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街记忆
2021-06-16陈美兰
一
傍晚,踏着夕阳余晖,漫步巍山古街。我从文献广场,穿过群力门,走过月华街,行于日昇街,远远地就看到拱辰楼了。每次到拱辰楼广场,我总是不由自主放慢脚步,停驻身心,倾听历史回音。伫立广场,仰望那百读不厌的“万里瞻天”四个大字,心生敬畏。
暮色里的四方街,车来人往,广场上喧嚣热闹,人流络绎不绝,踏歌起舞者、玩乐小孩、散步者、异乡客汇聚这里。置身其间,我的内心世界却宁静安详,独自品味享受这里的旧时光,愉悦欢欣。穿过拱辰门,慢行几十步,通过城门洞时,自己可以随心随意,顺着门洞的城墙根脚走,或者举手轻轻触摸那一块块青灰色的城砖,如同穿越了几百年的时光隧道,一不小心就触碰到了一座老城的旧时光。
往左一拐,往东行走几步便到了“满足里”修鞋店,我请胡师傅帮我修一双鞋子,静坐在几平方米小店等候时,向街外张望,我的目光触及到了拱辰楼上的东门以及街东南、东北、正北的一些店铺,倏然间,四方街旧时光里的诸多事、几多人鲜活起来,像黑白电影一样,一幕一幕闪现在眼前。恍惚的时光,一幅古朴清晰的四方街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当下,说起四方街,不知情的人们或许会想到四方街超市,眼前幻化出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穿行货架间的购物人,付款台前排队等候的人。然我所要说的四方街,是有着特殊地理意义上的市井生活四方街,是环绕着巍山拱辰楼而形成的四方街,是散发着历史光芒的四方街,是有着时光味道的四方街,是人间万象的缩影。
据史料记载,巍山古城拱辰楼,原为蒙化卫城的北门城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原为三层,南明永历二年(1648年)维修时改为二层。拱辰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25.76米,进深15.7米,高16米,共有两层,拱辰楼建在长47.1米,宽26.6米,高8.1米的砖砌城墙上,楼下为城门洞。由28棵合抱大柱支撑,四面出厦,楼四周设廊,整个建筑用料粗大,上檐四角用檐柱,屋面比较平缓,出角短,起翘小,一字平脊,更显气势雄伟、浑厚。南北城墙有城垛。登上顶楼犹入云天,东看文华层叠山峦,南观巍宝名山文笔塔,西望瓜江垒玉,北眺苍山积雪,全川村落,万家灯火,尽收眼底。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蒙化同知康勷所书在拱辰楼南面檐下悬挂“魁雄六诏”的大匾,彰显唐初蒙舍诏(南诏)在洱海区域六诏中的强盛地位。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蒙化同知黄大鹤所书,悬挂在北面檐下的“万里瞻天”巨匾,表达了唐代南诏与中原华夏的关系,心系中原。2015年1月3日,拱辰楼起火被毁,在原城楼台基基础上及时修缮恢复,于2015年10月1日向世人开放,重现建筑艺术风采。
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拱辰楼早已成为巍山地标性建筑,环绕拱辰楼形成的四方街,不言而喻,具有历史厚重感。而拱辰楼往东西延伸的东新街(现南诏东路)和西新街(现南诏西路),据我了解是在1938年,拆除巍山古城的北城墙后,开辟出的新街道,因而就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四方街。地域的不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巍山四方街的独特魅力,独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四方街东西有两小段,正好是在北城墙的遗址上,往四方街以南行就身处古城内,穿出城门洞,走在四方街以北,你便出了古城,为此,四方街承载着厚重历史,承载着一代代南诏后裔生生不息的生活史、奋斗史、工商业繁盛史,各行各业发展史。这里虽然没有琴棋书画诗酒花的风雅,却有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清欢,每一天都在上演着人间戏。
巍山四方街,周长大约400米,呈矩形状,东西向街较长,南北向街稍短。说起巍山四方街,在我的记忆里,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的四方街,店铺林立,叫卖吆喝声不断,有国营商店、门市部,还有沿着小公园铁围栏摆着许多地摊,人来人往,热闹喧嚣,遇上大街天人更多,甚至出现过拥挤不堪的现象。
上世纪60年代末,我才几岁,小小的我和弟妹跻身人群,穿梭其间,显得渺小无助,去买东西,要踮著脚尖才有货摊高。平实朴素的街道、市井生活味十足,布衣女子行于四方街,恍若穿行在唐宋明清时期的街市,那此起彼伏的叫卖吆喝声,一声声唤醒着生命意识,充满人性光辉,散发出人间烟火味。
四方街以拱辰楼为中心,内环绕拱辰楼的东西面有一转平房店铺,层高大约4米以上,向外扩展,隔街就是东南西北环街商铺。那时,紧挨拱辰楼东西的房屋,高度基本与古街上古屋差不多,显得古老朴实沧桑,与拱辰楼和谐相生,相依相伴守护着巍山城池。
二
我正思绪飞扬,回望四方街,突然听到胡师傅说:“陈老师,你的鞋子修好了。”我才回过神来说:“好,谢谢!”问了多少钱?胡师傅告诉我后,我扫了微信支付,继续坐在他的店里和他聊天。“满足里”,是我在古城楼下常歇脚的小店,这个修鞋店,几十年近距离与拱辰楼对视,见证了四方街几十年的过往。恰好那会店里人少,于是我问起了胡师傅在巍山的往事,用四川话说,我们一起唠嗑,共同回忆着在四方街的人生。我问及胡师傅,“满足里”何时挂牌?他说:“2005年挂牌加盟”。悬挂在铺子门上方的黑底金字店招牌,与古城搭调,每次我闲走四方街不免要多看上一眼。
其实,我与胡师傅认识已有30多年,我记得他家的修鞋店,最早是开在离古城楼上东门几步远的一间狭窄小店里,门面很小,但那时生意很好。那年月物质匮乏,交通工具短缺,出行多是步行,鞋子也容易坏,人们过日子,穿的衣帽鞋袜,往往都是修修补补接着穿戴。胡师傅家修鞋店东边是新华书店,转角处是民族服装店。
20世纪80年代,我在离县城20多公里的巍山二中教书,周末回家,遇上要修补鞋子,就要到他家店里修。那时,古城修鞋店还极少,因而他家生意特别好,很多时候去修鞋都得等候,而我趁着胡师傅修鞋的时间,便到隔壁的新华书店看看书或是买上一本自己心仪的书。有时也会到民族服装店闲逛一下,看看那些悬挂着的衣物,一饱眼福,或是顺着四方街游逛一圈,再回到店里取鞋子。
我到胡师傅店里修鞋,一来二往,去的次数多了,与胡师傅一家人也就成了老熟人。有时等他修鞋,借机到四方街逛逛市井。有时候静坐等着,看胡师傅修鞋、修伞,或是配钥匙,他手脚麻利,那娴熟的手工,是多年练就的生存本领,让我心生敬意。如今,他常常一心二用,边从手机上看电视剧边做活计,缝缝补补,敲敲打打,叮当、叮当的声音传响四方街。从开始认识胡师傅,因了他一口浓浓的四川腔,就知道了他是异乡客,后来了解到他家在四川广安。当我问他为何选择来巍山?胡师傅告诉我:那时他挑担走街串巷,走南闯北,为人修鞋,从老家出发,一路行走卖手艺,来到巍山时仅仅只剩几角钱,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找了一家小旅馆住下来,最后就决定在古城摆地摊,从此落脚巍山,修鞋为生。听后我不禁感叹,真是 “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啊!接着胡师傅手指街对面说:“我的修鞋店开于1986年,最初小店开在古城楼上东门以东,这样在巍山一待就是34年。2005年加盟‘满足里,有饭大家共同吃嘛。”“有饭大家共同吃嘛”,一句话道出了他普众求生的和乐思想。我知道胡师傅妻儿也在巍山,两个孩子都在巍山出生,他的儿子我还教过,女儿现在四川,历经几十年的卖艺修鞋人生艰辛路,他家已在古城买了一套房子,身心安居巍山。
胡师傅,一个异乡人,在四方街修补鞋子,亦然也在修补着他的人生。每天早出晚归,饭是他妻子每天做好给他送去的,一年四季,风雨无阻,通常要到晚上10点左右才关铺子门回家。夫妇俩,夫唱妇随,主角是胡师傅,很多活计都是他亲自完成,而手工针线活,则由他妻子做。他的妻子,心灵手巧,遇上没人,她就绣十字绣,我见她绣了一幅又一幅,有的是帮人绣的。我眼前还有那幅秋之银杏叶落满地金黄的画面,我也曾麻烦她帮我绣过那幅《抱陶罐的女人》。正是店小人情浓,针针细密传真情。
小店虽小,还兼卖鞋垫、鞋油、袜子、皮带等等,夫妇俩每天在十来平方米的小店十多小时,卑微生命,传承弘扬匠艺精神,演绎着人间事。傍晚时,他妻子还会忙里偷闲,到拱辰楼广场跳舞娱乐。胡师傅一家的人生历程,见证了四方街几十年的过往,敲打出了时光之声,有如他家的店招牌名一样“满足里”,他们过着笑看人生、知足常乐的日子,古城的质朴、开放、接纳、包容,已让他们的身心释然,完全融入到了古城。
三
缝纫机声,声声在耳际回响。20世纪60年代,从我记事开始,巍山古城四方街的东南转角处,临街几个通开间的铺子是缝纫社。一楼和二楼,缝纫机临窗有序摆放着,中间有裁剪衣服的大长方形案板,剪刀、皮尺、画粉、布料等摆放在上面,当师傅踩动缝纫机缝制衣服时,那声音有节拍,悦耳动听。当时,社里男男女女,大概有十多个师傅。科群、徐丛、范师傅、左师傅等都是名裁缝,他们擅长裁缝传统服装对襟衫、中山装等,做工精细,后来他们改革创新也缝制西服。我尤其喜欢女师傅们,缝制的那些朴素的盘扣、疙瘩纽,钉在唐装、姊妹装上特别好看。那时,平常人家的衣装,基本上都是到缝纫店缝制。店里有名的徐丛师傅,是我的二表舅,家里无论是添制大人还是小孩的衣服,都去请表舅裁缝。一遇上要缝制新衣服,我们姊妹四个会跟着母亲去,去多了对店里的场景也就比较熟悉,上了楼靠窗就能观看四方街景,看街上人流不绝,骡马驮运东西,“踢踏踢踏”响过四方街。我和妹妹都爱那些裁剪下来的碎布,征得师傅允许,顺便捡拾一些边角碎布带回家,母亲农闲有空时,就利用碎布打成硬布,晒干后做鞋垫或鞋帮。
如今,我的大衣柜里,还悬挂着一件藏青色的大衣,是1984年冬二表舅亲自为我设计缝制的,款式印上了时代烙印,列宁装加上了当时中国服饰元素的改良,收腰大方领西装,当时穿着合身时尚。时下,那件大衣穿出去早已落伍,可装了几十年的情,越来越浓,一衣融进了多少人的情怀,融入了四方街的旧时光。那褪了色的深蓝,仿佛把几十年的旧时光浸染其间一般,融入了缝纫社的陈年旧事,隐藏着四方街旧时光里的人和事。
那时,缝纫社往南东面的三间铺子是理发店,老百姓常俗称剃头铺,内部摆设简单,每间墙上安装着一面镜子,几把旧式靠背椅,几个剃头匠置身其间。顾客常常进进出出理发店,改头换面。理发店里,剃头匠拿着剪刀,修剪出了你想要的头型,时光在咔嚓、咔嚓的声音里流逝,而剃头匠的称谓,早在人们口中淡化,如今,剃头匠有了新的称谓——美发师。
转过理发店的南面,有一间银匠铺,摆放的银器并不多,制作各种银器,展示出了古城传统手工业的古老,叮叮当当,打制银器时发出的声响,间或在四方街响起,银光闪闪的银器,映射着时光的深邃。
时过境迁,在原缝纫社转角处,现开着一间美人鱼百货店,是我多年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家开的。一个傍晚,我走访了店主玲艳,她告诉我,小店是在体制改革后,1992年她婆婆在古城楼上夺标购买到的,已经开了20多年,多半卖巍山土特产品,咸菜、苏子橄榄、玫瑰橄榄、传统糕点,还兼营烟酒等。小小一个铺子,摆放了很多货物,显得有些拥挤。
我安坐里面,静听小店20多年事。那天,玲艳的婆婆也在场,因她曾经在菜场卖过豆腐,古城人大多认识她,人们都叫她阿四姐,她是一个快言快语的人。以前我也常到店里买东西,是老熟人了。阿四姐告诉我,一开始那些年,生意非常好做,自从巍山农贸市场、综合市场建成后,四方街就不再像过去热闹了,原先生意兴隆,不管是什么东西都好卖。现在生意冷清,每天卖不出去多少货,不过巍山土特产品倒是好卖,人家外地人喜欢,映月糕点最好卖。
映月糕点,是玲艳娘家家传手工艺,是巍山有名的传统手工制作糕点,在后所街的家里做好,再运到小店卖。每年中秋节前,销量最大,寄寓着花好月圆的美好甜蜜生活。四方街散發出的饼香,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在小城的延续,人生况味的沉淀,圆饼的香气,或许就是一座城蕴藏出的沉香。
紧靠美人鱼百货店南是兄弟修鞋店,兄弟俩从四川远道而来,在几平米的小店里,修修补补,干活时,有时候默然不出声,有时候边做边和顾客闲聊。曾听胡师傅说过,兄弟俩是他的堂弟,是他介绍来巍山的,铺子一开也是二十多年了。偶尔遇上“满足里”未开门,我也会到兄弟鞋店修鞋子。听说他们也在巍山买了一套商品房,定居小城,他们亦然也修补出了人生风采,真是行行能出彩。兄弟修鞋店,也是在原缝纫社的一间铺面开的,传承弘扬了旧时光里四方街角的匠艺精神。
四
时光交错,我品味咀嚼着旧时光里老四方街味道。记得,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紧邻东新街,坐东朝西连着几间铺面属于贸易公司,东北是地产品公司。我听父亲讲,贸易公司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私合营时成立的。贸易公司,几开间店面联排宽大,一看就有些气势。公司下属又分为烟酒糖茶、蔬菜、咸菜门市部等。正对西面的几间铺面,是烟酒糖茶门市部,售卖烟、酒、糖、茶、盐。那时,这些东西都是紧俏货,统一供应,都要凭票购买,即便是孕妇生孩子也只批四斤红糖,为哺乳孩子提供一点营养。那些花花绿绿的糖果糕点,分门别类,一筐一筐排列整齐有序地挤挨摆放着,你要什么糖果售货员就用手抓起来放秤盘里称,称好后用纸包起来递给顾客,看着那样的场景,我们小孩就会有垂涎三尺的感觉。物质匮乏时代,又是处于长身体时期,身体需要,特别想吃糖,然而供应的数量极为有限,我们只能忍着,有时进店看看。售货员多半是女的,衣着蓝、灰、青、白色衣服,多数售货员面带微笑,迎接每一个进店的人,极少一副高傲的样子。
往东拐,东新街西端与进贸易公司相连的店铺,是蔬菜咸菜门市部。蔬菜类有应季蔬菜,青白菜、葱蒜韭生姜、包包菜、洋花菜、苤蓝等。那时的蔬菜门市部,从东新街街口往东延伸路北的铺面,也就是现在南诏东路西段路北的新华书店及往下的所有铺面。走进蔬菜门市部里,蔬菜味扑鼻而来。到了炎热的夏天,各种蔬菜气味混杂,这就是生活本真味。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巍山古城,还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小农家庭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农村许多家庭,蔬菜大多自己栽种,自产自销,也有一部分农民种出来的蔬菜,自己吃不完就去卖。因而到蔬菜门市部买菜的大多是市民,市民靠国家发的购粮本供应的粮油肉食类,买粮油买肉等生活用品,物资紧缺,人民购买力低下,城市居民的日子也过得艰辛。
走进咸菜门市部,咸菜清香。装着各种咸菜的瓶瓶罐罐,有序摆放着。一个大双口瓶,装得下几十斤腌豆腐或是麦蓝腌菜、腌蒜头、糟辣子,腌菜一年四季都会有。那时我们家很少去买咸菜,去咸菜店,大多去买白豆腐、霉豆腐、豆花、豆浆,而咸菜都是用自家栽的青菜和萝卜丝手工制作的,用萝卜制作皮萝卜条,用红辣椒制作糟辣子,或是泡椒。清苦的日子,有了咸菜下饭,清淡有味。
时光匆匆,贸易公司,随着时代发展变迁,沉静在了巍山古城旧时光里。在我的人生历程里,与一些老贸易公司人结缘,至今还有往来。我的一个好同事芳姐的丈夫,我称其阿李哥。芳姐告诉我,李哥当兵退伍后,于1971年参加工作,分配到了贸易公司门市部,那时公司几乎是清一色的女性,就唯有他一个是男的,为此所有重体力活几乎都是他一个人干,如锯大砣盐巴、抬扛重东西等,因工作出色,后来被提拔为贸易公司经理。1989年调商业局,到了90年代初体制改革,公司所有铺子卖给了私人。阿李哥任经理时,上级三次调他担任领导,最后才去了商业局。芳姐是楚雄人,1980年底来巍山,与李哥结婚安家古城,最初她家住在贸易公司仓库的老房子,后来又住在老盐巴仓库,再后来她家在古城买了商品房。几十年栖居巍山,芳姐俨然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古城人。
据我了解,随着小城镇建设,2000年,拆迁了紧靠城古楼东南、西南的房子以及小公园围栏后,老贸易公司的那一排铺子,体制改革后通过政府拍卖奪标,拍卖给私人,部分还给了拆迁私人户。这些商铺,现在都在开着,有服装店、眼镜店、小吃店。当路过“十块钱三十”的烤豆腐店时,小吃香气扑鼻,在这里时光不曾老去,四方街的烟火照旧升腾着,生活故事,依旧每天上演。饮食人生,是任何时代不变的主题。
记忆犹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城干洗店出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期,在老贸易公司的一间铺面,曾开过巍山洗涤中心,这是我的一个闺蜜燕家开的。那些年,娱乐活动并不多,我们相处得好的几个同事,如同姐妹一般,业余晚饭后常相约到她家铺子里聚会闲谈,顺便和她一起守铺子。要干洗的衣物,只要放入机器就能自动洗好,洗好后的晾晒、烫熨,需要人工处理。当时,干洗店主要由她母亲打理,此外还请了一个小工。闺蜜的母亲阿桂孃,和蔼可亲,对我们关爱有加,每次去她对我们都很热情。每次聚会,燕基本还能陪我们玩乐。我们四家夫妇,一家抽一个,玩双扣比赛或是斗地主,玩得开心至极。
记得有一年夏天,店里热,我们干脆抬了一张小桌子,到拱辰楼广场边玩,那次是我家两个和她家比赛,我爱人和她爱人都是爱较真的人,如若我和闺蜜出错一张牌,他们都非常在意,就像这场比赛赢了,人生就赢定了一样,那天打双扣的情景至今清晰。还有一次,我们相约包大汤圆吃夜宵。芬姐带着我们做,几个女人各自一展厨艺,边做边闲聊,从制作汤圆馅到包大汤圆的过程,个个熟悉,动作麻利,煮的时候汤圆都未露馅。吃着香糯甜软的汤圆,几个人开心得笑靥如花。
那些年,有幸时常置身干洗店里,深入四方街的腹地,感知体验小城服务行业,深感幸运。小店不止有过闺蜜家的一段人生路,还凝聚着我们的姐妹情怀。亲近四方街品味悠闲温润生活,生命在不经意间升温。
五
一间小阁楼,一方大天地。旧时四方街东北角,有个醉茶坊。20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我对四方街的东北角记忆深刻,那时在东北角有一个小茶楼,取名“醉茶坊”,我一看店招牌,就一见钟情,想走进去,品茗一杯香茶,一醉方休。醉茶坊临街,一间铺面联通上水坝街,店面进深长,进入醉茶坊,房间窄长,靠近东北有个转角木楼梯,可上到楼上。那时,我丈夫的亲朋好友会相约到醉茶坊聚会,偶尔我也参与。我爱临窗而坐,听他们侃聊,或是望着城古楼发呆,边品茗香茶,边放飞思绪,或是让目光视线在四方街移动。我也邀约过好姐妹,面对面静坐小憩,享受轻松生活,闲聊人这一辈子。那样的时日,置身古色古香的茶坊,身心穿越时空,仿若在唐宋茶楼里,过着自在的世俗生活。
近年来,巍山文友小范围聚会频繁,从闲聊巍山古城四方街时,我得知醉茶坊是刘绍良老师取的名,一时我方了悟,自己为何喜爱醉茶坊。
醉茶坊里有过多少夜色下品茗香茶,安坐闲谈人生,释放压力,心与心的真诚交谈,灵魂对视,灵魂与城古楼的对视,有过亲朋好友的相聚的美好时光,也曾沉醉过我的一颗诗心,体现了巍山人平常的慢小城闲时生活,映照出了巍山茶马古道重镇历史。
六
记忆中,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正对拱辰楼西北以及往日昇街转角处的所有铺面,原来是百货公司,自从百货大楼在西新街建成后,变成了五交化公司,专卖五金交电。售卖电灯泡、电线、油漆、电器,洗衣机、电视等等。那时,起房盖屋的少,能够买家电的人家更少,因而这里并不热闹。巍山古城开始通电,大概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即便有了电灯,每个家庭为了节省电费,都舍不得买大瓦数的灯泡,家里光线还是比较暗淡。我父母比较重视我们的学习,为保护我们的眼睛,我们写字做作业的书桌前都买瓦数大的灯泡,光线明亮。起初的电灯泡不耐用,灯丝容易烧坏,有时电灯泡坏了,大人会安排我们去买,偶尔也去买钉子、背丝扣、电线什么的。我对五交化公司,总体印象并不是很深刻。我从一个曾在五交化公司工作的同学那里了解到,体制改革后, 2000年公司解体,几间铺面,职工按积分抽签的办法,一人一间卖给了职工。此后,有的铺子自己经营,有的又出租给他人,这些店铺,时下有修钟表店、奶茶店,一间名为“潮流前线”的服装店,从老屋中溢出了时尚新韵。
那时,转过五交化公司,坐西向东到西北角是巍宝供销社,几十间铺面,显得大气通透,商品琳琅满目,有生活、文化、体育用品,衣帽鞋袜、布匹等。走进去让人应接不暇,人往来货柜间,购买东西。这是我们爱去的地方,不买东西,亦能过眼瘾,看看那些自己心仪向往的物品,开心满足。
那时的孩子,零花钱很少,仅是几分钱,能卖点野果、卷卷腌菜、煮红薯等,而巍宝供销社里的许多东西都昂贵,我站立柜台前,心想要一块表,做时间的主人,但也只能望表感叹,直到我到外读书,才买了一块表。古城的时间似乎慢些,旧时在四方街一定有人打更报时,打更人每天按时辰敲打出了古城的时光之声。我的记忆里,城古楼上摆放着一口大铜钟,在二楼安装了广播,巍山县广播站的播音员会准时播音,古城人就倾听着广播,掌握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早上6:30,中午12:00,下午6:30播音,老古城人都还记得杜惠琼老师的播音,音质甜美温柔,多年前她已去了天堂,而她的声音至今仍然还萦绕回响在四方街。每每走过四方街时,我不由自主会想起,广播时代响彻古城的高音喇叭传出的关乎巍山的往事。
1990年后,巍宝供销社解散,铺面拍卖,大多由原供销社职工购买,如今自己经营或是出租。去蒙化西路西北转角处是翰墨文具店,至今也开20多年,小店在时光里浸润着文墨馨香。文具店北边是海通眼镜店,此店开于2004年,原来开在日昇街,是巍山开设最早的眼镜店,服务意识强,经营理念好,生意越做越大,现在已在巍山开了分店。我走访了店主祝建明,他是江西鹰塘人,他说一来就爱上巍山,他的两个孩子都是在巍山生的,经营25年。一个异乡人立足巍山创业,买了房,融入巍山生活。时光,四方街,刻印着异乡客,浪流边陲小镇后,浅浅深深的足迹,经年,他们在时光里,已然成了“本地人”,乡音未改,巍山话已会说不少。
紧挨海通眼镜店的北面是丽辉美容美发中心,当我走访中心主任丽辉时,她告诉我:2002年买了铺面,装修后就开了这个店,主要以美容美发养生为主,起初仅有八九人,历经20多年发展(她最早开的美容店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在古街上),中心人员增多,有了三个分店,23个员工。他们的经营理念是以顾客为主,尽量满足顾客的要求,服务人民。倡导做好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在抗疫期间,组织店员亲自到医院、岗哨点,献上爱心为抗疫一线的医生、警察理发。每年到山区为老人理头发,带领员工去文华山公园捡拾垃圾。2007年,建文献广场时,他家还捐献了一棵大树。听到此,我内心有了一种感动,丽辉自主创业,无疑也为解决就业问题做了微薄贡献,同时,毋庸置否,传承了四方街东南有过理发店的历史,弘扬了匠艺精神,续演四方街旧事。
丽辉美容美发中心北面,顺应时代潮流,开起了长森电脑店,主要经营复印、打印文稿、制作名片等业务。这是旧时光里,四方街没有的行业,如今也有近20年。
七
我记得原巍宝供销社南面是老医药公司门市部,售卖一些常用药,去买药的人,三三两两进出门市部,有时是到门市部配药。后来在西南这一老医药公司铺面位置,开起了楼上楼服装店。不久旁边有了西部小楼,与醉茶坊遥相呼应。西部小楼,是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女生小郑开设的。
那时,西部小楼的茶客不少,樓上按原有风貌,分成不同茶室,一间间茶室,布置雅致,怡然舒适。静坐茶楼,我向往依窗而坐,偷窥窗外小街,与城古楼对视。一楼几间商铺通连,设计风格高雅,吧台显眼。那时,西部小楼成了古城人业余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成了我们文朋好友常聚会的地方。
从楼上楼到西部小楼。初秋的一个傍晚,我去走访了开西部小楼的小郑。她告诉我西部小楼,是在原老医药公司门市上铺面开的,楼上楼服装店开于2003年,主要经营生活装。我原来在矿产品公司工作,公司解体后,1995年我开始做服装生意,生意兴隆,去买的人不少。我也是个常客,我有几件衣服都是在楼上楼买的。她接着说:因有了孩子,顾及不过来,精力不足,楼上楼开到2013年关闭。而西部小楼开于2005年,走访她后我才知,西部小楼的前身就是醉茶坊,铺面是盘过来的。她还说:“一开始我想开酒吧,但深思熟虑后,源于巍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最后把酒吧和茶楼相结合,取名为西部小楼,这样既有酒吧文化,又有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一楼是酒吧,二楼是茶室,这样能体现巍山的历史文化,二楼之所以作为茶室,还源于我自己特别喜欢喝普洱茶。倾听她的心声,我终于明白古城人为何喜欢西部小楼了。
那一日,我见她是在古街的“云忆草”店里,小店布置得井然有序,古典高雅,卖各种名贵药草、普洱茶等。她对我说:“陈老师,最早我想取名‘月满西楼,这样的名字太过诗意,最后还是取名‘云忆草,意在回忆祖宗最原本的历史,传承巍山的历史文化,还蕴藏着巍山草木染的深厚历史,云是我自己名字的一个字,草代表着生命的延续,生生不息,主要从事服装、养生业”。古街上她还开了一间服装店,就在老王过江饵丝店的对面,专门卖古装、民族风的服装。她泡了一壶养生茶,我们面对面坐着闲聊,谈起养生,她说得头头是道。
访谈听了小郑一席话,我的内心充满了欢喜。那个曾经爱叽叽喳喳、雀跃欢呼的小女孩,如今,她的生命里已经融入了巍山的历史文化,融入了草木染的色彩,融入了巍山四方街的旧时光。伴随时光的流逝,她的生命已赋有温度和灵性。那天,她着一身淡绿色的古装,清新脱俗,飘逸高雅朴素,由内到外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小楼往事成云烟。那时西部小楼往右转,南面就是一方一层三间的平房,我记忆中卖过陈氏糕点,开铺子的那个陈孃,原先在巍山副食品厂,厂子解散后,她就自己做糕点卖,生意不错,我母亲因常去副食品进货,和她熟悉,她开店后,我也到那买过糕点,品味着四方街的甜美时光。
后来,那里开过“小林清真馆”,平房往里有小院子及面房。一个小小的餐馆,在四方街菜味飘香,传承着巍山清真美味小吃。她家做的牛肉凉片、油炸乳扇、红烧牛肉,色香味美,我的舌尖上一直还存留着那些美食的清香。再往东是几家私人家,那时好像没开商铺。如今,几家商铺相连,有装裱店、珠宝店、服装店,临街通往古街转角处的商铺,专门出售丧葬事用品,那些物品,寄托着古城人对已逝者的深情。再往东,走过拱辰楼门洞的南边街面,二十来步就转回到“满足里”铺面了。
八
我环行四方街外围商铺,遥望回顾历史,心路漫长,当走近拱辰楼墙边,不禁又激活了我的记忆。记得 20世纪60至90年代,紧挨城古楼东南面,有新华书店、民族服装店及仓库楼;西面有缝纫社的一部分、中医门诊部、工商所。
城古楼正北面是小公园,是古城人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是美好的精神家园。业余我曾走访过几个80岁以上老人,从中我了解到小公园是1938年,宋嘉晋县长在位时,拆除北城墙,形成东新街和西新街,利用城楼北面的小月城部分扩建成小公园,并建成了现在四方街的那一转环形商铺。公园内花草树木,高矮参差,花坛错落。东西各有一个椭圆形水池,水上建有石山,石山造型各异,形象逼真,水池里小鱼欢快游动,四季风景各异,西面水池石山堆砌成了水帘洞,水哗啦啦流淌着,洞口孙悟空手执金箍棒,守候在那里。那时的孩子,都喜欢去看他们心目中的孙悟空,拿着东西喂鱼,引来成群结队的鱼,孩子高兴得哈哈笑。他们在园内嬉戏游玩,欢声笑语,成为历史回音。
对于一代代孩子来说,小公园承载着他们童年难忘的记忆。我儿子,对小公园的记忆至今都还清晰深刻,他时常会忆起在小公园玩耍的情景。记得2015年1月2日傍晚,儿子和我一起步行回家看望父母,我们一路说笑着,陪伴父母,闲聊一个小时后,我们就返回,当穿行城门洞时,儿子突然又说起他小时候的小公园、四方街的场景,铁围栏、圆水池、水帘洞等。说起他上幼儿时,每天放学后,爷爷接他回家,都要爷爷带他到小公园玩一会才肯回家的事。我从他语气里,深感儿子对小公园的念想,那是刻印在他儿时记忆深处,抹不去的乡愁情结。
那年月,在小公园里的影像记录极少,唯有两张照片,都是我请巍山照相馆柳师傅拍的。一张是1987年2月我结婚时,我读师范时的班主任,亲自来参加我的婚礼,几个巍山同学和老师一起,在小公园北面围栏外的用水泥预制块搭成的摆货摊上的合影,两排十二人,前排六个女的蹲着,后面六个男的站着,那张泛黄照片把我们师生、同学情定格在了四方街边。另一张是有一年我四叔从个旧回巍山,我和母亲与四叔,站立在小公园内的一个花坛边大树下合影。至于带儿子在小公园玩耍的照片一张也没留下。当然,如今手机自拍时代,人人都是摄影人,对于拱辰楼、四方街,我时常用影像记录这里的时光岁月。
20世纪80年代我基本在外,初期在外读书工作,1989年从巍山二中调到文华中学工作。那时,家住上水坝街,离四方街很近,几分钟即到,那时孩子小,业余常带着孩子到小公园玩乐。小公园的大门坐南向北,对着铁大门中央有一个标志台,汉白玉栏杆,中间有纪念标杆。小公园是文华镇(现南诏镇)的文化站,城门洞南面被堵起来,门洞里放录像,卖盖碗茶,每天观看的人很多。路过拱辰楼旁,录像声响总是灌入耳际,播放的尽是当时热播录像,武功片居多,什么《霍元甲》《陈真》《莲花宝典》《笑傲江湖》《黄飞鸿》系列等等。无论白天还是夜晚路过小公园时,若有若无能听到一些录像里的对白或是打斗声音。如若叫上一碗盖碗茶,坐在简易的小凳子上,品茗观看,打斗厮杀,历史风云变幻,却在品味一杯香茗中结束,时光就这样消耗流逝了。
小公园,是一代代南诏后裔曾经的精神家园。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記忆中,2000年末拆除了紧靠城古楼东南和西南部的一转房子,在城古楼北面的原小公园地域,建成了拱辰楼广场,广场地面用青石铺成,在拱辰楼城墙北建成两个条形大花坛,摆放应季鲜花,鲜花环绕的拱辰楼,倍显时尚典雅。正对拱辰门,设计了一个圆形塔尖式的花架,花架上有序摆放了一小盆一小盆的应季花,花团锦簇,现代与古朴交相辉映,彰显出一座老城的鲜活。后来,原花架处换上了一只大铜鼎,上刻写着巍山二字。但不知何时,这只鼎又不见踪影,又见那圆花架依旧。
当下,花坛东西的一部分,安转上一本展开的铜书卷,上面撰刻着巍山获得的殊荣赞誉,拱辰楼的简介内容,让走进巍山的四方宾客能品读初识巍山。记得2005年,在群力门广场立蒙化茶马古道重镇碑,而仪式就在拱辰楼广场举行,仪式庄严隆重,当时一队声势浩大的马帮绕着四方街行走一圈,踢踢踏踏的马蹄声,再次回响四方街,随后马帮出城。那情那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2011年3月,中国大理巍山第一届小吃节在拱辰楼广场隆重开幕,多家巍山特色小吃参展参评,其中巍山有名的苏老三“一古面”现场展演,来自各地的美食大家、八方宾客汇聚广场,四方街的东、西、北面,人流如潮来观看,我也挤在人流中。苏师傅面对观众,泰然自若,动作娴熟,快速扯一古面,观者赞叹不绝。扯出的一古千余米长面,由一个个身着艳丽彝族服装的彝家儿女,捧在手心,形成一个大圆圈,把一古面传递出去,当场放入一口大锅内煮,煮熟后加上各种佐料,一碗碗色香味俱全的一古面就好了,接着由美食大师品尝,最终苏老三“一古面”,得到专家认可赞扬,被专家认证为“中国最长(1704米)一根面”,而载入上海吉尼斯纪录,由此苏老三“一古面”更加名扬天下。一古面,又叫一根面,长寿面,“一碗面是一根,一锅面是一根,一家人吃的是一根,一千个人吃的还是一根……”,这是对一古面最形象生动的诠释。苏老三一古面,巍山名特小吃,闻名遐迩,舌尖上的巍山,抹不去的乡愁情结。这一天,揭开了巍山小吃节的序幕,以后每一年农历二月初八小吃节如期举行。
拱辰楼广场,巍山古城中心。巍然屹立的城古楼,他的艺术之美,感召着南诏后裔,心之向往。时光飞逝,无论什么季节,还是清晨、白天、还是夜晚,我都喜欢徜徉这里,不为什么?只为踏寻历史,寻回千年光阴,让生命浸润在时光陈酿出的小街,放飞自我。在这里,不止我一个人爱停驻身心,这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南诏后裔,凝心聚力,心系中原所在地。尽管拱辰楼,“此物,非焉”,然而,演绎过多少人间悲欢离合之歌,展演过无数次文艺节目,各民族唱响舞动出时代主旋律。
最美夕阳红。有个老年队,男男女女,他们在拱辰楼广场边,静坐在自己带来的小凳子上唱歌,教唱歌的是一个从巍山法院退休20多年的忽叔叔,他们唱的多半是红歌,是流金岁月里的经典名歌,如是路过或是伫立广场,都能听到从他们内心流淌出来的生命最强音。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有声有色,真正体现了老有所乐,这是古城最美的一抹夕阳红。时光只解催人老,而他们追求艺术之心,却永远年轻,感人至深。
九
我从现实,又穿越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徘徊在小公园周边,那时,东西北三边有红砖砌成的一米多高的花框土红色墙,上面是铁围栏。起初围栏刷了铁锈红的漆,后来随着风吹日晒雨淋,围栏变得锈迹斑斑。紧挨围栏的一转台坎,高出街平面十多厘米,台坎上间或摆着一些地摊,80年代,那些摊铺是水泥预制块搭建的,买各种食物,梨头果脑,米凉虾、油粉、米粉、烧饵块等吃食,还有衣帽鞋袜摊。我们小孩子,绕着四方街走一圈,停下脚步,买上一点自己喜欢吃的零食。站在街边,打上一片油粉,卖油粉的大妈,就在油粉上用刀扣上一个小洞,在里面放上适量的油辣子、酱油,我们则左手托着那片黄啵啵的油粉,用右手掰下一小块来蘸作料吃,那美味那情趣,那纯真简朴的赶街乐趣,已然成了我们年少时的美好回忆。那时,孩子们的零食极少,天然可食的野果都成了可口的美味零食,在小公园外围,应季就会卖一些野果,春天有黄泡、紫泡、羊麦果,夏天有地石榴、鸡素子果,冬天还有野生蓝莓果(巍山老百姓俗称老鸦果)。
站立春天古城的四方街,拿着自己用麦秆编织的螺丝型、或是升斗型麦斗去買黄灿灿的黄泡,几分钱就能买到一小筐,端着一个个细数着吃。有时山乡来的卖者,自己也会准备装黄泡的东西,那是就地取材来自山野的大片大片的树叶,对折一下,便可装下不少黄泡、紫泡,这样捧着大自然赐予的食物,倍感野味十足,原汁原味。
四方街,时光不曾远去。我每每穿越城古楼门洞,走到门洞南时,我好像又看见了那个卖汤圆的大姐。四方街城门洞口牛打滚的香甜味,至今还弥漫舌尖。那时南城门洞东南角,有个大姐冬天卖汤圆,夏天卖米凉虾。巍山人把添加特制配料的小汤圆称为牛打滚,对异乡人而言,这一小吃俗名,赋予人很大想象空间,到底是什么美食?但对于古城人,无须多言,都知道制作过程,自家也会制作。卖牛打滚的大姐,朴实无华,一脸和气,正因和气生财,她做的汤圆特别好卖。
我和闺蜜星都爱吃甜食,经常相约去吃牛打滚。那时,我们所在的老文华中学,离城古楼并不远,出了校门,往西行走几分钟的路即可到四方街,遇上早上没第一节没课就去吃早点,或是下午相约去吃午点。牛打滚是巍山特有小吃,手工制作,工序不算复杂,大姐在搓汤圆时,动作熟练轻快,她把小面团放在手心里团圆,然后稍微按扁一点,一个个放进热气腾腾的大锅里,当汤圆平漂在水面上,汤圆就熟了。小汤圆煮熟后,加上玫瑰味的红糖稀和炒过的黄豆面,汤圆与这些佐料轻轻一拌,黄豆面就包裹在一个个的小汤圆上,吃起来柔糯,唇舌生香,一碗牛打滚下肚,甜到心里,一天的日子心安,感觉甜甜蜜蜜了。
大姐的一段人生,就在城门洞口度过,米凉虾给予人清凉一夏的爽滑,而牛打滚,给予人温暖一冬的美好。如今,我已多年不见大姐卖牛打滚了,在街上也未遇见她,惟愿她安好。现在,每当我与闺蜜在一起闲聊时,总免不了会忆起吃牛打滚的幸福时光,念想往常那些悠闲逛四方街购物、逛小公园的过往,带着孩子在小公园内玩乐的自由自在的欢乐时光。
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巍山县医院在拱辰楼西面正对西新街的几间铺面,开设了县医院中西医药门市部,派相关的医务人员到门市部坐诊,医生不多,记忆最清晰的名医是朱医生、芮医生,还有姚医生等。那时,我的孩子小,遇上孩子生病时,就带着孩子去问诊。当时,药铺店面有限,加之其它原因,医生开好药方,一般都是要到街对面的医药公司配方门市部抓药,抓好后方可带回家熬制。前往门市部问诊的人较多,去看病自觉排队。在等候的时间,你可以看窗外街景,当风吹过对面中药味扑鼻而来。旧时光里的四方街,中药飘香,浸润肺腑,但凡古城老人都还会有这难忘记忆。
店小生意好人情浓。紧靠中医门市部北,是一家私人小餐馆,店主姓杨,多半卖地道的巍山家常菜和特色小吃。记得他家制作的卤肉色香味美,那年月,蹲馆子的人少,基本上都是自家做吃。我婆家在上水坝街,离这个小餐馆并不远,有时候我会到餐馆买点卤肉带回去和家人一起共享美食,那样的温馨幸福时光,至今难忘。这家小餐馆,大概在2000年拆除拱城楼东西的房子时,还给他家回迁房,他家又在现西新街南的最西端开过多年食馆,现在没开了。四方街的有味小食馆,几十年来坚守人间烟火,传承着巍山地道美食,浸染上了时光岁月味。
往北拐角处往东延伸进去几十步,坐东向西,紧靠城古楼的西墙,有一间两层的木结构房子,那是工商所,它的西南西北是小公园的铁围栏,办理各种经商铺的营业执照,或是经销专卖烟证等,都要去那办理。我父母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南外街开了一间经销铺,母亲办理相关的业务就到这里办,偶尔我们会和母亲一起去,遇上人多要等候时,母亲就会带着我们先闲逛一下四方街,给我们买点零食,之后再去办事,我家的经销铺开到1998年关闭。一个小小的工商所,背靠拱辰楼西墙几十年,2000年拆除拱辰楼周边房屋和小公园后,工商所搬到其它地方,小木楼彻底隐没在了四方街的时光岁月深处,但它见证了小城工商业发展的一段历程。
十一
日月星辰,四季更迭,四方街依旧,商铺经营运转,些许有所变化,岁月洗尽铅华,不变的是人间烟火,不变的是古城人对四方街的一往情深。变化的是在这里,赶街的人,一拨又一拨,来了又散了,散了又有人再来,缘来缘去,一切皆随缘,一切皆空。时光轮转,人生如赶街,赶了一街又一街,聚散皆正常。四方街,各种行当,行行都出人才,各行各业,平买平卖。如今的四方街,拥有更加博大的胸襟,笑纳各方宾客,每天都在迎来送往本地人、异乡人、游客,此心安处是拱辰楼广场。
无论是白昼,业余漫步四方街,穿行城门洞,成了我的嗜好。在拱辰楼广场,各族人民踏歌载舞,歌舞声声入耳,唱响舞动一座城。四方街北面以西的拐角处,鹤庆人开了一间“寸氏银器店”,传统手工,现场打制,遇上有买家,现场打制银器的叮当、叮当、叮当、叮当的声音,恰似敲打出的时光节拍,敲打出了时光韵律,敲打着古城的前世今生。
巍山古城,原生态活化城,明清古屋,错落有致,我的身心,安放小城几十年,灵魂被小城滋养,每天过着平淡有味的日子。时光流失,四方街怡然,每当踱步四方街,让我无法辨认,时光交错,既有旧时光印记,又有现世匆匆流逝的时光。
我挚爱眷恋的四方街,来自1390年的阳光,一直温暖照亮南诏后裔前行,我渴望这里的时光永远不会老去,期许自己能在四方街深邃的时光里,慢慢徐行,终老而去。
编辑手记:
读陈美兰的《四方街记忆》犹如在巍山古城完成了一次时空的穿越,那个充满着市井生活气息的四方街,散发着历史光芒的四方街,洋溢着人性善美光辉的四方街徐徐在眼前展开。作者在回忆的时候,都是基于街道、建筑、布局这些看得见、触摸得到的“实物”之上,因而我们的阅读是实实在在的,那些修鞋铺、裁缝店、百货店、贸易公司、供销社等带着鲜明时代气息的名字挨个出现。在此基础上,作者的回忆最出彩的在于每写一处都离不开对人们生活的叙述,四方街承载了南诏后裔生生不息的生活史、奋斗史、工商业繁盛史,各行各业发展史,四方街是有着时光味道的四方街,是人间万象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