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的作文教学

2021-06-15南力琼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5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作文教学问题

南力琼

内容摘要:乡村学校作文教学的最大问题是教师没有认识到乡土文化在作文教学的重要作用,没有引导学生挖掘乡土文化,致使学生对乡土资源视而不见,甚至嗤之以鼻,致使作文素材缺乏、作文语言城市化成人化。

关键词:乡土文化 内涵特征 作文教学 问题

乡土文化是指乡土上呈现出来的人类生存的特有方式,它具有区域性、乡土性、真实性、文化性、审美性、教育性等特点,是乡土上的居民得以繁衍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寄托,也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的智慧结晶。

一.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

乡土既指家乡这块区域性的土地,又指这块特殊土地上出现的独特生活气息。乡土文化是指乡土上呈现出来的人类生存繁衍的特有方式,包括物质与精神的各个层面,诸如山川湖泊等自然风光、森林矿产等生活资源、婚丧嫁娶等民俗,家谱传记等人物、庭堂庙宇等建筑遗存、村规民约等秩序、传说演绎等故事、传统技术等手艺、历史人物等传奇。一言以蔽之,凡是乡土上出现的所有现象,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形成固有方式的时候,都可以视作一种乡土文化。乡土文化不仅是乡土上的居民得以繁衍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寄托,也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的智慧结晶,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乡土文化具有明显的特征。

1、区域性。我们常说,五里一个地方,十里一种乡俗,指的就是乡土及其乡土文化的区域性。为了安稳的生活,人们总是在某个区域长期定居,这个特定的区域就是乡土。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迥然不同的自然状况决定了人们不同的生存方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讲的就是人们在生存中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山生草木,生活在山川的人们便获取生长在其上的植物充饥;林藏动物,人们便以狩猎为生;湖泊海洋生存鱼虾藻类,人们便下水捕捞,长此以往,就表现出各自固化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在时间的积淀中便形成区别很大的文化,这就显示出乡土文化的区域性。

2、乡土性。所有的文化都是特定乡土的产物,西北高原的险峻,练就了人们的钢铁意志,中部平原的广袤,开阔了人们的胸怀,江南水乡的柔情,涵育了人们的温婉。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了人口大流动现象,整个世界被称为地球村,交通的便利与网络的发达,让不同的乡土文化有了大融合,但出生之地对童年少年的成长期所呈现的原生态,给每一个人的终生发展扎下了乡土之根,刻下了永远的记忆,家乡的味道就是游子的乡愁,无论异地的文化怎样熏陶,乡土气息在骨子里血液里,不会消失,只会与异地的文化在碰撞中融合、创新、发展。

3、真实性。乡土和乡土文化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即便是那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也是让人很有感触的。自然是真实的,人们的活动是真实的,生存的方式是真实的,思想也是真实的。文字的记载、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也是真实的。人们面对真实的客观存在,便思考如何在自然界中获取所需要的东西,思考就不再抽象,而是变成了具体的方法技巧,比如狩猎、耕田、捕鱼,比如取火、烹饪,比如缝制衣服、加工产品,比如占有中的打架、战争,比如维护秩序的村规乡约,比如谋划发展的计划、策略,等等,即使那些虚化的东西,都是在真实基础上产生的,比如神话故事,都是真实愿望的反映。

4、文化性。人类起初的活动只为本能的生存,但这种生存的思想和方法一旦形成和延续,就成为一种文化。生存的需求牵扯到很多内容,即使是在区域性的乡土上,生存的文化也很丰富,区域一旦扩展,文化就显示出多元性,比如饮食,各地吃同一种事物的方式就千差万别,比如住宿,不同区域的人们修建的住所就材质不同、形状各异,真实千姿百态。而且每一种不同,都反映着人们的不同思考与智慧,显示不同的文化内涵。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光是除夕夜的饮食,有的地方吃长面,意在用面条之长把“魂魇”拴在家中,有的地方吃饺子,意在团团圆圆,有的地方吃鱼,希望“年年有余”。

5、审美性。爱美是人的天性,衣服本来是取暖防寒的,但这一诉求实现后,人类便在简洁的衣物上粉饰图案,食物本来是充饥的,但解决饥饿后,又把食品做出许多花样来,诸如此类,表达的就是人类的审美性。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的审美情趣会与日俱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也会逐步提升。这种审美不光表现在外观,还表现在内隐处,比如人的思想和心灵、道德和情怀,个体的所作所为符合不符合大众的认知,人们都会进行评判,并用评判的方式引导出正确的价值观。

6、教育性。但凡文化,都具有教育性。人们之所以要在婚丧嫁娶中举行仪式,不仅是要渲染气氛,还有教育人们:婚嫁不仅是繁衍生息的方式,还是爱情的承诺与坚守,比如“白头偕老”一词就对此意表达得淋漓尽致;比如丧葬,不仅表达失去亲人的悲哀,还要教育人们感恩亲人的养育;比如古时候送孩子上学,进校的第一件事情是拜孔子,就是要记住这位教育圣人,传承文化,以文化育;比如家谱,就是要宗族的人们记住自己的祖先,传承家族精神。

二.乡村学校作文教学的问题

乡村学校的作文教学是整个教学中的最薄弱之处,教师觉得作文难教,学生感到作文难写,其原因很多,但不重视乡土文化,不会应用乡土文化是一个重要因素。

1、教师没有认识到乡土文化在作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乡土文化是区域发展的根脉,没有乡文化,就没有乡土的发展,这是普遍真理,无需质疑。人们接受的教育,都是从乡土文化开始的。婴幼儿看到的是乡土物质,听到的是乡土语言,在成长的过程中,衣食起居都是乡土的方式,接受的知识大多也是乡土性质的。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即生活就是教育资源,教育要依靠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叶圣陶先生就作文教学与乡土文化的关系讲得更明确更具体,他说,对生活的认识就是作文的出发点,生活积累到什么程度,作文才有可能表达到什么程度。没有对生活的观察、体验、积累,就没有作文的基础,引导学生对生活的体认,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生活之于作文的重要性,要求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而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贴近生活就是贴近乡土与乡土文化。只有对生活热爱,才能去贴近生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地深沉。”艾青写的《我爱这土地》之所以优美动人,就是因为他深爱乡土和乡土文化。但我们的写作教学现状不是脱离乡土生活的“闭门造车”,就是好高骛远地向往乡土外的生活。现在的农村孩子向往城市的高大上,不但没有尊重和欣赏自己的乡土,对乡土进行深入认知,而且始终认为乡土太土,与时尚太远,没有多大的价值。作文教学与学生作文常常处在胡编乱造状态或者沉迷于电视、网络等资源的猎取,对乡土资源视而不见,甚至嗤之以鼻,致使作文素材缺乏、作文语言城市化成人化。因此,引导孩子们热爱乡土,培养孩子们对乡土的情感,是作文教学的迫切需求。

2、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挖掘乡土文化。尽管乡土的区域性也显示出它的局限性,但对小学生来说,这不妨碍乡土文化的丰富性。作文的内容无非是记人、叙事、写景或者写想象中的事物,从而抒发自己的情感,阐述自己的观点。乡土的真实性就为学生作文的真实性提供的有利条件。乡土文化不仅是学生的生活方式,也是学生作文的最好素材。遗憾的是,我们的老师没有把目光放在眼前的乡土中,引导学生挖掘乡土素材,理解乡土的独特风貌、历史故事、民俗民风、居民生活的各种情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认同乡土、关怀乡土。一上作文课,教师要么讲几句大而空的所谓理论,作为原则性、方向性的引领,要么就选择一两篇“选集”式的文章作为范文,让学生去模仿,结果是学生很难理解范文的内容实质和写作技巧,面对老师的命题时仍然一头雾水,不辨南北。要让学生有感受最深的素材,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写自己想表达的人、事、景、物,唯一的办法是引导学生把视角伸向身边的乡土及其文化。一次作文就选择一个关乎乡土的话题,比如写人就写父母兄妹、就写老师同学,就写乡土中曾经出现的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或者普通群众;写事就写发生在学校里的事、发生在家庭里的事、发生在村庄里的事,写乡土中曾经发生的故事;写景就写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身体验的春夏秋冬之景。这样,学生才会有话可说,说得流畅生动,不说空话、假话、套话,说的全是实话,做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即素材真实、语言真实、情感真实,观点真实——哪怕观点不够正确,但真实就是最艺术的、最美的。

乡土文化是写作的源泉,源泉本是充沛的,但写作却常常显得枯竭。只有教师提升对乡土文化内涵特征的认知,提升乡土文化之于作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才能千方百计的引导学生挖掘乡土素材,在切身的感知中认识乡土之美,从而产生不得不写的冲動或者灵感,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来。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乡土文化在乡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立项编号:GS【2020】GHB089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郭城驿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作文教学问题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