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名师成长之道
2021-06-15何召军
何召军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质量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重视,而教师素养是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加快教师专业发展,向名师学习不失为一条简捷的路径。向名师学习就要学习名师的特质,即善于规划、甘于寂寞、乐于成长、勇于担当、勤于钻研。
[关键词] 名师;特质;专业成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名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引领教师自觉成长的重要法宝,是加速教师进步的重要因素。李镇西、陶新华等师从朱永新,郑立平、郑学志等师从张万祥,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自身努力加上名师的点拨、引领会让教师的专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从名师的成长历程来看,学习名师就要学习名师的特质。
一、善于规划
名师们都是不甘平庸、不随波逐流的,他们都教得认真、活得清醒,严格要求自己,将教育的担当自觉承担,怀着对教育的虔诚之心,为自己的发展设定目标、制定规划,让专业成长有章可循。而且他们更懂得将大目标进行分解细化,融入日常教学生活中,加以破解完成。
郑立平借鉴许多名师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设计了8个“五年计划”,进而从新任教师、熟练教师、胜任教师,再到有经验的教师、有一定专长的教师,最后发展为优秀教师和专家型教师;李镇西老师有专业发展的“五个一工程”:每天上好一堂课,每天至少找一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每天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每天写一篇较有深度的教育随笔,每天读书不少于一万字。
要成为名师,首先要胸怀大志,有崇高的教育情怀,有成为名师的理想;其次,还要善于规划自我,明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从站稳讲台到校内骨干到域内名师,都要有明确的时间节点。有了规划,便有了行动的指南,便有了前进的方向,这样才能付诸行动,才可能走进名师、成为名师。而那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浑浑噩噩的人,缺乏规划、不懂经营的教师只能甘于平庸,是很难成为名师的。
二、甘于寂寞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名师是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起诱惑、稳得住心神的,名师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在属于自己的空间、时间里与书为友、与先哲对话,极力汲取书籍的营养,学习他人的教育之道,省察自己的教育得失,在学习借鉴中前行、在修正完善中进步,守得青灯黄卷,乐在其中。
任勇老师藏书6000余册,还订阅了所有能订到的数学杂志和许多教育杂志;汤勇局长不喜欢文山会海,总是喜欢泡在书店里。
冰心曾经这样说:成功花儿,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远离喧嚣,甘于寂寞、甘愿孤独才能有时间学习、思考,才能有精力研究、创新,专心致志、勤于钻研才可能突破自我,做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才可能化茧为蝶、实现华丽转身。
三、乐于成长
名师之所以成名就源于不知疲倦地自觉成长,不安于现状、不抱残守缺,他们愿意为专业发展积蓄能量,他们愿意为学生成长助力,他们更愿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游刃有余,让课堂变得绿色、高效,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而他们的成长轨迹就是不间断地读书——写作——实践——反思,在专业成长中远离职业倦怠、充盈内心,体味职业幸福,守望学生成长,给予学生更有效的指导,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成长的指路人,以高度的专业发展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博览群书。教师的底气和信心就源于阅读。阅读丰厚了成长的底蕴、丰富了发展的素养、开阔了视野,正是阅读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激发了成长的动力,迸发了成长的活力,进而有所创新,独成一家。魏书生喜欢逛书店、博览群书,从盲目读到兴趣读到计划读;王君不仅博览群书而且积累了数万字珍贵的读书笔记……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张新洲认真分析了20位教育家,得出结论:读书是成为教育家的基本成份。在阅读中既可走进孔子、苏格拉底、夸美纽斯、约翰·洛克,又可走进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魏书生、李镇西,研究他们的著作,学习他们的先進经验,借鉴他们的成长。
不断写作。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没有写作相伴的阅读是浅阅读,是未经大脑的阅读,是不能抵达内心深处、碰撞思维的。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但他却孜孜不倦地写作,奇迹般地写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魏书生自1978年开始每天一篇日记,而且坚持和学生一起写,进行道德长跑;吴非老师从教中学开始写了百万字的随笔、教学杂记,从1998年开始写杂文,为教育呐喊;李镇西从上中学开始就坚持写日记,几十年如一日地给他的学生写教育日记、教学随笔、教学反思,与学生家长通信,为他的学生编辑班级史册,当校长九年,共写了近六百万字的工作日记。写作的过程是思维流淌、教育智慧形成的过程,是灵感闪现的时刻,完全可以说教育写作会成就名师。
注重反思。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需要不断修正教育教学方法,尽量减少失误。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于漪老师在教学中,贯彻着“三个关注”(关注自己、关注理念、关注学生)与“两个反思”(理念反思和行为反思)。
懂得反思的教师才可能从日常教育教学中吸取教训,修正教育行为,改正错误,增加教学机智。课堂的导入、结束、活动开展、问题设置、生成与预设的关系、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重难点突破情况,学困生转化、问题生转变、班风形成、班级文化建设、学生关系,以及阅读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影响、听报告的收获、对教材、专家的质疑等都可以作为我们反思的内容。
四、勇于担当
“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名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一线,都是在课堂摸爬滚打中历练出来的,而且在教育教学中自我加压,承担多项事务,在做好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锻炼,成为了学校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他们在工作中勇于担责、不拈轻怕重,乐于奉献、不计得失,在承担责任中历练了自我、丰富了自我,同时也成就了自我。
李镇西在担任校长时依然教着语文;魏书生在担任校长时既是班主任,还是语文老师;吴正宪工作三十余年,始终没有离开课堂;于漪老师上了2000多节公开课;窦桂梅、王君、余映潮、支玉恒、华应龙等名师,哪个不是上课的高手。从一定意义上说,不逼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不挑战一下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潜能。积极从事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投身教科研、主动阅读写作,都会磨砺自我,锻炼担当意识,提升教育教学技能,进而成为优秀的教师,迈进名师行列。
五、勤于钻研
鲁迅说过:“如果一个人,能用十年的时间,专注于一件事,那么他一定能够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名师的成长过程就是研究教育的过程,就是接近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过程。这种研究需要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也正是这种坚持才让他们成为了本学科、本领域的行家。
吕型伟在50年代没日没夜地搞教改,抓质量,亲自上课示范,为了让更多的劳动人民子女上学,他费尽心思,创造了一种“三班两教室”的办学模式;于永正老师总结出“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教学特色;王崧舟创建了“诗意语文”教学流派;叶澜教授提炼出一节好课的五个标准“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胡云琬老师概括了一节好课的六有标准“有魂、有神、有序、有生、有色、有效”;邱学华创立了尝试教学法;李吉林穷其一生对情境教育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王君创立了青春语文;斯霞创造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分散识字教学法……
正是名师的勤于钻研、对本专业的深刻感悟,才积淀出了无数创新成果,为教育教学奉献了样板,缩短了我们的探究时间,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提高了效率和质量。“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在受惠的同时更应该是感激,一方面要继承这些名师思想,另一方面还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将其发扬光大,结合时代特点充实、完善,使之更符合我们的教育教学。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只要教师对教育心怀敬畏,对时代心怀感恩,对学生成长抱有希望,就会主动献身教育,就会主动发展自我,更会愿意向名师学习,努力成为名师。当然,成为名师是为了向同行贡献智慧、为学生发展加油助威,而不是华而不实地炫耀自我,作为捞取功名的噱头。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