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亲相爱一家人

2021-06-15吴新伯

曲艺 2021年6期
关键词:曲艺工作者

吴新伯

在张家港参加中国曲协八届二次理事会暨2021年全国曲协工作会议时,我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由中国曲协编撰的《中国曲艺家协会:我们共有的家园》。

前路漫漫,但曲艺人满怀信心,这不仅是因为有伟大的引领,也因为我们能在回首间,看到虚掩的家门和家中热闹的剪影。

“序言”中的这句话直接击中了我的心灵,抬眼间,身边南腔北调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曲艺工作者。那一刻,书中的内容与现实相交织,产生了奇特的化学反应。我摹刻着文字的印记,踏上了家人们的心路历程。

《70年檀板弦索声 70年为民说唱情》,姜昆主席的文章开宗明义,点明了中国曲艺人在中国曲协的团结引领下,在70年间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作出的贡献。他的文章既是一份总结书,更是一份号召信,号召广大曲艺工作者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再创新时代中国曲艺的新辉煌。

中国曲协名誉主席罗扬先生勉励大家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发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促進曲艺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前辈的声音中有不随时间延伸而衰竭的力量。

记得那是1982年的秋天,我作为苏州评弹学校复校后的首届毕业生代表,与其他10位同学一起进京汇报演出。时任中国曲协主席的罗扬先生在认真连续观看了我们的两场演出后,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你们是评弹的未来,是曲艺的未来,好好学习,打好基本功,20年之后你们就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人,是事业的传承者,你们担子很重啊。”

那一年我18岁。时光转瞬而过,近40年过去,当年的毛头小子也年近耳顺,两鬓斑白了。但老先生谆谆之语依然在我耳边回响。诚如斯言,在“文化大革命”后成长起来的我们,就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我们不能休息,我们责无旁贷。

前辈的文字中还有榜样的力量。

中国曲协名誉主席刘兰芳先生的文章中,第四部分的小标题为“发挥余热,我的晚年”。人说“最美夕阳红,温馨又从容”,但刘兰芳先生一如锤震金蝉子的岳云,仍然活力四射,风采照人。

什么是中国精神?我参加了8届“全国道德模范”宣讲巡演,说英雄,学英雄,宣讲“割皮救父的好兄弟”刘培、刘洋;宣讲“生死接力女教师”秦开美;宣讲“大孝唯忠的中国潜水艇之父”黄旭华等感人事迹。每次演出,我都止不住流下热泪,观众也都在下面擦拭眼睛,我想,这就是中国精神。

字里行间饱含深情。8届“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8个动人的故事,连续8年奔波在演出第一线。我们应该记住这几个“8”,这是一位当下已经年逾古稀的老艺术家为我们做出的示范。但她仍然只是谦虚地认为,这是在发挥余热,尽绵薄之力。

从2010年到2020年,在担任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的10年间,董耀鹏同志的文章与讲话是我品咂最多的。与很多同行的感觉一样,读他的文字很“解渴”。在我看来,他的文章很能反映曲艺艺术的本质特质——响鼓不用重锤,曲艺艺人不能高台教化,而是要在和风细雨中循循善诱,在演、表、唱、白之间润物细无声地让受众明白道理。

董耀鹏同志的文章就是如此。

《与中国曲协一起成长》,他只是中国曲协这条大船上一名普普通通的执帆者,他告诉我们,这条风正一帆悬的大船正驶向无限光明的未来,广大曲艺工作者应该听党话、跟党走、繁荣创作、服务人民,用理论知识丰厚人生、用精品力作彪炳伟大时代、用正能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创新创造推动曲艺事业繁荣兴盛、用明德惟馨引领社会风尚,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东风,做一个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我看来,中国曲协第七届主席团副主席、上海曲协顾问王汝刚老师就是上海曲艺界的一块“宝”。在我的从艺生涯中,王汝刚老师的指点让我受益良多。

上任不久,有位青年演员向我倾诉烦恼。他创作了短篇评话《夜走狼山》,意见褒贬不一,使他处于进退两难之境。我肯定了他的创作热情,明确表示:“任何作品都离不开文艺批评,只有千锤百炼,才能产生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这是他《良师 益友 亲人——我的曲协我的家》中的一段文字,那个青年演员就是我。

往事历历如在昨日。就在我深陷迷惘时,王汝刚老师肯定了我的创作热情,并为一个不太成熟的青年演员的一个不太成熟的作品,专门组织了一次诊断会。受益于此,《夜走狼山》终于在第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文学奖。这是我艺术生涯中第一个国家级大奖,更激发了我无限的创作表演热情。当我拿着奖状兴高采烈地去感谢他时,他只是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新伯,你有创作天赋,但还很稚嫩,需要自我加压,好好努力,这次的牡丹奖只是一个起点,希望你一步一个脚印,以表演带动创作,用作品推动表演,为曲艺多作贡献。”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当时没有向王汝刚老师倾诉,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也许不是我,而是另一个青年人会去找他诉说,获得他的关怀和鼓励。

无论如何,他始终在关注着年轻人们。

徜徉文艺的阡陌间,一张张笑脸次第出现,一个个熟悉的身影跟我打着招呼,一棵棵果树上结满了精彩的故事。不知不觉间,我走过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苗圃,看到了又一片充满希望的田地。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曲艺工作者是曲艺事业的希望,未来的种子深埋在过去,但会在当下茁壮成长。长大后,我也成了“王汝刚老师”,也总会关注正当年的青年曲艺工作者们。朝气扑面而来,青春于斯绽放。在众多青年人的文章中,《牡丹花香,不忘初心》深深吸引了我。

牡丹花香中的初心在跳动,这是我对其作者赵梓琳最深刻的印象。

2018年6月,我随上海评弹团去深圳演出,在深圳戏院的两场外,我们还想深入社区,搞一场惠民演出。可就在我们动身前一天的晚上,当地告知,惠民演出场地另有他用,演出自然也取消了。这可急坏了我们。在我们看来,高台上的演出只是表演,社区中的演出则是联欢,对一个曲艺工作者来说,还有比群众热烈的掌声更高的奖赏么?

我连夜联系了深圳曲协的老主席吴金富老师,他二话不说,当即让赵梓琳全程跟进此事。在连轴转了一夜后,惠民演出如期在深圳宝安区翠岗公园的笑满堂剧场开展。当时,我们身边的群众比肩继踵却寂静无声,用心聆听着带着江南水乡钟灵毓秀之气的评弹之音。

演出结束后,赵梓琳把我们妥善送到回程的大巴上,彼此挥手告别时,我才发现这个身材高大的小伙子已经浑身汗透,眉宇间是掩饰不住的疲惫,他自己也有演出要进行。

我实在过意不去,可他却只是边擦汗边说:“不谢不谢,曲艺一家人嘛!”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但再看到这个熟悉的名字时,我的眼睛还是湿润了。尽管我们一在江南一在岭南,平时各自工作繁忙,少有见面,但天各一方月共一轮,彼此相知甚稔。透过文字,我又看到了那个浑身大汗的身影,看到了他的努力和成绩,也看到了他坚定前行的斗志与信心。

70年来,一代代曲艺人新老相继,长幼互助,以情化人,以心明人,以事育人,以理示人,培育出了中国曲协敦睦和谐、互助共荣的“家风”和有志气、有想法、有担当、有作为的工作作风。“家风”温养作风,作风显示“家风”,这是中国曲协大家庭团结和睦、携手共进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曲协总结过去、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团结引领广大曲艺工作者推动中国曲艺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后记”中的这一段话说出了我的心声。中国曲协是我们心灵的归宿和家园,黑土地上的二人转,宝塔山下的陕北说书,小桥流水间的评弹声,青藏高原上的龙头琴声,汇成了一句话。

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责任编辑/马瑜)

猜你喜欢

曲艺工作者
平凡的故事,无悔的付出,非凡的成就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5·30,致敬最美科技工作者
《曲艺泉城》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齐心聚力 共同推进建设中国特色曲艺学科发展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从健康曲艺生态看曲艺学科建设的紧迫性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