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海词调历史发展略论

2021-06-15江剑辉张珂王安潮

音乐生活 2021年5期
关键词:临海海盐曲艺

江剑辉 张珂 王安潮

临海词调为台州的地方传统曲艺之一,其艺术形式从明朝末年业已形成,算起来,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发展历程。作为遗存的古老乐种之一,其发展受到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因而使其古雅风韵之中又蕴含地方民俗的特色。从地理环境上看,临海位于浙江省台州地区,它山峦的叠嶂,水流的婉转,林深通幽,绿海绵延,自然风光优美、风清水净,尤其是位于海边的地理之利,使它的对外交通与文化交流甚广,这样的地理环境所产生的音乐旋律就显得舒展、优雅些。再由于其古代遗存音调的典雅,使其产生的曲艺展现出怡情雅致的文化特点。临海词调作为中国的古老曲艺艺术形式之一,有其历史文化的特点,尤其是临海地区崇文尚雅,因而其中所含的历史底蕴深厚,再加上临海的政治文化原因,从而使这一江南古城具有悠久文化深蕴。从曲种产生的城市历史渊源因素来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至1994年台州市成立迁移至椒江的一千三百多年里,千年府城临海一直属于台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南宋时期的台州是作为辅郡,也是其文化、经济发展较为繁兴的时期,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名家汇集于此,文人的参与是词调产生并含有文词的因素之源。以文雅之词为主体的临海词调,在这样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良好的城市经济基础背景下所形成的艺术,其轻松随意的表演形式、亲民易懂的地方唱词、喜闻乐见的艺术内容,也会在其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笔者通过史料分析和现状调查,再根据临海词调发展时期中的不同表现特征,认为可将其大致分为萌芽期、成熟期、兴盛期、保护传承期四个发展时期。本文拟对其历史发展进行宏观的考述。

一、萌芽时期

临海词调的产生与明朝“以歌舞演故事”的音乐文化背景有一定的关系。明朝的戏曲在经过宋元杂剧的发展后,已在当时发展为民众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戏剧的文化生存土壤已较为成熟,加之临海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展也使当地的戏曲、曲艺产生成为可能。南戏在温州、台州地方民间曲艺的基础之上结合北方杂剧的技术手段得以形成。海盐腔也在这一时期为乐师张镃所创,李日华的《紫桃轩杂缀》曾对张镃创作的海盐腔的历史有记载:“作园亭自姿令歌儿衍曲,务为新声,所谓海盐腔也”。

音乐发展至元代,在经过杨梓等人的继承创新之下,形成了南戏海盐腔。据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载:“……谭纶以浙人归教其乡子弟,能为海盐声,……将海盐腔由台州引入江西宜黄县。”在明代明嘉靖年间台州知府谭纶的推广传播之下,海盐腔达到了空前的兴盛时期。发端于海盐腔的临海词调也在此时孕育出了萌芽。

关于临海词调的艺术起源及其与海盐腔的渊源关系,在《临海文化史》中有记载:“词调发端于南宋乐师张镃所创造的海盐腔,元初杂剧家杨梓加以整理发展,明中叶海盐腔盛行于嘉、温、台一带,明末演变为词调。”经音乐技术的本体比对分析,海盐腔是临海词调的取源之一,临海词调的演唱中存在有海盐腔的声腔元素,这恐怕是海盐腔的普遍性影响之故。但临海词调并非仅取腔海盐,它还融合了南戏、昆曲及盛行于临海地方的民间小曲,临海词调中多变的声腔特点,是它杂糅多种曲艺元素并结合临海当地方言的结果。曲调淡雅优美是其南方古老声腔之表现,唱词华丽工整是其因文人参与创作之使然,曲牌丰富多样是其取源诸腔之显现,演唱形式自由的坐唱曲艺形式是其高文化表演场合之体现。

萌芽期的临海词调在形式上还较为单一,对诸腔的依赖以及影响力狭窄,是其艺术内涵与外延之表现。

二、成熟时期

清朝中叶至民国初年,是地方乱弹戏剧艺术发展的快速阶段,临海词调也顺应其势而逐渐发展至艺术手法的成熟。其成熟期的表现是,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词调名家,如道光年间的林心培、董林,光绪年间的宋淑兰、秦月波等。他们对于临海词调的喜爱和对词调艺术的精准演绎推动了临海词调在这一时期的快速发展。角色的分工明细是临海词调成熟的主要表现形态之一,其演唱者在最初发展时期均由男子扮演,根据不同的人物角色形象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在演唱女性角色时模仿昆剧、京剧等剧中的假嗓子小腔演唱。演唱时的乐器除檀板由旦角演奏外,其他乐器并无明文規定行当,直至清朝末期临海词调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临海人的府爷性情和喜好结社的风尚为临海词调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民国时期,临海词调多为地主阶层服务,这是艺术有其施展的民俗空间,它被常用于贺寿道喜、高管子弟宴请场面。“斗会”是临海地方的传统礼拜活动,也是文人雅士拉帮结派组成的集、社,是词调的演唱的重要场所,项士元的《慈园音乐琐谈》记载:“临海音乐,除成文、近圣外,复有斗会,亦谙丝竹吹唱。斗会有东、南、西、北、中五组,每组不下十余人。间亦有参加成文、近圣二社者。斗会者,专为病家拜斗求寿,能唱《洞仙歌》《懒画眉》《叨叨令》诸调。岑斋《杭俗遗风》谓顺星礼斗,九调十三腔皆备,与此正同。”(项士元《慈园音乐琐谈》)“斗会”中临海词调的演出者主要由词调艺人和文人雅士、词调爱好者自由组合的集、社构成。词调演唱时,场地自由,人数不作限制,多则十余人,少则三五人,大家身着长衫团团围坐或成行排坐在堂前屋后,客房庭院,手持各种丝竹类乐器吹拉弹唱,遇上月明之日,更是显得悠然自得,心旷神怡。

临海词调在发展中出现的流派之别,也是其成熟的表现特征之一,民国时期的临海词调逐渐衍生为雅俗两派,它们各有特色,各有拥趸,自然也就有其不同的受众群体和生存空间,主要考述如下。

一派名为“长衫派”,成员主要由家庭实力雄厚的文人学士构成,长衫派的词调表演以愉悦自身为主,表演时衣衫均得体时髦,手持乐器属上乘佳品,经常活跃于各大传统节日、贺寿道喜、高管子弟宴请场面,但演唱者大多只表演一两首,并且分文不取,只接受宴请以表高风亮节的君子气概。主要的代表集社有昭德社、近圣社。

另一派名为“短打派”,成员由出身贫寒的普通劳动者组成,俗称“赤脚鲜”,在词调表演中惯于糅合其他曲艺形式,主要出席各类婚嫁喜丧、开业庆典等活动,收取佣金,不接受宴请。“短打派”的出现加快了临海词调的平民化、大众化发展。

这是开始出现职业性的民间社团,其成熟特征更为明显,主要代表集社有逍遥社、风韵社。至此,在“长衫派”和“短打派”间因差异而出现的分派代表着临海词调已经进入了繁荣时期。

三、兴盛时期

新中国的成立,使得五六十年代的地方曲艺获得了新生,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这一阶段是挖掘整理各地曲艺的绝佳时期,也使临海词调发展至前所未有的兴盛时期,在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关怀之下,对临海词调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考察,临海词调在词调艺人的培养、旧剧目的改编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临海词调这一古老的传统曲艺曲种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

特别是1959年前后,重新回到了舞台的临海词调在人民大众的日常娱乐生活之中逐渐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在政府文化部门的推动之下,对传统剧种的整理成为重要的挖掘角度之一,由谢鹏、杨悟生、吕崇山等人组织演出传统曲目《貂蝉拜月》《断桥》等十余个曲本,并同时成立了“临海城关业余词调剧团”,邱继铭、叶茂生将词调的工尺谱翻录成简谱,培养了陈大牛等一大批热衷于临海词调艺术的年轻艺人。

从1962年春天开始,加强演出的公众化,使得一些临海词调剧目逐渐为大众所喜爱,如:中型传统剧《凤仪亭》《渔家乐》,传统折子戏《貂蝉拜月》《对课》和小型喜剧《僧尼配》。1962年8月,临海文教局组织了词调艺人张华玉、徐昆芬、杨悟生等共十一人,代表台州参加了由浙江省文化局在宁波举办的浙江省弹词会书,共呈现了临海词调《吕布与貂蝉》中的《小宴》《拜月》,老生对唱《断桥》。1964年,成立了“城关镇手工业业余词调剧团”,新一代词调艺人陈大牛出任团长,创作和改编《还猪》《一根绳子》《进山》等一批优秀的词调剧目。

兴盛期的临海词调借助新中国文化发展的大好时机,实现了传统剧目精炼排演的艺术氛围,让地方曲艺在临海这一地区发挥其文化特色,这些特色又经全省、全国的文艺汇演的大潮而走向各地,这也是临海词调跨越了地域羁绊而逐渐受到喜爱古词雅韵的乐迷的喜爱,而才子佳人、英雄志怪的题材,加上优美婉转的唱腔,从而使其以特有的艺术之美而影响深远。

四、传承保护期

临海词调属于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它的艺术影响力日渐式微,尤其是近年来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年青一代的临海人不再局限于地域文化的需求,而更多地接触了多样的、现代的艺术形式,临海词调这种农耕、小商品经济社会产生的艺术形式,自然受到文化土壤恶化的影响,影响力不复当年。而它们的文化需求的转变,如原来用于婚丧嫁娶、节庆助兴的需求变化,剧场演出追求的市场价值等原因,临海词调的从艺者也因此而逐渐减少。

根据《临海文化史》记载,词调传人南宋有张销,元初有杨梓,清代有林心培等数十人,根据目前尚健在的89岁第三代传人王焕欣口述,以20年左右为一代,列出以下五代谱系。第一代有秦月波等48人;第二代有杨悟生等36人;第三代有蒋桂青等38人;第四代有罗连星等16人;第五代有陈国芬等13人。改革开放后,词调有了很大的改观。

加强史料调研,使临海词调以资料的形式而保存下来,如:1978年,临海县文化局组织整理编印了《临海词调》传统曲牌。1984年1月,临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开展了一系列的座谈会,把词调列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词调的挖掘、保护工作。1994年,在临海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契机下,针对临海词调的传统剧目进行挖掘、保护,这其中,政府及文化管理部门的重视,使得词调被认为是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部门也加强词調挖掘、保护工作,做了许多具体的指导,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出版了《临海艺志》,其中对词调作了详细的记载。

新世纪后的展演也获得了一些改观。2000年8月,由词调爱好者罗连星自发组织了临海词调剧团,演出50余场,足迹遍及临海城乡,观众人数达5万多人。2004年3月,临海词调参加台州市区汇演并且获得银奖,使得临海词调这一艺术名声大噪。2005年,临海词调被列入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国务院公布临海词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其在现代发展中借助一些外在动力和文化环境之利,而被作为临海古城的文化名片,使其“非遗”代表作的社会身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此外,它还被列入中小学课程补充内容之一,在一些热衷家乡文化发展人士的关心资助下,临海词调也有了展现其艺术魅力的平台。而学者们对其进行研究,也是当前的发展状态之一。据笔者统计,已有的研究文论就有20余篇,而资料汇编等史料也逐渐形成规模,这为其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它的文脉延续提供了可能。

临海词调发展至今,由于词调剧团的解散,剧目资料的丢失,传统剧目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逐渐减小,受众的范围缩小,这导致了它陷入后继乏人的困境,临海词调艺术的活力日渐衰微。面对这一困境临海词调的第四代传人张华月老人曾感叹地说:自己从20世纪50年代末学习临海词调,得到了几代大师的真传,见证了词调的起落兴衰。现在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大潮也冲击着古老的词调,执着于词调演唱的人越来越少,这项珍贵的传统艺术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进入临海词调的发展之中,贡献每个人的力量,将古老的临海词调赋予其新时代的艺术精神和审美趣味。

结语

作为一种地方性传统民间曲艺形式,临海词调从明末的萌芽发展至今,在其5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在古城的自然环境、文化底蕴、人文关怀中,它经历了成熟、兴盛,发展到今天,因文化不适陷入低谷,是众多艺术形式的共同特征。但通过历史经验的总结,尤其要从其成熟、繁兴的发展中找到它现如今想要继续发展下去的活态方式,借助它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利条件,将这一传统地方曲艺传承发展下去,我们有责任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如何对其进行传承、发展、保护,探索内在艺术规律,从其历史进程中找到活力之源,使其能真正成为临海市这一江南古城的文化符号,体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是今天文化工作者内涵建设之重点,是新时代文化语境下借力发力的智慧之举。

本文系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临海词调音乐特色传承研究”(20GHB1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紫桃轩杂缀》,凤凰出版社,2000年。

[2]叶哲明:《台州文化发展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李小菊:《论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的戏曲理论史意义》,《中华戏曲》2007年第1期。

[3]台州市文广新局:《台州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品读》,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

[4]杨韵:《临海词调的艺术价值及传承发展》,上海音乐学院,2015年。

江剑辉 台州学院音乐系教师

张 珂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生

王安潮 博士,西安音乐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临海海盐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粗海盐
《曲艺泉城》
粗海盐
海盐可可
临海不完全折腾指南
新模式外宣探析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福盐,海盐中的贵族
临海变“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