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兰县鲜食玉米大斑病流行原因及绿色防控措施探析

2021-06-15黄凯华

南方农业·上旬 2021年4期
关键词:鲜食玉米防控

黄凯华

摘 要 鲜食玉米是广西东兰县农村脱贫攻坚的特色产业,其果穗是现代餐桌的新兴食品,其茎叶是优质的农牧饲料,种植效益高于普通玉米2~3倍,深受广大农民欢迎。随着高端鲜食玉米的大面积推广与连年复种,大斑病呈明显的偏重发生趋势,果穗减产率达15%~50%,对鲜食玉米产业构成重大的威胁。通过对东兰县鲜食玉米大斑病的流行调查,并结合多年有效的防控经验,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 鲜食玉米;大斑病;流行趋势;防控;广西东兰县

中图分类号:S435.13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0.013

东兰县地处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山区农业县。东兰县种植鲜食玉米已有25年的历史,目前主栽品种有超甜玉米、紫色玉米和白糯玉米等系列品种。鲜食玉米生长周期短、种植成本低、经济效益高,深受农民的喜爱,近年来已被东兰县政府列为脱贫攻坚的特色产业。2019年东兰县鲜食玉米播种面积536.9 hm2,鲜苞产量9 960.56 t,总产值4 482.25万元,种植区农民人均增收983.7元,为全县脱贫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东兰县鲜食玉米的常年复种栽培,农田土壤累积了大量的有害菌源,大斑病已成为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尤其是地势低洼、光照不足、密度过大的田块病害更重,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重大的影响。据2020年在东兰县三石镇纳合村、隘洞镇板老村、东兰镇委荣村等玉米主产区调查185户13.7 hm2,其中超甜玉米、紫色玉米、白糯玉米大斑病的病株率分别为18.7%、26.4%、37.2%,鲜穗减产率分别达16.3%、23.8%、34.9%。

因此,识别和掌握大斑病的症状特征、流行原因,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发生现状

大斑病是东兰县鲜食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其为害面积大、传播速度快、发生程度重。2019年东兰县大斑病发生面积173.6 hm2,占鲜食玉米播种面积的32.3%,当地农民称之为“枯叶病”。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其次为害叶鞘和苞叶。在发病初期,先从下部老叶开始呈水渍状褐色小斑,后沿叶脉向两边扩展,呈黄褐色长梭型大病斑,长5~13 cm,宽l~2 cm。病斑融合后,整张叶片枯萎死亡。在田间温度与湿度适宜条件下,病斑常出现灰色霉状物,尤其是靠近地面的老叶,更容易被感染[1]。玉米发病后,叶绿素减少,光合作用降低,养分运输受阻,苞穗秃尖干瘪,籽粒变黑腐烂,严重影响鲜穗产量和外观品质。

2  流行原因

据东兰县植物保护站2010—2019年田间调查,鲜食玉米大斑病主要发生在6—9月,其中早玉米在抽雄扬花期、晚玉米在拔节孕穗期发生较重。玉米收获后,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附在病残体内越夏或越冬,成为后作的初侵来源。病菌侵入玉米植株10~15 d后,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2]。大斑病的流行发生除与品种抗病性有关外,还与气候环境、栽培管理有重大关联。

2.1  品种抗病性低

2010—2015年,东兰县种植的鲜食玉米品种有本地白糯玉米、南糯908、桂糯520、柳糯586、脆甜糯6号、香糯8号、京科糯120、苏玉糯901和苏科糯3号等,这些品种抗病力较低,大田病株率达32.9%~46.7%。2015年以来,东兰县引进推广怀远糯2号、河糯1号、桂甜糯525、珍珠糯5号、桂甜612、广良甜27、桂甜613、正甜68等新品种,田间病株率只有3.7%~8.1%,在东兰县14个乡镇种植表现為优质高产、抗病抗倒的特性。

2.2  长年连作复种

由于鲜食玉米易种易管,种植效益高于普通玉米,东兰县农民习惯在同一块地连作复种5~8年,前作玉米秸秆大量堆积田间,造成病原菌累积增加,成为后作病害流行的重要来源。同时由于每年种植2~3次,大田农家肥施用量少,土壤有机质下降,养分亏空失衡,导致玉米抗病力弱,从而增加了病害的感染机率。此外,农民在种植中,为了追求鲜穗高产,普遍实行高密度栽培,每667 m2种植4 200株以上,造成田间郁蔽,通风透光不良,也加重了大斑病的发生流行。

2.3  气候环境因素

据东兰县2010—2019年气象资料显示,全县年均气温19.2 ℃,年降雨量1 568 mm,年日照时数1 563 h,无霜期317 d,每年降水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3.6%。由于夏秋雨热同期,气温20~35 ℃,相对湿度75%~90%,土壤与空气湿度大,为玉米大斑病的扩散流行创造了极为有利条件。同时,一些低海拔山区虽然降水正常,但遇上持续阴雨寡照或暴风天气也会加重玉米大斑病的发生。

3  绿色防控措施

针对东兰县鲜食玉米大斑病的流行规律特点,结合东兰县植保站近年来的绿色防控经验,在防治策略上应以农业防治为主,结合必要的药剂防治措施,把田间病害降到最低限度。

3.1  强化玉米健身栽培

3.1.1  选植抗病良种,实行轮作栽培

在种植中,应选择抗病强、米质优、产量高、穗型好的鲜食玉米良种,如桂糯615、桂甜181、天贵糯932、广甜糯1号、桂糯518、渝甜糯1号、珍彩糯1号、桂花糯522、碗碟河糯606、河糯618等,这些品种高抗大斑病,可大幅度减少田间病害发生。同时采取错季播种的办法,尽量避过当地大斑病的高发期,以降低感染风险。此外,在玉米种植老区,尤其是在老病区栽培中,应与水稻或红薯、黄豆、花生等作物轮作,间隔时间应在2年以上,同时做好播种前土壤消毒,以防治土传病害[3]。在实行水旱轮作时,灌水耙田要全部打捞悬浮菌核,以减少病原菌的扩散蔓延。

3.1.2  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源传播

在每季鲜食玉米收获后,应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将病株残体集中烧毁。在玉米抽雄期间,要剥去植株下部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对青枝无病的玉米秸秆粉碎作家畜饲料过腹还田。以玉米秸秆制作堆肥的须经高温发酵处理,堆沤时间应在60 d以上,以杀死堆肥中的病菌虫卵,减少后作病害发生[4]。

3.1.3  合理稀播与施肥,提高玉米抗病力

根据鲜食玉米品种的株型特性,实行合理稀播。对平展型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应掌握在3 500~3 700株/667 m2,半紧凑型品种密度控制在3 800~4 000株/667 m2为宜,以利田间通风透光。在施肥上应以有机肥为主,实行氮、磷、钾和钙、镁、硫、锌等肥料配合施用,基肥每667 m2施入花生麸120~150 kg、草皮灰300~350 kg、腐熟牛羊粪1 200~1 300 kg、尿素10~15 kg、鈣镁磷肥45~50 kg、硫酸钾15~20 kg、锌肥2 kg。所有基肥在整地时全层深施,以促进玉米强根健株。追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10~11叶)每667 m2施用人畜粪尿900~1 000 kg、45%玉米专用复合肥(N20P7K18)50~60 kg,结合大培土深施10~15 cm,以满足玉米高产对养分的需要,全面提高玉米的抗病力和抗倒力。

3.2  及时选用对口药剂防治

在开展大田药物防治时,应注重“病前防、病初治、病重交叉用药”的策略,降低防治成本和环境污染[5]。据东兰县植物保护站2019年的不同时期药防试验结果,在鲜食玉米大班病发生前每667 m2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 kg喷雾,至抽雄期大斑病的病株率只有2.6%~4.7%;在6叶期发病每667 m2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 kg喷雾,至吐丝期大斑病的病株率为6.9%~8.3%;在8叶期发病每667 m2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 kg喷雾,至鲜穗收获期大斑病的病株率达17.4%~23.5%;在10叶期发病每667 m2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 kg喷雾,至玉米黄熟期大斑病的病株率达36.2%~49.7%。为防止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流行,在生产上应重点抓好苗期预防,当病株率达5%时应及早用药防治。喷药时应选择晴天进行,药液要喷洒到玉米所有叶片上,视田间病情每隔8~10 d喷施1次,交叉使用对口药剂,连喷2~3次即可收到明显效果。在收获前20 d应禁止喷药,以确保鲜穗食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赵书文,杨秀林,郭东.玉米大斑病的流行原因与综合治理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2005(03):10-12.

[2]  杨珊珊,陈冠良,魏健.玉米大斑病的研究进展及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19(01):134-136.

[3]  娄彦凤,丁俊杰.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及防治[J].种业导刊,2011(10):32-33.

[4]  袁柳萍.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10):32-33.

[5]  郭厚文.玉米大斑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J].河北农业科学,2007(04):62,64.

(责任编辑:敬廷桃)

猜你喜欢

鲜食玉米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公众通用新冠肺炎防控指引
公众通用新冠肺炎防控指引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鲜食玉米与鲜食大豆间作双季直播高效高产栽培技术
鲜食玉米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的探究
德宏州鲜食玉米产业研究
密度、播期对杂交糯玉米遵糯4号鲜穗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