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铜器铭文中的一字形表多音义现象

2021-06-15孙元成

关键词:字形

[摘 要]汉代铜器铭文中包含比较丰富的一字形表多音义现象。根据用来记录同一词语不同构形的影响因素,可大致分成由假借、同源分化和孳乳、同形或讹混、多种原因等四类,不同类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和重叠,主要是由于汉代铜器铭文中的复杂的字形与音义对应关系导致的。

[关键词]汉代铜器铭文;字形;音义

[中图分类号]H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21)02-0110-07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 2020 年研究生创新研究计划项目“两汉铜器铭文字词关系研究 ” (101832020CX015)

[作者简介]孙元成,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史、出土文献研究。

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中常见一字形表多音义现象。一字形表多音义旨在探讨一个汉字字形和它所代表的汉语中的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它反映出汉字与汉语自身的特点。具有表意性质的汉字,其表示的汉语成分的多寡、时间长短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字在汉语语言使用环境的变化,汉字与汉语一同遵循着语言经济性、时间性等原则,从而不断地推动汉字和它们所代表的汉语中的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协调。

对于汉字字形和它们所代表的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学术界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这些成果及时修正了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混淆文字和语言两个层面的偏误现象,促使我们明确地区分“字”与“词”的界限,有利于更科学地把握各种复杂用字现象的实质①。

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需要,目前学界对出土文献中常见一字形表多音义现象具有不同程度的倾向性。从研究阶段看,主要集中在先秦时期,以战国时期居多;从考察对象的类型看,涵盖了不同类型的材料,简牍、帛书等材料较多,碑刻、金文较少。所以,汉代铜器铭文中的一字形表多音义现象还没有引起学界充分关注。

徐正考先生指出:“汉代铜器铭文文字中存在一些特殊现象,往往表现出了汉代铜器铭文的独特之处,在汉字发展史上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徐先生对汉代铜器铭文“文字问题”“异体字”“类化字”等文字现象的研究,包含了一系列关于字形与音义关系的命题[1]。因此,我们在前贤时彦的研究基础上,主要对1950件汉代一般铜器铭文定量统计和考察②,将汉铭一字表多音义现象分类,从而分析类型之间的关系③。

一、由假借造成的一字形表多音义

由假借引起的一字形表多音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情况是指一个字形既有本用对应的音义,同时又被假借来表示音同或音近的词。

1.得——{得}{德}

《说文》:“得,行有所得也。” 或为表“获”“取”之意而造的字。《礼记·乐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其用作{得}者2例,分别是:

(1)元和四年,江陵黃陽君作,宜子孫及酒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人得之,致二千萬;田家得之,千廚萬倉。[《文物》1983年第10期,第77页]

(2)多得五銖千萬。[《文博》1990年第2期,第80页]

它也可用来记录表示美好臻善的品行和行为,意近{德},1例:

(3)聖得鐙。(柄銘)[艺展“铜器”89]

“德”与“得”皆为端纽职部字,古音接近,古书既有相通之例。《荀子·成相》“舜授禹,以天下,尚得推贤不失序。”王先谦集解“得当为德。”马王堆汉墓帛书亦有类似用例。“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霝(靈),浴(谷)得一以盈。”(《老子·甲》5)“德(得)者同于德(得),者〈失〉者同于失。同德(得)道亦德(得)之。”(《老子·甲》139)[2](P117)值得注意的是,在汉初简牍里,出现不少以“德”字表{德}{得}。

2.共——{供}{宫}

“供”从“人”从“共”,它是从“共”字分化出来的字,“共”表声。本为表供给之{供}而造的“供”在出土战国时期上博简六《庄王既成》中已出现。对汉铭而言,“供”可视为表示本用音义的字形。共62例,如:

(1)雝虢共廚。第辰。(阴刻)[《考古与文物》1992年第4期,第30页]

(2)長楊共鼎,容一斗。[《小校》11.43b]

(3)美陽共廚金鼎一合,容一斗,並重九斤。[《汉金》1.22a]

同时,该字还用来记录表有一定身份的人居所{宫},共3例:

(4)戶五柞共,蓋容三升少半,重二斤。第百八。今百八。[《考古与文物》1994 年第4期,第6页]

(5)第十六,陳倉成山共金鼎一合,容一斗,並重十斤十四兩。[《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4期,第6页]

(6)第十二。陳倉成山共金匜一,容一斗八升。重五斤七兩。[《小校》13.56b]

“供”在见纽东部,“宫”在见纽冬部,声纽相同而韵部旁转,可通假。只是彼此在出土先秦文献里很少通假[3](P460,481)。西汉初简牍暂未见[2](P192)。汉铭读{共}为{供}或读{共}为{宫}是“共”字假借用法。

3.龙——{龙}{蠪}

《说文》言它们属于两种不同的动物。“蠪,丁蚁也。从虫龙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龙”字早期象形,本用对应词是{龙},汉铭本用仅1例,它是:

(1)龍蛇辟兵,保身長生,爍消金石,厭勝眾精。[《汉金》6.10a]

还可用来记录星宿名称之{蠪},共16例,主要集中在新莽时期,内容基本相同,如:

(2)黃帝初祖,德帀於虞;虞帝始祖,德帀於新。歲在大樑,龍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據土德;受正號即真。改正建醜,長壽隆崇,同律度量衡,稽當前人,龍在已巳,歲次實沈。初班天下,萬國永遵。子子孫孫,享傳億年。[《選释》458]

“蠪”與“龍”皆属来纽东部,音同可通。《庄子·外篇·达生》:“桓公曰:‘然则有鬼乎?曰:‘有。沈有履,灶有髻。户内之烦壤,雷霆处之;东北方之下者,倍阿、鲑蠪跃之;西北方之下者,则泆阳处之。水有罔象,丘有峷,山有夔,野有彷徨,泽有委蛇。” {蠪}用来记录星宿。“龍”用“蠪”表示,亦见于《睡虎地秦简·日书》[2](P373)。

另一种情况主要是指一个字形没有本用对应的音义,仍被假借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同或音近的词。

4.衡——{蘅}{衡}

秦汉时期“衡”字没有本用对应的音义。《考工记》:“衡,牛触横大木其角。从角、从大,行声。”它可用来记录称量之{衡},共11例,如:

(1)黃帝初祖,德帀於虞;虞帝始祖,德帀於新。歲在大樑,龍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據土德;受正號即真。改正建醜,長壽隆崇,同律度量衡,稽當前人,龍在已巳,歲次實沈。初班天下,萬國永遵。子子孫孫,享傳億年。[《东南文化》2019年第3期,第70-80页]

由用来指称重量的器物延伸至计算所承重量的单位,如:

(2)大司農以戊寅詔書,秋分之日,同度量、均衡石、桷斗桶、正權概、特更為諸州作銅斗、斛、稱、尺,依黃鐘律曆、九章算術以均長短、輕重、大小,用齊七政,令海內都同。光和二年閏月廿三日,大司農曹袂、丞淳于宮、右倉曹、掾朱音、史韓鴻造。[《小校》12.3、4]

或表一种植物之名,共3例,如:

(3)律石衡蘭承水槃(盤),容六升。[《汉金》4.4a]

(4)建水衡籣注水匜,容一斗。[《啸堂》73a]

传世文献常见{蘅}{兰}两种香草并列。《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东则有蕙圃,衡兰芷若,穹穷昌蒲,江离蘪芜,诸柘巴且。”《汉书·司马相如传》:“布结缕,攒戾莎,揭车衡兰,稿本射干……”蘅、衡均在匣纽阳部,音近可通。故可被借以表{蘅}。

5.今——{今}{金}

汉铭里“今”字常用来表示“即”,共55例。这与其造字本义存在较大差异。其中:

(1)今黃共(供),二升少半,百卅二。槐裏,重一斤八兩。[《文博》2006年第3期,第8页]

(2)衙,容一斗一斤,重六斤十四兩。今五斤十四兩。[《小校》11.52b]

(3)新成,一斗,四斤十兩。共。共廚。名曰五十。今四斤十二兩。[《小校》11.54b]

(4)平陽宮金鼎一。名十一。雍,容一斗,重九斤八兩。今汧共廚。[《汉金》1.30b]

(5)戶五柞共,蓋容三升少半,重二斤。第百八。今百八。[《陕金集》1621]

(6)頻,一斤四兩,二升。頻共。今一斤八兩十二朱(銖),二升半升。(蓋銘)[《小校》11.55a]

又可用来记录{金},只是多见于铜镜,如:

(7)王氏作竟(鏡)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玉泉食棗,浮游天下敖(遨)四海,夀如立今(金)石之天保,大□兮。[《小校》15]

《敦煌曲子词·菩萨蛮》:“老尚逐今财,问龙门何日开。”“今”“金”均在见纽侵韵,音近可通。

6.犛——{犛(車宮)}{釐}

《说文》:“犛,西南夷长髦牛也。”《国语·楚语上》:“巴浦之犀、牦、兕、象,其可尽乎?”《徐霞客游记》:“其地多犛,尾大而有力,亦能负重。”它或被用来假借表示专有名词“犛車宮”之“犛”,共2例,分别是:

(1)犛車宮鼎,容一斗,重八斤八兩。名衣。[《小校》11.47b]

(2)犛車宮鼎,容一斗二升,重八斤。名□。(器銘)[《小校》11.47a]

《说文》:“厘,家福也。”段注:“家福者,家居获佑也。”《广韵》:“厘,一曰福也。”用来记录量词,有1例:

(3)黃帝初祖,德帀於虞,虞帝始祖德帀於新。歲在大樑,龍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據土德,受正號即真。改正建醜,長壽隆崇,同律度量衡,稽當前人,龍集已巳,歲次實沈,初班天下,萬國永遵。子子孫孫,享傳億年。律嘉量斛,方尺而圓其外,庣旁九犛五豪,冥百六十二寸,深尺,積千六百廿寸,容十斗。律嘉量斗,方尺而圓其外,庣旁九犛五豪,冥百六十二寸,深寸,積百六十二寸,容十升。律嘉量升,方二寸而圓其外,庣旁一犛九豪,冥六百卌八分,深二寸五分,積萬六千二百分,容十合。律嘉量合,方寸而圓其外,庣旁九豪,冥百六十二分。深寸,積千六百廿分,容二蘥。律嘉量蘥,方寸而圓其外,庣旁九豪,冥百六十二分,深五分,積八百一十分,容如黃鐘。[《汉金》3.10]

传世文献较少用“犛”来记录,后世常用“釐”字。《五代史平话》:“每发一箭,不差毫厘。”“釐”“犛”均在来纽之部,或可通假。

7.籥——{籥}{钥}

《说文》:“籥,书僮竹笘也。”被假借表示量器或量词单位,共10例,如:

(1)十二年,家官鍾一,重廿九斤五兩,容一石四升十三籥,有蓋。第廿二。中尚食。[《小校》12.17b]

(2)緒杯,容一籥。廿七年二月,南工官監延年、大奴固造。[《考古》2013年第10期,第54页]

(3)律量籥,方寸而圓其外,□□九豪,高一分,間六百四十二分,深五分,積八百一十分,容□黃鐘。(柄正面銘文)[《陕金集》1148]

(4)容一籥,尚方造。[《度量衡器集存》42]

1例表钥匙之{钥}:

(5)雍庫籥一,重二斤一兩。名百一。[《小校》13.73b]

“籥”“钥”均在喻纽药部,音近可通。《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鲁人投其籥,不果纳。”张守节正义:“籥,钥匙也。”漢初简牍“善閉者無關籥而不可啟也。”(《老子·甲》145)[2](P748)它们似不是异体字妥,以这种假借用法为宜。

8.御——{御}{驭}

《说文》:“禦,祀也。从示、御声。”段注曰:“后人用此为禁禦字。”又《彳部》:“御,使马也。从彳、从卸。古文御从又、从马。”“御”与“禦”可能具有分化关系。“御”与“驭”为古今字关系有待验证。西汉初简牍常见“御”与“圉”通假。

汉铭用来表对帝王尊称共10例,如:

(1)六斤十二兩。沙羨一斗,宿寺禦。一升。(腹部外壁銘文)[《江汉考古》2010年第2期,第121页]

(2)禦銅金雝甗一,容十斗,盆備。卅七年十月,趙獻。(釜銘)禦銅金雝甗甑一具,盆備。卅七年十月,趙獻。(甑銘)禦銅金雝甗盆,容十斗。卅七年十月,趙獻。(盆刻銘)禦銅金雝甗盆,容十斗。(盆銘,墨書)[《满城汉墓图》三五、三六]

(3)乘輿禦水銅鐘(鍾),容一石,重卌四斤半。建平四年十一月,長安市造。[《小校》12.19a]

(4)上禦鐘(鍾),常從盜者棄市。[《考古》2004年第12 期,第44頁]

而表示驾驭之{驭}有3例,如:

(5)冀張君小車馬,禦奴一人。[《文物》1972年第2期]

“御”“驭”疑纽鱼部,它们音近可通。

9.方——{方}{钫}

“方”的造字本义待考。汉铭用来记录面积,共14例,如:

(1)方寸匕。[《度量衡器集存》40]

(2)律量斗,方六寸,深四寸五分,積百六十二寸,容十升。始建國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嘉黍、嘉麥、嘉豆、嘉禾、嘉麻。[《选释》477-480]

或表示一种器具{钫},有2例,如:

(3)平陽子家方(鈁)一,容四斗,重。(下泐)[《小校》12.22a]

或接近方位之方,共4例,如:

(4)谷口銅甬(桶),容十斗,重卌斤。甘露元年十月計掾章平。左馮翊府,北方概南西方。谷口銅甬(桶),容十斗。始元四年,南方。左馮翊造。[《啸堂》100a]

(5)栒家銅烛定烏(焉)八方。重七斤十二兩。[《四川文物》2011年第5期,第53页]

“方”为“钫”字声符,皆属帮纽阳部,音同可通。

在以上9例中,一字形多被用来表示两个音同或音近的词或语素,在这些假借字里可能存在形体联系,如“衡”作“蘅”的声符。虽然两个小类间有出现本用对应字形的差异,但是各自所记录的词语或语素义都与造字本意疏离。

二、由同源分化和孳乳造成的一字形表多音义

由于词义演变不断分化,可能造成旧词及分化出的新词或多个同源孳乳词之间仍使用相同的字形。这类一字形表多音义的汉铭如:

1.斗——{斗}{钭}

“斗”字本是象形字。《说文》:“斗,十升也。象形,有柄。”段注:“上象斗形,下象其柄也。”字形为记录{斗}而造。{斗}{钭}两个词音义关系密切,“斗”“钭”端纽侯部,{钭}亦表示一种器具,应是从{斗}分化出来的。汉铭中或用来记录一种量器,有1例,它是:

(1)扶。成山宮銅渠鈄,重二斤。神爵四年卒史任欣、杜陽右尉司馬賞、斄少內佐王宮等造。河南。[《筠清》5]

但是汉铭较常使用“斗”字,有12例,如:

(2)萬年縣[官]銅斗。河平二年,考工馮教省造。[《选释》476]

(3)律量斗,方六寸,深四寸五分,積百六十二寸,容十升。始建國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嘉黍、嘉麥、嘉豆、嘉禾、嘉麻。[《选释》477-480]

(4)南武陽大司農平斗。永平五年閏月造。[《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1期,第94页]

(5)市平斗。[《考古》1982年第3期,第333页]

(6)宜錄銅斗,容十升,重五斤六兩,建昭元年河東造。[《度量衡器集存》21]

这两个词应与用来记录量词{斗}的“斗”区别开来。汉铭用来记录量词{斗}的“斗”常见,传世文献用例甚多,如《九章算术·粟米》今有粟五斗、太半升,欲为麻。问得几何?答曰:为麻四斗五升、五分升之三。它们均与{斗}{钭}词义不同。

2.受——{受}{授}

“受”“授”本是同源字。秦汉之前两个词孳乳开来。用来记录“接受”之{受}否认汉铭有18例,如:

(1)上林宣曲宮,初元三年受東郡。白馬宣房觀鼎,容五斗,重十九斤六兩。神爵三年,卒史舍人、工光造。第十五。第五百一十一。[《考古》1963年第2期,第66页]

(2)上林共府,初元三年受。琅邪(琊),容一升。重二斤二兩,師駿造。[《小校》11.55b]

(3)上林共府,初元三年受東郡。東阿宮鈁,容四斗,重廿一斤。神爵三年,卒史舍人、工光造。第一。[《陕金集》1574]

(4)江都宦者沐鑒。容石八斗,重廿八斤。十七年受邸。[《考古》2013年第10期,第44页]

而用以表授予之{授}共9例,如:

(5)黃帝初祖,德帀於虞;虞帝始祖,德帀於新。歲在大樑,龍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據土德;受正號即真。改正建丑,長壽隆崇,同律度量衡,稽當前人,龍在已巳,歲次實沈。初班天下,萬國永遵。子子孫孫,享傳億年。[《选释》455]

《说文》:“授,予也。从手、从受,受亦声。” 战国时期{授}已使用“受”字表示。西汉初年简牍沿袭这种用法。“制卒以周(州)閭,授正以鄉曲。”(《膑·官一》404)“選賢不宵(肖),受(授)士 。”(《陰陽時令、占候·四時令》 1889)[2](P542)

3.立——{立}{位}

秦汉之前{位}从{立}分化出来,战国楚简用“立”分别表{立}{位}者仍甚多。表站立、树立之{立}的汉铭有3例,如:

(1)宦者銅金大立□豆一。容四升,重九斤。[《高庄汉墓》第40页图三二]

(2)筑陽家銅小立錠,高四寸半寸,容四分升一,連盤並重一斤八兩。第九。[《小校》11.101a]

表站立之所的{位}目前仅见于汉镜,如:

(3)吾作明竟(镜),幽柬……光四□□□百畐(福),曾(增)年益寿,服者侯王,大吉,其师长命, □宜高官,立(位)至三公。[《山左》5]

马王堆汉墓帛书“□(聖)人之位(立)馬〈象〉以盡意。”(《系辞》27a),这可能反映出汉代“立”与“位”字各自职能的分化。

大致看来,由于文字所记录的语言环境不断变化,所以语言中某个词的音义尚在分化中,可能出现一字形表多音义的现象。以上3例用来表示分化義的新字与本字之间的形体联系较紧密。

三、由同形或讹混造成的一字形表多音义

形体相近的字易讹混。汉铭中一个字形除表示其原来所为造的词外,还可能被当作其他字而记录别的词。如:

1.行——{行1}{行2}

早期“行”本是表意字。秦汉时期受隶变影响,形体改造,用来表示不同词义的“行”几乎完全同形。记录由本义引申的词义{行1}共16例,如:

(1)槖泉宮行鐙 ,重一斤十二兩。元康二年考工令史孺監造。[《小校》11.89b]

(2)承安宮行鐙,並重一斤十二兩。五鳳二年四月工李常造。[《小校》11.90a]

(3)奉山宮行鐙,並重四斤。造九十七。[《汉金》3.35a]

(4)銅行燭薄,重□□斤九兩。九年,工從造。第二鼻。[《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5期,第11页]

记录“排列”“成双”的{行2}1例:

(5)第一、聖主佐,第二、得佳士,第三、常毋苛,第四、驕次己,第五、庫府實,第六、五穀成,第七、金錢拕,第八、珠玉行,第九、富貴壽,第十、壽毋病,第十一、萬民番,第十二、天下安,第十三、起行酒,第十四、樂無憂,第十五、飲酒歌,第十六、飲其加,第十七、自飲止,第十八、樂乃始,第十九、田田妻鄙,第廿、壽夫王母。[《满城汉墓》,第272-273页]

两个无关的词义均使用“行”字表示。与之类似,汉铭“具”表示几个不同的词。

2.具——{具1}{具2}

表示动词“有”义的{具1},见于《荀子·解蔽》:“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汉铭共6例,如:

(1)承安宮銅鼎,容一斗,具蓋,並重十斤二兩。甘露元年,工護造。[《小校》11.57b]

(2)上林共官銅鼎,具蓋,重八斤十二兩,工史榆造監。工黃佐李負芻。[《薛氏》18.204]

(3)隃麋家銅鍪,具蓋。並重六斤四兩。元鼎二年中藏。治將造,王宛之。[《小校》13.56a]

(4)齊安宮銅熏盧(鑪),容五升,具蓋,重五斤六兩。神爵四年,曲宮嗇夫忠、佐史工司馬護造。第一百卅一,廿三。[《薛氏》19.205]

表示量词的{具2},见于《史记·货殖列传》:“旃席千具。”汉铭有2例:

(5)內者未央尚臥金黃涂(塗)竹節熏盧(爐)一具,並重十斤十二兩。四年,內官造。五年十月輸。第初三。(蓋銘文)內者未央尚臥金黃涂(塗)竹節熏盧(爐)一具,並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輸。第初四。(圈足銘文)[《陕金集》1164]

3. 湅——{湅}{涷}

秦汉时期,“东”与“柬”相近,作为偏旁和构件常相混。汉铭里用来表“冶铸”义的{涷}有3例,如:

(1)乘輿十涷(煉)銅鼎,容五斗,並重六斤十兩。永始三年,供工譚造,護臣級、守嗇夫臣惲、掾臣武、守丞。(一側銘)[《陕金集》0782]

(2)綏和元年供,王昌為湯官,造卅涷(錬)銅黃塗壺。容二斗,重十二斤八兩。[《薛氏》19.207]

这种讹混在马王堆、银雀山等出土两汉简牍也较常见[2](P128)。战国楚简中“东”“柬”字讹混,汉铭里这种现象不难理解。

它们主要是由同形或讹混引起的一字形记录多音义。为所造词的本用字形与被当作其他字而记录别的词这个字之间形体只是接近或相同。

四、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一字形表多音义

前三种情况可能会同时出现在一字形中,这形成了相对复杂的一字形表多音义。

1.豆——{豆1}{荳}{豆2}

12例来表“灯烛”之{豆1},如:

(1)櫟陽高平宮金豆,容大半升,重二斤七兩,名曰百五十一。[《考古》2009年第12期,第89页]

(2)土軍侯燭豆,八斤十三兩。[《小校》11.101a]

(3)□民燭豆,容一升半升,重六斤十六兩。[《选释》574]

(4)元成家行燭豆,重二斤十四兩。第十七。[《小校》11.101b]

1例以表“灯烛”之{荳}:

(5)上林銅荳,重三斤。第卌七。[《小校》11.85b]

1例表用来食用的植物果实{豆2}:

(6)律量斗,方六寸,深四寸五分,積百六十二寸,容十升。始建國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嘉黍、嘉麥、嘉豆、嘉禾、嘉麻。[《选释》477-480]

(5)表“灯烛”之{豆}这个词用“荳”字,而表示器皿和{烛豆}多用“豆”字[4](P98)。大约西汉中晚期,“豆”字记词功能转移,记录来自“菽”字和“荅”字的{豆子}一词,同是记录器皿的 “荳”字可能由“荳”字承担,汉代之后这种用法没有保留下来,荳字成为豆累增偏旁的形声字[5](P31-36)。{豆1}与{荳}、{荳}与{豆2}分别是假借或分化引起的一字形表多音义,{豆1}与{豆2}主要是由同形或讹混引起的。

2.鉤——{句}{鉤}{枸}

《孟子·告子下》:“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 “按钩谓带钩。近世出土之晚周带钩习见,其花纹多错金银以为饰” [6](P245-290)。秦汉时期常用来指表示一种连接、悬挂器物的工具。汉铭中用来表该词作{鉤}者共16例,如:

(1)永寧元年五月廿一日丙午鉤。[《小校》13.37b]

(2)十二神鉤。[《小校》13.30b]

(3)丙午神鉤。[《小校》13.32b]

(4)五月丙午,神珍奇鉤。口容明珠,手抱白魚,位至公侯。[《汉金》6.10a]

西汉初马王堆帛书:“若見戈雲、鉤雲、帚雲,【若清寒】疾風。”(《刑德·甲·刑德解說》94)“日景(影)矯燎如句(鉤)。”(《天文氣象雜占》下/5)“七曰廁(側)枸(鉤),八曰上?(鉤)。(《天下》49)”汉铭暂未见用“鉤”字表{句}{枸}。简牍里除了本用字形以外,还可能使用分化字或古今字、假借字。“句”“钩”“勾”“枸”皆见纽侯部字[2](P193)。合观这些出土文献用例,造成一字形表示多音义应不限于一种情况。

前文讨论的“受”字,在西周金文中即可兼表接受、授予二义[7](P458)。楚系简帛中还可表示{绶}这个词[8](P110),只是这种复杂情况在汉铭不见。

这2例一字形表多音义可能是由假借、同源分化、同形或讹混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我们大致梳理了四种一字形表多音义的情况。一些汉铭一字形多音义还可通过简牍等出土汉代文献资料验证。汉铭中的一形多音义具有分布不均、成因复杂的特点。正如陈斯鹏言,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汉字发展史中某一阶段使用文字的特殊情形,有利于探究字形与其不同的对应词建立关系的理据[8](P119)。

附:引 书 简 称

1.小校/刘体智编.小校经阁金文拓本(十八卷),1935.

2.艺展/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土图说.商务印书馆,1936.

3.汉金文录/容庚撰集.汉金文录,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1.

4.选释/徐正考.汉代铜器铭文选释,作家出版社,2007.

5.啸堂集古录/宋·王俅.啸堂集古录,淳熙三年(1176)刻本.

6.陕金集/张天恩主编.陕西金文集成,三秦出版社,2016.

7.度量衡器集存/熊长云.新见秦汉度量衡器集存,中华书局,2018.

8.满城汉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编.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

9.筠清/清·吴荣光编.筠清馆金文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自刻本.

10.高庄汉墓/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鹿泉市文物保管所编著.高庄汉墓,科学出版社,2006.

11.山左/清·阮元,毕沅著.山左金石志,嘉庆二年(1797)阮氏小琅嬛僊馆刻本.

12.薛氏/宋·薛尚功著.薛氏历代钟鼎彝器款识.中华书局《宋人着录金文丛刊初编》据明朱谋垔刻本影印,2005.

[参 考 文 献]

[1]徐正考.汉代金文中的文字问题[C]//中国古文字研究:第1辑.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215;徐正考.汉代铜器铭文研究[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徐正考,等.汉镜铭文类化字研究[J].復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7-35;徐正考,等.汉代铜器铭文异体字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4):194-204.

[2]周朋升.西汉初简帛文献用字习惯研究(文献用例篇)[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3]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徐正考.汉代铜器铭文文字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

[5]张再兴.从出土秦汉文献看“豆”“荅”“合”的记词转移[J].语文研究,2018(3).

[6]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陈初生.金文常用字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8]陈斯鹏.楚系简帛中字形与音义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薄 刚]

猜你喜欢

字形
“品”字形结构的字
猜一猜
“品”字形汉字知多少
“8字形”快速突破“星形”角度问题
洛斯警长的终极挑战⑧
添一笔变个字
万种千“般”说不尽
用“A”字形的性质求角
“朝”字字形字义辨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