠用药方法同对照组,左乙拉西坦的具体用药方法为:口服0.25g左乙拉西坦片,2次/d,用药1周后增加用药剂量至0.5g/次,2次/d,连续用药1年。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的差异以及治疗前后癫痫发作情况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癫痫发作情况的变化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癫痫发作情况的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癫痫发作情况的变化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CRP以及TNF-α水平的变化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RP以及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CRP以及TNF-α水平的变化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危重症疾病,具有较高的残疾率和死亡率。该病的发生会导致部分脑组织坏死,从而引起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导致各种后遗症的发生,包括偏瘫、肩手综合征、失语症以及卒中后癫痫等[4]。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是指脑卒中引起的脑组织损伤造成的神经细胞通透性与稳定性下降,从而导致神经递质以及细胞内离子流失,继而出现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从而出现了癫痫症状[5]。脑卒中后癫痫的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但是不同的治疗方案有着不同的优缺点,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单药丙戊酸钠治疗以及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的临床疗效进行对照比较。
丙戊酸钠是各种类型癫痫临床治疗的首选药物,主要是通过降低氨基丁酰转化酶以及丁醛酸脱氢酶的活性,增加突触间的信号传递,有助于降低神经元异常放电频率[6];同时能够改善钙离子流失的情况,加速大脑皮层功能重建,改善患者的癫痫发作频率。左乙拉西坦是第2代抗癫痫药物,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率,同时药物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该药物服用之后能够与大脑突出囊泡蛋白2A亚基相结合,从而维持神经元的活性,有助于阻断神经元的异常放电,降低病灶的兴奋度,从而降低癫痫的发作次数。两种药物能够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共同发挥抗癫痫的效果,从而降低患者癫痫发作频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癫痫发作情况的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RP以及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癫痫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降低血清CRP以及TNF-α水平,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