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于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

2021-06-15谭正强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课堂教学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更应发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很多教师都在认真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 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更应发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很多教师都在认真探讨的问题。

1、重视巧妙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课本的资源,抓住契机,创造教学艺术,培养、强化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激发学生兴趣,方法多种多样,要因事、因人而异,但作为教师,首要的是应把握好一堂课的导入。平平淡淡,僵化无味的导入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精力不集中。而巧妙灵活的导入,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兴趣。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三颗枸杞豆》时,我就舍弃过去那种以介绍背景为主的导入,而是提出几个问题: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出示三颗枸杞豆,学生纷纷猜测,回答:枸杞豆)有这么一个三叔,在临终之际,把三颗红色枸杞豆作为遗物,送给了一个孩子,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三颗枸杞豆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呢?其中又蕴含什么深刻的启示意义呢?这一连串的问题紧紧扣住学生心弦,学生听到这儿,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浏览起来,学习兴趣自然被激活了。

2、善于设置问题。

教学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当好“导演”,就应该花精力设计提问,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在问题的设置上,应减少那种肤浅的、印证标准答案式的提问,而应力求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结局是写于勒沦落为一个衣衫褴褛、满脸皱纹的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带着他们的女儿躲开了他。教师讲完这个结局后,可以设问:“假若于勒西装革履、腰缠万贯而归,能不能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呢?你能以《于勒回来了》为题,描述于勒发财以后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行及菲利普夫妇见钱眼开的情景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注重能力迁移。

语文是一个大课堂,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认为仅靠几节语文课就能训练好学生的语文能力,那无疑是一种短视和急功近利的看法。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语文教学应注重篇与篇、篇与单元、单元与册乃至课内与课外等横向联系,加大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力度。课堂教学中,如果不及时训练,学生所学知识只能短暂停留,而无法形成能力。因此,语文课应尽可能让学生实现横向迁移,从而形成能力。如通过学习《孔乙己》、《范进中举》,学生不但认识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而且通过比较阅读,明确了作者怎样用不同的写作手法去揭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此时,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便融于其中。

4、加强自我展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创新兴趣还不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必须依靠自我展示等实践活动才能取得实效,创新的思维方式也只有通过自我展示等实践活动才能发展、巩固和完善。教師在处理教材时,对于议论文,就可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遇到《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文时,就可以尽量让学生参与表演。如教《皇帝的新装》,可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2-3个表演小组,小组的成员分别扮演皇帝、老大臣、内臣、骗子、群众、小孩等角色,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台词,自己找感觉,自己设计动作,自己制作道具。在精心的准备之后,上课时由各小组依次表演。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骗子如何给皇帝穿衣服,皇帝如何扭着腰照镜子,内臣如何在后边拖着并不存在的衣裙等一系列情节表演得令人捧腹,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种授课方式较传统做法而言费时费力,但效果却以一当十,因为它把创新的空间留给了学生,使其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

参考文献:

【1】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信息、张青霞,2007全国主体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九届学术年会

【2】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能力培养、魏爱华,2007中华创新教育论坛

重庆市垫江第三中学校 谭正强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课堂教学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