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档案安全治理论析

2021-06-15赵楠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16期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信息化

摘 要:档案治理是现代档案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档案安全治理提出了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档案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档案安全治理在主体构成、实践层面、价值研判三个维度有着丰富的概念界定和特征内容。同时,“互联网+档案”为档案的安全治理和管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需要从制度合法性、价值效能性、主体责任性等方面深入推进档案安全治理体系和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关键词:档案安全治理;治理现代化;国家安全观;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6.055

1 问题的提出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工程,并将其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实现目标,其对档案工作的科学有效开展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档案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诸多发展层面的传承、记载和证据,已然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和力量,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全面性、战略性工作,在档案工作的总体格局中,档案的安全管理无疑处于一种核心位置上。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曾指出,“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的底线,是档案事业的根基”,需要“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认识和推进档案安全工作”。《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要从加强档案馆库建设、确保实体和信息安全两方面来强化档案安全保障。可见,对档案工作的安全要求和档案的安全管理历来是档案工作的重要一环。

目前,学术界对于档案安全的研究多集中于安全体系、安全理念、安全制度等具体问题上,国家治理现代化正在对传统档案安全治理形成冲击,而现有研究未能及时将档案安全治理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体框架内加以考察。本文拟在国际治理现代化视野下,探讨档案安全管理的内涵、特征及路径,通过档案安全治理改革为治理体系现代化添砖加瓦。

2 治理现代化下的档案安全治理的内涵与特征

安全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撑,其丰富与完善程度是衡量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关键标准。全面推进档案安全改革,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意和必然选择。档案安全作为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构成,是国家意志在档案管理和档案制度建设中的具体体现。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档案安全治理的宏观和微观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和调整。因此,为适应新时代档案工作的现实需要,应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体架构内深入推进档案安全治理,助力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实现,为国家安全贡献档案力量。

治理是一个较具全面性和适应性的概念,一般是指国家、公共组织、私人机构及社会个人等各种活动主体之间的关系。安全治理是一种战略性治理,是对涉及安全领域的各种因素进行积极调控的行为和机制。循着这一界定,我们认为,档案安全治理是指对影响档案工作的各种安全因素进行调控的行为、机制和模式。根据档案工作的实际性和治理相关理论,档案安全治理有以下特征:

第一,从档案安全治理的主体构成来看,各级党委、政府是档案安全治理的领导主体,通过政策引导、监督激励等举措确保档案安全治理与国家总体的治理现代化保持方向一致;档案机关是档案安全治理的责任主体,通过机制完善、制度建设、治理方法创新等不断完善档案安全治理体系,提升档案安全治理能力;社会组织、公众和相关机构是档案安全治理的重要参与力量,通过和档案行政机关的协调、联动,实现多元利益的充分表达和公共安全利益的最大化。

第二,从档案安全治理的实践层面来看,档案安全治理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层面,包括法律法规制度、组织运行制度等体系和层面的创新和完善,搭建多元主体良性互动的制度框架。在此制度框架内,档案行政机关以提高履责能力为核心,以发展环境塑造为手段,推动多元主体在开放高效的法治环境和运行机制下,以明晰权责、相互协作、依法运行的模式和手段推动档案事业发展。

第三,从档案安全治理的价值研判看,档案安全治理通过构建内生制度架构和档案法治建设,为有效协调档案实践中的相关主体利益并促使其有效参与提供条件;另外,通过档案行政机关治理现代化和安全治理能力建设,深入提高档案行政机关在业务指导、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对档案事业的总体发展和档案工作服务社会大局的重要性都有重大提升。

第四,从档案安全治理与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关系来看,档案安全治理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格局下,顺应国家总体安全观的治理模式变革的新实践,是国家总体安全观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然体现。档案安全治理既服从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体要求,也服务于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内在规制,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有机组分。

3 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档案安全治理制度路径

3.1 增强档案安全治理的制度合法性

制度合法性是新時代对档案安全治理改革作出的基本要求。档案安全治理的制度合法性确立,必须将档案工作涉及的公共利益、社会共识、社会认同作为认知前提,主要体现在档案安全治理的制度公平、档案安全治理的制度开放和认同上。需要构筑档案安全常态化。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的底线,档案管理应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安全保密与开放利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等关系,挖掘档案在国家安全维系中的功能和价值,利用档案为国家安全服务。以制度建设指导档案安全管理内容和构建安全体系,为国家总体安全添砖加瓦,有利于增强档案工作的社会认可度。

3.2 增进档案安全治理制度的价值效能性

效能性原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现代制度建设的基本遵循,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档案安全治理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提高档案安全治理制度的效能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可以通过增强档案安全治理制度的操作性、执行性、衔接性,减少档案安全治理的成本投入;其二,能够快速地将档案安全治理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形成的新经验反映到档案现代治理体系中,提升档案制度与档案实践的契合度,增添档案安全治理体系和制度的绩效。

3.3 落实档案安全治理体系和制度的主体责任性

新时代背景下,档案安全治理需要有完善的运行体系和制度支撑,体系和制度构成了档案安全管理和运行的基础框架和逻辑规约。夯实制度责任,以制度建设统揽档案资源建设和安全体系,是国家治理制度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落实档案安全治理体系和制度的责任性,一方面需要构建全面系统的档案安全治理制度,既要合理划分档案安全治理主体的权责范围,又要理顺涉及档案安全治理的各种内部关系,同时,需要保障档案安全治理中的权责统一,降低权责分离的风险和机率,实现档案管理安全最大化。

3.4 信息化视野下的档案安全治理要求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档案”成为档案安全治理的重要趋势。档案部门应根据绿色化、信息化档案工作实际需求,将文书、音像、科技、实物等门类档案进行数字化整理和归档工作,确保各门类档案信息化归档工作规范化进行。建立档案资源平时收集整理与年终信息归档紧密结合的工作推进机制,提高电子档案归档质量与效率,完善安全制度。做好各类档案特别是电子档案的安全保管工作,在信息化多维层面建立档案安全管理制度,形成完备的档案安全管理体系,完善电子归档制度。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对档案信息的整合,又包括对信息传播所依附系统的整合,同时对档案管理和信息服务也需要进行整合。此外,应强化档案主管部门的职责任务,这样有利于发挥其在推进档案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引导作用,提高档案治理效能。

4 结论

档案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成分,档案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体现,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背景下,档案工作应将档案治理作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来抓。要实现档案安全治理现代化,必须正确处理档案安全治理制度、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从治理理念与治理体制、机制出发重新审视并科学界定档案安全治理的概念与特征。在此基础上,确立档案安全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形成档案事物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机制,推动我国档案工作的深入开展。

新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业态和新模式,在此背景下,“互联网+档案”为档案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实现档案安全治理的信息化,能够极大适应社会治理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形势,建基于传统管理思维与机制基础上的档案安全管理体系和服务对象将发生深刻变化,档案服务社会化程度将明显提升。社会实践网络化、数字化发展要求提高各种档案数据和信息利用的时效性与系统性,以此促动档案治理的有效性,并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档案力量”。

参考文献

[1]常大伟.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档案制度改革[J].档案学通讯,2019,(6):11-17.

[2]国家档案局.丁薛祥同志在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调研时的讲话[EB/OL].http://www.saac.gov.cn/daj/yaow/201805/d7ff928 a8ceb40da9d7410fe90cdb522.shtml.

[3]李明華.在全国档案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saac.gov.cn/daj/yaow/201706/b4aa6f797b6c4731a509c6060b4dfd33.shtml.

[4]徐拥军,熊文景.档案治理现代化:理论内涵、价值追求和实践路径[J].档案学研究,2019,(6):12-18.

作者简介:赵楠(1988-),女,辽宁瓦房店人,教育学硕士,郑州轻工业大学人事处,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教育学、档案学。

猜你喜欢

治理现代化信息化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语言习惯与民族地区双语司法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