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环境下高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问题的若干思考

2021-06-15张瑞

音乐生活 2021年5期
关键词:声乐互联网+高职

张瑞

如果将2000年作为中国互联网社会普及的“公元元年”,那么迄今为止已然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拨号网络”到如今的“移动互联”,中国互联网以几何倍数的速度增长及传播介质的日新月异,显然惠及了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并对教育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声乐教学模式在内外动力的共同驱使下出现了潜移默化的变革,并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堂中得以显见。相对于以往的种种教学改革措施于某一层面的微调,在“互联网+”的深度介入下,此次创新性教学模式的重构源自技术领域的有力支撑,并引发教学主体的自省、反思与主动实践,从而带动教学链条每一环节的革故鼎新。而从可以预见的教学成果来看,势必会带来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飞跃性提升。

一、“互联网+”环境折射出的学前教育“顽疾”

国内对于“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2012年,它的创新理念在于以信息科技和互联网平台为“推手”,寻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激活传统行业的生命力,营造更多升级转型的契机。正因“互联网+”的论域涵盖了“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的广域边际,因此有可能使其被移植并触及教育领域的某个特定方向。当然,这并非是“一厢情愿”的牵强附会。就互联网发展与声乐教育的结合而言,无论在共性层面或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的特性层面,互联网均能够以包罗万象的囊括能力和快速便捷的索取输出能力,为教育者和学生提供丰富且不断更新的信息资源。在平台搭建日益科学化和智能化的同时,也反映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落后和封闭。对比之下,优劣差异有目共睹。

首先,“互联网+”在传播能力上的显性优势,折射出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在传授链条上的薄弱。随着多年来互联网科技的成长,如今的“互联网+”在传播能力上,除了突破“千兆带宽”和“5G移动客户端”等速度瓶颈,更以APP平台建设和资源数据库建设来体现虚拟网络的海纳百川。声乐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配置是基于面对面的实体教学来展开的。无介质化的直观传播方式能够保障声乐教学信息传播的“无损性”,具有口传心授的传授特点。但重要的前提在于,“象牙塔”中的教学主体必须在知识储备、教学技能、审美见地方面优于网络资源。诚如所见,在“微课”、“慕课”、“自媒体公众号”等诸多体制外教学内容相继出现之后,高职院校的教育主体显然无法达到相应的水准提升,又由于种种原因与之形成代沟阻隔。但“无门槛”的网络资源却无时无刻不在流入学生的信息接收工具中。这无形中造成了学生对课内教学标准、教学内容、知识来源甚至是教师本身的“不信任”。有道是:“亲其师,信其道”。反之,则造成教学推进受阻、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其次,“互联网+”在教育内容层面的丰富,折射出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资源的陈旧和闭塞。从专业设置的定位方向来看,学前教育旨在培养社会幼教岗位的适用性人才,声乐教学据此目标,应当结合职业需求进行设计规划。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并没有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所公开发行的统一性声乐教材,该领域的教学大纲存在笼统和抽象的问题,大多由各校任课老师酌情定夺,有各自为战、自说自话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校内师资力量的构成大多来自高校声乐方向的毕业人才,对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特性和内容并没有专业学习经历,多为岗内转型,因此也造成了在曲目设置方面沿用了“经验主义”。于是,大量美声及民族唱法的技巧训练和老套的艺术歌曲大量充斥于教学课堂中。当然,对于这些知识的涉猎本身并无可厚非,但喧宾夺主的教学主导偏激和对学前教育职业用途的淡忘,造成了“学以致用”的目标无法实现。

此外,“互联网+”在教育角色转变上的成功也反映出高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主客体形象和教学行为方面的单调及刻板。相对于虚拟教育平台中传授双方的互动性,尤其是受教育者所拥有的话语权和自主实践空间,传统教学模式依然采取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逻辑。无论是在声乐集体课或是“一对一”小课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显而易见。“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令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受到抑制,更反映出由于信息不对等而造成的教育误区或畸形。

二、“互联网+”引发课堂内部机制的革新

从教学的实际情况与组织特色来看,该教育改革的命题需结合“高职”、“学前教育”、“声乐”这三个关键词展开,并使其三者分别于“互联网+”形成对应关系。当前互联网科技的腾飞不仅体现于传播能力的纵横交错,也在于软硬件发展水平的日新月异。因此,如何使相互之间形成“1+1>2”的合力,是研究的重中之重。所有的具象化教育行为均始于课堂内部,在教学关系梳理、教学范畴设定、教学交流平台打造等方面的革故鼎新,可以营造良好的常态化教学环境。

其一,在教学关系梳理方面,教师角色的革新是首当其冲的。在新的教学关系设定中,应抛弃在校教师相对狭隘的理念,使其成为多元化网络知识信息的收集者和推介者,鼓励学生拓宽视野,丰富涉猎各种网络教育资源成果。教师则在重要节点上塑造“守关人”和“点拨者”的形象,在课堂上提出有益的建议,并对学生网络化学习中的困惑和問题予以即时性的解答和帮助。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权威地位并没有衰减,反而因其视野的宽阔和关键性的指导而获得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其二,在“互联网+”的理念介入之后,教学范畴也发生相应的联动变革。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通常体现出与社会职业领域的精准对接,而学前教育所培养的定向人才,针对的显然是未来的基层幼教岗位。因此,如何在声乐教学中体现出职业特点,不仅关乎办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影响到学生的职业前景。在“互联网+”畅通的信息通道中,可以便捷检索到幼教行业的发展规划,根据相关专家所发布的信息,了解当前幼教声乐教学中常用的歌曲内容、教学目标、发展趋势等。以此为媒,回溯到课堂教学中,重新组织教学资源。在曲目设计、教学规划、场景任务设定等方面提出与时俱进的新理念及举措。与此同时,网络提供的视频资源,还可以使师生双方真实体验到幼教领域声乐教学的实际环境。收集教育对象喜闻乐见的歌曲,并揣摩学唱、示范、表演等环节的方式方法,形成一整套模拟教学策略,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

其三,“互联网+”的开放性环境,促使课程配置和教材修订方面也作出调整。传统的声乐教学体现出单一性技能教学的特征,缺乏理论课程配套和课堂内部的模拟应用性课程设计,造成学生的“学”与“用”之间脱节。“互联网+”的深度介入,间接启发教学主体关注到声乐美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交叉功能,促使学生开阔眼界,理解声乐学习与未来职业岗位应用之间的关系。尤其在课堂内设计的模拟应用课程,可以通过交互网络学习示范案例,并与幼儿园形成实时互联,在课堂内引导学生体验现场教学的临场环境。而在教材修订方面,坐拥强大的网络资源和数据库信息,可以筛选儿童喜闻乐见且传唱度高的新声乐作品,替换年代久远的老歌曲。依据当代审美特点所编创的教材,不仅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还易于在未来职业岗位上与儿童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互联网+”拓展教学实践的外延转变

职业教育除了在课堂内教师的介入与影响,还需要为学生预留充沛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空间,将书本上的文字转化为可以实际应用的能力。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提倡效仿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但当前在学前教育领域还存在着一定的适用性困境。“互联网+”环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一缺憾,为学生提供知识收集和实践应用的虚拟环境,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首先,应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收集各种与声乐有关的信息资源,建立个性化的知识数据库,针对自身在声乐学习中的优势及瓶颈,寻求快速成长并解决问题的途径。各种网站中的搜索引擎和互动平台,可以及时提供各种想要获取的内容,如此便利的条件是实体教学所不具备的。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学前教育领域声乐课堂的各种实际案例,观察如何应对教学中突发的各种问题。这种集知识收集和能力培养于一身的学习方法,在“互联网+”环境中变得唾手可得,无形中也为职业教育主体减负许多,使其从知识输送的唯一体转变为推动教育进程和指导学习方法的“多面手”。

其次,“互联网+”的实质性介入,还体现于教学交流平台和相关软硬件的打造,这也为高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实体教学构成有益的补充和拓展。通过20年来的积累,互联网对传统高等教育的介入从最初的资料检索和远程教育,转变为如今的“慕课”“微课”“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比如:初现于2008年的慕课(MOOC)平台,通过十多年来的默默耕耘,如今已经形成了对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定向知识汇集,涵盖了多所专业院校名师的授课系统,可以对实体课堂予以辅助。对于声乐专项领域的技术技巧和文化历史教程,慕课平台汇集了国内外诸多名师的授课资源,学校可以通过官方购买的方式,放置在局域网内供学生获取和学习。在2020年上半年,“网络直播”的授课方式借助“微信”“QQ”“钉钉”“直面”等软件平台解决了无法开展实体教学的困难。这些实实在在的转变成果都在体现着“互联网+”时代新教学模式的巨大生机,并督促教育改革进程的快马加鞭。

此外,“互联网+”还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虚拟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声乐实践能力。传统的声乐实践主要是通过校内的节庆活动、文艺演出、声乐比赛、期末考试来进行。“声乐教学在全媒体时代下,需要创建新的教学方式,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来检验和提升声乐作品的技术性和演唱能力”。校外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多是在实习阶段的岗位训练中进行磨练。由于时间短、频率少、指导性差,又缺乏对每位学生公平对等的机会,因此实现效果未必尽如人意。而在对互联网系统的专项开发过程中,可以实现在虚拟平台上的实践契机。一方面,构建校园内部的局域网,以网络歌唱活动或竞赛的方式,提供给学生多主题、多层次的实践锻炼机会。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另一方面,通过“斗鱼”或“抖音直播”等软件,参与到社会化锻炼中。虽没有实体观众出现,但数以万计的虚拟观众往往能带来直观犀利的评价,学生也能够获得更多的鞭策和激励。

“互联网+”代表着网络媒体与实体教育领域深度结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更预示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学前教育声乐专业在當代的运转和升级离不开“互联网+”理念和技术层面的支持。只有以开放包容的视野谋划教育改革,才能够与时俱进,实现职业教育的务实品质,培养优秀的实践性人才。

本文系2020年校级教学改革立项重点课题“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模式创新研究”(2020K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勇:《如何提高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心理素质》,《音乐生活》2005年第2期。

[2]陈丽艳:《试论民族声乐教学中唱情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生活》2012年第9期。

[3]易秒英:《现代性转型: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哲学基础》,《人民音乐》2015年第10期。

张 瑞 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猜你喜欢

声乐互联网+高职
声乐技巧与声乐表演的相关性分析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