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火针联合温针治疗产后痹经验举隅

2021-06-16汪宇马春明戚仕隆孙君阳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1年4期
关键词:火针温针灸

汪宇 马春明 戚仕隆 孙君阳

【摘 要】 产后痹多因冲任损伤,寒湿内生,风寒湿外袭,内外相引,合而为痹,属于风湿病中的特殊痹之一。治疗上以扶正祛邪,温通为要;审证求因,重视奇经通络法,调补冲任;辅以调畅气机,以通为顺;注重调护及心理疏导。采用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产后痹,有一定疗效,值得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 产后痹;火针;温针灸;虚;瘀;郁

产后痹又称产后风、产后身痛[1],是女性发生在产褥期,包括人工流产术后及引产后,出现肢体、关节、肌肉等部位疼痛、酸胀、麻木、重着、畏寒恶风等临床表现[2-3],常因受凉、吹风、气候变化、劳累、应激、精神压力等加重病情。因其具有特殊的发病人群,以特定发病时间命名,属于风湿病中的特殊痹之一[4]。若日久不愈,迁延至百日以后,则不属本病,当以痹证论治。产后痹出现的症状和风湿病相似,也称为“产后风湿”。目前尚无与本病相对应的西医病名,由于风湿免疫系统检查均无明显异常,也称为“功能性风湿病”[5]。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产褥期生理变化、感染、激素水平改变、关节结构变化、骨钙丢失、社会环境、传统文化等因素有关[6-7]。有学者认为,产后痹患者常以多部位不同程度疼痛为主症,伴有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多汗、失眠、焦虑等症状,可以与女性纤维肌痛综合征互参[8]。西医主要运用非甾体抗炎药、小剂量激素及抗抑郁抗焦虑药等对症治疗[9]。目前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中医温通法治疗产后痹疗效确切[10-11]。

1 病因病机

产后痹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分娩引起的体力消耗、产创、出血等,导致产后气血阴阳亏虚,冲任损伤,风寒湿等外邪客于肢体、关节、肌肉、经络,气血不荣或气血留滞不通而发为产后痹。病久入络,气郁、瘀血相互搏结阻滞,致使病情绵延不愈。

1.1 产后多虚 《灵枢》曰:“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数脱血也。”妇人以血为本,经孕胎产乳皆以血为用,在分娩及产创时出血、体力消耗、多汗,极易伤气耗血,加之产后过早劳作,过度劳累,伤及脏腑,导致气血阴阳更虚,四肢关节肌肉、皮肤及经脉失养;女性胞脉与肾相维系,产后及术后损伤胞络,过劳伤及肾气,失血过多,导致肝肾亏损,若产后失于调养,或失治误治,日久不愈,“穷必极肾”。因此,产后多虚,以气血阴阳亏虚、肝肾亏虚为本,关节筋骨肌肉经络失于濡养,不荣则痛。

1.2 产后多瘀 产后气血阴阳亏虚,加之哺育婴儿过度操劳,使得气虚无力运血,血滞成瘀;或产后脉络损伤;或产后虚弱,败血流经;或胎盘残留,败血停滞,恶露不绝等导致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痹阻,不通则痛;败血不去,新血不归,不荣则痛。

1.3 产后多郁 “百病皆生于气也”,妇人产后精神压力,生活方式的改变,哺育婴儿负担过重,产后应激,产褥期家庭、社会及传统文化的影响,思虑太过,或气郁体质均可导致精神紧张、焦虑。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郁滞,血行受阻,不通则痛,甚至成为诱因加重病情,使病情缠绵难愈[12]。

1.4 风寒湿外袭,内外相引,合而为痹 妇人产后气血阴阳俱伤,百脉空虚,全身腠理疏松。若饮食调摄不当或劳倦过度,寒湿内生,卫外功能本已失调,若起居不慎,风寒湿邪易乘虚而入,内外相引,使得邪气客于关节、经络为痹。

2 论 治

2.1 扶正祛邪,温通为要,调和阴阳 产后多虚、多瘀、多郁,冲任损伤,易外感风寒湿邪,导致气机郁滞,或血虚寒凝,阳气被伤,气血瘀滞经络骨节,而致身体疼痛、怕风、怕凉。冲任以通为要,治疗上采用温通疗法,扶正祛邪,阴阳自调。《素问·调经论篇》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温通法既能以火针的火力激发人体阳气,调动一身正气,温阳补虚,通经活络,又可以借助温针灸的温热,刺激穴位,推动气血运行,使得筋脉关节肌肉得养,经络瘀滞得通,阳气得复,病邪得除,阴阳调和,疼痛得止,疾病自愈。火针疗法属于温通疗法的一种,具有祛寒除湿、活血化瘀、益肾壮阳等作用,适用于寒证、痛证、经筋病、骨病的治疗[13]。火针治疗主要借助火力和温热刺激,可以明显提高病变部位的温度,促使血流增快,可以达到促进气血运行、温经通络的疗效[14]。温针灸是针刺疗法和艾灸疗法相结合的一种外治疗法,既有针刺通经脉、调气血的功能,又有灸法温经通络、驱散寒邪、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功效,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抗炎止痛,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等作用[15]。

2.2 审证求因,循经取穴,重视奇经通络法,调补冲任 “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十二正经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将人体内外上下构成一个统一整體[16]。“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手足阳明经穴既能益气养血治其本,又能舒经通络,活血止痛。“太阳为诸阳之首,主一身之表”,手足太阳经穴一则散寒祛湿达表;二则温阳通络治标。任督冲三脉皆属于奇经,起于胞中,能够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广聚脏腑之精血津液,总统一身阴阳之平衡。《医学源流论》曰:“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冲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源洞悉,而候所生之病,则千条万绪,以可知其所从

起。”[17]妇人产后气血阴阳多虚,冲任损伤,血海不足,经络失养,不荣则痛;或冲任亏虚,寒邪搏于冲任,血为寒凝,不通则痛。因此,妇人产后之病,应辨证审因,治病求本,重视奇经在妇人经孕胎产乳等特殊生理病理活动中的特殊作用,以调补冲任气血,配合手足阳明经及太阳经以温通经脉为首要。

2.3 辅以调畅气机,以通为顺 “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七情与脏腑气血关系密切,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志因素越发突出,既是致病因素,又能加重病情,致使疾病缠绵难愈。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顺则血和[18]。故治疗过程中,辅以调气,取手足厥阴经之内关、太冲二穴理气宽胸,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内关为手厥阴经之络穴,通于少阳,少阳为气机之枢纽,气机通则郁解,气调则血行,血行则瘀散。有学者认为,产后痹当从肝论治,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筋,肝血充盈,则筋脉通利,肝藏血,主疏泄,治气在于调肝,肝气调达则气血通畅[19]。太冲为足厥阴经原穴,为肝脏原气留止之处,肝为一身气化发生之始,升降之枢,具有行气解郁,调畅情志之功。二穴相配,使得全身之气机升降出入通顺,则气血调和,经脉通畅,郁滞得通,通则不痛。气机得以调畅,诸症得缓,则情志调和顺达。

2.4 注重调护及心理疏导,防治结合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根据妇人经孕胎产乳不同的生理阶段,未病先防,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适度的身体锻炼,保持心情舒畅,根据体质差异合理调摄饮食,注重个人及居住环境卫生,适寒温,提高正气抗邪能力,推动全身气血运行,则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同时重视产后妇人的心理疏导,使得情志调达也是防治的关键[20]。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32岁,2019年5月10日就诊。以右侧肢体酸胀冷痛2个月余,加重1周为主诉。患者2个月前因产褥期不慎淋雨受风后出现全身畏寒,周身关节酸胀冷痛,四肢自感冰冷,捂之不热,以右侧肢体为甚。曾间断服用中药、针灸等治疗,症状时有好转,但易反复发作。1周前因受凉后上述症状加重,遂至十堰市太和医院就诊。刻诊:右侧肢体酸胀冷痛,畏寒彻骨,天气变化加重。平素少汗,怕风,怕凉,穿衣厚著,周身乏力,胸闷,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睡眠不佳,纳差,易焦虑。舌质淡白,脉沉细。辅助检查: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反应蛋白均正常。西医诊断:功能性风湿病。中医诊断:产后痹(内伤气血肾为本,兼寒湿郁滞为标)。治则:益气养血补肾为主,兼以温阳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止痛。治法:采用火针及温针灸,行温通法联合治疗。

火针取穴,以患侧肢体局部阿是穴为主,火针点刺。取穴:肩髃、曲池、外关、环跳、风市、阳陵泉、阿是穴。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施针前,置火针于酒精灯火焰处加热至通红,以快针法迅速施针于以上诸穴,并迅速拔出,并用消毒棉签点按针刺穴位30 s。每周施针2次。

温针取穴,以益气养血补肾为主,兼以温阳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止痛。取穴:关元、气海、中脘、命门、腰阳关、肾俞、八髎穴、大椎、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内关、太冲。患者取俯卧或仰卧位,穴位定位参考新世纪规划教材第2版《针灸学》,穴位常规消毒,进行针刺,腰部诸穴均向脊柱斜刺,四肢及腹部诸穴直刺。腰部及腹部诸穴以补法,四肢诸穴以泻法,得气后留针于适当深度,在主穴上施以艾灸。取一段长约2 cm的艾卷,在艾卷一端扎一小孔,然后将艾卷点燃插在针柄上施灸,以皮肤泛红不灼伤为度,待艾卷燃尽后取针。每日针刺1次。

以上治疗10 d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重视患者心理疏导,且贯穿治疗始终。2个疗程后,患侧肢体冷痛感消失,天气变化时症状偶有反复,周身乏力感、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症状减轻。继续治疗1个疗程后,肢体冷痛感消失,天气变化时亦不反复,睡眠佳。临床治愈,嘱患者尽量避免风寒,注意保暖。

按语:本例患者主要由于产后元气耗损,气血亏虚,冲任失调,外感风寒湿邪,机体正气不足,以致外邪乘虚而入,缠绵不去,稽留于经络,使经络不通,寒凝气血郁滞,故肢体关节酸胀冷痛。产伤气血,气血虚弱则周身乏力;血虚则伤肝,产时耗伤肾气,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本,肝肾不足故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肝郁气滞则易焦虑,胸闷;气血久虚则心失所养,故睡眠差。本病辨证属本虚标实证。所谓本虚,一为气血亏虚,《经效产宝》云:“产伤动血气。”导致筋脉关节肌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二为产伤肾气,肾藏精,《诸病源候论》云:“肾至腰脚,而妇人以肾系胞,产则劳伤肾气。”耗伤精血,肾之精气血亏虚,腰膝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所谓标实,一为寒湿阻络,寒性凝滞主收引,湿性缠绵,两邪相兼乘虚侵入,稽留于经络关节,气血受阻,阳气失于温煦,故感冷痛;二为气极郁滞,血为气阻,瘀血阻络,不通则痛。

本病以内伤气血肾为本,而兼寒湿郁瘀为标,应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治疗当以益气养血补肾调补冲任为主,兼以温阳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止痛。以关元、气海、中脘为主穴培元固本,调补冲任;阳明经脉多气多血,针灸宜取足三里等穴,一则益气养血治其本;二则舒经通络,活血止痛。命门、腰阳关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补肾温阳;肾俞、八髎穴补肾强腰,调补冲任;督脉主一身之阳气,大椎乃三阳、督脉之会,灸之具有散寒祛邪,温阳通络之功;配内关、太冲以通畅气机;血海、三阴交活血祛瘀;筋会阳陵泉疏筋通络止痛。《素问·异法方宜论篇》云:“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21]而凡“藏寒”“针所不为”多可使用火针及温针灸。故加用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本病,借助火力和热力刺激穴位,激发人体阳气,调动一身正气,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使得筋脉关节肌肉得养,气血瘀滞得通,病邪得除,阴阳自和,疾病得愈。

4 小 结

产后痹病位在肢体、关节、肌肉、皮肤,病属本虚标实,当标本兼治。采用火针联合温针灸审证求因,循经取穴以调补冲任,温通经脉;辅以厥阴脉之内关、太冲调气,以通为顺;重视产后痹的生活调护及心理疏导,防治结合。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产后痹临床效果好,患者易接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仓良,杨涛硕,刘俊双.产后风湿病病名探究及临床意义[J].中医临床研究,2017,9(34):41-43.

[2] 李梦华,周小琳.产后身痛病类证类治[J].中医学报,2019,34(9):1855-1858.

[3] 赵丽华,张春芳,李洪伟,等.运用调和营卫法治疗产后痹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10):139-142.

[4] 娄玉钤,李满意.特殊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1):49-57.

[5] 梁东风,黄烽.应提高对功能性风湿症状的识别和处理能力[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25):1923-1926.

[6] 陈文婷,顾军花.顾军花教授治疗产后痹验案3则[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8(11):46-49.

[7] 陈贤微,赵宏利.赵宏利运用仲景论痹思想辨治产后风验案二则[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2(11):931-933.

[8] 陈自佳,韦尼.再论产后风湿症[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0,9(9):58-61.

[9] 张滢坦,刘小兰,张茹.产后身痛中医药治疗概述[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1):172-174.

[10] 李娟,张静,何珏,等.胡国华运用“通”“养”法治疗产后身痛经验[J].河南中医,2017,37(3):404-406.

[11] 彭冬华.温针灸治疗气血两虚型产后身痛的临床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9):116-117.

[12] 成芸,冯志海,郑欣欣.从“因人制宜”思考产后痹的辨证论治[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8(3):55-56.

[13] 黄昌锦,黄应杰,陈楚云.火针疗法的发展源流[J].中国针灸,2013,33(5):455-458.

[14] 錢洁,徐文琦.火针温通法治疗面肌痉挛临床观

察[J].中国针灸,2015,35(12):1221-1224.

[15] 贺成功,黄学勇,龙红慧,等.温针灸疗法及其应

用[J].中医学报,2015,30(1):143-145.

[16] 汤小荣,李艺彤,范文娟,等.易玮教授针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经验[J].中国针灸,2020,40(2):211-214.

[17]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8.

[18] 王云娜,张宏.结合《金匮要略》“虚积冷结气”理论从肝论治产后风[J].中医药导报,2017,23(9):41-43.

[19] 秦松林.从“络病”理论探讨产后痹治疗思路[J].亚太传统医药,2019,15(8):97-99.

[20] 蔡佳卉,汪悦.汪悦教授治疗产后痹经验[J].中医药导报,2019,25(5):31-33.

[21] 王华.针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55-345.

收稿日期:2020-12-25;修回日期:2021-01-18

猜你喜欢

火针温针灸
火针配合拔罐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观察及护理
温针灸配合肩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
中药配合火针治疗血瘀型结节性痒疹67例临床观察
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分析
体、火针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
温针灸联合中药复方干预恢复期脑梗死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不同中医方法治疗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效果比较
推切刀治疗狭窄性腱鞘炎35例疗效观察
火针加艾灸治疗褥疮的护理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扁平疣35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