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程与少年军校的融合

2021-06-15顾春华钱叶

教育界·中旬 2021年1期
关键词:传统教育语文课程

顾春华 钱叶

【摘要】2019年全面使用的语文统编版教材突出加强了革命主题教育。实践中,运用整合思维,发挥学校课程基地优势,融合少年军校课程这一红色资源,丰富统编版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打开方式,通过体验、演绎、延展等多元方式,促進语文课程和少年军校课程的有效融合,引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自觉传承革命精神,实现语文与德育的共生共长,真正实现课程化人,立德树人。

【关键词】语文课程;少年军校;传统教育;融合实施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任务,也是新时代赋予学校的新要求,而教材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2019年全面使用的语文统编版教材突出加强了革命主题教育。实践中,充分运用并挖掘学校少年军校这一红色资源,基于语文立场、儿童立场,寻找语文学习与红色文化熏染的融合之道,让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习得革命精神,发展语文素养,感知责任使命,真正实现课程化人,立德树人。

一、语文与军校的融合之基

语文教材承载着育人功能,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主流核心价值观,每一篇课文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无疑能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格,强化人的意志,进而优化人的行为举止。这些语文本身所具备的人文功能是在语文学习中潜移默化发挥育人价值的。如果能运用整合思维,发挥学校课程基地优势,丰富语文课程资源,那么能更好地润物细无声地实现语文学习中的德育,尤其是语文教材中两大“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地生根。

(一)少年军校:革命文化主题场域的构建

我校是少年军校,自1995年与驻锡部队军校共建以来,学校不断打造育人空间。目前,少年军校已完成“345”革命文化主题场域构建,即3个“军品励童行”主题文化区(少年军校陈列馆、红军长征群画墙、红色基因文化长廊),4个“军品励童行”主题活动区(军事拓展园、小军人舞台、游戏地表图、国防趣学空间),5个“军品励童行”校外实践基地(共建部队、梁鸿湿地公园、阳山烈士陵园、锡流纪念馆、三国水浒城)。主题场域的系统构建,为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学习建构了开放多元的学习空间,为丰富此类课文学习的打开方式提供了可能。

(二)统编教材:革命文化主题内容的增量

统编教材突出加强革命主题教育,编入较多数量的革命文化类主题的课文。据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介绍,在小学阶段12册教材中,共选编革命传统教育类的课文达到40篇。这些课文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采取分散与集中的方式,或以单篇课文穿插编排在各个单元中,或集中编排在一个单元里。除此之外,还以课后习题、语文园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外阅读等方式出现在教材中,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被潜移默化地植入红色基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三)语文·军校:两者育人要素的融通

统编版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以“语文”的方式呈现革命传统教育内容,旨在让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受到革命精神的陶冶。少年军校德育课程以主题场域的构建呈现革命传统教育内容,丰富了学生学习革命传统题材类课文的课程资源。因此,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围绕革命主题,紧紧把握“语文要素”和“育人要素”,找准有效的切入点,丰富统编版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打开方式,使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课程与少年军校融合过程中有效落地。

二、语文与军校的融合之道

打破学科的结合,进行跨界限重组,找准语文与军校革命主题教育的“整合点”和“融合点”,突破语文教学难点,挖掘语言思维深度,在提升语言学习品质的过程中持续浸润革命文化基因,实现语文课程和少年军校课程的融合共生。

(一)语文与军校的融合之体验式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语文要素是“点面结合写场面”。本单元的首篇文章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写的《七律·长征》,这首七律诗生动地概述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而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离现在的学生生活久远,因此,教学前带领孩子们来到少年军校主题场域,开展“重走长征之路,寻访红色记忆”少年军校课程主题活动,通过真实体验去还原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境。首先让同学们阅读了解主题文化区之红军长征群画墙,初步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苦难历史,接着走入主题活动区域之军事拓展园(模拟红军长征的几个实践项目),让学生重走长征路,亲历体验红军长征生活的艰辛,聆听长征过程中发生的血泪故事,如“红军抢渡大渡河”“四渡赤水出奇兵”“翻越夹金山”等故事,这些故事也是《七律·长征》诗中提到的重要事件。浸润式的体验为孩子学习并理解诗歌语言、了解诗歌中抒写的重要历史事件以及体会“长征精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重温长征历程是本单元语文单元要素“点面结合”之“面”的整体感受,一个个相应的“长征故事”是诗歌中“点”的具体展开,这就将“点面结合”置于真实情境中,学生在学习诗歌时自然关联到这一单元要素,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读懂长征这部壮丽的史诗。这一过程潜移默化地植入了长征精神,植入了中国革命传统文化基因。

(二)语文与军校融合之演绎式

《小英雄雨来》是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魏星老师在《革命战争题材类课文的教学转向—以小英雄雨来为例》一文中说,革命战争题材课文教学的难点是处理好文本的历史性和当代儿童之间的隔阂。基于此,在教学完《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后,与学校少年军校课程中侧重于表演革命题材的课本剧相融合,以带领学生创编演课本剧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为主要策略,以介绍革命形势、拓展战争背景、亲手制作课本剧道具为辅,引导学生通过排演课本剧再现雨来当时与敌人周旋的真实场景,再现当时主要人物的活动和遭遇,了解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坚强不屈的美好品质,把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与感受人物形象和美好品德融为一体。

(三)语文与军校融合之延展式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理想”,其语文要素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根据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抓细节、解读人物内心、感悟人物品质”这个策略,引导学生抓住对李大钊外貌、神态、动作等词句的描写,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可见,孩子在语言品读中自然受到了革命理想教育,初步实现了本单元语文要素和“革命理想”这一人文主题教育的双落实。而这篇课文课后习题三“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是充分运用教材深化革命传统教育的延展点。因此,改变以往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堂结束前形式化地让个别学生交流的传统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学校课程资源,与少年军校主题实践课程“讲革命故事”有机融合,通过回忆记录已学过的革命故事、搜集整理感人的革命故事以及研讲战争物件(军校课程之一)背后的先烈故事等途径自主准备,明确准备过程中要关注的本单元语文要素。在此基础上,与班队课整合,带领学生进入少年军校陈列馆这一主题文化活动区,在真实的情境中生动地讲革命先烈的故事。通过打通课时、融入情境、内容整合等策略,使延展学习充分有效,进一步巩固内化本单元“关注外貌、神态、言行”这个语文学习要素的同时深化了革命传统教育,在学生心里悄悄埋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

语文课程与少年军校的融合实施,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和少年军校课程的双载体作用,促进了统编版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校本化实施和少年军校课程的学科化实施,共同服务于学生的言语学习和精神生命的成长,引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传承革命精神,深化传统教育,培植家国情怀,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语文与德育的共生共长。

【参考文献】

[1]陈小平.让“红色精神”深植孩子的心田—统编教材一年级至三年级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J].小学语文教与学, 2019(10):11.

[2]魏星.革命战争题材课文的教学转向[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20(1):28.

猜你喜欢

传统教育语文课程
从夯实“双基”到培养“核心素养”之变——简析近二十年语文课程目标发展演变之路
谈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融合
“互联网+” 背景下网络教育的利弊分析
承继传统,完善教育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高效课堂必须以课堂内外和师生皆高效为前提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语文课程中融入传统与乡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