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学和产业集聚视角的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以珠海市斗门区为例

2021-06-16逯宇铎

科技创业月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科研机构种群要素

李 娜 逯宇铎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0 引言

创新生态系统源于创新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了由企业单体、集中封闭式的线性阶段,产学研协同的非线性阶段[1],再演变到目前的产、学、研、用、金、才等多主体共生的网络化、生态化系统阶段,是创新体系发展的高级阶段。在这一体系中,各种创新主体之间以及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导形成协同互动、动态演化的网络化共生系统。

纵观国内外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无论是美国的硅谷、奥斯汀还是以色列的特拉夫、德国的柏林,以及国内发展较早并取得一定成效的京津冀、江浙沪地区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创新群落基础上的,而创新群落的产生,往往依托集聚的虹吸效应,包括独角兽企业的汇聚、高校科研机构的聚集等。而率先通过企业或高校科研机构的集聚来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也是目前国内外比较常见的方式。

1 生态学角度创新生态系统构成要素

1.1 创新种群或物种

创新种群或物种是创新的主体,包括企业种群、科研机构种群、个体种群。其中企业种群主要指独角兽企业、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中小型科技企业等;科研机构种群主要指高校、科研院所、各级科研重点实验室等;个体种群主要指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创新创意的互联网大众个体。创新物种聚集达到一定的体量,形成种群,才能逐步产生规模效应,进而带来虹吸和马太效果。

1.1.1 创新要素或资源

创新要素或资源是创新主体开展创新活动的依托,主要包括资本要素、人才要素、信息要素、中介服务要素等。具体如下:①资本要素主要指金融机构包括银行、风险投资机构、创投基金等,基于产业的科技创新普遍被认为是资本密集型活动,需有资本支撑,金融资本对科技创新投入的意愿、力度以及专业化程度将会对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动带来影响;②人才要素主要指区域内可利用的人才资源,近年来各地区为推动区域产业发展以及科技创新纷纷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展开人才引进,因此高层次人才的存有量以及人才的流入量成为评价人才要素的重要指标;③信息要素主要指文献库、大数据、云计算等支撑科技创新的基础信息技术;④中介服务要素主要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检验检测机构、法律服务机构、运用转化服务机构、信用评价机构、第三方众包平台等。创新要素的水平和质量是创新主体开展创新活动的土壤,因此脱离创新要素创新活动将难以开展。

1.1.2 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可分为宏观与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涉及政策法律、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环境等方面;微观环境主要涉及创新平台、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待遇水平等,其中创新平台涵盖高科技产业园区、创新创业联盟、孵化基地等。优良的创新环境可以吸引创新物种的集聚,并推动创新要素的发展,从而激发区域创新活动,带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进化[2]。

2 创新生态系统发展

2.1 要素聚合、创新种群集聚阶段

在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初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依托哪一产业或哪些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一是可以通过测算区位熵的方式分析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从中筛选出具有优势的产业;二是依托国家对地方发展的导向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在确定产业基础上再着力推动相关要素的聚合,包括企业、科研机构、资金、人才等。在该阶段,要素的聚合尽管会受区位地理、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专业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但是起关键作用的是政府政策引导,如区域布局规划政策、财税优惠政策、配套服务政策、人才引入政策以及一体化一站式商务服务政策等,政府出台导向明确、富有吸引力和前瞻性的政策将极大地助力要素聚合,快速推动创新种群的集聚。这一阶段的演变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生态系统要素聚合、种群集聚演变过程

2.2 要素融合、创新种群协作阶段

经过上一阶段的发展,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所必须的要素在结构上基本成型,在规模方面基本达到一定水平,为该阶段的要素融合、创新种群协作奠定了基础。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区域内各类创新种群之间的融合与协作,提升体系的粘性和叠加效应。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持续完善要素资源。借助园区建设和扩容项目吸引更多要素资源集聚,重点引入与产业相关的研究机构入驻,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建立研究中心,加强对高水平中介服务机构的引入与建设,提升服务的专业水平;二是搭建要素协作平台,形成产、学、研、金、介、用创新协作链条。政府可多角度布局,可搭建众包服务平台[3],借助互联网技术,将创新开发方(科研机构种群、个体种群)、创新消费方(企业或个体种群)、创新中介方三方整合,形成贯穿供需双方的联动链条,从而协同各资源要素,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降低创新成本;建立基于科研机构或创新中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4],到创新生产、孵化、应用链条,推动创新生产的开发与转化应用,从而激发创新动力,加速要素融合及种群协作的意愿与深度。

2.3 要素耦合、创新生态系统自发展机制建立阶段

随着创新生态系统要素资源的丰富以及协作链条构建成型,系统内部创新种群之间沟通与协作不断加强,要素间兼容性得到极大提升,叠加效应逐渐显现,但是要保持系统的持续、良性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要素资源和种群之间的耦合度,建立创新生态系统的自发展、自更新机制。该机制建立需要从系统自身和系统外部两方面着手。首先,要保持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给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投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介入系统的途径和方法,使创新生态系统不断与外部环境开展物质交换,吸纳优质资源进入系统,同时对系统内部现有创新种群形成竞争压迫态势,促使其不断自我更新;其次,在系统要素构成上,要保持系统中各种群功能的差异性,确保内部各种群生态位适度分离,避免因过度竞争资源导致劣性竞争,致使系统中新兴和小微群体无法生存;第三,政策和市场共同扶持,按照政策引导、市场调控的原则完善系统的要素设计和开放性设计,建立创新生态系统良性发展机制。如针对同一种群内部存在的生态位重叠导致的问题,政府可从政策、财税等方面出台相关的政策予以调控;对于无法适应创新生态系统或者不能很好服务于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组织,通过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淘汰。

3 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SWOT分析

3.1 优势

3.1.1 产业集聚初具一定规模,筑底创新基础

根据珠海市斗门区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斗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7.4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793.10亿元。2019年斗门区在认定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23家,建成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5家,79家企业完成技术改造升级。经过几年的发展,斗门区逐步形成围绕富山工业园区、新青科技工业园区、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为中心的临港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现代生态农业三大创新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如光宇电池、珠海市精实测控技术有限公司、长园运泰利,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成果,奠定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基础。

3.1.2 财政投入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

2018年,斗门区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5.96亿元,同比增长48.9%,增速排名珠海全市第一位,2019年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8.33亿元,2020年实现工业技术改造投资额达22亿元,年均增长2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斗门区出台《斗门区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斥资1.3亿元,对在科技研发与创新方面取得成果的企业给予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奖励,鼓励企业创新发展。

3.1.3 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近年斗门区政府致力于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动服务创新,推行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不断完善区、镇、村三级公共服务体系,依托广东政务服务云平台推出了“最多跑一次”服务为当地居民、企业等主体提供高效全面的服务,努力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3.2 制约因素

第一,区位地理优势相对周边地区较弱。广州、深圳拥有更大的区位优势,在人才、资金、科研等对周边地区形成一定的挤压和虹吸效应,因此影响本区域资源集聚;第二,重点实验室、高级别研发机构不足,2019年斗门区获批首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实现了零的突破,但整体仍有很大缺口;第三,掌握核心技术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高层次人才、青年优秀人才相对不足,据珠海市统计局发布数据,2018年斗门区R&D人员5 419人,居全市三区最低,R&D人员服务覆盖率不足。另外,从珠海市来看,珠海市R&D人员全时当量230.9[5],低于广东省的277.1,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区域整体研发人员的问题;第四,高新技术企业比重不高,截至2018年斗门区高新技术企业115家,缺乏独角兽企业引领的创新种群,创新链条协作水平不高;第五,尚未建成高质量的中介服务机构种群。

3.3 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纷纷出台政策大力推动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广东省2014年出台《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予以纲领性指导,2015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该决定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强省建设。2018年珠海市政府出台《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目标,部署全市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旨在大幅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在此态势下,斗门区应借创新发展的东风,积极构建区域创新发展系统,使其成为驱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同时,由于各地区都纷纷部署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因此对关键资源要素的争夺非常激烈,如人才、科研机构、资金、独角兽企业、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等,特别是周边地区如广州、深圳,其区位和经济优势对珠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斗门区创新资源的集聚。

4 珠海市斗门区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对策

4.1 加大力度引入独角兽企业,强化以企业种群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

企业既是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也是生产者,供需双重视角使其在创新活动中具备先天的优势,主导着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化的全过程。因此要加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构筑企业创新创造的重要依托。独角兽企业处于整个生态系统的顶端,独角兽企业本身具有高科技、高创造性属性,不仅可凭借其强大的吸附力和创造力实现系统链条中要素的快速集聚和优化,而且有助于推动产学研项目立项和实施,助推企业技术攻关、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带动以企业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4.2 加强与高校合作,形成以高校、科研机构为核心的创新知识联盟

高校、科研机构是创新创造的中坚力量和创新源泉,要加强与区域内及周边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发展的核心及前沿技术开展研发合作,设立企业在高校的研发基金,建立政府财政支持项目,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知识联盟的资源,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申报研发项目,共建重点专业,开展人员交流,建设以高校、科研机构为核心的创新知识联盟,把握创新源头。

4.3 加强创新平台的搭建,形成以创新平台为链条的创新协同网络

当前珠海市斗门区创新生态系统处于发展的第二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加速要素融合,促进创新种群间的合作。加快创新平台搭建,形成以创新平台为依托的创新协同网络,整合企业、科研机构、金融、中介机构,促进要素融合、种群协作,鼓励企业创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借助互联网技术与国际专业化创新创业平台对接[6-7],加强对全球创新资源的利用与合作,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推动创新资源要素的耦合,激发创新生态系统活力。

4.4 加强中介服务要素建设,优化政府服务,形成高水平政企服务体系

中介机构、政府服务为创新创业活动开展以及成果转化提供重要支撑,科技服务机构的数量与规模,从业人员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决定科技服务水平。加强对科技服务机构的建设,引入全球知名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分支结构入驻,为企业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积极推动政务服务创新,推行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统筹各个部门,提升服务效率。政府和科技服务机构相互补充,逐步建立高水平政企服务体系。

4.5 加强宜居宜业环境建设,开发多元化人才引进渠道

人才是创新创业的根本,吸引人才不仅要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工资报酬,还要从宜居宜业环境角度提高区域吸引力,在交通、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综合配套基础硬件设施,放宽人才落户政策,建立人才引进奖励机制,使人才能够并且愿意扎根区域发展,提升人才的稳定性。与高校合作,通过建立实训和实习基地、订单培养、主办协办创新创业大赛、博士后研究中心等方式从源头优选人才;打造高端人才交流平台,与人才招聘平台等合作,挖掘优秀人才资源。

猜你喜欢

科研机构种群要素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吉林省加快发展新型科研机构的综合思考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逆行者的武汉
“最大持续产量”原理分析
由种群增长率反向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