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校园欺凌问题的调查、预防及应对策略研究
2021-06-16陈旭东
陈旭东
[摘 要]校园应是少年儿童参与学习、获取知识的场所,也是比较安全的地方,不论是从构建和谐校园、创办老百姓满意的教育的目标看,还是从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看,校园欺凌问题都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文章分析了农村学校校园欺凌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了预防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农村学校;校园欺凌;调查;预防;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5-0088-02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欺凌手段多样化、事件传播网络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如何预防校园欺凌,如何构建和谐校园,成为当下许多专家学者重点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
一、校园欺凌的定义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及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教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校园欺凌分为单人实施暴力、少数人实施暴力和多人实施暴力,实施环境地区多为校园周边或人少僻静处,甚至是明目张胆地在校园公共区域内进行欺凌。
二、国内外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现状
2017年12月27日,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明确了校园欺凌的界定,提出了预防的具体举措,规范了处置程序,对校园欺凌的不同情形明确了惩戒措施,建立了长效机制,厘清了职责分工。方案提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具有长效性、稳定性和约束力的防治校园欺凌工作机制。
校园欺凌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国内外学者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1983年的夏天,挪威的三名在校中學生因长期遭受同伴的无端欺凌而相继自杀。此次惨痛事件的发生,震惊了挪威政府和民众,挪威教育部紧急召集有关专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校园欺凌调研活动,由此掀开了校园欺凌作为一个国际性研究课题进行系统探讨的序幕。在以色列,政府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要求各级学校尽快建立预防校园欺凌的家校委员会,并对全国的教育工作者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反欺凌知识和技能水平,有力应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经过大力整治,以色列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率大幅下降,效果明显。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积极开展了有关校园欺凌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借鉴意义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三、校园欺凌造成的危害
任何形式的校园欺凌行为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欺凌事件的发生影响了学校的正常办学秩序,使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严重威胁。受欺凌的学生通常担心被报复,以至于默默承受痛苦而不敢反抗或告发欺凌者,从而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导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很难投入正常的生活学习中。欺凌者大多是学校中品德不良的问题学生,他们拉帮结派形成小团体,对弱者施加暴力,以欺负别人为乐,他们大多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错误。校园欺凌事件不仅有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也影响着学校的学习风气和校园安全,甚至影响着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农村学校校园欺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
一些农村学生的父母迫于生计长年在外务工,将孩子交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看,而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家处于“散养”的状态,疏于管教。由于年龄的差距,爷爷奶奶与孩子通常存在很大的代沟,很难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并给予更多的关爱,长此以往,部分孩子的行为习惯出现严重问题,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并出现厌学情绪,在学校不服从管理,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敲诈弱者钱财,以欺负弱小者为乐。
再者,部分农村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偏低,平时教育孩子也是简单粗暴,不懂得言传身教。个别父母不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一旦孩子做错事,轻则破口大骂,重则鞭打体罚,在这种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变得暴戾,内心封闭,不善于交流,对社会冷漠。由于平时缺乏父母的关爱,孩子的性格容易变得偏激、孤僻。许多参与校园欺凌的学生都是来自“暴力家庭”、单亲家庭,或者其本人是留守儿童,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2.学校预防机制的缺失
学校是开展教学的主阵地,而教学质量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所以一些教师平时只是埋头忙于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一味地抓教学成绩,很少有精力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动态。校园欺凌事件突然发生时,有的学校事先未建立应急处置预案,教师束手无策,在处理相关人员时无章可循。
再者,校园欺凌具有隐蔽性,教师很难发现并提早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平时个别学生之间拉帮结派,搞团伙,会对损害他们利益的学生进行威胁,甚或拳打脚踢,以他们所谓的“江湖”方法来解决问题。事发学校如果不能及时阻止并采取快且有力的措施来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则难以制止校园欺凌势力的不断蔓延。
3.社会大环境的“失范”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网络传播内容的真实性难以甄别,使得一些具有负能量的内容被大量转发、传播。中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价值观,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容易被一些不良信息所左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些学生会去看一些暴力视频、玩暴力游戏等,有的学生还会模仿其中的暴力行为、语言,实施校园欺凌,为寻求刺激而录制施暴视频,并在网络上大量传播,造成不良影响。
4.学生个体认识的偏差
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不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对,反而通过欺凌他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为中心。不少受欺凌者怕遭到报复,以至于默默承受痛苦而不敢向家长和老师告发欺凌者,从而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对欺凌行为的认识偏差容易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五、校园欺凌事件的预防及应对策略
笔者以自己所在学校和邻近的10所农村中学和10所农村小学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对这21所农村学校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心理访谈以及召开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获得调查数据,并详细统计、汇总调查数据,为制定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案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初步探索出了一些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行为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具体如下:
1.加强专题教育
学校每学期开学要集中开展防治校园欺凌的专题教育活动,加强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各方面建设,通过召开班会让学生明确校园欺凌的危害并知道发生欺凌事件时该如何处理。在学校的宣传栏和文化角等显眼位置张贴反对欺凌的宣传画,公布校园欺凌治理委员会成员的联系电话,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理。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较多,平时更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定期开展反对校园欺凌的法治讲座,通过讲座让每位学生明确校园欺凌的影响和危害。同时,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此外,还可以聘请公安民警担任学校法制辅导员,让其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法制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懂得当欺凌发生时要及时向老师、家长或警察求助。
2.定期开展家长培训活动
学校要定期组织开展家长培训活动,不断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帮助广大家长落实好监护责任、增强法治意识,并向全体家长普及如何应对校园欺凌的知识。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积极联合起来,形成强大合力,群策群力,才能有效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3.强化学校安全管理
各级学校要成立校园欺凌治理委员会,落实各项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校园视频监控系统、紧急报警装置等建设,并及时排查可能发生欺凌事件的苗头迹象,全面整改校园安全隐患,严防学生携带管制刀具、手机、MP3等物品进入校园。学校要建立严格的门卫管理制度,安全管理责任到人,不能麻痹大意,校外人员进入校园一定要验明身份,严格禁止不明身份的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4.建章立制
学校要成立校园欺凌应急小组,并建立发生校园欺凌事件时的应急处置预案。教职工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安全的守护者,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要谨慎,要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5.創设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是学生最先接触的老师。孩子会无意识地模仿父母,因此父母的言谈和行为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在家庭中,家长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
总之,校园欺凌问题涉及未成年人教育问题,只有当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力量都参与其中,群策群力,形成合力,才能治好校园欺凌这一“顽疾”,营造出求真、向善、尚美、和谐的校园环境,真正为学生撑起健康成长的保护伞。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