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扶贫对贫困户的收入效应分析

2021-06-15王佩如朱明星

农经 2021年4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

王佩如 朱明星

2020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为研究产业扶贫与贫困户增收的作用,本文基于学术界各专家文献分析探究产业扶贫政策对贫困户收入增长的影响,结合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圈里乡实地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贫困户具备差异性典型特征的,产业帮扶政策对于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作用微小,因此在政府实施产业脱贫时要精确识别产业扶贫帮扶主体,增强帮扶主体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产业扶贫;贫困户收入;收入分析

文献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延安、贵阳、银川、太原、成都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强调: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是完成贫困户全部脱贫的任务和解决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的关键之年。要采取多种多样扶贫方式,构建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的“三位一体”扶贫格局。

其中,产业扶贫是贫困户增加收入强有力的支柱。在产业帮扶政策对于贫困户收入影响方面,许多学者对扶贫政策做出了评估。巫林洁等(2019)基于江西省1047户数据分析了扶贫政策对于贫困户收入的影响,实证分析了产业扶贫政策的实施能够增加贫困户收入,但是效果不明显。刘明月等(2019)基于5省10家典型企业案例分析了产业扶贫基金的运行机制和实施效果,进而探究产业扶贫基金模式的优势和面临的困境。研究表明,产业扶贫基金通过直接生产带动、就业带动和资产收益带动显著提高当地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还明显增加贫困地区财政收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等。与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相比,产业扶贫基金具有资金使用效率高、产业扶贫准度高、可持续性强等优势。蔡进等(2019)基于重庆市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调研数据,研究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户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能够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对贫困户人均纯收入有正向影响。杨龙等(2019)通过研究农业产业扶贫对贫困户收入增收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扶贫对于贫困户的收入有正向影响。Croes(2017)研究旅游产业发展对贫困户收入影响,发现通过发展旅游产业能够增加家庭的人均各项收入;郑瑞强等(2016)基于江西省罗霄山片区18个县( 市、区)分析了其财政扶贫资金规模与结构特征,运用DEA-Tobit模型测算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研究产业扶贫投资对于扶贫资金减贫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资金在减贫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吴国琴(2017)通过对郝堂村发展旅游产业来进行扶贫效果分析,研究表明,旅游产业发展要素不足,扶贫效果不明显。

在研究方法上,徐志刚等(2019)运用双重差分法模型,实证分析了2013年和2015年对江苏省“扶贫到户”政策影响的农户跟踪调查数据。研究表明,精准扶贫对收入的正向影响,对降低贫困发生率有显著影响。李泉等(2019)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分析了建立国家级贫困县对于实际收入有正向作用,但没有促进当地产业优化。张彬斌(2013)运用双差分模型研究新时期政策对农民增收问题,研究发现新设立的贫困县对农民存在增收效应,但在整体上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不明显。李佳路等(2010)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对3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研究减贫效果,研究表明扶贫对净收入有正向影响。梁晓敏等(2015)倾向得分匹配(PSM)分析低保补贴对贫困户扶贫效果影响,低保补贴降低生产性支出,造成了扶懒不扶贫等问题。柳清瑞(2019)等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PSM-DID)方法实证分析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在收入、健康和心理三个维度对于减贫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农村人口具有不同的基本特征,減贫效应也不一致,对于年迈的独居老人减贫效果较为显著。李绍平(2018)等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PSM-DID),通过片区县人均县域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县域居民存款余额的增速方面,研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减贫政策对片县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减贫政策能够促进脱贫攻坚主战场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研究产业扶贫政策对于贫困户收入的影响时,大多数学者使用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PSM-DID)进行分析产业扶贫政策对于收入的影响。宁静等(2019)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PSM-DID)模型基于乌蒙山和六盘山片区产业扶贫试点项目的准实验研究,实证分析了产业扶贫项目对人均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有显著影响,且是正向影响;产业扶贫政策对工资性收入和人均经营性收入影响不显著。余利红(2019)基于匹配倍差法研究乡村旅游扶贫增收效应,实证研究发现,乡村旅游扶贫的实施能够增加贫困户家庭的各类收入,且具有显著效应。郑家喜等(2016)应用中国1992个县1999—2010年的面板数据,使用倾向性匹配倍差法研究重点县的建立对城市GDP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重点县的建立对于缩小城乡差距的影响并不明显。

根据上述内容可以发现,很多著名学者研究各种扶贫政策对于贫困户收入的影响,比如,低保政策对贫困户收入的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对贫困户收入的影响等。结果大都显示扶贫政策的实施对于贫困户收入都有正向影响,都能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很多学者用各种模型研究产业扶贫对贫困户各项收入的影响,比如双重差分、倾向性得分匹配法、匹配倍差法等,并且多用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PSM-DID)进行分析。研究的结果都表明产业扶贫对于贫困户的各项收入有正向影响,但是影响都不显著。很多学者研究了产业扶贫对于贫困户收入的影响,研究已经很成熟了。

分析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圈里乡70个村贫困户的实地分析,发现产业扶贫政策的实施对于贫困人口的人均纯收入有正向的影响,但是效果不明显;对人均生产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第一,贫困户的家庭特征各不相同,其中有一部分人是老弱病残,劳动能力比较弱,这类贫困户主要以资产性收益为主,即通过产业扶贫方式向贫困户提供扶持。

第二,产业扶贫对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影响不显著。产业帮扶政策涉及产业扶贫帮扶,缺乏对贫困户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贫困户只能依靠帮扶获得收入,贫困户没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内生力不强。研究表明人均财产性收入和人均转移性收入变化比较大,并且产业扶贫政策对于人均财产性收入和人均转移性收入的影响显著。在这类贫困户中,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农业具有弱质性的特点,贫困户大多依靠农产品市场获得生产经营性收入。农业的自然和社会双重风险会造成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无法确保贫困户的经营性收入。因此,产业扶贫政策对于贫困户的人均工资性收入和人均生产经营性收入影响不显著。

第三,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机制不健全。贫困户关于产业扶贫政策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到位,在产业帮扶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人才发展机制不健全。贫困户没有组织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发动新型经营主体带头、带动作用,集体组织可持续发展机制不健全,可持续性不强。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注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尤其是重视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带动贫困户发展,提高贫困户的组织化程度,增加贫困户外生力量,提高贫困户收入水平。

第二,引进人才,加强科学技术指导。要识别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产业。在进行扶贫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经验传授和技能培训,提高贫困户的综合素质,增强内生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扎根乡村的人才,支持大学生、退役军人、企业家等到农村干事创业。

第三,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发挥集体组织作用。在未来发展其产业帮扶政策时,支持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基于当地的特色资源,发展种植、加工、包装、流通全产业链,健全农民的增值收益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超对接”“公司+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模式,将贫困户和消费者连接,提高贫困户收入。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的石泉经验
农业院校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关于河南省产业扶贫法律问题的研究
百色市油茶产业精准扶贫现状与对策探讨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
奋力书写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江西答卷
“产业联盟”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