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纳洛酮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06-17陈荣廷
陈 荣 廷
(滑县妇幼保健院内科 安阳 456400)
脑梗死(CI)是一种由脑供血动脉腔狭窄或阻闭,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引发的脑血管疾病。阿司匹林作为CI临床常用药物对改善患者脑血供具有一定疗效,但个体疗效差异较大。有研究[1]指出盐酸纳洛酮可改善CI患者脑缺血、缺氧症状,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本研究探讨了盐酸纳洛酮联合阿司匹林治疗C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用药选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100例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57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55~79岁,平均年龄(63.39±4.53)岁。研究组男30例,女27例;年龄56~87岁,平均年龄(62.76±4.38)岁。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两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2]中CI诊断标准,经脑CT,脑、颈动脉超声检查证实;(2)随机双盲选取CI患者。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损伤或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2)存在严重意识障碍、情感障碍或精神病史。
1.2 方法
两组治疗期间均严格控制饮食,禁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规律作息。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石家庄欧意药业,H13023635,100mg*30s),首次用药剂量为300mg/d,自第2d起调整为200mg/d,持续用药1周;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盐酸纳洛酮(北京四环制药,H20055758,1ml∶0.45mg),0.45mg/次静脉注射,1次/d,持续用药1周。两组均治疗1周后观察疗效。
1.3 观察指标
血生化指标:治疗前后采集受检者空腹肘中静脉血5ml,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同型半胱氨酸(Hcy),试剂由宁波美康生物有限公司生产。
生活质量评分: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3](SS-QOL)评价生活质量,该量表包含自理能力(14项)、身体状态(15项)、心理状态(10项)、生活影响(10项)共49个评分项,均采用1~5分5级评分,总分49~245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治疗期间恶心、腹痛、乏力、瘙痒等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率=各不良反应之和/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生物学指标
治疗前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RP、TNF-α、Hcy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对比
2.2 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前SS-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SS-QOL各维度评分均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SS-QOL评分对比
2.3 不良反应
研究组发生恶心2例、腹痛2例、乏力2例、瘙痒1例,总不良反应7例(12.28%);对照组发生恶心2例、腹痛1例、乏力2例,总不良反应5例(11.63%)。两组总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0,P=0.887)。
3 讨论
CI多由于患者脑部血液供应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或血栓等病理性因素致使血管腔狭窄或阻闭,导致局灶性脑部血液、氧气供应不足从而发病。CI患者临床表现一般为眩晕、耳鸣、运动障碍等,病情严重者可致昏迷不醒,若未采取及时治疗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5]。
CI临床治疗除需减轻患者症状外,还需改善患者血液循环从而降低微循环障碍风险,进而提高疗效及预后水平。本研究中CRP、TNF-α、Hcy等细胞因子均可反映CI患者微循环障碍发生风险,对照组治疗后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与王心颖等[4]的结果对应,表明阿司匹林可有效改善脑血液循环。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阿司匹林进入人体后可通过与相关受体结合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过程,从而抑制了患者脑血管栓塞形成。而研究组治疗后各血生化指标及SS-QOL评分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与张立华等[5]的结果相似。究其原因,可能是纳洛酮可通过抑制患者中枢神经与外周神经中阿片受体的结合过程,进而改善血液粘稠度并增加脑部血液循环速度,改善患者脑缺血、缺氧症状,从而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盐酸纳洛酮联合阿司匹林可有效改善CI患者脑缺血、缺氧症状,降低患者微循环障碍发生风险,提高预后水平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