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刺配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早期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疗效
2021-06-17高亚南
徐 琛,高亚南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北京 100069;2.北京老年医院康复科,北京 100095)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 at the radial styloid process)发生于桡骨茎突处的腱鞘,是一种由于鞘内有拇长展肌、拇短伸肌的反复摩擦而导致的一种无菌性炎症[1,2]。而其功能状态直接影响手的功能,若未予重视而失治,致病情迁延不愈,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及其它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大拇指运动需求明显加大、劳损随之发生[3,4]。目前临床采用针刺、局部热敷、物理治疗等保守治疗方案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5-8]。为进一步优选本病的针刺治疗方案,本研究观察缪刺法配合针刺运动疗法与局部常规毫针针刺治疗早期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比较其疗效差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 年4 月~2017 年4 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62 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 例,女39 例;年龄23~63岁,平均年龄(39.84±10.39)岁;病程最短3 d,最长2个月;从事办公室工作、长期使用电脑者17 例,看护婴儿或老人者15 例,厨师6 例,做家务或手工者10例,木工、瓦工等体力劳动者9 例,无明显原因者5例。以上病例根据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2 例,对照组30 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VAS 评分、Cooney 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①有劳损史,好发于家庭妇女及长期从事腕部操作者;②桡骨茎突部疼痛,压痛,腕部劳累后或寒冷刺激后疼痛加剧,握物无力,活动受限;③握拳尺偏试验阳性。按病情轻重程度对早晚期进行区分[3]:①早期:患腕仅表现拇指运动无力,活动受限,局部疼痛及触痛,握拳尺偏试验阳性;②晚期:除早期症状外,局部出现肿胀、潮红、发热,触痛敏感。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依据者;②自愿且能够配合完成治疗;③能够耐受针刺治疗。
1.4 排除标准 ①X 线检查有骨折、脱位、骨结核、骨坏死等原发病者;②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者;③病灶局部及对侧针刺部位有开放性创伤、皮肤破损及严重的皮炎者;④针灸治疗期间同时服用镇痛药物等可能影响疗效观察结果者;⑤哺乳期、妊娠期妇女;⑥不能耐受针刺治疗者;⑦合并有其它严重疾病者。
1.5 方法
1.5.1 治疗组 患者取坐位,首先采用缪刺,操作部位以75%酒精常规消毒后,选用规格为0.3 mm×25 mm的中研太和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浅刺患侧腕部疼痛部位在对侧肢体相应的位置之阿是穴,针刺1~3 针,直刺或斜刺0.2~0.5 寸,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15 min,每5 min 行针1 次,行针及留针期间嘱患者缓慢、主动运动疼痛的腕关节。运动方向主要有腕关节掌屈、背伸、尺偏、桡偏,着重于尺偏、桡偏。运动时需把握三个要点:一是行针与患侧腕关节主动运动需配合进行,当运动过程中遇到痛点或关节受限时配合行针,以疼痛或关节活动受限症状有所改善且患者能够耐受为度;二是动作要慢,这样患者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运动,防止出现损伤;三是活动范围尽可能大,让软组织得到充分牵拉,运动到最大幅度时还可适当保持3~5 s,以加强治疗效果。3 次/周,6 次为1 个疗程。
1.5.2 对照组 患者取坐位,操作部位皮肤以75%酒精常规消毒后,针具同前,患侧腕部阿是穴、阳溪、合谷、列缺[10],直刺或斜刺0.5~1 寸,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15 min。疗程同治疗组。
1.5.3 健康宣教 所有患者初次就诊时进行健康宣教。内容包括患侧腕部每日进行20~30 min 热敷;同时避免重复受伤动作、相对制动,减少局部继续劳损。
1.6 评价标准
1.6.1 腕关节疼痛程度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VAS 评分为从0~10 划一直线,0 分表示无痛,10 分代表无法忍受的剧痛,由患者在其中划出与自己疼痛程度相匹配的分数。
1.6.2 腕关节功能评定 采用Cooney 腕关节评分量表[11]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Cooney 评分量表分别从疼痛程度、关节功能状况、关节活动度、握力4 个方面,按不同损伤程度进行腕关节的功能评分。
1.6.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治愈:腕桡侧肿痛及压痛消失,功能恢复,握拳尺偏试验阴性;好转:腕部疼痛减轻,活动时轻微疼痛,握拳尺偏试验(±);无效:症状无改善。有效=治愈+好转。
1.6.4 安全性评价 记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如皮下淤血、恶心呕吐、心悸乏力等,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腕关节疼痛程度及功能比较 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Cooney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VAS 评分及Cooney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VAS 评分及Cooney 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属于中医“肢节痹病”“筋伤”范畴,其发病机制与机体正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不通,经络为风寒湿邪所闭塞,进而发为此病。目前,根据本病病情轻重程度,可以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而针对于早期患者,临床治疗主要以保守治疗方案为主,而其中,针刺治疗早期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是目前应用相对较普遍、相关研究比较深入、广泛的中医外治法[12-14]。
缪刺法是传统针刺选穴方法,为机体一侧有病,选取对侧经穴治疗的方法,即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针刺选穴方法。与巨刺法的区别为“巨刺者刺其经,缪刺者刺其络”[15]。缪刺刺络病,故浅;巨刺刺经病,故深。黄元御在《素问真解·缪刺论》中指出:“缪刺,即巨刺之浅者也”[16]。巨刺、缪刺法的应用范围锁定在以疼痛为主的疾病上。《素问·调经论》:“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这种观点一直沿用到现在。《医述》有云:“外因六气之感,必先肌躯而后入于脏腑”。本病为邪从外受,先入于皮毛,后累及于络,其痛在于肌肉,病位较浅,未波及经脉乃至脏腑。因而,选用缪刺法治之。动物实验发现[17],缪刺法可使佐剂性关节炎大鼠β-EP、ACTH、Dynal 含量下降,激发中枢神经系统中镇痛物质调节功能,从而起到镇痛效应。针刺运动疗法,多以远端取穴为主,是在针刺得气后,行针的同时嘱患者配合进行患侧肢体的主动运动的一种治疗方法[18]。其运用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当代医家提出了“运动针法”的概念,亦有医家称之为“互动式针法”、“动气针法”、“动留针法”等[19]。相关研究证明[20],针刺同时配合患处主动运动对疼痛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可以有效止痛。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虽然在总有效率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但缪刺结合针刺运动疗法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且在缓解疼痛及改善关节活动度方面表现出同样的趋势,其两项评分均优于局部取穴。本研究认为经络气血凝滞不通,气机升降失常,则肢节难动“不通则痛”,需调畅气机、解除经络气血之凝滞。而缪刺结合针刺运动疗法,循“动而生阳,以化凝滞”之法,以痛为腧,针刺同时配合患处的主动运动,相较于局部取穴可更好体现催气以行,气至病所,则凝滞消散,气血得行之效。
综上所述,缪刺配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早期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恢复关节功能方面,作用突出,且取穴较少,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操作也简便,易于为患者接受。由于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实验设计简单,所得结果未能对针刺治疗本病提供足够有力的客观支持,且其作用机理仍需进行更深一步探讨。今后有待更加科学完善的实验设计,并进行大样本的临床观察研究,以期更加有力和坚实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