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坊: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提升新路径
2021-06-15赵新亮
赵新亮
[摘 要] 科研工作坊作为一种参与式、互动式、专家引领式研修平台,有助于推进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有效提升。科研工作坊的理论和实践模式是建立在教科研融合一体化的基础上,以行动研究为载体,探索适合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本文阐述了科研工作坊实践模式的改革价值和科研工作坊行动研究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科研工作坊;行动研究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提出,“支持中小学教师增强科研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科研工作坊作为一种新的实践模式,有助于推进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有效提升。科研素养是中小学教师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而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的科研观念、问题意识、科研能力与成果应用等基本品质。
一、科研工作坊实践模式的改革价值
(一)中小学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顾明远先生对专业化的解释是:要掌握教育规律和青少年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而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深刻领悟教育规律,不断研究与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升专业能力。因此,需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研究,深入分析其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及提升措施等问题,助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二)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亟待加强
已有研究普遍提出了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偏低的问题,比如科研意识不强、知识储备不足、研究方法不规范、成果转化率低等,但是对于问题存在的原因、制约科研素养提升的因素仍然缺乏扎实有效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对教科研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是现有的培养、培训措施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尤其是缺乏对科研素养有效提升路径的研究。基于此,需要通过大规模的实证调查,探究真正制约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影响因素,并通过“科研工作坊”的行动研究,总结提炼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
(三)科研素养标准与框架有待重构
中小学教科研工作与大学、科研机构有着根本差别,对于两类人员的科研素养标准应有所区别,但是已有研究提出的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框架,往往是面面俱到、且存在着学术化、大学化的问题,没有体现出中小学教科研工作的特征。现有的科研素养框架多数是从科研实施全过程角度进行划分,对中小学科研的实践性、应用性、非学术性等特征没有突显出来。因此,为发挥对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引领作用,提高对科研培训、管理与评价工作的指导价值,建议通过专家咨询、访谈调查等方法,重点研究制定适合中小学工作实际的科研素养标准与框架。
(四)适合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路径值得探索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斯滕豪斯就提出“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念,我国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等文件中也均提到教师的研究素养,但在实践中如何发挥教科研的作用、提升教师科研素养,仍然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曾天山在研究中提出“中小学教科研亟须走向3.0版”,即教研与科研融合一体的3.0版。基于此,需要着重加强对中小学教研与科研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并通过“科研工作坊”的行动研究来探索教研与科研一体化的实践模式,探索真正适合中小学教师的有效科研路径,从而提升普通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本研究以“提升普通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为主题,其最大价值在于通过行动研究探索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为各地区、各学校教科研工作提供实践指导。
二、“科研工作坊”行动研究的实施路径
行动研究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科研理念、研究类型。库尔勒·勒温(1998)将其定位为:把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智慧与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某一事实的一种方法。郑金洲(1997)将其定位为:行动者用科学方法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研究,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并对实践成果进行批判性反思。本研究的行動研究,是为解决中小学教科研领域“行动”与“研究”相分离的问题,把教育研究者与一线教师组合到同一个实践情境中,两者相互协作推进实践问题的解决,反思提炼实践中的规律与理论。探索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提升路径,需要研究者亲身参与到中小学的科研活动中,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研究路径,探讨科研素养提升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模式。
(一)深入调研中小学教科研工作的特殊性与真实需求
一方面,深入中小学校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教科研工作的特征与真实需求;尤其是与高校、科研机构教师的科研素养进行比较,总结中小学教师科研的特殊性。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相关理论文献分析及专家咨询打分等方法,为研制适合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标准框架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全面收集关于中小学教科研的国内外文献及典型经验,重点关注中小学教科研绩效、教师科研素养、参与式培训、科研工作坊、教科研一体化等方面,借助文献计量学相关方法,及时了解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动态,为开展“科研工作坊”行动研究、教科研一体化实践及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理论建构等奠定文献基础。
(二)以教研科研一体化理论支撑科研工作坊实践
为保障中小学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提升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需要探索建立中小学教研与科研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并通过行动研究提炼教研与科研融合一体化的有效实践模式,为科研工作坊的行动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科研工作坊或其他科研培训形式来说,要想真正发挥教科研作用,调动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必须要落实到教研与科研的一体化。这就需要从教师终身学习的角度,对教研与科研一体化的理论进行深入探究,提炼有效的实践模式,引导中小学教师以科研意识看待教育教学现象,以科研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已有研究普遍提出了教研与科研融合的基本理念,但是仍缺乏比较系统的理论研究和体系建构,这就需要深入分析中小学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要素、结构、特征与实践路径,尝试建立中小学教研与科研一体化的基本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为科研工作坊实践及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三)系统规划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坊的实践模式
工作坊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劳伦斯·哈普林(1960)提出,旨在为不同立场、族群的人提供思考探讨、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科研工作坊是工作坊的一种形式,旨在为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搭建学习平台。林崇德(2009)把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特点概括为十六个字:面向实践、站在前沿、重在应用、加强合作。本研究的科研工作坊是在区域和学校层面分别为中小学教师搭建学习平台,坚持面向实践、重在应用、合作交流及专家引领等原则,为各区、各学校培养科研骨干,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提升教师队伍的科研素养。
与传统的集中讲座式科研培训相比,科研工作坊作为一个专家引领下的参与式、主题式、互动式研修学习平台,更能显著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旨在为各地区、各学校培养科研骨干教师,让科研骨干教师带动所在学校教师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这对于解决中小学教科研工作的实际问题,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四)总结科研工作坊提升教师科研素养的关键要素
通过设计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评价指标与调查问卷,运用数据分析其发展现状与瓶颈问题,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影响其科研素养提升的影响机制,丰富理论研究的相关支撑证据。基于科研素养框架,设计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调查问卷,并进行效信度检验,保证科学性;问卷调查旨在了解现状,实证分析制约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核心要素,重点包括教师个体特征、学校氛围、资源支持及外部环境等要素。实证分析中需要以科研素养为因变量,以教师个体特征、学校氛围、资源支持、科研制度及外部环境等为自变量,运用STATA、HLM等软件进行分析,包括描述统计、差异性检验、多元回归分析等。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小学科研工作特殊性和真实需求的分析,结合中小学教研与科研一体化的相关理论,找出影响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核心要素。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推动教育现代化[J].教育研究,2019,40(11).
[2]田慧生.创新管理工作提升科研水平[J].教育研究,2017,38(1).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