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旅游管理类 “金课”建设的思考
——以“旅游规划与开发”为例
2021-06-17余楚凤
马 勇,余楚凤
(湖北大学a.旅游发展研究院;b.商学院,湖北 武汉430062)
0 引言
“大力发展‘四新’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于2018年被写入我国教育部文件。2019年4月,教育部启动“四新”计划,并进一步指出该计划是“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总体部署。2019年8月20日,关于新文科建设的会议在山东大学举行。为何提出新文科?新文科的出现顺应时代、国家与社会发展需求。新文科一词中最突出的即为“新”,我国“传统”文科的内容体系、结构形态等无法适应国内外发展形势,无法适应新时代下国家、社会与人民的发展需求,新文科建设是我国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基于已有学者对新文科的内涵界定,本文认为新文科的内涵主要包含三层要义:一是新文科的学科框架是基于新时代的发展背景提出的;二是新文科的学科框架建立强调学科发展间的交叉融合性;三是新文科建设的目标旨在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
“金课”打造是实现“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亦是“四新”计划的核心任务之一,而打造新文科视域下的“金课”则是实现新文科计划的核心任务。“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开创性地被列入教育部文件《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课程建设在高等教育中的突出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以“金课”作为主题检索关键词,以“核心期刊”“CSSCI”为检索限制,检索发现“金课”研究自2018年开始得到学界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在近年来呈现持续增长态势。“金课”建设一经提出就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界的研究热点[1]。
在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中,金课的内涵、特征属性及金课建设的路径方法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关于“金课”内涵及特征属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建设中国“金课”》一文中明确提出金课的内涵、类别及五大保障[2]。陆国栋通过辩证性分析高校“水课”存在的原因,提出“金课”具有要求严格、关注过程及师生互动三大特征,并提出“金课”需以学生、考试、专业为中心[3]。李芒、李子运、刘洁滢提出大学“金课”的七个特征,涉及教学难度、教学深度、教学广度、教学高度、教学强度、教学精度以及教学温度[4]。总体而言,不同学者虽基于不同视角提出“金课”的不同特征,但均可视作“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延伸,并且“两性一度”这一特征在后续研究中得到学者的广泛引用。在“金课”建设(打造)路径上,相关研究内容可被划分为两类:一方面,从宏观视角出发,阐释一般性学科的“金课”建设路径方法。马浚锋、罗志敏从学生角度出发,运用质性研究法提出“金课”的关注要点及打造路径[5]。刘青山等则基于学习范式提出高校“金课”建设的价值逻辑与可选路径[6]。另一方面,一些学者从中观视角出发,结合学科特点分析“金课”建设的路径方法。如谢首军、陈庆庆提出思想政治课的“金课”建设标准与类型[7];孙燕、李晓锋通过梳理高校思政类“金课”建设的困境与标准进而指出其打造路径[8]。但结合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发展来看,目前仅有黄震方等提出旅游管理类“金课”建设路径方法[9],吴金铃分析高职扩招背景下旅游管理“金课”的建设路径[10],旅游管理类“金课”建设路径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并且很少有学者从微观视角出发并结合具体课程来分析“金课”的建设路径,这可能是囿于“金课”研究历时较短的原因。刘沛林[11]、邱汉琴[12]指出需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来促进旅游管理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从而促进旅游管理类学科的改革创新,把握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因此,本文将结合新文科计划的战略背景,结合旅游管理类核心课程“旅游规划与开发”提出“金课”建设的相关思考与实践路径。
1 新文科的发展背景
1.1 科技型人才需求与传统文科人才培养的矛盾
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新基建”等国家战略的提出,技术发展不断催生出新业态与新需求,科技正在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的工作及日常生活。但传统文科的内容体系缺乏对科技发展的关注,传统文科人才较难把握科技信息化发展对产业的影响,例如传统的管理学理念较难适应技术智能升级企业的管理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发展,传统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培养出新时代下具有“科技”素质的人才,传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教学内容无法与大数据旅游、智慧旅游等新趋势相适应。
1.2 中国文化自信与传统文科内容体系的矛盾
中国文化自信需要具体的承载内容,需要具有“中国思想”的文化内容加以支撑。但我国传统文科的内容体系中体现“中国思想”的内容较少,缺乏基于“中国实践”的学术总结与学科体系组成,对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哲学等学科内容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较多基本概念来自西方。传统文科在一定阶段是培养我国文科人才的主流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传统文科较难弘扬中国文化自信、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中国学子。对于文科范畴类的旅游管理学科而言,旅游管理类人才在旅游外交中的角色不可忽视[13],而旅游外交是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加深旅游管理类学科体系内容中的“中国思想”势在必行。
1.3 复合型人才需求与传统文科人才培养的矛盾
传统文科的专业划分口径较窄,学科间的交叉性与融合性不强,该发展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大多属于“单一性”人才,缺乏能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依托高等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强调文理科间的融合性知识传导,而传统文科缺乏与理科、工科、农科等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发展。建立跨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将有助于个体习惯运用创新性问题分析视角,有助于促进产业的创新化发展。同时传统旅游管理类教育环境下的单一服务技能型学生亦无法满足新时代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旅游人才更能较快在行业发展中找准定位且更符合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
2 新文科视域下旅游管理类“金课”的内涵特征
何为“金课”?金课是指具有“两性一度”特征的高质量课程[2]。“两性一度”即为高阶性、创新性及挑战度,高阶性强调融知识、能力与素质于一体的课程,并依托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是指“金课”具有时代前沿性,其教学形式先进且互动性强,帮助学生产生具有探究性、个性化的学习结果,区别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过程;挑战度是指“金课”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课程,一方面促进教师认真备课,另一方面促进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或精力去学习。此外新文科视域下的“金课”建设需要明确新文科计划的时代性、学科融合性及服务性的本质属性。2020年11月30日,教育部公布五类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即“金课”,其中旅游管理类国家级一流“金课”共有10门(如表1所示)。
表1 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金课”)
在新文科视域下,“金课”需要融入新时代的发展特征,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并与相关学科积极融合,致力于为我国新时代建设培养一批有用之才。同时,旅游管理类“金课”内涵的提出需要把握该学科的本质特质。与较多学科不同的是,旅游管理学科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学科建设需要与产业建设相结合。而旅游产业发展面临新的特征即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这亦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提出新的挑战与要求。基于此,本文将新文科视域下旅游管理类“金课”的内涵总结如下: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人才培养战略引领下,基于新时代特点、旅游产业发展特征及跨学科发展理念,由旅游管理类相关院校建设的一批具有挑战度、高阶性及创新性且符合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课程。
3 新文科视域下旅游管理类“金课”的建设路径
旅游管理类课程是旅游教育最基础、最微观的内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受教育的主要途径即为课程教学,课程建设是提高旅游管理类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更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如何建设旅游管理类国家一流课程,走好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明确的是,旅游管理类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的之一是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旅游专业领域的认知结构模型。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大脑认知外界需要构建认知模型,人类认知活动的基本特征是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想象以及表现,认知模型决定个体的认知类型与行为方式。学生基于旅游管理类课程学习的认知模型构建的有效性可以从表征、逻辑与真实性三个方面表现,表征即为个体用旅游管理专业相关术语来表述头脑中的专业认知模型;逻辑即为个体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模型的逻辑认知;真实性即为个体运用旅游管理专业认知模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结合个体认知模型构建理论、新文科视域下旅游管理类学科特点,参照教育部对“金课”建设的“两性一度”的标准,可以看出新文科视域下旅游管理类“金课”建设是一项需要从课程教材选择、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考核方式以及教学队伍建立等维度全面把握的系统工程。
3.1 基本点:选用前沿适用的课程教材
教材是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的载体之一。在课程教材选择上,一是要确保“立德树人”的价值表征,旅游管理类学科教材内容中需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保证所选旅游管理类学科教材内容的科学前沿性,保证教材内容科学且不能出现知识“硬伤”,此外所选取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该学科的前沿知识即具有一定的学科前瞻性,学生可通过教材学习来掌握学科的新思想、新趋势,例如需要关注文旅融合的政策导向与产业发展趋势;三是确保旅游管理类学科教材知识的适用性,针对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特点与认知水平,选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材。在选择一本核心教材的基础上,可根据学生认知学习水平引导学生去搜集学科相关教材并将其作为辅助教材,同时指导学生定期查阅学科的代表性文献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动态前沿知识。
3.2 核心点:设计一份科学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实施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的“指导文件”,亦是学生自我学习的有效依据。明确旅游管理类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大纲的第一步。教学目标中需要蕴含学生的课程学习目标,在确立教学目标前需要提前考虑以下问题:一是学生通过学习此课程可以了解什么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二是学生在学习此课程后可以展现什么技能与能力,满足旅游产业中的哪些人才发展需求。在梳理学生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斯马尔帝诺等提出的ABCD原则[14],明确专业课程教学的Audience(教学对象)、Behavior(学习行为)、Condition(教学条件)以及Degree(程度)。此外在编写教学大纲时需要分析教学对象的特征、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从而保证学生的持续学习时长。从旅游管理类学科发展维度分析,教师需要结合旅游产业发展特点适时对大纲加以更新,确保教学大纲的科学适用性。
3.3 执行点:选择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
应以启发引导为方向,摒弃以教师、教材及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选择启发讨论式的旅游研究性课堂教学法。在选择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时,结合金课“两性一度”的建设标准,课堂教学中需严格遵循“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的基本方向。一个中心,即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要明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旅游管理专业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四个基本点,即探索性的教学过程、“生成”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时空边界、持续性的教学评价。运用问题导向法、旅游管理情景模拟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式学习,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积极表达观点并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基于已有标准化专业知识来丰富学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认知架构,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分析专业知识的逻辑思维与方法范式,培养学生持续性学习的能力、跨时空学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应获得持续性的教学评价结果,帮助教师与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习互动,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3.4 表现点: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不同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基于学生及课程特点选择的多媒体、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教学媒介、工具等以提升师生知识传递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更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近年来,伴随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快速迭代,科技也在不断为教学赋能,互联网教学、虚拟仿真教学、人工智能教学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竞相涌现,教学手段的发展亦对教学目标实现大有裨益。现代化教学手段一定优于传统教学手段吗?面对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应该如何选择呢?在了解并熟知各类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教师一方面需要明确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目标(这主要由于教学手段的选取最终是服务于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根据旅游管理类学生及课程特点,使教学手段与课程、学生的特征相吻合,帮助学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内容并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素质。
3.5 反馈点:使用动态持续的考核方法
基于启发讨论式的研究教学法中“一个中心及四个基本点”的特征,结合泰勒等学者曾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运用增值评价法来评价课程效果,提倡课程教学将学生早期认知水平考虑在内,可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期内的进步的“增长量”来评判课程教学水平。同时囿于学科具有持续“成长性”,伴随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教师将对课程建设进行动态优化调整,因此旅游管理类课程考核方法也应该动态调整。此外课程教学考核不同于商业满意度评价,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主观投入亦会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邹维等指出“金课”的评价主体不仅包括学生,“受学生欢迎的课”不一定属于金课[15]。基于此,旅游管理类“金课”建设教学考核可从教学质量评价、课程学习投入、课程学习收获及课程教学满意度等四个维度进行阶段性的教学考核评价,进一步地根据一级指标与课程、学生特点设立课程考核二级指标来定量化地获得课程考核结果。基于阶段性课程考核结果,教师需瞄准教学目标,对课程建设内容进行动态化、阶段性调整,提高旅游管理类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及挑战度。
3.6 支撑点:建立“两懂一有”的教学团队
建立一支懂教学、懂学科、有情怀的教学团队是建设旅游管理类“金课”的有力支撑。课程教学团队需以旅游管理类“金课”建设为抓手,形成鲜明务实的教学理念,明确旅游管理类“金课”的建设目标。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应重视以下方面:一是需要注重教学团队结构及其数量组成,选择具有高水平科研、教学且具有较强统筹协调能力的知名专家教授作为团队带头人,选择中青年中有激情、高素质教师作为团队主干成员,并且在团队成员选择中注意团队间优势互补,从而形成一支凝聚性强、梯次恰当的旅游管理类“金课”建设团队。二是需要注重建设团队的运营管理。旅游管理类“金课”建设属于持续性工作,“金课”建设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与时间,中后期需要适时更新并成为高等教学课程建设中的瑰宝,因此“金课”建设过程中需要成员间合理分工,使得“金课”建设团队运行有效。三是旅游管理类“金课”课程团队需积极参与国内外教学质量评估、比赛等。例如,参加全国旅游院校优质课程说课大赛等,通过这些途径加强与其他建设团队沟通交流,从而不断从外部汲取建设“精华”,不断提高旅游管理类“金课”课程建设团队教学水平与竞争力。
旅游管理类“金课”建设需要从教学大纲设计、课程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手段选用、考核方法设计及教学团队建设等多维度系统建设把控,各建设要素间彼此关联、互为衔接(如图1所示),但同时“金课”建设还需要机制政策、外部组织、外部评价及经费等其他要素共同支撑。
图1 新文科视域下“金课”建设框架
4 新文科视域下旅游管理类“金课”建设实践
基于对新文科视域下旅游管理类“金课”建设的思考,湖北省某省属高校积极实践并且其建设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被纳入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金课”)。“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一直是该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并由国家级教学名师及其团队负责,课程一直贯彻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将专业课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课程一直以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以及文字写作能力为教学目标,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高质量人才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结合新文科的“时代性、融合性、服务性”及“金课”的“两性一度”特点,对“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建设过程进行分析总结。
4.1 “金课”建设的前期准备:教学团队、教材、教学设计
基于教育部对“金课”建设的要求,选择“厚基础”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作为“金课”建设科目,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协作性及创新性等突出特点,“金课”建设前期主要有三项核心工作即建立课程建设团队、选择课程参考教材及教学设计。该课程建设由中组部“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且具有丰富旅游规划与开发经验的专家教授统筹负责,选择三名旅游领域中青年教师作为建设团队主力,并结合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将多名旅游规划领域中高水平的业界规划专家纳入课程建设发展团队,进一步提高了课程建设水准。在课程教材选择上,基于对现有规划教材的分析,选择马勇、李玺(2018)的《旅游规划与开发(第四版》作为该课程的主要参考教材,并结合旅游规划各章节特征选择其他教材作为辅助课程教材,如,吴必虎、俞曦(2010) 的《旅游规划原理》,陆林(2005)的《旅游规划原理》,冯学钢、吴文智、于秋阳(2011)的《旅游规划》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旅游规划领域知名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教材”。在课程教学设计上,结合章节特点来针对性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以第六章的“旅游规划与开发主题定位”为例,本章节是对前面章节学习内容的综合应用与集成,综合运用资源调查、市场分析等知识来确定旅游区的定位。基于对本章节内容分析与学生特征定位,融入思政教学理念、OBE教学理念及BOPPPS教学法,选用PPT、视频、微助教等教学媒体资源,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即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主题定位、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目标定位、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功能定位及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形象定位,进一步运用关联教学、启发讨论等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该章节的重点及难点。
4.2 “金课”教学的实施过程:融案例、讨论、实践于一体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运用4.0版价值诉求型育人模式。瞄准“两性一度”的建设目标,基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运用启发引导式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微助教等教学手段来开展“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活动。依托BOPPPS教学理论,以“旅游规划与开发主题定位”为例,课程教学实施主要包括六个步骤:Bridge-in(课程导入),利用基于课程内容相关的热点内容的图片、视频案例及互动交流形式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来实现课程导入,如,结合武汉2019年召开的世界军人运动会的宣传视频来引导学生分析军运会中的武汉乃至中国形象;Objective(学习目标),基于章节目标来确定学生在该部分学习中需要了解、掌握的具体细分目标,该章节的学习目标为“两了解,四掌握”即了解区域发展的重要性、旅游形象定位与城市形象定位的差异并掌握旅游目的地主题定位内涵、旅游目标定位内容与类型、旅游功能定位内容与类型、国内外著名目的地的主题形象等;Pre-assess ment(前测),借助微助教等平台向学生实时提问章节相关内容,该章节的前测问题为:旅游市场定位的依据是什么?旅游市场定位与主题定位的联系有哪些?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并现场获得测评结果;Participate-in(参与式学习),通过提问引导、分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章节核心知识;Post-test(后测),实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该章节通过分组设计武汉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方式来测试学生的学习成效,学生分组汇报后由教师及其他学生在微助教上投票、评价;Su mmary(总结),教师课上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巩固课堂内容。此外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收集旅游目的地主题形象,并为学生提供关于旅游主题定位的课外阅读资料及线上复习资料,帮助学生全面把握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主题定位的核心知识。
4.3 “金课”建设的复盘迭代:科学考核与持续性建设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考核评价采取科学、持续的考核评价方式。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维度上,借助微助教系统科学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学习效果的过程性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占比为4∶6。在课程建设效果评价维度上,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及教学效果作为考核主要内容。进一步地,选取学生、同行、专家及个人等四类评价主体,结合主体特点设计双层指标考核评价量表。基于课程评价结果,“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建设团队将对建设内容加以完善,并基于PDCA模型来促进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此外,该课程在后续过程中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持续建设:一是进一步夯实思政教学设计,提升思想政治理论与专业知识契合度;二是进一步丰富线上教学资源,录制完成本课程的在线慕课;三是进一步丰富线下教学资源,在已有课程案例库的基础上优化升级,出版“旅游规划与开发”案例库;四是进一步推进成果转化,将课程的育人模式转化为教学成果奖,将学生的课程知识转化为竞赛成果。
在新文科视域下,打造旅游管理类“金课”是促进旅游教育发展、培养高质量旅游管理人才的基础。“传统文科”发展理念已无法满足新时代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作为旅游管理类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建设过程中亦在不断采取系列创新方式来适应各阶段的旅游教育需求。在新文科计划与“一流课程”建设的背景下,“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团队运用的教学模式创新、4.0价值诉求型育人模式创新及教学资源创新等创新性教学育人模式已得到广泛认同。从专家同行角度出发,该课程得到教育部旅游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同行的好评,并通过全国性的平台向全国旅游院校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从学生角度出发,较多学生在“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中取得良好成绩,并且部分学生课程小组将课程知识成果转为参赛基础材料,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国家级奖励、多次获批文化和旅游部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多次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学生整体素质能力得到较大提升,这与本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