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树:地方性的概念模型及其旅游学阐释*

2021-06-17刘宏芳明庆忠周晓琴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21年2期
关键词:旅游文化

刘宏芳,明庆忠,周晓琴

(1.云南财经大学 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云南 昆明650221;2.云南省委党校 省情和资政研究院,云南 昆明650111)

空间与地方是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旅游空间塑造与地方文化及其特色的保持是旅游发展的核心命题之一。地方性在旅游背景下作为地方特质与地方文化的重要表征,是文化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共同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关于地方性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城市特殊空间与文化遗产规划设计的景观维度、人类学的文化维度、旅游吸引力维度以及地方性的建构与形成等方面,尚未形成明确的地方性概念体系以及系统地阐释地方性从何而来、因何而变又如何彰显的整个过程。为进一步全面清晰地认识地方性,更好地基于地方性的生成机理服务于旅游地地方特色的保持与凸显,本文以开放的地方观为基本理念,将地方视作不断变化与再变化的地方,将地方性的生成视作不断建构与再建构的过程,从动态综合视角分析影响地方性的内部因素与外在因素及其呈现形式,构建系统的地方性概念模型,探讨其作用机理,以期完善地方性的研究体系,从而为旅游发展背景之下的“无地方性”应对和地方文化自信的树立提供行动方向。

1 相关研究回顾与评述

地方性(placeness)源于地理学界的核心概念“地方”(place)与Rel ph的无地方性(placelessness)。Rel ph曾指出:“对特殊地方(distinctive place)的随意消除(casual eradication)和标准化地景(standardized landscape)的制造源于对地方意义的不敏感,无地方性(placelessness)源自对大众价值观念的无批判性接受,效率至上导致了地方特色的终结,随意地替代了世界多样、重要的地方[1]2。国外明确以地方性为主题的研究并不多见,但其思想渗透在诸多相关研究中,包括地方感(sense of place)、本土(local)、地方(place)与空间(space)的研究等。如本土特色(local color)、特殊感(sense of uniqueness)、独 特 性(distinctiveness)、地 方 塑 造(place-making)等也是将地方性和旅游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相关概念和命题。Callahan在研究民族旅游时指出,特殊感与文化和语言特征相关:如某一群体的食材、使用的方言或土语、服饰、仪式,关于过去、当下和未来的信仰等等。这些元素是发展旅游的基础条件,也是理解地方性的一个维度[2]。国外学者的研究较多指向“无地方性”,但鲜见单独对placeness(地方性)的专门研究。有学者认为,自我意识与地方意识的建构基于一系列内容,包括空间、时间、功能、流动性、神圣性与精神财富[3]。在以城市旅游为背景的购物中心地方性与无地方性研究中,无地方性的制造与地方性的建构同时存在[4]。国外“地方性”概念更类似于国内研究者对“local”“place”的理解。Seamon等认为Rel ph忽略的现世性、社会性和个别特殊情况的因素有可能也塑造了地方和地方个体及人群在地方的经历[5]。地方可见的物质形态和精神都在创造地方感时贡献巨大,独特的地方特质能够唤起地方性情感(feeling of placeness)[6]。地方依恋分为地方功能/特征(place functions/features)、地方情感/认同(place emotion/identity)、社会连接(social bonding)[7]。在地方塑造的相关研究中,有学者认为旅游产业中的地方塑造是将现成的地方包装成新的有别于他者惯常经历的一种具有“不同”或“独特”意蕴的现象,并通过形象营销推向外界以实现旅游化利用[8]。也有学者认为,艺术人文通过身体、心灵和环境在个体层面让地方塑造帮助个体重建关系,在集体层面有助于地方恢复[9]。从国外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地方性更多是作为无地方性的反面而被提及,关于地方性或地方特色本身的研究并不多见;“非地方性”产生的诸多因素也是地方性彰显中应规避的问题;地方塑造的一些途径和方式也为理解地方性提供了支持。

国内学界有关地方性的概念不太一致。placeness、placeality、localilty都被理解为地方性,几大主流期刊近期涉及地方性的译文,均选择了placeness。再者,Ed war d (Ted)Rel ph专门创办了一个关于探索地方、地方感、地方精神、地方性等内容的网站,也采用了placeness一词,因此笔者使用placeness作为地方性的译词。在具体研究中,虽然标题为地方性,但其内容不少所指为地方感、地方依恋等。而“地方性知识”的表述可能与《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一书的翻译有关。地方性与旅游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方性与景观规划设计、地方性与旅游发展、地方性建构与形成、地方性感知等。早在20世纪90年代,地理学家陈传康先生就已重视地方文脉在旅游地形象与旅游规划中的应用。随后出现了地方性与建筑、景观及规划设计的研究,认为区域文化是形成建筑地方性的重要影响因素[10]548,地方建筑则是地方性文化景观的模板[11],而人文性、地方性与现代性的价值取向可以指导当代景观规划设计[12],也在景观建筑中交互渗透[13]20。地方性建筑的技术策略[14]35-147、生态景观、文化景观与地方性的关系[15-16],以及旅游规划中地方性的挖掘与体现[17]50、保护与营造[18]、地方意象的规划设计策略[19]受到关注。在地方性与旅游发展的研究方面,有学者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20-21]及商业化与地方性的关系[22]。2013年《旅游学刊》第3、4期专门就地方性展开过讨论,不少学者从理论和实践角度阐释了地方性与各类旅游事项的关联,将地方性与旅游的交互研究推向了新高度。在地方性的建构方面,结构主义和人文主义共同推动景观体现城市地方性[23]1566,建构的节庆活动建构出了集体记忆,民众、学者与旅游者态度不一[24-25]。地方性生产的分析应将“内容”“形式”及其“生产机制”的研究综合起来[26],结构性动力和非结构性动力不可忽视[27]120。地方性也是一个累积和消费的过程[28],游记可以再现并塑造地方性[29]111。地方性与地方感存在差异[30-31]并可以相互转化[32],人类学也对地方性做了关注[33-35]。

总体来看,地方性研究起源于国外对地方、地方感以及无地方性的讨论,是一种与普遍性相对的属性。地方性的意义在建筑规划、景观设计、旅游发展领域受到重视,地方性处在不断地动态发展中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文化、建筑、景观等既影响地方性建构,也是其呈现载体。现代旅游场域中的地方性尤为重要。大到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小到特色旅游小镇、特色旅游名村,均牵涉到地方特色的塑造,地方性的建构与生成、感知与彰显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对地方性有系统清晰的认知。目前旅游与地方性的讨论基本集中在规划设计的景观维度、人类学的文化维度、旅游吸引力维度以及地方性的建构与形成等。而目前关于地方性究竟是什么、从何而来、应何而变、如何呈现等的地方性本体论的研究还较为鲜见。本文试图在探究地方性本体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地方中的各种事项如何关联、旅游发展背景下应如何利用地方性的内在属性来实现地方发展。

2 地方性的概念及内涵解析

学者对地方性的定义较为多元。表1是学者有代表性的地方性定义简要总结。

表1 地方性代表性定义一览

地方性从字面上看与普遍性、普世性相对立,是在比较视野认知下产生的概念。旅游学、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学对地方性都持有各自的认识。旅游学关注地方殊异性,认为地方特殊性是决定一个旅游地经久不衰的关键,也是其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核心所在,非常注重地方性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心理需求的功能;文化地理学强调文化与文化认同生成的地方性,对其产生的先天自然条件重视不够;自然地理学偏重区域差异,对社会、经济、文化因素方面的影响重视不够;经济地理学看重区域的区位优势及相对优势,缺乏对地方情感功能与意义的重视;社会学强调社会各要素对地方的构建或重构,对地方性的消解和变迁更为包容,但对其边界却未涉及。在政治话语体系中,地方与中央相对,如地方规定、地方法律、地方制度。在地理学语言体系中,地方接近区域,地方特殊性被定义为“区域差异”,且地理学试图去探索其内部差异的自然规律性。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地方”往往与“全球”相对,地方差异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更受重视,也是其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立足点。随着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完善,除去自然因素外,经济、社会、技术、制度、文化、关系、尺度与调节等也被纳入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地方性更倾向于一种基于地理区位和地方差异所形成的在整个经济空间结构中的地方优势。

再者,如果地方感是个人或群体对地方的感知和主观理解,地方性就是在逐步的文化累积过程中形成的客观存在于地方的特性,它是某一旅游地区别于他地的根本基础。地方感是主观的,地方性是客观的;地方感通过情感映射,地方性则通过景观、建筑、服饰、饮食等各种有形的物质元素外显出来,同时也包含地方文化内涵、地方精神或地方气质。

由此看来,地方性是地方经由其所在地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元因素共同作用而呈现出的特殊性。简言之,就是地方的特殊性。相较于个体主观认知生成的“地方感”“地方依恋”或“地方认同”,地方性是地方有别于他地的客观殊异性。因此,地方性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3 “地方树”构建的依据及方法

地方性产生有一定的基础,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又通过特定的纽带形成地方内部事项的关联,如作为集体活动的节庆、特定的地缘关系;也有相应的表现形式,如景观、建筑、语言、服饰、节庆活动等。因此,可以据此构建出地方性的概念模型以说明地方性的完整体系。本文采用“地方树”的树状结构来描绘地方性的根(从何而来)、干(如何关联)、叶(如何呈现)以及成长氛围(影响地方性的传播因素和创新因素);并以开放的地方观为基本理念,兼顾影响地方性的内部因素和外在因素,形成系统的地方性模型,从而形成较为全面清晰的基本认知。地方性模型可以解释地方性生成与变迁机理,也能指出旅游背景下地方性彰显的着力方向。

3.1 构建依据

地方性是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的来源[25]14,有形多元的景观、深层的文化内涵与地方性密切相关[10]548[13]20-23。从以往对地方性的构成分析来看,有学者认为,分析地方性要从地理环境、历史进程、民族文化与民俗文化入手[40]。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特征是构成地方性的主要内容[17]50。地方性知识可以分为具有地域固有性、民族本性、文化交感性、时空共存性的固有性地方性知识以及可传播的地方性知识[41]。地方性包括气候风土的自然轴、开发过程的历史轴、产业形态的经济轴以及风俗习惯的文化轴四个轴向[42]。也有学者将地方性分为四个方面:不可移动的自然条件(如地形、气候、水文等),历史上积累的实体要素(如建筑物、景观以及各种设施等),根植于此的社会文化(如历史上的名人、发生的历史事件、风俗习惯等)和经济的独特性(在世界或者区域经济网络中的独特性)[29]111。物质要素、活动和形象是影响地方依恋和地方感的关键部分,其中活动的集中性和可见性是影响最强大的部分[43]。创意的“3T”(technology,tolerance,talent,即技术、包容、人才)理论也被引入地方和城市发展[44],也可理解为影响地方性的因素。总体来看,地方性的生成受到了环境、历史、民族文化、活动等的综合作用,也受到来自经济发展、科技、人才的外部影响。以往的研究为地方性指标的确定提供了依据,也为“地方树”概念模型的建构提供了基础。

由此可见,地方性的构成要素非常复杂,既有物质层面的具体现象,又有精神层面的隐性内核;既有地方历史烙印,又受到现代社会影响;既是地方内部自我生长的结果,又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因此,本文在综合分析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依据自然/人文、生活/生产、物质/精神、内部/外部、有形/无形的二元法则,划分地方性的构成要素。同时,地方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的内容和所指十分丰富。因此,本文尝试通过找出地方性的具体内容并对其重要程度进行基本判定,找出各自的地位与关系,从而更清晰地认知地方性。

3.2 构建方法

地方性是地方自然与人文、社会制度、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类似于根植于大地生长的大树,既有来自土壤的“根基”影响,也受到外界阳光雨露的综合作用,躯干联系起根叶,长出的树叶则代表着地方性外化的结果和形式。因此,本文在分析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据此将地方性构成的一级指标体系划分为“地方树”的地方之根(含地方环境、地方历史、地方传统)、地方之干(含地方活动、地方联系、精神纽带)、地方之叶(含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社会氛围),各自包括了一些二级指标体系(见表2)。

表2 地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地方性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较难确定相关内容各自的重要程度。专家打分法是指通过专家意见来判断对象重要程度的方法。至今地方性中各要素的重要性尚无明确统一的认识,因此,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提取地方性关联因子的基础上采用了就地方要素的重要性判断设置打分表,并向专家发送邮件请求其对各项指标打分的专家打分法。打分表于2016年7月发给文化地理学、旅游学、民族学、文化学等研究领域做过地方性研究的学者。专家打分表发放34份,收回17份,回收率50%,有效率50%。专家打分表将地方性的各级指标分为不重要(0分)、一般重要(1~2分)、很重要(3~6分)、非常重要(7~9分)、极其重要(10分)五个梯度,请各位专家根据各自理解对各指标重要性打分。最低分0分,最高分10分。对数据采用EXCEL求和、平均分以及排序的方式处理,从而得出各指标相比较的重要性程度。需要说明的是,在考虑指标平均分所在层次时,一般采用四舍五入法,如6.1~6.49分被划分在很重要层次,6.5~6.99则被划分在非常重要层次,7~9分指标被列入非常重要层次、5~6分指标被列入很重要层次,平均分在5分以下的指标不再列入重要层次。在一级指标重要性方面,专家打分的重要性排序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地方性一级指标重要性排序

从专家打分情况来看,所有的一级指标没有出现不重要或一般重要,非常重要与很重要层次各占50%。地方之根对应的三个一级指标地方传统、地方历史、地方环境位于前三,均处在非常重要层次,验证了地方之根各要素在地方性生成过程中的关键性。地方之干中,仅有精神纽带位于非常重要层次,地方联系和地方活动处于很重要层次。地方之叶中,仅有生活方式位于非常重要层次,空间格局、社会氛围、生产方式均处在很重要层次,可以看出精神纽带与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从二级指标的打分情况来看,在地方之根部分,地方传统中非常重要的是文化与习俗;地方历史中,集体记忆非常重要;地方环境中,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均非常重要。在地方之干部分,精神纽带中非常重要的是宗教信仰与纪念性建筑;地方活动中,集体活动与社会交往非常重要。在地方之叶部分,生活方式中的民风民俗、宗教活动与住所非常重要;空间格局中民居形态与景观组合非常重要。

4 “地方树”的建构与旅游学阐释

4.1 “地方树”的模型选择与建构

4.1.1 “地方树”的模型选择

在斯宾塞的“机体-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视域下,文化不再只是一个和“自然”相对的概念,而是被包括进生命理论之中。文化机体和文化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成为理解文化生命的出发点,文化生命在自我创造与不断的环境适应中呈现出“一条文化生命进化的轨迹”[45]。也有学者认为,文化的超级机制(superor ganic,也作“超有机体”)有超越个人的影响力、制约力的特征,而新文化地理学派则认为文化具体存在于各色各样的社会行为之中,存在于人与人、人对物的关系之中。超级机制的概念在分析宏观区域文化一致性上具有解释性,在分析微观尺度区域内的人地关系上也具有一定适用性[46]。地方性受到了地方环境、地方历史的先决性影响,同时又在不断改变的地方主体与地方实践中发生变化,具有接近或类似动态的“有机生命体”特征。选择“地方树”树状模型来表达地方性的建构,主要考虑到开放的地方观下地方性不断地成长与超越根植于地方,既有时代积淀的内在年代刻画与环境固化,也有不同的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年度变化影响。地方性是地方生长、外界助力然后得以显化的结果,树状模型可以较好地表达这一情形。再者,树状模型的树根、树干、树冠部分分别可以代表地方性建构的根基、连接体与表现形式。地方性几乎涵盖了地方的所有方面,包括地方内的一切事物,既有亘古不变的自然地理环境,也有不断传承流变的民俗文化。地方性的形成有如大树生长,不断从地方环境、历史与传统中汲取生长“营养”,通过树干向树冠输送,展现地方特色。树冠或因风向、雨水、光照的差异在不同年代呈现出不同形态,也可能外来寄生、嫁接,但根基则永久根植于内心不灭。地方性也可能在外界的影响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具体的表现形式,甚至因为文化采借、涵化而发生变化,但隐性的地方精神气质仍会有所保留。地方被历史重写,也可同年轮般按图索骥探寻到过去的痕迹。在旅游场域中,地方可能将历史文化、地方风情强化或镌刻得更加清晰,也可能在外界冲击下被完全重塑。不断被挖掘、强化、突出的历史遗存、事件和地方风情与当代创意设计的各种风情风貌并存,地方在地方文化传承、断代或重塑中可能具备突出的地方风貌,也可能形成看似与地方过去毫无关联的新生景观。

4.1.2 “地方树”的建构

结合前述文化论述的“生命体”和“超级机制”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文化既作用于人类社会,又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建构,在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交互中不断演变并产生相应的作用机制。地方性的生成与文化的演进有着一定的相通性,都在不间断的地方实践中生长,且与旅游地的吸引力密切相关。考虑到地方性的“成长演进”属性,研究借用了“地方树”这一概念模型来展示地方性的建构机理。除考虑专家打分的指标体系外,加入了外界影响分析因子“成长氛围”。因此,“地方树”的建构主要从地方之根、地方之干、地方之叶、成长氛围四个部分来考虑(见图1)。其中,包括地方环境、历史、传统在内的地方之根是地方性构成的基础;地方之干的地方活动、精神纽带与地方联系是人们日常交往

互动的纽带,也是体现地方性的重要载体;地方之叶是地方性中最为外显的部分,包含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社会氛围4个方面的内容,基本涵盖了生产与生活、景观与氛围等在内的地方性具象,其中,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相关要素是体现地方性的动态内容,以整体形貌、聚落形态、景观等为代表的整体空间格局和文化艺术气息为代表的社会氛围是静态地方性的综合体现。除了地方之根、地方之干、地方之叶的内部有机关联形成的“地方树”模型外,外界的传播与创新如同阳光、空气、雨露,共同形成了“地方树”的成长氛围,滋养着“地方树”的成长,影响着地方性的生成。传播因素主要包括外界各方面事项如外来文化、现代理念等外界资源对旅游地的输入和渗透,创新因素指地方内部人才、资本、政策、科技、包容等创新因素影响下的自组织成长能力。它们既系统地体现出地方风情,也协同作用于旅游地“地方树”的成长、变迁或重构。

4.2 “地方树”成长机理与旅游学阐释

4.2.1 旅游情境下的“地方树”成长机理解析

有学者认为,区域性格分为自然因子与人文因子,前者主要指自然条件、自然基础,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自然状况;人文因子则具体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整个社会文化系统[47]。也有学者认为:物质形态、内在文化和活态环境共同构成乡村旅游中地方性的表现形式;经济、制度、文化三个因素通过利益、博弈和内涵驱动共同对地方性产生作用;地方居民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双重身份[48]。从系统学角度来看,地方性生成是内外部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有多重表现形式。既受到现代化、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外界传播的综合影响,也受到人才、资本、政策等内部创新力的影响。从旅游情境来看,提速的人际互动与文化交流、外界高度的关注与资本涌入、权力协商等也加剧了地方性的变迁,甚至对地方性的本源性特征(根)与表现形式(叶)均有一定的影响。

图1 “地方树”概念模型

地方环境、地方传统以及地方历史为代表的地方之根是整个地方性形成的基石,分别从空间维度、文化维度与时间维度对地方性的生成起到了根本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而以地方活动、精神纽带、地方联系为代表的地方之干串联起了地方之根与地方之叶,形成了良好的中介传输和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以地方之根为基础,通过集体活动、宗教信仰、节庆活动、地标式建筑等特定形式将地方性外显化,形成具有表现力与文化张力的地方之叶;另一方面以此不断“反哺”地方历史与传统,改变地方文化,更新自然社会环境,从而强化或改变既有的地方性。地方之叶通过地方之根与地方之干将环境、文化、历史、人群等地方性基因展现出来,是地方性最直观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载体。以传播因素和创新因素为代表的外部影响和内生动力等可变元素共同形成了地方树的“成长氛围”,同时作用于地方之根与地方之叶,如旅游背景下对历史的回溯与重振,或以地方传统为依据的旅游情境化演绎创新,或因景观建筑等地景的改变造成自然社会环境的改变,使得地方的空间格局、生产生活方式及社会氛围均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地方树”的成长走向。地方之根、地方之干、地方之叶、成长氛围四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4.2.2 地方性概念模型的旅游学阐释

地方性概念模型的旅游学阐释主要以旅游情境下的旅游地为审视对象,解析其地方性在旅游开发背景下“地方树”的四个主要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过程、作用力及反作用力的二元互动机制。

我们先解读地方之根。地方之根从空间、时间与文化维度来看,主要由旅游地地理环境、地方历史、地方传统构成。为旅游地地方性生成提供源动力基础,“地方树”借此汲取营养,它决定着旅游地地方性最原始的形貌和来源。其中,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构成,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文、地质、天象、生态等要素;社会环境包括文化、生活、治安等环境要素;地方历史主要是旅游地过去各相关事项的总和。时间在地方有限的地理空间内书写着地方历史,形成了旅游地的地方记忆、性格与传统。一些历史事件对旅游地影响深远,并形成了地方之内民众的集体记忆。地方传统是在空间与实践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被民众所接纳、保留下的那部分事项,包括旅游地的民俗、社会制度、地方性知识以及经典古训等。地方之根与地方的地脉、文脉有相通之处,是旅游地策划规划的基础,也是地方特色形成的本源,也是一地旅游发展的基石,形成了旅游地独特的资源基础。同时,也受到来自外界传播因素与内在创新力因素所构成的成长氛围的影响。地方环境、地方历史与地方传统有一定的既定性,但并非一成不变。特别是旅游所主张的创意发展及景观建设,也可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地方环境的变化,甚至助力地方历史的回溯与地方传统的复现,但旅游场域下建构的地方历史与地方传统,已经发生了变化。

地方之干指在旅游地起到纽带作用、并将地方各成员联系在一起的强化地方性生成的旅游产品要素,主要包括地方活动、地方联系与精神纽带三个方面。地方活动包括生产劳作、休闲娱乐、社会交往与集体活动,如春播秋收、插秧采茶、节庆集体联欢、婚丧嫁娶等事项。旅游节庆活动和常规性的集体活动,都是旅游地地方活动与联系的突出代表,也能成为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参与性项目。地方联系还表现在血缘关系、地缘联系、婚姻关系、聚落结构以及互助平台等方面。如在部分地区同宗房屋相邻相连或一些少数民族村寨邻里房屋紧密围绕能在地缘上密切地方联系,福建土楼对外封闭、对内互通的聚落结构就强化了地方的内部联系。一些社区和族群内部还自发组织互助平台,搭建旅游发展平台如旅游合作社等,旅游地居民也因此联系紧密,塑造和强化了地方性。此外,以方言、宗教信仰等为载体的精神纽带对地方形成共同语言起到了强大的纽带作用。语言上的相通使大家更易认同和沟通,而共同的宗教信仰则使得民众有较好的自我行为约束,更易形成地方性格与气质。地方之干是地方或社区既有的内部组织与连接方式,也可能是基于旅游发展的必要性重新建构起来的社会经济组织,是地方之根与地方之叶之间的重要媒介,地方之根借此呈现地方特色景观与良好的社会氛围。

地方之叶为地方性的主要呈现方式,是旅游地的典型景观与风貌,也是地方之根与地方之干作用的结果,体现在资源的景观性转化及当地社会的旅游氛围营造。从生产与生活(工作与休闲)两种状态、空间的外在形式和内部关系可将地方性的呈现方式分为四类:生产方式及相关要素、生活方式及相关要素、居住地空间格局、社会氛围与社会关系。其中,生产方式及相关要素主要包括生产性景观、器具、劳作景象等。生产性景观包括麦田、稻田、山林、经济林、牧场、鱼塘、渔场等景观。器具包括生产、加工、储存相关设备、畜力工具、晾晒架、劳动工具等。劳作景象则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们与自然景致或大地共同形成的图景,如采茶、插秧、收割小麦等景致。生活方式及相关要素主要指劳作之外的生活必需、休闲娱乐的相关事项,包含特色生活用具、食材、烹饪方式、民居建筑、服饰、穿着习惯与习俗、交通方式、精神文化活动、民风民俗、社交礼仪、宗教活动等。地方空间格局是指地方外在的整体形貌,包括绿色生态与居住空间构成的空间格局,也包含生物种群、物种构成、景观组合、聚落形态美观度等。无论是生产性景观还是生活性景观以及地方空间格局都成为旅游地重要的景观构成,尤其是原真性较强的旅游地。社会氛围与社会关系代表着地方的内部关系。世居人口与外来人口的比例、传统文艺气息、生活气息、商业氛围、邻里关系(如姻亲、血缘、紧密度等)、经济关系(如雇佣关系、商业关系等)、舒适度、和谐度等也是地方性的重要特征。地方之叶的各项内容共同构成了旅游地的核心人文景观、动态民俗风情和生活氛围,是旅游地最为突出和最易感知的吸引要素。经过时间的积淀与沉积,地方之叶也逐步转化到地方环境、历史与传统之中,成为地方之根的一部分。

成长氛围中的传播因素与创新因素分别代表着旅游业吸取外界能量和内生创新力两种可变因素,影响着地方性的变化和重构。其中,传播因素主要指信息、文化、物资的传播与流通,代表着外界对旅游地地方性的影响,包括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速率、传播方式、信息可达性、交通可达性等。传播媒介的变化随着科技进步而变化,而且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网络时代的变化与更新超速发展,甚至无规律可循,旧事物很容易被新事物取代,传播内容也如此。创新因素是指对旅游地自主创新有益或相关的因素,包括人才、资本、政策、科技因素、包容性和不断进入地方的新观念、新事物、新人群,他们共同推动了社会创新力的提高。其中,又以创意阶层为主体、地方新生事物和观念为基础,共同推动形成了社会创新力。以地方为依托创造的建筑景观、文艺作品、创意小店、创意工艺品等是创新的代表和产物。旅游地的成长氛围,既有伴随现代传媒而来的思想观念、外来流行文化、现代多元文化等的综合作用,也有来自外来旅游者、投资商在地化的直接影响,其需求与偏好也影响着旅游地地方性的变迁。传播因素与创新因素分别通过外在的文化传播与内在的自主创新改变着地方的形貌。

4.2.3 “地方树”的旅游发展启示

“地方树”的概念模型描绘了地方性变迁的本源性原因与外在影响因素,并展示其交互性的影响机理。对于旅游地发展而言,地方性是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尤其是文化差异的主要依据。地方性的彰显和外化对展示地方特色具有积极意义,也是地方魅力经久不衰的前提。从“地方树”的概念模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思考:一是旅游地地方性彰显要有系统观,要维护好地方性生成的根基、强化地方对内对外联系的纽带,从生产生活、景观塑造与氛围营造等各个方面充分展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外界条件、提升地方创造性,展示地方特色。二要针对“地方树”的不同结构,利用好相应的地方性彰显策略。地方之根是难以改变的旅游地地方性生成基石,也是地方性的源头性根基所在,因此旅游地的地方性彰显应尊重地方环境、重视和挖掘地方传统及地方历史,以文脉和地脉为基础设计策划旅游地景观和活动;地方之干是可改变可设计的活动,可在旅游地组织常规集体活动、打造特色节庆活动,密切旅游地民众与旅游者之间的联系,以更好地体现旅游地的地方性,同时为当地居民创造归属感;地方之叶是地方性外化的载体和形式,有不少可突出强化的内容,如对生产生活方式的适宜性在地化展示、景观化建设以及对旅游地特有的生活氛围及社会关系的营造等;在“成长氛围”方面,要从外来文化中甄选出适宜本土化融合的文化和元素,同时充分发挥当地社区精英、文化艺术家、本土匠人等的创造力,提高其地方性知识转化利用的能力,从而为旅游地地方性的生长提供持续动力。

5 结语

地方性是旅游开发的基础,决定了地方的旅游吸引力;旅游开发是一个挖掘、构建能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的地方性的过程,虽然可能导致“无地方性”,但也可以彰显和丰富地方性[20]9-10。系统清晰地认识地方性,是彰显地方性的前提。文章基于对地方性本体论的思考,对地方性的内涵及概念模型“地方树”及其旅游学的阐释与应用进行了探讨,主要形成了以下结论:第一,地方性是地方经由其所在地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元因素共同作用而呈现出的特殊性。第二,专家打分法的地方性一级指标中,地方传统、地方历史、地方环境、精神纽带、生活方式非常重要,空间格局、社会氛围、地方联系、地方活动、生产方式很重要;二级指标中,文化、习俗、集体记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宗教信仰、纪念性建筑、集体活动、社会交往、民风民俗、宗教活动、住所、聚落形态、景观组合非常重要。第三,构建的“地方树”概念模型分为地方之根、地方之干、地方之叶以及成长氛围四个部分,其中,包含地理环境、地方历史、地方传统在内的地方之根是地方性生成的基石;包含地方活动、地方联系、精神纽带在内的地方之干在地方之根与地方之叶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中介传输和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包含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社会氛围在内的地方之叶是地方性最直观的体现载体;“成长氛围”则由外部的传播因素和内在的创新因素组成,是影响地方性的可变因素。第四,根据“地方树”的根、干、叶、围等,旅游地可以制定相对应的策略以更好地体现地方性。有学者指出,权力、资本、文化、民俗等不同要素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复杂多样,在不同旅游项目上体现不同,对地方性改造的作用有很大差异[49]。地方性的形成在时空交叠下的旅游实践下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的地方性相关指标选取仅为尝试,尚有提升空间;在各要素之间关联机理的分析上,还可进一步深化;对旅游地地方性的具体分析,要视目的地发展基础、类型、阶段而定。

猜你喜欢

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