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2021-06-15张峰张爱铭
张峰 张爱铭
摘 要:为响应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培养应用型人才、山西省教育厅“1331”工程中做好应用型高校建设顶层设计,积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展现新作为的要求。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为例,针对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实习基地难联系,实践时间和次数太少,实习经费不足等问题,构建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达到培养训练学生的技术技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目的。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0-0160-04
Abstract: This study is to be in response to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ject from Ministry of Education, Shanxi Provincial Education Department "1331" project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top-level desig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actively facing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to show new achievements. Taking Shanxi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students' practice, such as the difficulty to contact the practice base, the lack of practice time and frequency, and the lack of practice funds,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mining engineering specialty is constructed to meet the need of new talent training, achieve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technical skills, and realize the seamless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and the employer.
Keywords: mining engineering; applied talents; talent training; teaching system
持續推动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转为应用型大学,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加快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施进展,分享项目实施经验,分析相关政策及项目指南,进一步探讨深化产教融合、助推“四新”建设,提升项目质量、促进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的方法与途径,形成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良性循环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机制,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合作共赢[1,2]。山西省政府实施三大工程,推进“1331”工程提质增效,加强企业与高校共建联合培养基地,调整优化高校布局结构,推动应用型高校建设,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3]。各高校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做好应用型高校建设顶层设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定位,积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展现新作为[4]。根据学科特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积极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等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立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机制。
目前山西工程技术学院采矿工程专业是自1984年建校以来的传统优势专业,采矿工程专业的原培养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根据高等教育部门引导产学协同育人方向的改革,需要一般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从创新型转变为应用型方向,要求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了应用技能的锻炼和培养,原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特别是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实习基地难联系,实践时间和次数太少,实习经费不足等问题[6,7],需要对实践教学体系重新构建,以适应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达到培养训练学生的技术技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目的,出于此目的,本课题研究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紧密结合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培养应用型人才、山西省教育厅“1331”工程中做好应用型高校建设顶层设计,积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展现新作为的要求而提出的,对本专业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对工科专业具有借鉴意义。
一、培养体系的不足之处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实践教学观念、实践教学培养方式和实践教学培养效果三个方面的不足:(1)实践教学观念上,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紧迫感仍需提高,未能全面树立实践育人理念;(2)实践教学培养方式上,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能力培养不足,未能将课内外实践进行有效衔接;(3)实践教学培养效果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以上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分析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对采矿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特别是我省内外矿山企业对人才技术技能培养的需求,研究结果将会提高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为我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直接在我校采矿工程专业中实施,而且对于工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二、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存在的不足,依托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和社会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对比分析法,从毕业生实践能力现状调查分析、现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与现场实践对比分析、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施、以及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考核和改进共五个方面进行项目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一)毕业生实践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深入省内外采矿工程专业主要用人单位,特别是煤炭企业生产一线,针对已上岗的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问卷调查、访谈,获取用人单位对今后毕业生所需具备的实践能力要求标准,以及其它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构建和实施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依据。
(二)现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与现场实践对比分析
邀请用人单位现场专家代表、校内专家对采矿工程专业现行培养方案的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评价分析,主要分析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所教授学生应用能力占现场实践原型的比例和不足之处,为改善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授课重点,提升学生的现场应用能力。
(三)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选题、社会实践等进行重新构建调整。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习实训中运用理论知识,拓展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现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四)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施
1. 加强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积极开放实验室
依托我校建立的国家级煤矿安全教育基地、省级煤矿开采技术实训基地、省级煤矿开采与安全实验教学中心、省级煤矿开采关键技能操作实验中心和市级煤层气实验室等建设基础条件,继续完善矿山压力与控制实验室和数值模拟实验室,与煤炭企业共建校内实习实训矿井,使学生在认识实习过程中真实进入模拟矿井开展感性认识,了解煤矿生产系统、巷道布置、通风系统等。
积极开放实验室,创造条件使本科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和各级重点实验室面向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全面开放。以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应用型实验为主,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实验,并将实验教学与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 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观摩活动、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煤矿生产一线挂职锻炼、组建采矿工程教学和科研团队、加强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交流。并在学生课程设计指导、毕业设计指导和答辩环节,邀请现场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进行指导和答辩,加强现场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考核和改进
从思想教育方面引导学生树立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阐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当代社会的大国工匠地位,以及煤炭技术人才的匮乏,让学生认知未来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度和对毕业后美好就业前景的展望。并在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和机制,跟踪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通过各种反馈渠道,找出不足,完善改进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企业、高校和学生人才培养体系的关系转化图如图1所示。
三、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开展深入、具体的问卷调查。为确保问卷的调查内容真实可信,在所有调查对象中随机抽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第一调查并进行效度检验,间隔15天后再次进行调查,并且计算了两次问卷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r1=0.84、r2=0.81、r=0.87,均小于1,信度较高。调查问卷表如表1所示。
(二)访谈法
制定访谈题纲,围绕访谈主题和重点内容,对山西省内煤炭企业相关专家、工程师、校内专业教师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当前采矿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态度和现状。访谈提纲如表2所示。
(三)對比分析法
根据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对比分析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与现行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践教育的不足,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支持。对比分析表如表3所示。
四、研究目标
从观念上使学生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的紧迫感,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从培养方式上,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课内外实践教学活动有效衔接,达到学生毕业后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的目的,提高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技术技能应用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为我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五、结束语
面对山西省煤炭行业发展需要,以服务于山西地方经济特别是煤炭企业发展为办学定位,以深化校地企合作为办学模式,以全方位多形式的合作机制,以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为宗旨,构建适合于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训练学生的现场实践操作技能,让每一位采矿工程毕业生都能成为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性人才,达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目的。
参考文献:
[1]钟铧,安石英.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双重建构——基于小学教育专业认证的现实背景[J].大学教育,2020(08):1-4.
[2]朱向庆,何昌毅.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通信原理课程立体化教学研究与探索[J].大学教育,2020(08):174-176.
[3]李娟,李顺祥,徐菲,等.基于RISE-CPBL教学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4):30-32.
[4]刘焱,关山,张海波,等.以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高教学刊,2020(22):34-36.
[5]杜良丽,杨慧卿,王兵.线性代数课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研究——以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7):71-72.
[6]赵立环,王建坤,李凤艳,等.纺织工程专业纺纱类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纺织服装教育,2016,31(06):483-486.
[7]王丽荣,张王乐元,吴辰龙,等.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15(5):27-29.
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坝下开采坝体变形破坏规律研究”(编号:2020L724);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校级教改课题“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编号:2020QD-01)
作者简介:张峰(1986-),男,汉族,安徽阜阳人,博士,讲师,采矿工程-工程师,研究方向:矿山灾害防治和特殊条件下开采方面的教学与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