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服务地方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

2021-06-16周鹏鹏秦海芳孙毓韬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2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校

周鹏鹏 秦海芳 孙毓韬

摘 要:进入新时代,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科研服务定位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阐述了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主要内容,探讨了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创新模式,并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了应用型大学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校;服务地方;路径

产教融合是指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办学模式。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指出,深化产教融合“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也提出“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要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旨在从国家层面为高等教育社会服务指明方向。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也主张高校应该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使大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高校服務地方发展的主要内容

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人才培养(培训)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科技服务是专业发展的关键。

(一)人才培养(培训)

195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以大学为依托的科学园区,为硅谷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人才储备,并将科研成果用于促进硅谷地区的发展,将高校的教学、科研、生产整合起来。

江苏省是高职教育大省。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为江苏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资料显示,2018年江苏高职院校共有19个专业大类、429个专业、3259个专业布点数,动态新增的工业节能技术、清洁生产与减排技术对接江苏省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较好地实现了江苏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布局和江苏产业结构与分布的无缝对接。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江苏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20万人,73%以上的高职毕业生选择留在江苏就业,为江苏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技能型人才保障。

(二)合作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技术研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的科研只有与区域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科研的发展才有持续的驱动力,高校才能成为企业技术进步的后盾和依托。高校的研究,除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外,更要重视应用技术的研究。不同层次的高校根据社会发展要精准定位:学术性普通高校的研究方向可以国家战略规划为方向,以行业企业产品研发和工艺改进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解决行业企业急需克服的共性应用技术问题;高职院校可以应用为落脚点,精准服务中小企业,加强在应用技术研发、应用对策研究方面的建设。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有2700多万家,小微企业6500多万家。由于受企业规模和创新资源的制约,很多中小企业生产设备落后、工艺陈旧,可以说,“技术缺失”已成为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或企业学院,将高校实验室的研发成果尽快转化成中小企业的直接生产力,缩短从研发到应用的距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二、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模式

目前,高校主要通过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推动产教融合促进地方发展。在科技服务方面,高校通过成立技术转移中心、政校行企合作共建研究院等形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既可以发挥传统的育人优势,又可以创新性地进行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学院育人探索。

(一)高校通过成立技术转移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如南京邮电大学成立了专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投入资金,保障技术转移中心稳定运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东北大学采取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措施,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对接产业发展和升级需求,由地方政府推动、高校支撑、市场主导,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比如,清华大学与浙江省政府在2003年共建了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依托清华大学科技、人才优势,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地区发展需求,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和产业化;北京大学、深圳市政府、香港科技大学三方共同创建北京大学深港产学研基地;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市政府、无锡新区管委会共同组建上海交大无锡研究院等,服务企业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三)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或企业学院进行校企合作育人

高等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特色,密切产学研合作,通过共建产业学院或企业学院,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比如,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全国检验检测认证职业教育集团和全国现代焊接职业教育集团。学校联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京东集团、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华为公司等大院大所及龙头企业,共建6个产业学院、10个实训平台,累计吸引企业投入近6200万元。

三、产教深度融合路径——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足常州,服务江苏,辐射长三角”的办学定位,专业布局顺应江苏和常州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面向“绿色智能”技术,为绿色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检验检测认证、现代建筑等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持续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推进科技创新,高效供给高品质技术服务,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四度蝉联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

(一)创新校企合作联动机制,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

高校可以按照专业建设契合产业发展、文化价值趋向相互融通的原则,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通过调整内生合作动力机制、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人员互兼互聘机制、学校制度保障机制等联动机制,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以智力、资本等要素为纽带,推进职教集团实体化办学模式创新。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江苏省质量研究中心、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共建常州检验检测认证学院;依托上海城建集团等产业园区和企业共建数字化建造职教集团或产教联盟。

(二)创新校企协同育训机制,实质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高校可以选择条件成熟的专业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校企“双主体”产业学院合作试点,在共同招生、共同制訂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组织实践教学、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合作,创新“招生招工—培养培训—就业创业”校企协同育训机制。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工作,重点推进基于瑞士通用公证行(SGS)等大型企业和基于如东经济开发区等化工园区的化工专业群现代学徒制改革,基于武进特色产业乡镇和金坛经济开发区特色企业集群的焊接专业群现代学徒制改革。每个专业群均有一个校级现代学徒制改革项目或专业,每个二级学院均有一个省级以上现代学徒制改革项目或专业。

(三)创新校企互兼互聘机制,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校企互聘不仅可以解决应用型教师师资不足的问题,还对高校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参与社会服务意识、科研方向、课程改革等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一人一企”计划中,每位专业教师对接一家合作企业,通过参与企业实践、技术服务和经营管理等活动,提升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能力;在实施“双百行动”计划中,每年安排100名以上专业教师进企业或科研院所实践锻炼,引进100名以上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和创新活动。

(四)联合打造产教深度融合型企业

高校要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为契机,对校企合作实行分类管理和分层次建设,积极协助深度合作企业申报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实施办法》《校企合作优秀企业评定管理办法》等,依托共建的校外实习基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与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共建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和化工行业学院、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中心(石油和化工),实现学历教育与国民终身教育互通互认,开展学习成果认证,推行工学交替、育训结合、德技并修式教学改革。

(五)联合打造技术技能积累高地

高校应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导合作企业投入教学资源、设备、技术和人员等多种形式,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教师企业工作站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打造成工匠精神传承、产业新技术导入、技术技能训练和师资培养基地。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常州市应急管理局共建特种作业培训与体验基地,打造以化工行业17个特种作业育训为主、面向高危特种行业的职业安全防护基地。比如,整合省级智能焊接实训平台、中德国际焊接技术培训考试中心、中国焊接协会机器人焊接培训基地等资源,与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华为公司、西门子公司等单位共同打造集教育、培训、鉴定、生产、技术服务和创新创业为一体,融数字化焊装、焊接仿真、弧焊机器人和激光焊接与增材制造于一体的智能焊接集成平台。

(六)打造技术协同创新高地

高校可利用自身科研技术优势,联合行业企业或校企搭建科研平台,进行新品开发、新工艺研发,更好地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企业产品提供测试条件,为地方发展服务。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多个行业企业共建有各类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25个,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工程中心3个、省级服务平台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2019年,“四技”服务到款额超5000万元,科研到账经费超2000万元,连续多年位居省内高职院校第一方阵。比如,学院整合精细化工研究所、绿色技术研究所和新能源材料研究所资源,与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天合光能等单位,共建绿色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基于电气自动化、物联网等专业,依托常州科教城,联合华君电力、天正工业等行业骨干企业,建设能源互联网及大数据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七)打造技术转移转化高地

高校可依托省级技术转移中心,按照中心实体化、运行市场化、队伍专业化、服务特色化、条件信息化、资源国际化的“六化”标准,进行技术转移体系标准化建设,拓宽技术服务半径,把技术转移中心拓展为以技术转移中心为平台的技术集聚地和交流中心。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目前唯一一所拥有具备合同认定资质的省级技术转移中心的高职院校,年度成果转化到账1200万元。

(八)紧扣产业布局服务地方发展

高校应根据地方产业布局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高度契合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和技术升级需求,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力,精准定位服务产业。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学校协同创新平台和高层次科研团队,开发一批“专、精、特、新”技术项目,提升技术服务供给力,服务中小企业技术需求;整合校内教学资源,打造面向中小企业职工、下岗职工、农民工、退伍军人的公共教育服务平台,通过重点强化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和教师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增强学校的培训服务供给力,服务企业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贯彻落实好高职扩招政策,做好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建设,积极探索“1+X”证书制度,逐步提升成教服务供给力,服务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杨雪松,赵彦,李勇.地方高校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及路径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1).

[2]储开峰,孙杰.产教融合视角下江苏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5).

[3]高丽娟.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服务:存在问题与破解之道[J].职教通讯,2019(23).

[4]杨刚要.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策及长效机制研究[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0(6).

[5]张羽飞,原长弘,王涛,等.产学研深度融合演化路径分析——基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纵向案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0(7).

[6]王世龙,孙玮,王辉.试论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与内涵式发展的互动提升机制[J].学术论坛,2013(12).

责编:初 心

基金项目:2018年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资助项目“转型升级视域下提升高职院校服务能力策略研究”(编号:CDGZ2018040);2020年常州市武进区科协软科学课题资助项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武进的探索与实践——以武进区科技成果转移中心为例”

作者简介:周鹏鹏(1981— ),男,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研究、高职教育;(通讯作者)秦海芳(1978— ),女,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科研管理、高职教育;孙毓韬(1978— ),男,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精细化工。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高校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