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规律间断给药对初产妇分娩镇痛效果及NSE、S100β分析
2021-06-17程建荣
程 建 荣
(河南省淮滨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信阳 464400)
分娩是指胎儿脱离产妇成为个体、独立的过程,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女性认为分娩是较为痛苦的过程,失去对分娩自信心,再加上产前的宫缩疼痛,可加剧产妇焦虑、恐惧、不安、紧张等情绪,若未及时干预、缓解,可导致机体出现强烈应激反应,引起血管收缩、神经内分泌反应,增加胎儿缺血、缺氧率,给妊娠结局带来严重影响,且导致我国剖宫产率不断上升。由于剖宫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且疼痛感强烈,不作为首推方式[1]。为了让产妇接受自然分娩,近年来开始推广无痛理念,目前常用的镇痛方法为椎管内阻滞麻醉、针刺镇痛、硬膜外麻醉,其中以硬膜外麻醉最为常用,安全性较高,可发挥明显镇痛、镇静效果,但随着研究增多,临床学者发现不同硬膜外给药模式,可达到不同疗效[2]。本研究分别对比了两种模式的给药方式优势以及在分娩镇痛中作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将我院120例待分娩初产妇为试验对象,选择单双号随机化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此次试验均在2018年5月12日~2020年2月15日期间完成。本次研究已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观察组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65±0.25)周;年龄20~33岁,平均年龄(26.56±3.19)岁;体重52~74kg,平均体重(62.39±5.15)kg。对照组孕周38~40周,平均孕周(39.54±0.23)周;年龄21~32岁,平均年龄(26.79±3.52)岁;体重53~75kg,平均体重(62.48±5.46)kg。两组资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入选标准:(1)产妇孕周≥37周,均为单胎头位妊娠;(2)产妇年龄≥20岁,为初产妇;(3)产妇经B超检查、骨盆测量,存在阴道分娩适应证;(4)产妇对本次试验具有一定了解性。
排除标准:(1)排除听力障碍、认知障碍、精神异常者;(2)排除合并慢性疾病者;(3)排除存在硬膜外麻醉禁忌证者;(4)排除对本次试验药物过敏者;(5)排除胎儿畸形、巨大儿、子宫手术史者;(6)排除凝血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两组产妇在实施麻醉前,监测脉搏、心率、血压,保持低流量吸氧,将分娩室温度调整为22℃~24℃,湿度55%~65%。均在L2~3间隙或L3~4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入导管,注意保留导管3cm,注入3ml利多卡因(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3256,浓度1.5%),确定未误入血管后,再注入10ml舒芬太尼(德国进口药,生产批号20100211,0.4ug/mL)+0.125%罗哌卡因(瑞典进口药,生产批号20125658,规格:10ml/100mg)。
观察组采用硬膜外规律间断给药,镇痛开始75min后,每隔60min注入0.4ug/ml舒芬太尼+0.08%罗哌卡因混合液10ml。
对照组采用硬膜外持续给药,在镇痛开始15min后,便需给予泵入麻醉混合液(与观察组相同),保持每小时10ml速度。两组均在VAS评分<3分后,停止给药。
1.3 观察指标
对比VAS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Apgar评分(新生儿评分)、阴道自然分娩、阴道助产、S100β(S100β蛋白)、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
VAS评分[3]:主要在产妇宫口开至6cm、全开、胎儿娩出后,评估当前疼痛状态,若疼痛感越强,分数越高,最高分10分。
Apgar评分[4]:主要评估新生儿当前喉反射、肌张力、呼吸、皮肤颜色、心率等,重度窒息≤3分,中度窒息4~6分,轻度窒息7~8分,9~10分无窒息。
血清检测方法:抽取产妇镇痛前、镇痛结束后3天的7ml颈内静脉血,进行离心分离处理,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100β、NSE水平,试剂盒由上海恒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具体步骤按照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对比VAS评分
两组对比各时间段的VAS评分无统计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对比VAS评分
2.2 对比产程
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对比产程
2.3 对比妊娠结局
观察组阴道助产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5min Apgar评分、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对比妊娠结局
2.4 对比实验室指标
观察组S100β、NSE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对比实验室指标
3 讨论
初产妇由于没有相关经验,对分娩存在无限恐惧,常存在焦虑、不安、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再加上产前的宫缩疼痛,可进一步加剧产妇沮丧悲痛、烦躁不安等情绪,增加机体应激反应,促使子宫平滑肌剧烈宫缩,引起宫颈扩张、盆底受压,进一步增加分娩疼痛,形成恶性循环,对产妇身心健康均造成一定影响,为了减轻产妇疼痛感,保证产妇顺利分娩,还需注重无痛理念推广[5]。
目前常运用的镇痛技术为硬膜外麻醉,其不仅能够获取满意镇静、镇痛作用,还可改善产妇子宫胎盘血流情况,减少产妇儿茶酚胺,提高分娩安全系数[6]。本次麻醉药选用了罗哌卡因、舒芬太尼,其中舒芬太尼是一种短效镇痛药,属于人工合成强效药,镇痛效果远高于芬太尼,可抑制痛觉传入神经活动,直接作用于阿片类受体,不影响血流动力学;罗哌卡因属于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具有毒性小、安全性高等优势,联合运用,更能够阻滞感觉神经,获取满意镇痛效果[7]。随着医疗技术的完善和改进,发现不同给药模式的硬膜外麻醉,可发挥不同作用。在表1结果中,两组对比各时间段的VAS评分无统计差异性(P>0.05),由此说明持续给药和间断给药均可发挥显著镇痛作用。但观察组产程短于对照组,新生儿5min Apgar评分、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硬膜外间断性给药能够消除产妇疲劳感和紧张感,让产妇更好休息,且能够避免长时间子宫收缩造成的发力、疼痛,加快分娩进程[8],缩短产程时间,避免长时间分娩造成的产道软组织损伤和子宫收缩乏力,利于改善妊娠结局,利于产后恢复。在本次结果中,观察组S100β、NSE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硬膜外间断性给药能够减轻对产妇神经系统、功能的损伤,改善神经损伤状态,提高分娩安全性[9]。
总而言之,硬膜外规律间断给药能够提高自然分娩率,缩短产程,减轻分娩期间疼痛感,用于初产妇中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