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困境及破解之策

2021-06-15张新来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现实困境大学生就业

张新来

摘 要: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事关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等重大问题。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庞大,就业环境向复杂态势演变,经济结构面临调整,因此需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意识处于被动状态、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吸纳能力接近饱和、海外留学人员增加就业市场供给压力大等现实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相应的破解策略,即做好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育积极主动的就业意识;政府出台积极稳健的就业政策,调控劳动力市场就业秩序;引导大学生积极选择自主择业,分流就业市场的内生压力,以期有效化解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关键词:疫情常态化;大学生就业;现实困境;破解之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0-0118-03

一、疫情常态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近几年,随着国内各高校的大规模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不少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有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总人数将达到874万。其中普通本科毕业生将超过400万人,普通专科毕业生将超过350万人[1],2020年教育部启动研究生扩招计划,除去部分外在因素的影响,2020年毕业生总人数也有望突破700万,高校毕业的规模依然庞大。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原有的平稳的就业市场秩序已经被现实环境所改变,大学生就业将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挑战,就业难度增大。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型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受到干扰,中小型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压力,其中不少小型企业因资金断裂而面临倒闭。事实上,企业产品的购买力市场在疫情的影响下也会不断缩小,这就导致企业不得不进行人力资本压缩,提供少于正常生产的工作岗位来应对外部市场缩小的压力。对大学生就业来说,就业市场需求量的萎缩,减少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就业难度,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就业环境更加复杂多变。

同时,受疫情影响,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面临着下行压力。如何将有效的高校毕业生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是政府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高校毕业生群体规模巨大,就业问题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也关系到百姓民生的现实需要。受疫情冲击,原有的产业机构已经发生微妙变化,以人力资本投入为主的企业无法长时间承受疫情影响纷纷破产倒闭,这会导致更多的就业人口涌入劳动力市场;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产业机构的内在更新升级,会有效催生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产业。这就要求必须解决大规模的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使之为经济结构的调整所服务,促进经济发展需要。

总之,疫情常态化的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原有就业压力的基础上,随着大规模的应届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原本已不堪重负的就业市场会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就业难问题已经不再是学生的个人问题,而是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社会问题[2]。疫情防控常态化会改变原有的就业市场环境,使得大学就业受到更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在理顺诸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做出理性判断,实现精准就业的根本目标,保障基本的就业秩序与形势的稳定。

二、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困境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环境更加复杂,大学生在选择就业过程中将面临诸多挑战。疫情常态防控带来的心理压力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意识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吸纳能力接近饱和,加剧就业的竞争压力;疫情防控常态化,促使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增加就业市场供给压力。

(一)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意识处于被动状态

部分大学生群体消极逃避的就业态度是加剧就业压力的重要因素。由于应届毕业大学生在心理等方面尚未经受足够磨炼,当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时会出现明显的焦虑状态。疫情防控常态化无疑会加剧应届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产生放大效应。面对严峻的就業形势,多数大学生会选择降低自我的期望值,转而会采取消极被动的回避态度来对待外部的就业压力,这就会导致“不想就业”“逃避就业”等现象的发生。高校毕业生在这种被动状态支配下,会不断降低自己的岗位接受度,这也是导致较高流动率的重要原因。这类行为正是巨大就业压力存在的外化表现,同时也反映出应届毕业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的不足,尚不足以应对常态化就业过程存在的基本问题,只能采取相对消极的态度来应对来自就业过程中的压力。消极被动的就业意识是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需关注的首要问题。

(二)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吸纳能力接近饱和

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吸纳能力接近饱和是导致就业困难的现实因素。从本质上来讲,就业压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的供大于求,打破了就业市场的供需平衡,出现人才供给过剩。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提升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度,但无疑也会给就业市场增加压力。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吸纳能力接近饱和,相关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无法为广大毕业生继续提供多样的岗位选择,整个就业市场的岗位数量大幅度减少,岗位可选择空间被压缩。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无法追求到工作较为稳定、薪资水平相对丰厚的工作岗位。相对而言,既定经济发展阶段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容量有限,大学毕业生供给却持续稳定增长,由此导致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接近饱和[3]。此外,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原有的岗位供应量会大幅度削减,在一定程度会加剧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压力。

(三)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海外留学人员增加就业市场供给压力

海外留学人员增加就业市场供给压力是加剧就业市场压力的外在因素。就疫情的演变趋势来看,国外疫情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数据表明,我国已成为世界留学生的主要输出国。官方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学生海外留学规模持续稳定增长,目前海外留学人员总规模约为160万人[4]。受到疫情形势的影响,国内已成为相对较为安全的聚居地,按常理来看,短时间内世界留学生的外国高校将无法继续为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大批的留学人员将会选择就业择业,不断进入就业市场。同时,国内既定申请国外留学的学生也会受到较大影响,会选择直接就业。这一部分留学生群体的非常态化回笼会使得原有的就业生总量激增,毕业生规模会更加庞大。有数据表明,2019年海外留学回国人员规模达到了35万,占同期出国留学人数的80%以上。庞大的留学生群体回流,必然会对留学人员回国就业市场造成新的冲击,加大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这是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

三、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破解之策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出现了新情况,面临着新问题,迎接着新挑战。根据以上分析,强化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培育积极主动的就业意识;出台积极的就业政策,调控劳动力市场就业秩序;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分流就业市场的内生压力是解决当下就业市场困境的必由之策。

(一)做好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育积极主动的就业意识

以就业规划为引导,培育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就业意识是化解就业压力的重要基础。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明晰自身职业目标,准确定位自身未来的就业发展方向,能够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就业意识。一是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质量。职业生涯规划需要专业的人员对不同的学生类型进行测评,描述清晰的职业兴趣爱好,为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方案。有学者研究表明:就业预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有可能存在“倒U”形的关系,未来积极的就业规划对就业预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5]。因此,要根据这一研究结果,打造职业生涯规划“金课”,激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二是注重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修正调试。个人的职业生涯兴趣会随着时间的调整而不断调整,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个人的职业兴趣往往会不断转变,这就要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效识别,并及时给予修正,引导高校毕业生科学的认识疫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做好积极的就业规划。通过以上措施,吸引广大高校学生注重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及调整,提高高校毕业生主动就业的自主意识,培育积极主动的就业意愿,尽量避免由于个人就业意识而导致的就业阻力。

(二)政府出台积极稳健的就业政策,调控劳动力市场就业秩序

政策积极出台稳健的就业政策,维护劳动力市场的既定秩序是化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在化解大学生就业生过程中,政府扮演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政府通过政策干预等手段进行的宏观调控对就业市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在促进有效就业层面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多渠道开展招聘工作,增加就业机会。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要求政策采取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就业渠道,适应防控需要,又满足大学生就业需求。要为企业及应届毕业生搭建畅通的信息平台,无门槛限制,使企业与毕业生面对面,使得二者紧密衔接。在这一过程中严格把控招聘企业的质量,警惕线上招聘“异化”风险,禁止因任务而随意拉企业“当排场”,禁止因利益而拉企业“做掩护”,尊重劳动者的择业意愿,积极促进其高质量就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同时充分挖掘国有企业的就业潜力,厘清岗位工作需要,分担就业市场的压力。二是加大就业的执行监督力度,维护就业秩序,保障学生的平等就业权益。应届就业生的就业率被纳入院校办学质量的评价体系,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考核指标,不少院校存在就业数据造假等不良行为。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职能,组织专门人员对就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防止院校与企业存在利益共谋等行为,损害学生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维护市场就业秩序的稳定。

(三)引导大学生积极选择自主择业,分流就业市场的内生压力

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择业分流就业市场的内生压力是化解就业市场压力的关键内容。事实上自2003年开始,我国政府已经逐步开始推行一系列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比如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已经吸引了一批优秀学子前往偏远地区及有人才需求的欠发达地区就业,在创造个人价值的同时拉动了地区的发展和繁荣。为了有效化解大学生在自主择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一是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政策支持指导。事实表明,大学生在自主创业过程中的确面临着严峻的融资难问题,尤其是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创业资金与支持的缺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给予必要的就业指导与资金支持是帮助他们更好地选择创业的有效手段。高校要出台创业政策,鼓励优秀大学生获取长夜资金的支持;金融信贷部门要按照政策规定为大学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让他们了解掌握财政贴息的范围、创业贷款的额度,掌握小额担保贷款的运行模式与要求。二是根据行业发展需要提供岗位技能培训,提高自主择业能力。由于高校毕业生在专业所属等方面存在的局限,还不能较好地与行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政府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培训服务和自主择业培训及就业指导。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了解自主择业的相关政策支持,提升大学生自主择业的能力,缓解就业市场的压力。

结语

疫情常态化将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重要环境因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必须要立足这一时代背景下深入考虑。虽然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毕业生正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但可以预见的是,这种影响是短暂的、暂时的。要从疫情防控的治理过程中积极地总结经验,将能够促进高校毕业生的重要举措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经验。从本质上来讲,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还是要依赖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建伟,赖德胜.疫情冲击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化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11):34-37.

[2]  郝宝强.化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政府职责及促进政策研究[J].中國商论,2020,(11):182-183.

[3]  教育部.三项举措帮扶160万海外留学生[EB/OL].人民网,2020-04-01.

[4]  陈有华,张壮.新冠肺炎疫情认知对就业预期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05-119.

[5]  代懋.中国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0,(7):105-111.

[责任编辑 马 学]

猜你喜欢

现实困境大学生就业
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