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女河上

2021-06-15李海霞

曲艺 2021年6期
关键词:陕北老汉共产党

李海霞

黄河弯弯流古今,

说段转战陕北的故事大家听。

说的是1947年,

部队走到佳县境。

自从敌人发现我军行踪,

转战形势越来越严峻。

8月18早晨雨纷纷,

部队翻山越岭走得艰辛。

不料一条五女河挡在前,

山水灌河势夺人。

石崖石渠水浪猛,

山洪拍岸声如钟。

前有河挡后有追兵,

周恩来请示毛泽东。

“主席,五女河桥还在上游,这里崖高坡陡,人马已经无法前行了!”

“情况紧急,必须马上过河!先把译电员和文件送过去,他们过去了,各个战场的联系就断不了,我就放心喽。”

“主席,如果我们动作够快,就能赢得搭一座便桥的时间!警卫队!分头行动,马上搭桥!”

搭桥任务来得急,

木料和工具最当紧。

炮声越来越响,

枪声越来越近。

又听“隆隆隆”的声音过头顶,

敌人的战机就在半空中。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一根木柱急坏战士们。

湿天湿地荒山岭,

搭桥材料到哪里寻。

(你们看——咦?)

只见河对岸出现些人影影,

原来是河川村的老百姓。

他们扛的扛来背的背,

木椽木棒都派上阵。

有个老汉背了自家的两扇门,

忽踏踏就往河边奔。

送到河边又回转身,

有人忙把他叫住问。

“老陈,大伙都送木料,你咋背个门扇?”

“八路军有这么多人马过桥,铺上门扇才稳当哩!”

“可是门扇被水泡坏了就不能用了,你能舍得了?”

“舍得,舍得!门扇坏了我还能做,革命失败谁来救咱穷人啊——

我家祖辈是雇农,

穷根扎得比树根深。

为了攒钱买半亩田,

我们祖孙三代把苦受尽。

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光租子和利息就压垮人。

我年年还债年年给地主揽长工,

穷人的命就像天注定。

没想到毛主席领导咱闹革命,

把土地分给劳动人民来耕种。

我陈老汉做梦也没想到,

几辈子的土地梦能成真。

这样的队伍谁见过:

不拿群众一线和一针,

一到驻村担水扫院忙不停,

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子弟兵。

眼下五女河发大水,敌人进攻火力猛,正需要咱发力渡过难关,就算舍命我也愿意,何况是两扇门——”

陈老汉背起的门像一面旗,

他的话入了河川百姓的心。

大伙回去卸掉自家的门,

再穷也要支援咱的军。

雨在下,汗在流,

老百姓背来的门扇早够用。

电报“嗞嗞”响不停,

党的心脏在跳动。

时间紧,任务重,

争分夺秒赢斗争。

河上河下绑椽的,

岸南岸北扎排的,

长钉短钉木橛子,

布条粗麻长绳子,

军民一起忙不停,

配合得峁是峁(来)丁是丁。

乡亲的门板铺桥面,

战士的身体当桥墩。

炮声雨声一个时辰,

五女河桥就地建成。

“请李德胜同志过桥!”

“请李德胜同志过桥!”

毛主席就是李德胜,

乡亲们并不知情。

只见这位首长在桥边站定,

眼望乡亲和士兵,

说了一句“你们辛苦喽”,

不由得热泪洒在风雨中。

部隊成功渡过五女河,

两天后在沙家店战役中大获全胜。

转战陕北的危难从此过去,

全国解放战争迎来黎明。

曙光一照天地明,

华夏儿女沐春风。

军爱民,民拥军,

说不完的故事唱不完的情。

点评:

五女河是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境内的第二大河,也是黄河的支流——佳芦河上的一条分流。1947年,毛主席带领的中央纵队在五女河遇困,这是转战陕北少见的危急事件之一。《五女河上》讲述的正是这种情况下,陕北老百姓自发帮助部队搭桥,为部队争取了最佳脱险时间,最后成功渡河的故事。笔者觉得,作者选取的“老百姓卸掉自家的门扇铺桥面”这一珍贵素材也是《五女河上》能成为一个优秀作品的重要因素。

作品情节跌宕起伏,结构紧凑,起承转合自然合理。开篇就写部队遇到“下雨、河挡、追兵”等重重困难,准备搭桥时,“湿天湿地荒山岭,搭桥材料哪里寻”,几乎陷入了走投无路的绝境。所以,当“河对岸出现些人影影,原来是河川村的老百姓”时,简直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老百姓的情意马上突显出来了。最打动人的是“有个老汉背了自家的两扇门,忽踏踏就往河边奔。”一个一穷二白的农村老汉如何有如此觉悟,做出这样的决定?接下来由村民问,陈老汉自述,我们得知他送门扇的合理性:一是陈老汉祖孙三代为买地“把苦受尽”,“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与“没想到毛主席领导咱闹革命,把土地分给劳动人民来耕种”形成鲜明对比,人民群众往哪边站队,拥护谁是显而易见的。二是列举“这样的队伍谁见过”,突出这是一支为人民利益而战的队伍。我认为陈老汉自述部分是整个故事的“核”,是故事发生和发展的内动力,这个核写得还是比较“结实”的。接下来,河川百姓回去卸掉自家的门,直到“背来的门扇早够用”就显得水到渠成。最后,军民一起搭桥的场面将故事推向高潮,“共产党和老百姓是一条心”这一主题不言自明。

人物塑造方面,从“背门”“忽踏踏奔”“年年还债年年给地主揽长工”“舍命我也愿意何况是两扇门”等行为和语言看出陈老汉曾是一个典型的旧式雇农,他挣扎过,认命后也得过且过过。但当共产党实现了他的土地梦时,他变得乐观积极,还一腔赤诚、掏心挖肺地知恩图报,人物形象比较饱满。

总之,《五女河上》选材好,立意高,以小见大。小小的一段《五女河上》回答了: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为什么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就是“共产党为咱老百姓谋幸福,老百姓一心拥护共产党”。

也希望《五女河上》在表演时,再加强老百姓的口头语,可能会有更佳的效果。

(点评人:国家一级编剧 曹伯植)(责任编辑/邓科)

猜你喜欢

陕北老汉共产党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十谢共产党
共产党离我们远不远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Review on 1921–A Gift for ourDearest CPC 《1921》影评——献给亲爱的共产党的礼物
刘老汉的烦恼-收蜂(连载二)
老汉粘蝉
刘老汉的烦恼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