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读: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拓展新视角
2021-06-15黄荣荣
黄荣荣
【摘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运用猜读破除阅读障碍,促进知识的建构,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本文主要从预判内容、恰当选择、借助悬疑以及多元引导等角度阐述小学语文猜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猜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15-0187-02
Guess Reading: Broaden a New Perspective for Primary Schoo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Kannan primary school ,Dongkan Street,Binhai Country, Jiangsu Province,China) HUANG Rongrong
【Abstract】In elementary schoo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reading methods, use guessing to break reading obstacle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and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literacy.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nese guessing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nticipating content, appropriate selection, suspense and multiple guidance.
【Keywords】Primary school Chinese;Reading Teaching;Guess reading
一、预判内容,因情选擇
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要依据文本的难度考虑学生是否需要预习文本,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展猜读教学。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经验相对匮乏,有一些文本如果学生没有触及就不能合理地解读,因此教师可以安排他们在课前进行预学。有一些字词虽与文本的解读缺乏关联、与重难点内容不着边际,但会影响阅读的流畅性,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去破除阅读障碍。文本中有一些晦涩难懂的生字词,学生唯有突破这些字词,才能准确地理解文本。
对于一些超越最近区的难点内容,仅靠教师的引导,难以获得有效解决,只有依赖学生的课前查阅与反复的思考,才能为深度的解读作铺垫。对于一些不熟悉的古诗,学生可以借助预学了解含义,从而深刻理解内容。有一些内容的解读离不开背景知识的挖掘,学生只有了解作者、了解特定的背景,才能了解作者的情感,融入文本的世界。一些作品的年代往往距今久远,如果直接让学生阅读,则他们不易理解文本的内涵,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读准字音、读流利文章,作者生平、读文本背景。这样学生能于难点之处产生自己的思考,于疑点之处大胆提问,能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实现对文本解读的优化。
对于生词少的文本,学生可以借助前后信息猜测生词的含义。一些文本中有着情节暗示,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学生提前预学,反而会减轻文本情节对学生的震撼,影响学生对文本的体悟。当文本的难度落脚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教师要恰当地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借助猜读准确地解读文本。
二、恰当选择,献疑位置
题目是文眼,学生能透过文眼感知内容,教师可以于题目处设置猜读点,以半透明的方式让学生猜读,这样能吸引学生的参与兴趣。如在《绿》一课教学中,在这个文章题目中,学生会产生生种种质疑,诸如“绿”是一种颜色?还是一个季节?“绿”是什么的象征?小学语文的语篇排版较为简单,许多开篇之语往往是整个语篇的中心句,也为后面人物的出场、情节的推动起到铺垫作用。教师要在此设计中猜读点,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往往蕴含深意,这些词语既能联系主题内容,也能彰显人物的形象,引发矛盾冲突,教师以这些词进行猜读,能让文本的脉络得以显现。如,在《“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描写船长指挥逃生工作的句子,“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你就开枪打死他。”这段话简短有力,能让学生感受到船长的沉着冷静、忠于责守,也为后面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埋下了伏笔。一些句子能关联文本中心,或暗含着作者的行为思路,或彰显情感发展的态势,教师可以依此设置猜读点,给学生带来思维的冲击,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文本中有留白之处,学生融入自己的主观判断去填补,教师依此设置猜读点,能让学生的想象空间变得开阔,能增进学生对文本的体验。
精彩的文章常用悬疑的设计,这些悬念能推动文章发展,也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在这些地方设置猜读点,让他们去解读文本。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渲染环境、烘托气氛的作用,或暗含着人物命运的沉浮,教师在这些环境描写之处去设置猜读点,能为学生阅读、感受文本进行指引。如在《穷人》一课中的一段环境描写中用了“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风暴”“又黑又冷”等词,教师在此让学生猜读,既能丰富他们对文本情节的想象,又能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
三、借助悬疑,深入探究
教师要对文本的猜读加以梳理,并为学生设计疑问,为学生提供适度的阅读障碍,这样能引他们步步深入去主动揭示文本的主题。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猜读题目,不让学生预学文本,而是在上课伊始以简短导语开门见山,或借题导入,让学生去猜读。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教者提出问题:大家看了题目有什么想问的吗?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何要用草船借箭?借到了吗?是如何借的?这样能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文本,让他们在阅读中寻找答案,验证自己的猜想。开篇之句往往是文本的中心,为后面的发展做铺垫。教师可以抛出这个关键句,提出主问题并引导学生去搜集信息、猜读内容。教师也可以在讲解之后引导学生进行猜读,这样能帮助他们去概括总结,加深他们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在文本中,能彰显主题思想的关键词句往往不只一处,它们能直指文本的中心,是作者情思脉络的体现,教师要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进行猜读教学。一些能关联文本中心的句子对情节主题会有所暗示,教师可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去梳理内容,并穿插一些中心句加以猜读,这样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加他们对文本内容的把握。
文本会有留白之处,能使情感的内涵得以延伸、使人物的形象变得更丰富,能促进学生的感知体验,在空白处猜读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增进他们的认知体验。在文本出现悬疑之前,叙述会较为浅显,主题也变得模糊不清,有了悬疑他们难以准确地分析文本的走向,教师应安排学生猜读,让学生想象后面发生的故事,从而深化学生对主题内容的解读。
四、多元引导,探疑解惑
教师要对学生的猜测进行点拨,但不能直指谜底,要让謎面不断丰富,从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猜读,拉近他们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在自主猜疑中提升解读的效果。在猜读题目时,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是陌生的,他们能获得的只是短短的几个字,教师要引导他们从题目的模糊义出发去猜读,将固有含义与想象部分结合起来,营造情境让学生去想象、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结合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想象,但不能胡猜乱想。在分析词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去猜读,让他们联系上下文信息去归纳、建构,体会文本的情感。要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词句,或结合前后文本的语境,或借助标点符号进行猜读,这样学生才能猜得准确、猜出深意。对于一些不确定的地方,也是给学生留有思维空间的地方,他们的猜想会更加灵活。教师要引导他们结合语境,在语言的间隙处猜读,或展开想象以自己的经验去猜读,或以文本之外的背景去猜读。经过仔细的推敲,学生能洞悉文本内涵。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猜读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潜能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促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要强化引导、诱引启发,让学生掌握猜读的方法,提升自己的语言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杨雪敏.猜读——阅读教学的新视角[J].小学教学参考,2017(16).
[2]杨绿菲.“猜读”教学模式下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策略与实践探究[J].文教资料,2015(02).
(责任编辑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