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2021-06-15唐诗源周显信
唐诗源 周显信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他要求:“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无独有偶,从2016年到2019年,“工匠精神”被四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天,我们站在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历史起点,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
一、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高速度到高质量的战略转变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关注外延发展到注重内涵提升,表明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已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对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精辟而深刻的论述:“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目前,我国距离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路还很长。因此,努力推进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战略转型,迈向我国经济的“质量时代”,是继续走好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要求,也对弘扬工匠精神提出了迫切要求。
纵观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历史,坚持“质量立国”是它们成功的不二法门。在100多年前,德国产品曾经因为技术落后、工艺粗糙、质量低劣而饱受诟病,20世纪50年代,德国提出“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政策,找到了“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日本制造”也一度沦为劣质产品的代名词,20世纪60年代,日本把“质量救国”作为国家战略,推广全面质量管理,促使其工业竞争力很快超过美欧,促进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现。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出台《质量振兴法案》,为发展质量提供法制保障。1998年,韩国的“21世纪质量赶超计划”,提出了创21世纪质量第一国家的战略目标。上述发达国家在高度重视质量建设的同时,也是在全社会树立工匠精神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二、工匠精神是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基础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阐明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他特别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工匠精神与高质量发展的精髓要义高度一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当前,我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叠加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不仅要将高质量发展贯穿发展全过程,而且要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全领域,由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全面转向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美国质量管理专家约瑟夫·朱兰指出:“质量将成为占领市场的有效武器,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对于经济发展质量的关注也日趋高涨。
弘扬工匠精神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社会建设目标。从“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到“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跨越,必须牢固树立工匠精神,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准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发生了重大变革。一是消费结构的变化。人民已经从过去的生存型、温饱型消费结构过渡到小康型、富裕型消费结构。“十三五”期间,我国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从2016年的30.1%降至2019年的28.2%。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商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二是中产阶层消费者群体不断发展壮大,个性化、高档化消费逐渐成为主流。据《经济学人》预计,中国中产阶级人口将超过4.7亿,一场席卷全中国的消费升级盛宴即将开启。三是扭转消费能力外流现象需要弘扬工匠精神。《2020年中国海外代购行业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到2019年中国海淘用户规模超1.5亿人,截至2018年底,我国海外代购市场规模高达2601亿元。归根结底,是因为国内商品的质量供给跟不上消费需求升级。要想扭转这一情势,需要尽快提升国内商品的品质,鼓励更多的企业投身个性化生产,增加消费者专属性商品体验感,激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高商品品质,创立让消费者认可的国内自主品牌。
弘扬工匠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深入研究工匠精神背后的价值意蕴,我们不难发现它不仅仅是一种工作精神,更是一种工作價值观,折射出一种工作态度。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岗、敬业、诚信”六字要求完全吻合。工匠精神是我们发扬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指引,是深层次的文化自觉,它尊崇并外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承载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使命。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决定》指出:“这次受到表彰的改革先锋,为推动改革开放作出了杰出贡献,发挥了突出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人民群众的优秀代表……他们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作风优良,赢得人民群众广泛赞誉。”换句话说,在改革先锋们的身上,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与工匠精神在价值追求上的高度一致性。
弘扬工匠精神是推动我国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强大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持续演进,中国以劳动力、自然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的比较优势,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当前,美国仍处于全球创新链最高端,日本、德国通过“生产+创新”占据了全球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而我国由于存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核心技术缺失等问题,一直处在价值链的低端,以至于民间流传着“8亿件衬衫才换回一架飞机”的说法。只有提高产品生产水平和创新能力才能成功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位置,真正实现制造强国。工匠精神是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的内生动力,也是唯一出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的全方面、多层次的转变,都离不开工匠精神所倡导的精品制造理念和蕴含的强大创造力。中国高铁、华为手机等一个个中国品牌的创立,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创造能力和强大的工匠精神。
弘扬工匠精神是消除劳动异化现象的有效途径。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发生了异化。“在异化劳动中,劳动成为统治人、压迫人、奴役人、压榨人的异己力量,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压迫工人的异己力量就越强大。同时,异化劳动不仅使工人越生产越贫困,还摧残了工人的身心健康、精神世界等。”我们必须找到消除异化劳动的有效途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体现了劳动者对精美绝伦、道技合一、尽善尽美的不懈追求和主体愉悦,能够消解异化劳动所带来的职业倦怠、精神萎靡等问题,体现出劳动是一种自主、自觉和自由的工作状态,有利于实现人的自我解放和全面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是对发扬主人翁精神的深化,体现出“中国梦”与“劳动美”的有机统一;劳动者自身所深藏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潜能被它激发出来,体现出创造一流业绩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机统一;让立足岗位建功立业成为每个人的自觉,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享受幸福与愉悦。
三、创新厚植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
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提供价值引领和动力支撑。
在全社会形成尊崇工匠精神的良好风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尊崇工匠精神的风尚。一是要在思想认识上澄清对工匠精神认识的歧义与误解。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追求完美的职业精神,是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当树立的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屠呦呦之所以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就是因为她和团队对青蒿素孜孜不倦研究了几十年,拥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结果。自2019年起,杭州将每年的9月26日设为“工匠日”,成为全国第一个为工匠设立专属节日的城市。二是要建立健全工匠精神褒奖制度。尽快出台“大国工匠”荣誉评选制度,把评选“大国工匠”和评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结合起来,成为全社会“比学赶超”的新标杆。只有整个社会尊重劳动,劳动者才会乐业、志业和精业,工匠精神才能在这种尊重勞动的文化氛围中孕育出来。
构建“一体化”的工匠精神教育体系。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构建小学、中学、大学“一体化”的工匠精神教育体系。一是构建小学、中学、大学工匠精神教育的一体化制度。小学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实践兴趣;中学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认知能力;大学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创新创造能力。二是构建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化”的现代学徒制度。将“工”与“学”结合在一起,学校和企业共同招生、联合培养,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关注不仅加速了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的发展,也为工匠精神的锻造形成强大的合力。
健全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评价体系。我国传统社会一直有“重文轻技”的思想,传统工艺常被视作“奇技淫巧”而加以贬低,同时存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不够健全、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亟待改进完善。2019年9月,人社部印发《关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技能人才评价机制要更加科学化、社会化、多元化,促进优秀技能人才的涌现。江苏省建立急需、紧缺人才高级职称直接认定机制,为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开辟通道。2020年共有38名获国内外重要技能比赛奖项的高技能人才被认定为高级职称;获得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家具制作项目银牌、“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的扬州技师学院的吴晋卿,虽然刚满20岁,只有中专学历,但也被认定为高级讲师。
讲好新时代质量强国的“工匠故事”。新中国成立后,在工匠精神的涵养下,涌现出一大批为祖国事业艰苦奋斗的筑梦人。南京长江大桥之所以成为国人心目中的“争气桥”“自信桥”“放心桥”,主要根源于数万建桥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质量不行、推倒重来”的质量至上信念,铸就了“桥坚强”的钢筋铁骨。2015年,中央电视台在“五一”劳动节之际精心制作了“大国工匠”系列特别节目,讲述了管延安、高凤林、周东红等八位工匠的精彩故事,讴歌了他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他们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谱写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的神话。从2018年开始,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经过严格评审,从候选人中遴选出1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讲好新时代“大国工匠”的精彩故事,深化“中国梦·劳动美”的主题教育,有利于掀起学习大国工匠、争当工匠人才的热潮。
借鉴发达国家培育工匠精神的有益经验。一是学习世界质量强国厚植工匠精神的成功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瑞士军刀是瑞士‘工匠精神的产物。”瑞士“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强调“坚定执着、精益求精和开拓创新”,而开拓创新则是瑞士“工匠精神”的精髓要义。日本是世界上长寿企业最多的国家,寿命200年以上的企业占到世界的一半以上,而厚植工匠精神则是它们的长寿“秘诀”。后藤俊夫号称是日本研究长寿企业第一人,他认为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专业敬业,以及伦理性与道义性。中国人最强调的是前四点,但他认为,“企业要为社会做贡献,这才是工匠精神的精髓”。二是踊跃参与素有“技能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技能大赛,展现我国技能人才风采。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中国代表团稳扎稳打将15枚金牌收入囊中,最终位列金牌榜首位,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实力碾压德国、日本,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我国技能人才的风采和大国工匠的魅力。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责任编辑:刘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