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态学校 “天地人和”治校理念
2021-06-15姜波代安荣
姜波 代安荣
每学年,在一位校长的会议笔记本上第一页都会写着令人思考的一段话:卓越的密码在于“共同理想,各自成长”,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把学校当作精神皈依的家园。
他,从一线教师,到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从校长到教育局副局长,又返回学校当“孩子王”。他有办“田野”教育的情怀,认为办教育就是要到基层一线中去。
近几年,他一直提倡“天地人和”的治校理念。他说,所谓的“天地人和”,天,指办学理念;地,指依据办学理念的行动方案;人,即教师和学生;和,即办学环境。正是因为这样,他在三明学院附属小学继续改革中大胆探索,在创新中不断奋进,以“新形态”学校为附小办学样态,辐射引领在三明基础教育界不遗余力地探索“新形态”教育新模式:理念有前瞻;文化有落地;课程有图谱;专业有关注。他,就是现任三明学院附属小学校长,曾扬明。
一、理念有前瞻:开犁拓荒,耕耘“心行合一”
做教育,他是“心行合一”理念的倡导者。在近三年的“心行合一”教育实验期间,他提出了“心智与身体不可分”的教育原理。因此,在三明学院附属小学,“课前三分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依据学科特点让学生进行三分钟表现。语文,演讲或故事;数学,分享思维;科学,展示小实验;英语,角色表演。这里面暗藏教育的生机:让学生把学科知识运用到行为表现中。
三明学院附属小学的书法教育与众不同,不仅是习得中国传统书法技巧,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书法的育人功能——联墨教育,即楹联学习与书法习得相融合,每幅作品都是学生的原创,源于生活,源于教材。虽然作品不像楹联专家作品那么对仗,而是让学生尝试创作的成功与自信。
曾扬明校长的办学始终立足儿童,以儿童的“学”为核心,以“转化”为路径,充分展现出了“做的学问”。他一直认为,儿童的教育,是做出来的教育,学校的任务就是设计儿童行为的平台,这平台包括课程建设、文化建设、团队建设。三明学院附属小学的“为您定制”栏目深受家长和学生喜欢,体现“做”的教育,“知”即“行”,“行”即“知”。2016年,他应约《湖北教育》杂志,从1期至12期,围绕着“让学:教育本质的回归”撰文,那可以看作是他对心行合一教育哲学的阐释。
二、文化有落地:多元开局,引领学校文化转型
在曾校长眼里,所谓的学校文化,一定是在学生和老师的行为上所折射。他认为,一切文化写在脸上,写在师生的行为举止上,这才体现以文化人。
在德育转型思路上,他提出了“小公民规则素养教育”,在学校称之为“七礼教育”课,所谓的“七礼教育”课程体系,即规范学生的一日在校常规或在家的基本礼仪,在学校包括了问候、课间集会、课堂学习、学校卫生、学生安全、课间活动、放学乘车等小规则要求。在家的基本礼仪包括就餐、待客、网络、作业、游戏等,学校对每个礼仪都有明确的细则要求和朗朗上口的童谣,易记易懂。学生的行为习惯及生活礼仪习惯得到很大的改善。“小公民规则素养课程”实际上是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化作儿童校本的行为教育课程,真正体现以文化人。另外,学校依据学段儿童的年龄特征设计了入学礼仪教育(第一学段)、感恩教育(第二学段)、理想教育(第三学段)。
为适合儿童的德育实践体验,他倡导了“年段分级”德育体验课程,一年级入学礼课程;二年级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三年级红色苏区文化课程;四年级感恩教育课程;五年级劳动教育课程;六年级理想教育课程。依据儿童年齡特征,设计主题性的项目式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展示,在展示中生成儿童的精神长相。五育相融,各有千秋。
三、课程有图谱:一主两翼四驱动,铺筑儿童特长之路
曾校长在三明学院附属小学的治学理念始终遵循以“不让一个孩子失去最佳发展的机会”为宗旨,致力于儿童发展需要,体现能动学习的校本化课程开发与建设,初步构建了独树一帜的“一主两翼四驱动”课程模型。
1.一主:学科文化课程有特质。针对国家课程如何校本化实施,他在学校力推“能动学习”统领各学科领域的课堂教学改革。
语文学科,他力导学生学习“转化力”的培育,主要是学生将教材上的语文要素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将自己对世界认知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人文素养。
数学课堂改革,他一直推崇“分享型”教学范式。所谓的分享型教学,主要是力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将自己的思考与同伴分享,也就是让思维可见。
综合学科课堂改革,他力推“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推进科学课堂、美术课堂、音乐课堂等改革,让学生动起来,要么动手操作,要么动手制作,要么动脑思考,要么力求展示。
2.两翼:书香与墨香课程有特色。构建校园大阅读和墨香校园,把阅读作为儿童人生奠基的一个基本常识,力推校园大阅读和写字教育。
(1)在曾扬明校长的力推下,校园大阅读从教师阅读和学生阅读两个层面进行总体设计:教师阅读主要是采用“1+X”方式进行,所谓的“1”即每学期必须精读的专业书,“X”就是与专业相关的杂志、网络等途径的经典文章阅读。在教师会的“教师论坛”,在教研活动的“微教研”,学科教师分享阅读所获。学生阅读主要是采用“3+X”的方式进行,“3”是指经典诵读作为晨读,群文阅读作为学科阅读,整本书阅读作为课程;所谓的“X”是指各学科与之相关联的阅读。从课程目标到阅读内容,从实施建议到阅读评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阅读体系。
为打造书香校园,他多年来一直大力推行校园阅读行动计划:从学科阅读到整本书阅读,从班级阅读到亲子阅读,从线下阅读到线上评价,以静态的手抄报或动态的课本剧,或以静态的思维图到动态的阅读演说,多样化的阅读成果表现,支撑着儿童阅读生态,三明学院附属小学校园书香弥漫,风气蔚然。
(2)在三明学院附属小学,曾扬明校长把写好中国汉字作为“童子功”来抓,他认为,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以字育人,培育学生的“以字启智,以字育美”。在推行过程中,他以“合格+特长”的模式进行,所谓的合格即人人写一手好的硬笔字,所谓的特长即培育一批毛笔书法特长生。在持续墨香校园建设过程中,特别有特色的举措是教师签到墙的首创。学校称之为:师德铭。他的做法可谓有思想的管理智慧,学校行政带班签到时,用粉笔签一个师德成语,其它老师签到时,也仿着用粉笔写下同样的成语。这一做法的创新在于既起到了签到作用,又进行了师德教育,更重要的是练习了粉笔字。
3.四驱动:“百福园”走班课程有个性。三明学院附属小学以“五育相融”的理念,设计了“四驱动”的百福园课程,即劳动与实践、艺术与审美、科技与创造、体魄与健康四个层面,在每周五下午设计了半天的走班课程,使每名儿童都拥有自主学习的平台。学校从艺术与审美、劳动与实践、健康与体魄、科技与创造四个维度设计自选课程内容,做到“五育相融”,既发挥教师课程资源的利用,又满足不同层次學生的需求。
四、专业有关注:专业浸润,自主发展的教师部落
在三明学院附属小学,探索“2+1”的校本研训模式,即一堂示范课,两节高峰论坛。从“主题教研+微教研”的方式引导和鼓励老师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为目标,形成了一支真教研、真思考的教师文化共同体。
1.专业阅读提升职业信仰。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备条件与习惯。曾扬明校长一直鼓励教师要把书读好,把书教好,这是教师应有的常态。尤其是阅读,凡是有思想的教师无不有阅读的习惯,曾扬明校长在学校组建了一支“大阅读工作坊”,主要是策划教师阅读活动。在阅读这一理念上,他提倡读进去,想开去,写出来。因此,每次活动都围绕“想开去与写出来”展开,凝聚着一大批优秀教师的伟大精神品格和力量。
2.专业写作提高育人水平。写,是教师专业提升的必经路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微写作活动”,如在全校开展“课堂写真”即教师的课堂育人细节;提倡“教学有理”,观察自己教育教学成功的细节,成就自己的职业认同和诗意人生。
3.专业交往催生学术气质。他一直鼓励广大教师用课堂来交往,鼓励教师摸索“小即大”的微探索路径,奉行“我与课堂”“课堂与课堂”的交往模式,倡导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与名师对话,与同伴对话,在课堂的情境中实践智慧,通过微观网、课堂在线等形式积累丰富的田野教育研究经验,催生了数百个行动研究成果。
曾扬明校长站在全程育人、全科育人的层面,读书、教书、写书成了他人生的三件事,从县城校长,到教育局副局长,又到市属小学校长,一段人生旅途度过的是最痛苦、最艰难也最丰饶的精神“治学”与“办学”之间的思考。从管理,到一线课堂巨细无遗,就是为了教育情怀、打造这方内心向往的教育田园……
曾校长“心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和“天地人合”的治校理念独领风骚,教师文化的独特风貌,以及自主自由的独立品格,值得附小教育人无比珍惜。“天地人和”治校理念符合新形态下教育的自然规律。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