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水质调控与尾水治理方法调研报告
2021-06-17卜心宇刘必林
卜心宇,刘必林,余 健
(1.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 201306;2.泰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 泰州 225400)
目前,江苏各地都在因地制宜发展河蟹养殖业,但是由于养蟹农户知识能力缺乏、盲目跟风,过量使用一些化学药品,导致河蟹品质下降,最大问题是养殖尾水未得到有效的处理而排放,会对周边的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本文主要调研江苏省泰州市及常州市部分地区河蟹养殖发展情况,分析了不同养殖户蟹塘内氮磷含量指标,并提出了合理有效的养殖尾水处理及水环境保护办法,实验结果可为河蟹养殖户提高尾水处理效率及地方水产站进行养殖尾水排放管控提供帮助。
一、河蟹养殖业发展情况
1.江苏省兴化市
兴化市是江苏省河蟹的重要产区,近年来大力发展鱼蟹、虾蟹、稻蟹等绿色综合养殖模式,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生态化养殖、全程化管理、品牌化经营”发展模式的形成,以企业带动实现河蟹产业发展,不断拓展河蟹产业市场空间。兴化市河蟹养殖通过育苗、饲养、管理、防病治病等一系列适合淡水区的生态健康养殖方法,形成和完善了“提水、种草、投螺、稀放、调控”这一具有兴化特色的河蟹生态养殖模式。2019年兴化市的河蟹养殖面积约55万亩,占泰州市河蟹养殖总面积的81%(图1),居江苏省养殖面积及产量之首。
图1 2019年泰州市各地区河蟹养殖面积占比
2.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
金坛区水产养殖以河蟹为主,养殖面积共有15万亩,河蟹约有13万亩(图2),部分面积套养青虾,套养面积约10万亩。近年来,常州市金坛区水产养殖户与水产技术推广站配合集成创新了微孔管道增氧以及蟹池“155”生态养殖等10余项全新的养殖技术,一般亩产量约为200千克,河蟹规格150~175克/只,通过实践探索出了养殖面积小、养殖管理精、经济效益高的独特养殖模式,这种养殖模式投资少、节约资源、便于管理,适合小规模的家庭式养殖,此种养殖模式符合金坛当地的河蟹养殖特点,发展迅速,河蟹品质良好。
图2 2019年常州市河蟹养殖面积占比
二、养殖水采样及分析
我们参考了国家淡水养殖尾水排放要求标准值,选取了总氮(TN)和总磷(TP)两个指标进行参照,选取10个具有代表性的养殖塘口,每个塘口采集20个水样,对各养殖蟹塘水样中的TN、TP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
社会实践小组将10个养殖塘口标记为采样点A、B、C、D、E、F、G、H、I、J。通过采访相关人员和进行实地调研,调研成员发现采样点A、B、I、J通过种植水草等生物净化措施,水质明显改善。与此相比,采样点C、D、E、F、G、H因为生态净化的方法和管理等实施不到位,水体富营养化较为严重。实验结果详见表1。
表1 河蟹养殖基地水样抽测实验结果
三、小结与讨论
实验检测完成后,将所有塘口水样数据分别求取平均值,得出实验结果。采样点A、B的水样总氮和总磷数值都在1毫克/升以下,基本符合一级标准,而在采样点C、D取得的水样总氮和总磷在1毫克/升左右,相对有点偏高。另外,采样点E因尚未普及科学的生态措施来净化水质,所以总氮和总磷都偏高,分别达到1.12毫克/升和0.75毫克/升。
而采样点F、G、H尾水处理方面实施不到位,水中氮、磷含量较高,其中采样点F的总氮含量达到4.43毫克/升。I、J建立了尾水净化池,养殖过程中也采用相关措施进行水质净化,水中氮、磷指标符合国家淡水养殖尾水排放要求一级标准。
养殖点尾水处理池通过物理及生物处理办法,以实现水质净化。设置过滤坝,并在其中填充陶粒、碎石等物质,以此实现对尾水中悬浮物的过滤和吸附,以实现第一层物理净化。生物净化主要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及养殖相关水生动物来实现,养殖铜钱草、伊乐藻及苦草等复合型水草,覆盖率可达池塘面积的60%,植物生长需要吸收氮磷等物质,以此来平衡水中氮磷指标。同时配合养殖螺蛳、鲢鱼等水生动物,以吸收尾水中多余营养物质,并促进净化池天然食物链的形成,以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四、解决方法与建议
1.以宣传教育为手段,提高农户环保意识
通过当地水产技术指导站、执法大队等相关机构,多开展生态环保类主题教育活动和宣传活动,向养殖户普及尾水处理、水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在养殖过程中,水产站积极宣传规范用药、减量用药,针对相关的科学知识和养殖方法召开培训指导会。未来在河蟹养殖中,需要更多地用到调水产品,诸如芽孢杆菌、乳杆菌、酵素类产品等,以期达到养殖用水排放标准。
2.以技术提升为抓手,提高养殖科技水平
当地水产站、园区、龙头企业等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对蟹塘进行标准化改造,修建护坡,采用循环水养殖模式,尾水通过净化可循环利用。循环水养殖模式将大大改善河蟹的养殖环境,对周边水环境的污染及破坏也会大大减小。
河蟹养殖时,多以生物饲料辅助河蟹生长。在养殖池塘中,改变养殖种草模式,由单一种草改为混合种植多种水草。针对大型的个体养殖户,应该在养殖的同时配备有相对应的净化及有关水质检测设备,小型分散的养殖户可以由当地农业农村局集中规划安排,合作建立尾水净化池,采取有关尾水处理措施,相关指标要求参照国家淡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以求最有效、合理地进行水环境保护。
尾水净化区建设可采用“四池三坝”的结构,处理工艺流程为生态沟渠—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生物净化池—过滤坝—植物净化池,按养殖区占地面积的一定比例进行规划,通过养殖区的原位处理和治理区异位处理结合的方式,并配套养殖场绿化和景观,在实现养殖尾水生态化处理的同时,提高养殖区和净化区环境,达到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