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
2021-06-16郑相豪
郑相豪
盛夏炎热之时,我居所阳台前一排高大的梧桐树栖居着许多蝉,每天伴着聒噪不休的蝉鸣声,行止起居,仿佛有一种远离闹市置身乡野之感。
在我的家乡,人们对蝉幼虫叫“泥泥壳”,带着两个“泥”字是有道理的。蝉的前身始于泥土中之蛹。据说它在泥土中要待上四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破土而出,脱壳为蝉,历尽了苦难坎坷。但它的生命却很短暂,只有一个多月而已。
早年,某个夏日清晨,当我背着书包走在故乡的大塘梗树下,不知是哪只蝉从树上发出一声清脆悠长的低鸣,一蝉唱,百蝉和,呼朋引伴,竞相鸣叫,似乎就拉开了它们一天合唱的帷幕。午后太阳朝西移动,蝉朝着最亮最热的方向鸣唱得更加欢畅。我常在午后,躺在树下凉席上,一边歇凉,一边凝神聆听蝉鸣。那美妙动听的声声蝉鸣,不断地在我耳边萦绕回旋,仿佛正在演奏一曲扣人心弦的交响乐,或轻柔委婉,或低沉悲切,或雄伟嘹亮。听着这天籁之音,会情不自禁地撩起自己心灵之弦,时而让人欢快愉悦;时而让人感伤惆怅;时而让人深思旷远,遐想无限。当暮色渐浓,仍有蝉在浅唱低吟,真是争分夺秒啊!
以往总觉得,蝉也就是经盛夏历寒秋,终为泥土的一个蛹虫。没想到古往今来,有那么多文人雅士为之饱蘸笔墨,比如,“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这是刘禹锡感叹岁月易逝的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是骆宾王表达自己的高洁无人赏识、白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光阴苦短争朝夕,要向人间高处鸣。”这是当代诗人何鹤把自己比作蝉,表达了高昂向上的奋斗精神。还有大画家齐白石是画蝉的高手,他指点也是大画家的张大千,蝉头应向上而不是向下,不应疏忽这样的细节。张大千深感愧疚,对白石老观蝉之细、求真的精神心中佩服。兩位大画家对画蝉如此痴迷,如此挚爱,实在令人惊叹!未承想,不同时代背景,在不同的环境中,蝉竟然都能受到艺术家的喜爱和关注。
蝉蜕皮要经历剧烈的疼痛,而蝉蜕下的皮是一味好药材。中医称之为“蝉蜕”或“蝉衣”,其主要功能是疏散风热,消痰止痒,止咳利咽,还可治婴儿夜啼等。记得女儿三岁时,不知何因,浑身过敏,起了许多红斑点,她痒得难受,有的地方被挠破了。看到女儿难受,自己很心疼。吃了两天的西药没管用。之后,请了一位老中医,诊断后开了一服中药方。我煎药时,发现除了其他我不认识的几种药材,多数为蝉衣。女儿连喝三天,身上的红斑点竟然消去了,这让我很惊奇。之后问了老中医,他说,如果初发过敏,直接喝蝉衣煎的水,也能痊愈。蝉衣有这么好的药效,是我没想到的。
前几天,我翻阅唐诗时,读到唐初虞世南写蝉的五言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智心,富有深意地点出由于“居高”而声音自能致远,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不肯趋炎附势的高尚的思想境界,这种对蝉的独特描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权位与势力,自能名声远扬。
我成不了虞世南笔下的蝉,不能居高,亦难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